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学传播学怎么样 海南大学学传播学前景

今天给各位分享海南大学传播学怎么样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海南大学学传播学前景进行解释。本文目录一览:
1、海南大学怎么样啊?哪个学科比较强啊?


2、海南大学广告学专业怎么样?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04 05:10:22

今天给各位分享海南大学传播学怎么样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海南大学学传播学前景进行解释。

本文目录一览: 1、海南大学怎么样啊?哪个学科比较强啊? 2、海南大学广告学专业怎么样? 3、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有多少学生? 4、海南大学人文传媒学院师资力量怎么样? 5、海南大学传媒学专业怎么样? 6、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的科研学术 海南大学怎么样啊?哪个学科比较强啊?

现当代的师资并不会差,建议你到海南大学的网站浏览。他的文学院在05年排年是在百大以内,应该不会太差。 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是海南大学下属的13个学院之一,成立于1988年(原称:文学院)。在十余年的办学过程中,学院以“弘扬人文精神,传播现代文明”为院训,注重营造浓郁学术氛围,强调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实践能力,造就了一大批为国家兴盛、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作出积极贡献的各类人才。 学院现设汉语言文学专业、广告学专业和戏剧影视文学专业(2005年9月开始招生)三个本科专业。学院的文艺学硕士点是海南省唯一文艺学专业研究生培养基地。学院各本科专业现面向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在部分省市自治区为全国高考第一批招生的专业。 学院除下设三个系外,还附设对外汉语教学中心,面向海外招收了美、日、德、法、俄、韩等十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另外还设有海南大学黎族研究中心、海南大学方言研究室、海南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海南大学传播学研究中心等多个研究机构。 学院图书资料室藏书近1万册,订有各种中外学术期刊100余种,并设有专门的影视资料室,收藏中外影视精品影碟2000余部。同时,学院还设有2个网络实验室及1个多媒体教室,配备3台高清晰度投影仪和60多台高性能计算机,定期向学生开放并进行免费培训。 学院全面贯彻海南大学办学指导思想,以本科教育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认真探索既适合学校发展思路,又适合本学院学科规律的教学模式,逐步走出了一条“以培养大学生成才为目标,以提高本科教学水平为中心,以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为基础”的办学模式,取得明显效果。学院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逐渐探索总结出一些符合自身特点和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办学思路和办学特色,这就是:大力加强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和教学制度建设;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全面能力的培养;走开放办学和联合办学之路;广泛开展对外学术交流。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0多人,教师队伍素质较高。有教授6人,副教授14人;国家政府特贴专家3人,省优专家2人;硕士生导师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1人,在读博士2人;专任教师中有研究生学位的比例达到82%。在聘教授中聚集了一批年富力强的学者专家:如孙绍先、耿占春、王琢、多多、王小妮、辛世彪、张江南等。 学院利用各种形式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中积极探索学生面向社会的能力与技巧,突出人文传播学科的特色与优势。一方面,利用理论传授教会学生认识社会、分析社会、应对社会的基本能力;另一方面,加大学生口语表达与应用写作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掌握社会交际的的基本技巧。在这方面,学院青年教师指导学生拍摄的《麦大叔》等DV电影纪录片,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射到社会底层,关注民间文化、民间精神,获得社会一致好评,即将代表我省参加澳大利亚北领地省“城市与文化”国际电影节;学院青年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来自民间的教改”项目,鼓励学生读作品、作分析并上台演讲,在2004年11月海南师范学院组织的“王蒙、余光中散文研讨会”上,学生的发言获得了国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在校外,除每年寒暑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以外,还积极与社会各界联系,与驻海口近30多家企事业、行政单位签订实践教学协议,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学生参加多层次的社会实践。 同时,学院还积极聘请国内外知名教授、专家来校座谈和演讲,聘请严绍璗、洪子诚、韩少功、赵一凡、陈忠实、蒋子丹、李少君等名家学者为兼职教授,还定期组织本院知名教授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很好的效果。 文艺学学科是海南大学首批八个重点学科之一。本学科于200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从2001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现设性别诗学、文学批评学、比较文艺学三个研究方向。现有教授4名、副教授5名、讲师4名,其中有博士5名,硕士7名。其结构合理,充满生机,教学科研能力强,开展了一批省部级重点项目的研究,其中包括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省部级重点规划项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特色教学方面,学院积极探索传统人文素质教育与现代传播技能教育相统一的发展之路,形成了以海南方言研究、海南黎族文化研究和诗歌研究为特色的发展模式。 似水流年弹指间。新世纪,新挑战,新机遇。在海南大学提出“建一流学科,办特色大学,向‘211’目标迈进”跨世纪发展目标的指引下,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人文传播学院全体教职员工将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努力实现新世纪发展目标,共同将人文传播学院建设成为海南省人文科学教育与研究中心。

