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力学怎么样 北大力学系怎么样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北大力学怎么样,以及北大力学系怎么样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本文目录一览:
1、北大工程力学怎么样说详细一点


2、国内哪些学校的工程力学专业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09 02:57:27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北大力学怎么样,以及北大力学系怎么样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1、北大工程力学怎么样说详细一点 2、国内哪些学校的工程力学专业比较好? 3、北大和清华的力学那个好? 4、北大力学博士能到北航工作吗 5、我听说北大力学系很好,有人能介绍一下吗? 北大工程力学怎么样说详细一点

北大的力学在国内是一流的,所学的数学和其他学校不大一样,是理科的力学班,里面有很多力学大家,不过据说现在没以前好了(听说的)。工程力学是面向应用的力学,你若对工程力学有志向,那么以你的分数可以选择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的工程力学专业,不过力学的课程比大部分工科专业来说要多而且难,你要是幻想着过个轻松而浪漫的大学生活,那么就不要选择学习力学了,另外,西安交通大学的工程力学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水平也是相当高的,据说每年都有人去美国名校深造。力学专业欢迎你,来学力学吧,其他专业没水平,以你的成绩学习力学应该很有优势,毕竟在学校的专业里一般说来力学的难度都是紧紧排在数学专业后面的,不过难度越大,成就越大,这个你懂得。

国内哪些学校的工程力学专业比较好?

各大名校土力学课程  在线免费观看

链接:

提取码:7inw

各大名校土力学课程|中国矿业大学 土质学与土力学|西南交大 土力学及基础工程(1)|西安交大 土力学及地基处理(1)|土力学PDF|清华土力学视频 82讲  张丙印 视频|哈工大 土力学及基础工程(1)|东南大学合编 土力学|B0982 东南大学等四校合编《土力学》冲刺 12讲|B0981 东南大学等四校合编《土力学》真题解析 12讲|B098 东南大学等四校合编《土力学》考点精讲 18讲|土力学(东南大学等四校合编).pdf|东南大学等四校合编《土力学》考点精讲18.flv|东南大学等四校合编《土力学》考点精讲17.flv|东南大学等四校合编《土力学》考点精讲16.flv

北大和清华的力学那个好?

一般情况下清华的力学比较好,力学属于工科类科目,清华工科全国排名第一的~但是如果你说的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力学,是量子力学的话,那北大比较强,因为量子力学属于物理学类,通常被归到理学的大类下,北大的理学是很强的~

祝你好运`

北大力学博士能到北航工作吗

能。北大力学博士是非常高的学历,找工作是非常好找的,北航校内有关于力学的专业,体力学研究所、固体力学研究所、飞行力学与飞行安全系等,能到北航当力学教师。

我听说北大力学系很好,有人能介绍一下吗?

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是在我国著名的教育家、科学家与社会活动家周培源教授亲手创立的我国第一个力学专业——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力学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五十多年来,本系为国家培养了包括数十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大批优秀人才,分布在国内外著名大学或研究机构、工业部门与高新技术领域,为我国科学技术与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与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是国家第一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有流体力学、固体力学、工程力学和一般力学等四个博士点和硕士点及一个力学专业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并新增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两个硕士点,其中流体力学、固体力学、一般力学等学科均为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同时,我系还拥有“湍流与复杂系统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力学专业),现有教授21人,博士导师20人,副教授18人,其中包括中科院院士1人,长江特聘教授3人。有6人次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4人次获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计划基金资助。

力学与工程科学系在本科教育方面独具特色。经过4年的本科培养,我们的学生不仅掌握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具有良好的数理基础和科学素养;在个人素质方面,具有全面的文化素质、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适应新环境、新群体的能力,并具有良好的语言(中、英文)运用能力,可以成为能运用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等手段解决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而且,根据北京大学免试推荐研究生政策,我系所有正式毕业的本科生均有资格免试推荐直读国内硕士研究生或直接攻读博士研究生。有10%左右毕业生赴国外攻读学位,其他毕业生进入国内外著名大学或研究机构、土木、水利、机械、航空航天等工程技术部门与高新技术领域从事与力学、工程科学和计算机应用有关的工作或学习。

