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德国科学家洪堡提出了什么观点,以及试论述德国洪堡改革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本文目录一览:
1、绿岛效应和热岛效应是什么?
2、德国科学家洪堡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德国科学家洪堡提出了什么观点,以及试论述德国洪堡改革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1、绿岛效应和热岛效应是什么? 2、德国科学家洪堡提出了下面哪一项观点 3、洪堡著作及观点 4、洪堡关于什么是科学提出了几条原则 5、简述成土因素学说的基本原理 绿岛效应和热岛效应是什么?绿岛效应
定义
“绿岛效应”是指在一定面积(约3公顷)绿地里气温比周边建筑聚集处气温下降0.5℃以上。
森林是最高的植被。在成片的森林地区以及林冠层的下部能形成一种特殊的气候。森林可以减小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减低地表风速,提高相对湿度,增加降水,形成森林小气候。这就是森林的绿岛效应。
原理
由于森林能改变风向,减弱风速,阻滞沙土,起着防风、固沙、保土的作用,因此,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往往成为改造小气候的有效措施之一。我国三北地区,风沙大,降水少,蒸发强,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建造防风林带,对于改变这些地区的气候,促进农牧业生产,起到很大的作用。
绿化可以调节气温,起到冬暖夏凉的作用。在炎热的夏季,树木和草坪庞大的叶面积可以遮阳,能有效地反射太阳辐射热,大大减少阳光对地面的直射。树木通过叶片蒸发水分,可降低自身的温度,提高附近的空气湿度。因而夏季绿地内的气温较非绿地低3~5℃,较建筑物地区可降低10℃左右。所以,在绿化好的地方,人们会感到空气清新,可为人们提供消暑纳凉、防暑降温的良好环境。在寒冷的冬季,树木较多的绿地中,由于树木能减低风速,减弱冷空气的侵入,树林内及其背向的一侧,温度可提高1~2℃。
实际应用
(一)上海大手笔造绿初现“绿岛效应”
2001年07月05日上海出梅第一天就遭遇酷热,连日持续高温。但申城新建成的片片绿地,此时犹如一台台巨大的“空调”,开始发挥出宜人的“绿岛效应”,使热辣辣的空气中有了一丝凉意。
据此间气象部门近期对上海市中心城区最大的“绿肺”——总面积达二十三万平方米的延安中路绿地建设前后对比测试结果表明,首期建成的七点四公顷绿地,已使周边地区的月平均气温降低零点六摄氏度;该工程近日全面建成后,专家预测可使气温下降一摄氏度左右。事实上大面积绿地具有天然的吸热降温功能,对于缓解市中心城区的“热岛效应”作用十分明显。
上海市区土地资源一向珍贵,素有寸土寸金之称。位于中心城区的黄浦、卢湾、静安三区,更是高楼林立,商厦集中,住宅密集,交通拥挤,因而也是“热岛效应”最强的地区之一。随着旧城区改造的加快,上海市政府颇有远见地投入巨资,将延中大型公共绿地建于三个区的交界处,使其发挥出最佳的生态环境效应,既体现出一种国际大都市的气派,也是上海推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上海将生态环境建设作为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已达到了四点六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了百分之二十一。仅去年就新建中央公园、虹桥中心花园、金桥公园、华漕公园等七座公园,建成三千平方米以上公共绿地三十块。
作为申城新崛起的浦东新区,别具风格的绿化环境,已成为吸引国内外投资者的亮点。贯通全区的道路绿化,以高大、浓密、粗犷、厚实、多彩为特色,令人赏心悦目;去年新种植的七千七百株各类大树,使绿化景观呈现多样格局;在浦东国际机尝黄楼镇、六团镇建成的百公顷生态林,使新区生态环境提高到新的层次。而人均公共绿地突破十平方米的优势,更使浦东在城市化的进程中,避免了城市“热岛效应”的通玻
