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丁肇中实验室在哪个大学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丁肇中实验学校进行解释。本文目录一览:
1、丁肇中的个人事迹
2、丁肇中的简介``急
3、美籍华裔科学家丁肇中的个
今天给各位分享丁肇中实验室在哪个大学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丁肇中实验学校进行解释。
本文目录一览: 1、丁肇中的个人事迹 2、丁肇中的简介``急 3、美籍华裔科学家丁肇中的个人资料 4、丁肇中还将进行什么实验? 5、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是谁? 丁肇中的个人事迹丁肇中,美国实验物理学家,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曾荣获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丁肇中事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丁肇中人物简介
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3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
1956年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在物理系与数学系学习。
1960年获硕士学位。
1962年获博士学位,在瑞士欧洲核子中心工作一年。
1964年起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
1976年因和里克特彼此独立地发现一种称为ψ/J的新粒子,与里克特分享了1976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丁肇中(Samuel Chao Chung Ting 1936~)。实验物理学家。祖籍山东日照。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3个月后随父母回中国,1936—1949年,丁肇中随双亲到过中国许多地方。他童年没有进校受过正规教育,但接触了不同省份的文化、历史和方言,也聆听过许多常到他家访问的学者的讨论。1949年丁肇中进入台湾建国中学,接受严格的教育,他的数学、物理和历史学习成绩优秀。1956年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在物理系和数学系学习,1960年获硕士学位,1962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63年,他获得福特基金会的奖学金,到瑞士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工作。1964年起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1965年成为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1967年起任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系教授。他是美国科学院院士,研究方向是高能实验粒子物理学,包括量子电动力学、电弱统一理论、量子色动力学的研究。他所领导的马克·杰实验组先后在几个国际实验中心工作。
由于丁肇中对物理学的贡献,他在1976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并被美国政府授予洛仑兹奖,1988年被意大利政府授予特卡斯佩里科学奖。他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巴基斯坦科学院院士。他曾被密歇根大学(1978)、香港中文大学(1987)、意大利波洛格那大学(1988)和哥伦比亚大学(1990)授予名誉博士学位。他是中国上海交通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名誉教授。他曾获得过许多奖章,如1977年获美国工程科学学会的埃林金奖章,1988年获意大利陶尔米纳市的金豹优秀奖及意大利布雷西亚市的科学金奖章。他也是《原子核物理B》(Nuclear Physics B)、《核仪器方法》(Nuclear Instruments and Methods)和《数学模型》(Mathematical Modeling)等科学期刊的编委。
丁肇中主要从事高能实验物理、基本粒子物理、量子电动力学、γ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他最杰出的贡献是在1974年,与里希特各自独立地发现了J/ψ粒子。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2年夏,丁肇中实验小组利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质子加速器寻找质量在1.5×109eV~5.5×109eV之间的长寿命中性粒子。1974年,他们发现了一个质量约为质子质量3倍(能量为3.1×109eV)的长寿命中性粒子。在公开发表这个发现时,丁肇中把这个新粒子取名为J粒子,"J"和汉字"丁"字形相近,寓意是中国人发现的粒子。与此同时,美国人里希特也发现了这种粒子,并取名为ψ粒子。后来人们就把这种粒子称为J/ψ粒子。J/ψ粒子具有奇特的性质,其寿命值比预料值大5000倍。这表明它有新的内部结构,不能用当时已知的3种味夸克来解释,而需要引进第四种夸克即粲夸克来解释。J/ψ粒子的发现大大推动了粒子物理学的发展。