2005年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按力学类招生,学生在本科的前两年不分专业,在三年级初自主选择专业。我系现设有两个本科专业:

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理、工学位)前三年学习基础课,第四年按流体力学、固体力学、一般力学(动力学与系统控制)、计算力学、应用软件等专门化方向分流培养,并作毕业论文。

工程结构分析专业(工学位)不仅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力学、实验及计算机的基础培养,而且着重培养学生有关结构工程的分析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使他们成为应用与发展计算机技术进行工程结构设计与分析的高级专门人才。

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

本科生教学计划

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现设有理论与应用力学、工程结构分析两个理、工科本科专业,学制4年,毕业授予理学、工学学士学位。

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本科生的教学计划本着全面贯彻“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方针,充分发挥力学与工程科学系师资力量雄厚的优势,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面向21世纪的综合性理、工类人才。

在本科的前两年不分专业,全体学生学习同样的课程。这些课程包括全校公共课,以数学分析、线性代数与几何、常微分方程等为代表的数学主干基础课,以理论力学、材料力学为基础的力学主干基础课,以及计算机和基础物理等课程,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数学、力学基础。

从本科第三年起,学生分为理论与应用力学和工程结构分析两个专业进行学习,而这两个专业又分别开设了固体力学、流体力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计算力学、生物力学、实验力学、工程结构分析、应用软件等专门方向,对学生进行分流培养。由于专业方向覆盖面较广,为学生提供了多方面的选择,有利于综合培养人才。

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

总学分:140学分,其中:

1.必修课程:90学分

全校公共必修课:30学分

院系必修课:47学分

分流专业必修课:13学分

2.选修课:44学分

包括全校性通选课及专业选修课。其中:

本科素质教育通选课:16学分

A.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至少2学分

B.社会科学类:至少2学分

C.哲学与心理学类:至少2学分

D.历史学类:至少2学分

E.语言、文学与艺术类:至少4学分,其中至少一门是艺术类课程

具体课程请参考学校通选课课表。

专业选修课:至少28学分

可以根据理论与应用力学和工程结构分析两个专业所分流的6个专门方向来自由选择课程。

3.生产劳动(必修):一周,不计学分

4.毕业论文:6学分

理论与应用力学

一、专业简介

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成立于1952年,是由我国老一辈著名科学家周培源教授创建,是我国第一个力学专业。

本专业为理、工科专业,学制4年。

二、专业培养要求、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数理基础和科学素养,受到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应用的训练,能运用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等手段解决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能在力学以及相关学科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能继续攻读力学及相关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学位,也可以到工程技术或管理部门从事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或管理工作。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必需的数学、物理基础知识,力学的基本理论和某一专业方向的专门知识,受到理论分析、实验技能和计算机应用等基本能力的训练,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较强的创新意识;具有全面的文化素质、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适应新环境、新群体的能力;并具有良好的语言(中、英文)运用能力。

三、授予学位

毕业授予理学、工学学士学位。

工程结构分析专业

一、专业简介

为了适应工程界对力学与结构分析人才的需求,1996年我系成立了工程结构分析专业。

本专业为工科专业,学制4年。

二、专业培养要求、目标

本专业不仅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力学、实验及计算机的基础训练,而且着重培养学生有关结构工程的分析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使他们成为以应用与发展计算机技术进行结构设计与分析为专长的人才,毕业后既可以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也可以直接进入土木、水利、机械、航空航天等工程技术部门从事研究工作,能够适应这些部门工作的现代化的需要。

本专业的学生应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较强的创新意识;具有全面的文化素质、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适应新环境、新群体的能力,以及良好的语言(中、英文)运用能力。毕业生能在工程结构分析以及相关学科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能继续攻读工程结构分析及相关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学位,也可以到工程技术或管理部门从事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或管理工作。

三、授予学位

毕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拥有一支研究领域广泛、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的教师队伍。 现有教授(含研究员和教授级高工)20人,博士导师19人,副教授17人,高工、高实7人,其中包括中科院院士1人,长江特聘教授3人,有6人次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4人次获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计划基金资助。

近年来我系的教师承担了多项国家各部委、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和重点项目以及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等,取得了许多科研成果,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仅被SCI 和 EI检索的文章近三年来就有150余篇左右,受到有关领导和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