成片大型绿地的兴建,提升了周边地区的楼盘的身价。延中绿地建成后,附近的写字楼租金从七千元飚升到万元以上;杨浦区新辟的大型绿地——黄兴主题公园对面的楼盘,随着绿地建设进程,销售一天天旺起来。绿地周围的居民成了生态环境的最大受益者。
2001年上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将达到五点二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百分之二十二。新建三座公园和二十块三千平方米绿地工程进展顺利;环城绿带中七十五公顷林带建设正在实施;沪郊多个大面积的人造森林工程已进入启动阶段。届时,上海会有更多的绿色。
现在高楼越来越多地与绿地联系在一起,绿地对这部分地区的影响越来越大,绿地和树木对小气候的改善比较明显。就绿地、裸地温度差做过一个比较,时间段以11时到15时的高温时段为主,以公园的乔木林、灌木林、草坪与园内裸地的气温差做比较,发现乔木林、灌木林的温差较小,也就是说,早晚的温度和中午气温最高时的温差小于草坪和裸地,而且温度上升过程慢,高温出现的时间比较晚,高温持续时间较短;而草坪和裸地高温出现时间早,持续时间也比较长,乔木林和灌木林的最高温度出现的时间一般比草坪晚1~2小时,比裸地晚3~4小时;持续时间比草坪短1~2小时,比裸地短3~4小时。
此间有关人士指出,“绿岛效应”给上海带来了生态效益,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巨大财富。有专家曾计算过,七点四公顷的延中绿地一期仅吸热降温一项,就相当于每天节约了开空调所需的七万一千六百四十度电,折合人民币四点三七万元。
(二)成都屋顶建绿岛缓热岛效应
成都全面实施屋顶绿化方案,力争缓解城区“热岛效应”。这套方案将全面规范全城屋顶花园的绿化设施,力争在年底前达到人均屋顶绿化面积0.5平方米的要求。成都市特别规定:凡是12层楼以下、40米高度以下的中高层和多层、低层非坡屋顶建筑必须按要求实施屋顶绿化;凡是成都市范围内建筑竣工时间在近20年以内、产权明晰、满足房屋建筑安全要求的建筑均可实施屋顶绿化等。
热岛效应
一个地区的气温高于周围地区的现象。用两个代表性测点的气温差值(即热岛强度)表示。主要有两种:
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人口密集、工厂及车辆排热、居民生活用能的释放、城市建筑结构及下垫面特性的综合影响等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热岛强度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日变化表现为夜晚强、白天弱,最大值出现在晴朗无风的夜晚,上海观测到的最大热岛强度达6℃以上。季节分布还与城市特点和气候条件有关,北京是冬季最强,夏季最弱,春秋居中,上海和广州以10月最强。年均气温的城乡差值约1℃左右,如北京为0.7~1.0℃,上海为0.5~1.4℃,洛杉矶为0.5~1.5℃。城市热岛可影响近地层温度层结,并达到一定高度。城市全天以不稳定层结为主,而乡村夜晚多逆温。水平温差的存在使城市暖空气上升,到一定高度向四周辐散,而附近乡村气流下沉,并沿地面向城市辐合,形成热岛环流,称为“乡村风”,这种流场在夜间尤为明显。城市热岛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空气湿度、云量和降水。对植物的影响则表现为提早发芽和开花、推迟落叶和休眠。
城市热岛效应是城市气候中典型的特征之一。它是城市气温比郊区气温高的现象。城市热岛的形成一方面是在现代化大城市中,人们的日常生活所发出的热量;另一方面,城市中建筑群密集,沥青和水泥路面比郊区的土壤、植被具有更大的热容量(可吸收更多的热量),而反射率小,使得城市白天吸收储存太阳能比郊区多,夜晚城市降温缓慢仍比郊区气温高。城市热岛是以市中心为热岛中心,有一股较强的暖气流在此上升,而郊外上空为相对冷的空气下沉,这样便形成了城郊环流,空气中的各种污染物在这种局地环流的作用下,聚集在城市上空,如果没有很强的冷空气,城市空气污染将加重,人类生存的环境被破坏,导致人类发生各种疾病,甚至造成死亡。