海南大学广告学专业怎么样?

培养目标:

(一)广告学专业

广告学专业培养能够在媒介广告部门、广告公司、市场咨询机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文化创意产业部门及其他相关机构,重点培养从事广告策划创意、广告设计制作、广告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策划及传播策略设计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广告和营销传播的理论知识,有广阔的视野,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与专业技能,掌握传播学、营销学、社会学、心理学、听视觉传达等学科的基本知识。

(二)传播学专业

本专业培养在各类传媒、党政机关、政府宣传部门、事业机构、广告公司、营销策划公司、媒介研究公司以及其他公共传播机构从事跨国际、跨文化、跨专业领域公共关系协调和公共信息传播的专业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具备比较宽厚的人文、社科基础知识以及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能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独立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系统掌握新闻传播学知识,具备较强实务操作技能,熟悉新闻传播政策法规、熟悉媒体融合发展趋势与运作机制,掌握计算机及网络信息应用技术。

主要课程:

(一)广告学专业

社会学概论、传播学概论、广告学概论、市场营销学、中外广告史、广告策划与设计、广告文案、市场调查与统计、影视广告、广告摄影、广告效果。

(二)传播学专业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新闻采访与写作、传播学研究方法、组织传播学、人际传播学、公共关系学、演讲与修辞

修业年限: 四年

授予学位: 文学学士

就业情况:广告学专业2016-2018年初次就业率分别为95.4%、98.72%、80.25%;就业行业情况见附件;考研(升学)率分别为17.24%、16.67%、14.81%;保研率分别为2.97%、4.08%、4.6%;升学高校见附件。

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有多少学生?

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的前身为海南大学文学院,成立于1988年。于2004年正式更名为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

学院目前共设汉语言文学、广告学、戏剧影视文学、汉语国际教育、传播学5个本科专业。全院现共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二级学科硕士点4个,新闻与传播、艺术硕士(戏剧电影电视方向)专业学位硕士点2个。

人文传播学院目前有在读全日制本科生1735人,在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37人。2015年,学院首次招收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12人,艺术专业硕士10人,传播学本科专业首次招生。

经过多年建设,学院已经形成了一支学缘结构合理、年龄梯队完善、学历学位较高、研究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85人,其中专职教师61人。教师中有教授14人,副教授26人,讲师22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317人,占教师总数62%。国务院特殊津贴特贴专家1人,海南省省优专家2人,海南省高层次人才领军人才1人、拔尖人才3人,海南省“515人才”4人,海南省委省政府直接联系专家1人。

海南大学人文传媒学院师资力量怎么样?

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的前身为海南大学文学院,成立于1988年。于2004年正式更名为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

学院目前共设汉语言文学、广告学、戏剧影视文学、汉语国际教育、传播学5个本科专业。全院现共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二级学科硕士点4个,新闻与传播、艺术硕士(戏剧电影电视方向)专业学位硕士点2个。

人文传播学院目前有在读全日制本科生1735人,在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37人。2015年,学院首次招收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12人,艺术专业硕士10人,传播学本科专业首次招生。

经过多年建设,学院已经形成了一支学缘结构合理、年龄梯队完善、学历学位较高、研究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85人,其中专职教师61人。教师中有教授14人,副教授26人,讲师22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317人,占教师总数62%。国务院特殊津贴特贴专家1人,海南省省优专家2人,海南省高层次人才领军人才1人、拔尖人才3人,海南省“515人才”4人,海南省委省政府直接联系专家1人。

海南大学传媒学专业怎么样?