青藏高原的“热岛效应”
近代地理学的开创者之一、德国科学家洪堡1799-1804年间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脉考察时发现,赤道附近的高山雪线,比中纬度的青藏高原许多高山的雪线低200米左右。例如:贡嘎山西坡雪线高5100米左右,而靠近赤道的厄瓜多尔基多附近的高山雪线仅约4800米多一些。这不符合常理:由于赤道地区热量较高,高山雪线通常应该从赤道向两极递降,到极地附近降至海平面。
据此,洪堡提出了青藏高原的“热岛效应”理论: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或称“下垫面”,青藏高原由于下垫面大面积抬升,(相当于把“火炉”升高),故其热量较同纬度、同海拔高度的其它地区高得多,甚至比赤道附近的同海拔地区也要高得多。
青藏高原的“热岛效应”对环境的多要素影响极大,如冰川、生物等。例如,贡嘎山南坡的垂直自然带和纬度相当的峨眉山相比丰富得多,许多树木的分布界线也设于峨眉山,就是这个原理。
德国科学家洪堡提出了下面哪一项观点
威廉·冯·洪堡(Friedrich Wilhelm Christian Carl Ferdinand von Humboldt,1767年6月22日-1835年4月8日),是一位德国学者、政治家和柏林洪堡大学的创始者。
威廉·冯·洪堡被看作是德国文化史上影响最深刻和最伟大的人物之一。威廉·冯·洪堡和他的弟弟亚历山大对当时的时代有着历史上少见的巨大影响,他们都有广博的学识并进行了重要的研究工作。亚历山大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自然科学,而威廉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文化科学,如教育学、国家理论、对语言、文学和文化的分析。他是普鲁士的教育改革的推动者,同时也是普鲁士的外交官。
洪堡著作及观点伟大的博学家
亚历山大·冯·洪堡,德国地理学家和博物学家,是19世纪的科学界中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他走遍了西欧、北亚和南、北美洲。凡是足迹所到,高山大川无不登临,奇花异草无不采集。他具有我国明末徐霞客不惮艰亚历山大·冯·洪堡险跋涉山川的好奇心,同时又具有广泛的学识。他所涉猎的科目非常广泛,包括天文、地理、生物、矿石等。并且对每个所以涉猎的领域又有所贡献,所以他常被称为气象学、地貌学、火山学和植物地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世界上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地名有澳洲(今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山,美国的湖泊与河流,南美洲西岸的洋流,以至于月亮面上的山等。 1795年,他去意大利和瑞士作植物学和地质学的考察。同年,随乃兄进了以歌德和席勒为首的韦迈地方的文学团体。1796年,他母亲去世,洪堡欲遂其漫游世界的志愿。于1799年开始到南北美洲搜集了不少标本和资料,于1804年回到欧洲。从1808年起留居巴黎整理资料,先后计达21年。在巴黎出版不少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有《1799~1804年新大陆热带区域旅行记》30卷,《新西班牙王国地理图集》(1810年),《植物地理论文集》(1805年)等。 1827年,他回到柏林,1829年,受帝俄政府的邀请,和爱兰堡格及骆司二人去西伯利亚旅行。从5月至11月共25个星期,行程达15480公里。从这次旅行所得著有《中央亚细亚》3卷。在1830~1848年间,洪堡常受外交使命奔走于普法两国之间,有暇则致力于他毕生大著《宇宙》一书。《宇宙》共计5卷,第5卷于洪氏逝世后始出版。 洪堡在科学上的贡献是具有创造性的。他的活动不仅限于科学考察成果方面,对于科学理论方面也颇有贡献。他根据前人和自己所测定的世界各地温度,于1817年第一个绘制了全球等温线图,因此使同纬度各地的气候得以互相比较,大陆气候和海洋气候的差别才因此得以显示。
创立植物地理学
他还把植物的分布和当地的气候和土壤联系起来,提出植物如何受环境影响的问题,而且把植被依景观的不同而把全世界分为16个区。这样强调环境虽不免失之于偏,但在科学史上仍有其地位,而且促进了植物地理学这门新科学的建立。
地磁测量
洪氏对于地磁学的贡献尤为重要。在西伯利亚的旅行中,对圣彼得堡起直至阿尔泰山沿途的磁偏角和磁倾角均作了测量,并强调俄国应在圣彼得堡建立地球物理总台,和在全国组织地磁与气象网的必要性,说这样做将惠赐人类以无穷的好处。这一建议不久即见诸实行。俄国当时为了与毗邻地方比较起见,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在北京俄国教堂中也建立地磁气象站,实为我国第一个正式气象台和地磁台。台中记录从1841年1882年,除两度停顿外,均继续不绝,记录了我国19世纪最可宝贵的气象和地磁记录。
研究东方科学文献
洪堡对于东方的文化,尤其是中国的文化,有极高的评价。在《宇宙》中他啧啧称道了中国重大的发现--指南针和活字版印刷。他赞美中国古代天文工作者的勤劳和细心,并以古代所记的日蚀、流星、彗星以为例。他比较中国和希腊、罗马关于陨石的记载,说从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333年在中国历史上有16个记载,而希腊和罗马同时期却只有4个。
推广科学知识
洪堡之可纪念的另一方面是,他推动了近代科学前进的力量。他的旅行和书籍引起欧洲各国组织其他类似的考察和旅行的要求。1831年,英国派遣了贝格尔船去南美洲测量秘鲁、智利的沿海,即直接受了洪堡的影响,而查尔斯·达尔文就是这只船上的博物学者。1828年,在柏林科学会议时,他曾提议世界各国应广泛建设气象台和地磁台,这一建议不久即为帝俄和英美诸国所采纳。他和友人卡尔·高斯在高丁根城所组织的一个地磁学会,不久便成为国际性的学术机构。当时在各国所得之地磁报告使洪堡能了解地磁变动的性能,因此创造了"磁暴"这个新名词。有人认为"像这样的科学合作,是近代文化中最可珍贵的果实",而这一合作直接引起了1882年第一个极年观测,间接引起了1958年和1959年的国际地球物理年的观测。
提倡人人平等
同时,洪堡也是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者。他认为各类人种无论黄种、白种和黑种人同属于一科,而且不分轩轾的,有力地驳斥了和他的《宇宙》同时出版的一部当时极其风行的书《人种的不平等》,该书倡导白种人为优等民族的邪说。
洪堡终身未娶,回柏林后常住其兄之家。壮年时在迦里百亚和法兰可历亚矿中工作时,极注意矿工生活的改良。中年至新大陆对于古巴和美国的农奴制深恶痛绝,作严厉的批评。 洪堡于1857年得中风之症,于1859年5月6日逝世,享年90岁。洪堡不仅仅为德国的瑰宝,像他这样能高瞻远瞩、抱宝怀珍的第一流科学家,实亦世界之瑰宝。
成就总结
洪堡早年在普鲁士矿产部从事植学、地质学、气象学研究。1793年任高级矿务师。后从事野外考察、著书和讲学。曾考察过西欧、南北美洲、北亚和中亚等地。参与建立柏林地理学会,1828年组织了第一次国际科学会议。其科学活动涉及地理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气象学和生物学等。主要贡献有:首创等温线、等压线概念,绘出世界等温线图,指出气候不仅受纬度影响,而与海拔高度、离海远近、风向等因素有关;研究了气候带分布、温度垂直递减率、大陆东西岸的温度差异性、大陆性和海洋性气候、地形对气候的形成作用;发现植物分布的水平分异和垂直分异性,论述气候同植物分布的水平分异和垂直分异的关系,得出植物形态随高度而变化的结论;根据植被景观的不同,将世界分成都市16个区,确立了植物区系的概念,创建了植物地理学;首次绘制地形剖面图,进行地质、地理研究;指出火山分布与地下裂隙的关系;认识到地层愈深温度愈高的现象;发现美洲、欧洲、亚洲在地质上的相似性;根据地磁测量得出地洪堡的美洲考察路线磁强度从极地向赤道递减的规律;根据海水物理性质的研究,用图解法说明洋流;发现秘鲁寒流(又名洪堡寒流)。此外,还促进了沸点高度计的发明和山地测量学的发展。