培养目标:

(一)广告学专业

广告学专业培养能够在媒介广告部门、广告公司、市场咨询机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文化创意产业部门及其他相关机构,重点培养从事广告策划创意、广告设计制作、广告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策划及传播策略设计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广告和营销传播的理论知识,有广阔的视野,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与专业技能,掌握传播学、营销学、社会学、心理学、听视觉传达等学科的基本知识。

(二)传播学专业

本专业培养在各类传媒、党政机关、政府宣传部门、事业机构、广告公司、营销策划公司、媒介研究公司以及其他公共传播机构从事跨国际、跨文化、跨专业领域公共关系协调和公共信息传播的专业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具备比较宽厚的人文、社科基础知识以及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能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独立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系统掌握新闻传播学知识,具备较强实务操作技能,熟悉新闻传播政策法规、熟悉媒体融合发展趋势与运作机制,掌握计算机及网络信息应用技术。

主要课程:

(一)广告学专业

社会学概论、传播学概论、广告学概论、市场营销学、中外广告史、广告策划与设计、广告文案、市场调查与统计、影视广告、广告摄影、广告效果。

(二)传播学专业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新闻采访与写作、传播学研究方法、组织传播学、人际传播学、公共关系学、演讲与修辞

修业年限: 四年

授予学位: 文学学士

就业情况:广告学专业2016-2018年初次就业率分别为95.4%、98.72%、80.25%;就业行业情况见附件;考研(升学)率分别为17.24%、16.67%、14.81%;保研率分别为2.97%、4.08%、4.6%;升学高校见附件。

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的科研学术

作为最高层次的语言艺术,诗歌是我们传承民族灵魂和沟通人类情感的重要信息载体,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再到今天的新诗,诗的传统代代嬗传。海南是一座诗的岛屿,宋代著名诗人苏东坡在海南岛上播下了诗歌的种子,开始了诗歌的教化和流播。今天,不论是对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的教学与研究,还是弘扬大学的人文教育,诗歌研究中心的设立和工作将会成为海南大学人文精神的重要象征。在海南大学建设“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对于我们进一步弘扬诗歌传统,开展人文教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悉,海南师范学院已经成立“中国散文研究中心”,作为海南师范学院校级重点学科,该中心已经申报海南省高校首个校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并有望申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诗歌中心”在海南大学的成立将和中国散文中心互为呼应,共为声气,互相扶助,为海南的文学之教育、文化之流播尽微薄之力。

“中国诗歌研究中心”成立后将致力于教学、诗歌批评和诗学理论研究工作,研究中心成立后,将以现当代文学为学科基础,申报硕士点。除教学工作外,具体的研究设想如下:1、整理和出版中国诗歌资料,翻译并出版西方现当代的优秀诗作,逐步建立起中国的诗歌资料库;2、参与世界文化交流和对话,建立与欧洲大学汉学系和中国诗歌研究机构之间的交流与联系,参与国际国内的各种诗歌交流活动,举办关于诗歌的学术会议、朗诵和学术讲座;3、创办一份诗学杂志;4、积极与国际国内的一些基金组织建立联系,合办国际诗歌节。总之,我们将竭尽全力,弘扬海南大学声名和诗歌风习,扩大海南大学和诗歌文化之影响。

中心成立当年,即准备与国外基金会合作,在海南大学举办国际诗歌节,争取在二年内申请到现当代文学的硕士点。在条件成熟时创办诗学杂志。

海南大学 “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已经引进或正式在编的有著名诗人多多教授,诗评家耿占春教授,现代诗学研究者、北京大学在读博士段从学。正在引进中的还有现在深圳电影制片厂任职的著名诗人王小妮(深圳大学客座教授)、现在作家出版社工作的资深评论家唐晓渡和旅居德国的著名诗人萧开愚(上海音乐学院客座教授)等。

可以预期,在一批具有广泛影响诗歌界人士的努力和带动下,在海南大学学校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扶持下,“中国诗歌研究中心”能够在教学、科研方面产生扎实的成果,并且成为国内大学诗学研究和现当代文学研究方面一个具有特色的引人注目的学科,在国际学术交流方面走出一条新路。促进人文精神在海南重新崛起和兴盛,让海南大学成为新时代的诗歌圣地和诗歌中心。 海南岛的原住民是黎族,他们是历史上开拓海南岛的先驱。是中国目前10个人口超百万的民族之一。黎族在海南岛上的历史,有史可证的年代距今已有3000年以上。黎族历来都是以土著自居,称岛上其他民族为“美”(客人的意思)。主要分布在五指山、三亚、东方、陵水、乐东、保亭、昌江、白沙等9个市县。以五指山区为中心向南呈扇形分布。部分散居在儋州、万宁、琼海、屯昌等市县的12个民族乡镇。分布面积为1.8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陆地面积的55.02%。人口约124.86万人(2000年统计数字),占全省总人口的15.87%。黎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上,创造了灿烂而独特的文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进步,以及社会文化的趋同化倾向,黎族文化的多样性逐渐消失。其中很多物质民俗和文化民俗的遗产,如不加以抢救性挖掘与整理,必将永久消亡。这对中国民族文化多样性传承是不可弥补的损失。目前,这方面的工作还很不够。这不仅是在保留历史,更重要的是整固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

从学术角度对黎族民族文化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并在20世纪50-60年代形成高潮。这期间有些学者做过一些调研,出版过数种著作。期间,标志性的研究成果是德国人类学家史图博1931年-1932年两次到海南黎区作田野调查,在1937年出版了德文著作《海南岛民族志》。广东省的一些民族研究学者,对海南黎族曾进行过规模比较大的综合考察。比较重要的有两次:一是中南民族学院调研组,在1954年7月至1955年1月间对海南22个黎族村点的调查,结集为《海南岛黎族社会调查》(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二是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广东省课题组民族研究学者于1956年11月至1957年2月对海南黎族村落的调查,结集为《黎族社会历史调查》(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限于当时历史条件和学术视野,这些论著都有相当大的局限。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后,原广东省的一些黎族研究学者陆续转向对其他民族研究,中央的一些民族研究机构(如社会科学院下属民族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虽然也有黎族研究人员和课题,但大都处于个别和个案的研究状态,科研成果稀少。难以进行大规模和深入系统的研究考察工作。

对黎族文化的系统考察研究因此陷于长期停顿状态。随着现代化浪潮由城市推向乡村,黎族的生存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许多传统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正在加速从现实生活中退出。可以说,对黎族生存状况所涉及的一些文化遗产的考察带有抢救性质。海南大学作为海南省唯一一所综合性大学,对黎族文化考察研究负有特殊的责任。

黎族研究中心2003年由海南大学批准成立,由孙绍先教授兼任中心主任;周伟民教授为顾问。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学萍(黎族)为名誉顾问。 海南方言研究所简介

海南大学海南方言研究所于2003年10月在原文学院海南方言研究室基础上成立,现有研究成员4名,都是兼职语言学教师。研究所是人文传播学院中文系语言学科的主要学术支撑,还承担着本科生、留学生教学以及普通话测试等工作任务。

原海南方言研究室与厦门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合作调查了海南闽语11个点,调查报告正在整理出版中。

研究所成立以后,在一无经费,二无编制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埋头进行田野调查,累计调查海南闽语30个点,儋州话、客家话、军话各一个方言点,临高话6个方言点。

研究所的口号是“不空谈,做实事,向国际水平看齐”。我们向老一辈专家学习,坚持“田野第一,老派优先,语音、词汇、语法、民歌并重”的原则,记录了百万字的珍贵语料。

这两三年,研究所成员陆续在《中国语文》、《民族语文》、《语言研究》等重要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海南岛语言研究论文,还有一些论文在重要学术会议上宣读。目前,研究所一方面补充调查的结果,整理出版,另一方面积极准备,开展黎语濒危方言调查。