1808~1827年与邦普朗用近20年时间写成功30卷的《新大陆热带地区旅行记》,是近代地理学最为重要的著作,晚年写成《宇宙:物质世界概要》,还有《植物地理学论文集》和《中央亚细亚》等。洪堡的科学成就和著作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在世界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为纪念洪堡,德国建有洪堡基金会,资助世界各国的自然科学研究。
五卷本的《宇宙》(德文: Kosmos),是他描述地球自然地理的尝试。
洪堡关于什么是科学提出了几条原则威廉·洪堡三原则是指德国著名教育家威廉·冯·洪堡关于大学教育改革提出了著名的三条原则分别是独立性、自由与合作二者统一的原则;教育与研究统一的原则;科学统一的原则。
科学五原则
一:科学是一种无形的东西,它取决于人类对真理和知识的永无止境的探索和追求过程、取决于研究、创造性以及自我行动原则的反思。
二:科学是一个整体,每个专业都是对生活现实的反思,惟有通过研究、综合与反思,科学才能与苍白的手工世界区别开来。
三:科学首先要有自我目的,而真实性的重要意义也仅仅位居第二。当然,有真理进行的这种目标自由式的探求,恰恰能发掘出最具实用性的知识,并能服务于社会。
四:科学是与高等学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惟有通过学术研究、科学交流以及对整个世界的反思,才能培养出最优秀的人。大学生要学的不仅仅是材料本身,更重要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惟有这样,才能形成独立的判断力以及个性,达到自由、技艺、力量的境界。
五、高校的生存条件是孤寂与自由,这就是“坐冷板凳”的学术自由,国家必须保护科学的自由,在科学界中永无权威可言。
简述成土因素学说的基本原理一. 简述成土因素学说内容。
答:土壤的成土因素学说是德国科学家洪堡首先提出了成土因素学说这一概念,而后俄国科学家道库恰耶夫则是这一学说的代表。
成土因素学说的基本原理:
(一)、土壤是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例如:岩石、气候、生物、时间等。道库恰耶夫研究指出:“土壤总是有它自己本身的起源,始终是母岩、活的和死的有机体、气候、陆地年龄和地形的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当今地球系统科学理论的角度来看,道库恰耶夫这种综合地研究土壤的观点仍然具有鲜明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所有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来说都同等重要并且相互不可替代。成土因素学说认为,所有的成土因素始终是同时地、不可分割地影响着土壤的发生和发育,它们同等重要地和不可替代地参与了土壤的形成过程。各个因素的“同等性”绝不意味着每一个因素始终处处都在同样地影响着土壤形成过程。
(三)、成土因素的发展变化制约着土壤的形成和演化。成土因素学说认为土壤是永远发展变化的,即随着成土因素的变化土壤也在不断变化,土壤有时进化,有时退化以至消亡,这取决于成土因素的变化特征,随着时间与空间的不同,成土因素及其组合方式也会有所改变,故土壤也跟着不断地发生变化。这样就肯定了土壤是一个动态的自然体,是一个有生有灭的自然体。
它包括土壤的气候因素、生物因素、母质因素、地形因素、时间因素、人为因素等因素。
不是洪堡提出的成土因素概念,请去掉这句话。
后面内容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