海南的语言及其研究现状

海南岛是我国公认的语言复杂地区,有闽南系的海南话,粤语系的儋州话、迈话和疍家话,有客家话、军话,还有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临高话、村话、黎话,另有苗瑶语族的苗话以及与南亚语有关的回辉话,它们与汉语共同语差异很大。海南岛汉语方言与壮侗语族语言长期融合,使得海南岛的语言具有鲜明的特色,在我国独树一帜,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海南方言是在海南岛这个特殊土壤上成长起来的,海南方言属于地域文化现象之一,研究海南方言在语言学方面有重要意义,也可以得到有关海南历史、文化、民俗方面的重要资料。方言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取之不尽的宝贵源泉。对海南研究来说,历史文献资料或有缺乏,家族谱牒也可能部分造假,语言却不能。每一种语言和方言都是一个古今成分并存的异质体,研究海南方言,通过共时比较与历史比较厘清历史层次,将大大有助于研究海南人的迁移历史、他们与国内及东南亚其它地区族群的关系等。对于没有文字记载的少数民族来说,语言跟遗传基因一样,是研究其历史的直接材料。

语言是一种存在于人口头的资源,不象矿产资源,不挖掘它仍然一直存在。一代人死了,这代人口头的语言也随之而去,下一代人的语言必有变化。海南岛的语言属于弱势语言,随着普通话的强力影响,海南语言和方言正处在快速消失的过程中。就汉语方言来说,据我们调查,50-60岁的一代与80左右的老人语言差异已经明显,沿袭数百年的文读系统几近消失,只有白读系统仍在保留,但是中青年人已经有好些白读词不会说了。

黎族号称有百万之众,但真正会讲黎语的估计不足50万。这50万中也汉化越来越严重,口音变化很大。侾黎中的侾炎支派本来就生活在黎族区的边缘一带,与汉人杂居,几乎都懂汉语,很多风俗都已明显汉化。杞黎中的堑对支派在1980年代初青年人就已经不懂黎语,保城支派早已用双语,现在的年轻一代大多已不说黎语,唯有通什支派多数仍讲黎语。

黎语中几个人数较少的方言境况更加堪忧。在昌化江下游的美孚黎人数本来就少,边缘地区的已经完全汉化,腹地的东方、广坝、江边、抱板四镇也是双语区了。本地黎1980年代就已经兼通儋州话,现在多数人又会讲海南话和普通话。黎语加茂方言的保亭县加茂镇,人口约1万,但真正会讲黎语的不足三千。人类学家李露露1993-94年调查时就发现,加茂黎通晓汉语,青年人不讲黎语。如此下去,要不了15-20年,加茂黎语就会消失。相关的语言和民族文化特征更是荡然无存,只能在书中读到、在博物馆里看到。如果抢救不及时,书中也读不到、博物馆也看不到全貌了。

海内外语言专家历来看好海南岛这个宝库。1930年我国非汉语语言学之父李方桂先生率先登上海南岛,调查了海口、临高、乐会(今琼海)三地的方言。1950年代国家组织了海南岛语言调查,积累了第一批海南岛语言资料,此后陆陆续续出版了一些学术著作。

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日本、台湾、新加坡学者详细调查了海南岛语言。如50年代到80年代,桥本万太郎曾调查过海南文昌话和临高话。70年代台湾学者丁邦新调查过儋州话,张光宇调查过海口话,何大安调查过琼海话和澄迈话。80年代到90年代新加坡学者云惟利调查过文昌话。国内1950年代詹伯慧调查过万宁话和三亚军话,50年代至70年代欧阳觉亚等人调查过黎语,1980年代欧阳觉亚、郑贻青调查过村话、回辉话,1990年代梁敏、张均如等人调查过临高话。1990年代以后,又有国外学者来调查三亚回辉话。

目前国内外出版的海南岛语言研究专著有:欧阳觉亚、郑贻青《黎语简志》(1980年),欧阳觉亚《黎语调查研究》(1983年),丁邦新《儋州村话》(1986年),云惟利《海南方言》(1987年),社科院民族所《黎汉词典》(1993年),苑中树《黎语语法纲要》(1994年),符昌忠《海南村话》(1996年),陈鸿迈《海口方言词典》(1996年),郑贻青《回辉话研究》(1997年),梁敏、张均如《临高话研究》(1997年),欧阳觉亚《村语研究》(1998年),刘剑三《临高汉词典》(2000年),钱奠香《海南屯昌闽语语法研究》(2003年)。另有一些学者发表了单篇论文。

海南岛语言研究中,老一辈学者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在当时的艰苦条件下,亲临田野调查,得到一批珍贵的资料,他们的方法结论也给后人诸多启迪。而且,他们中绝大多数是非本地出身又非本地工作的学者,调查颇为不易。但是,前辈学者详细调查的,只是海南岛语言资源中很小的一部分,大量的资源还没有挖掘。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后继研究人员缺少,以及海南省本土不重视,研究经费严重缺乏。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预言:“今后的时代,控制世界的国家将不是靠军事,而是信息能力走在前面的国家。”作为一门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朝阳学科,今天的传播学不仅仅是服务于新闻、宣传、公关、广告等传统行业,更重要的是,传播学的诸多理论和发现还被应用到舆论战、心理战、信息战等非传统领域。这就是传播学之所以受到政界、学界、军界、商界一致推动的原因。

海南大学传播学研究中心成立于2004年12月。作为海南省第一家传播学研究机构,中心将充分利用海南省得天独厚的地缘政治优势,从微观(中国大陆)、中观(大中国区)和宏观(亚太地区)三个层次上开展国际传播和政治传播方面的应用研究。中心计划于近期从海内外聘请首批特约研究员。

海南大学传播学研究中心的成立得到了境内外部分知名学者和研究机构的大力支持。英国利兹大学传播学硕士课程负责人兼Media and Cultural Politics执行编辑Katharine Sarikakis博士、中华传播学会理事长兼台湾大学新闻研究所所长张锦华教授、香港电台新媒体拓展副总监张玲玲女士、《传播学论坛》总编阮志孝先生、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王强先生(吉林大学行政管理学博士)等海内外同仁发来了热情洋溢的贺信。新华网海南频道、《商旅报》、海南在线、传播学论坛、中国校长网、CN记者作家网、中国教育产业联盟网等多家媒体做了报道或介绍。

中心主任毕研韬副教授先后就读于中国曲阜师范大学、英国考文垂大学和爱尔兰国立科克大学,于2004年7月加盟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 为迎接2005年教育部本科教育工作水平评估,加强学校文科教学与科研,海南大学于2005年2月,整合相关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了一所实体性研究机构——海南大学海南历史文化研究基地。2007年1月,升格为海南省历史文化研究基地的省级文科研究单位。现任中心主任为赵康太教授(兼),学术委员会主任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和经济成长中心主任林崇椰先生。

中心现收藏海南文献两万余册与海南相关的历史资料,各类谱牒、海南人文集近百余种。目前正在开展10个项目的研究。先后举办过2次学术研讨会。中心下设海南方言研究所、黎族研究所、海南省文化历史研究会、海南族谱研究室、周伟民唐玲玲工作室、东南亚文献研究所、琼崖地方史研究室、海南地方志研究室、海南现代文献研究室、特区经济研究所、特区法制研究所、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等。采用专兼结合的方式从事科研。

基地目前主要致力于四个方向的研究:

◆海南岛民间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海南岛物质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

◆南海疆域史地与南海诸岛研究;

◆东南亚文化及华侨研究。

中心除开展日常的学术研究活动外,还编辑大型学术丛刊《海南历史文化研究》,自2007年始,每年出版一卷。本着以学科建设带动科研的理念,基地正积极准备材料,做好2007年硕士点的申报工作,以便后续人才培养。 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是由政府专门机构主持的一项测试。国家语委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及地方(省、自治区、直辖市)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测试站具体负责实施。非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测试站组织的测试结果,一律不作为普通话水平的凭证。

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是一种资格证书测试。根据测试评定应试人普通话水平的等级,为国家正在逐步推行的持证上岗制度服务。有关行业对本行业从业人员提出了相应的普通话水平等级要求,《国家普通话水平等级证书》是从业人员普通话水平的凭证,在全国范围内通用。  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是一种口语测试,全部测试内容均以口头方式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不是口才的评定,而是对应试人掌握和运用普通话所达到的规范程度的测查和评定。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