此外,通过高能正负电子对撞的物理实验,丁肇中在1979年夏发现了三喷注现象,为胶子的存在和量子色动力学提供了实验依据。他进行的高能下电磁作用与弱作用干涉效应的实验,为弱电统一理论提供了实验依据。1981年起,他组织和领导了一个国际小组──包括中国在内的约13个国家近400名物理学家参加的L3组。在欧洲核子中心高能正负电子对撞机LEP上进行高能物理实验,寻找新的基本粒子及其粒子物理的新现象。
丁肇中热心培养中国高能物理学人才,经常选拔中国青年科学工作者去他所领导的小组工作。他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2005年世界物理年活动日前在欧洲启动。他正领导着来自美、法、德、中等14个国家43所一流大学和科研院所的581名物理学家,在日内瓦建造的世界上能量最大的正负电子对撞机上,探索宇宙中的新物质、反物质。
丁肇中的主要成就
1.发现丁粒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65年起,丁肇中领导的实验组在联邦德国汉堡电子同步加速器(束流能量为7.5×109eV)上进行了关于量子电动力学和矢量介子(ρ,ω,φ)的一系列出色的实验工作,其中包括光生矢量介子、矢量介子衰变的研究、矢量为主模型的实验检验、ρ、ω、φ介子光生相位的测量和ρ、ω介子干涉参数的精密测量等,推进了对矢量介子的认识(见介子)。还在实验上证明了量子电动力学的正确性。
1972年夏,丁肇中实验组利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3.3×1010eV质子加速器寻找质量在(1.5~5.5)×109eV之间的长寿命中性粒子。
1974年,他们发现了一个质量约为质子质量3倍(质量为3.1×109eV)的长寿命中性粒子。在公开发表这个发现时,丁肇中把这个新粒子取名为J粒子,“J”和“丁”字形相近,寓意这是中国人发现的粒子。与此同时,美国人B.里希特也发现了这种粒子,并取名为ψ粒子。后来(1975)人们就把这种粒子叫作J/ψ粒子。J/ψ粒子具有奇特的性质,其寿命值比预料值大5000倍;这表明它有新的内部结构,不能用当时已知的3种味的夸克来解释,而需要引进第四种夸克即粲夸克来解释。J/ψ粒子的发现大大推动了粒子物理学的发展。为此丁肇中和里希特共同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奖。
2.丁肇中的研究工作以实验粒子物理、量子电动力学及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为中心。
到目前为止,他在学术上的主要贡献有:(1)反氘核的发现;(2)25年来进行了一系列检验量子电动力学的实验,表明电子、μ子和τ子是半径小于10-16厘米的点粒子;(3)精确研究矢量介子的实验;(4)研究光生矢量介子,证实了光子与矢量介子的相似性;(5)J粒子的发现;(6)μ子对产生的研究;(7)胶子喷注的发现;(8)胶子物理的系统研究;(9)μ子电荷不对称性的精确测量,首次表明标准电弱模型的正确性;(10)在标准模型框架内,证实了宇宙中只存在三代中微子。
3.热心培养高能物理人才
1981年起,丁肇中组织和领导了一个国际合作组——L3组,准备在欧洲核子中心预计在1988年建成的高能正负电子对撞机LEP上进行高能物理实验,将在质心系能量为1011eV能区中寻找新粒子,特别是电弱理论预言的黑格斯粒子(见黑格斯机制),并研究Z0及其他粒子物理新现象。L3组目前共有包括中国在内的约13个国家近400名物理学家参加。
丁肇中热心培养中国高能物理学人才,经常回国选拔年青科学工作者去他所领导的小组工作;并受聘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4.领导“阿拉法磁谱仪”实验探索反物质
1998年6月2日,美东部时间凌晨6时零9分,发现号航天飞机腾空而起,机内载中、美等国共同研制的“阿拉法磁谱仪”进行运行实验,此举揭开了人类第一次到太空寻找反物质和暗物质的序幕。
阿拉法磁谱仪实验是一个大型国际合作科学实验项目,实验由丁肇中教授领导,包括美国、中国、意大利、瑞士、德国、芬兰等国家和地区的37个研究机构的物理学家和工程师参加,仅中国参加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就不下200人,其目的是寻找太空中的反物质和暗物质。
这次在航天飞机上运行的“阿拉法磁谱仪”传回的数据,从接收到的1%数据判断,它工作正常,并出现了预想的反质子,但由于数量太少,尚无法说已经发现了反物质。阿拉法磁谱仪将随航天飞机于12日后返回地面。下一次将在2002年再一次进入太空,并在太空逗留3—5年,将组建阿拉法太空站,第一批组件于1998年11月20日首次进入太空。
丁肇中获得的荣誉
由于丁肇中对物理学的贡献,他在1976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并被美国政府授予洛仑兹奖,1988年被意大利政府授予特卡斯佩里科学奖。
他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巴基斯坦科学院院士。
他曾被密歇根大学(1978)、香港中文大学(1987)、意大利波洛格那大学(1988)和哥伦比亚大学(1990)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他是中国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名誉教授,是曲阜师范大学、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名誉校长。
1977年 获美国工程科学学会的埃林金奖章。
1988年 获意大利陶尔米纳市的金豹优秀奖及意大利布雷西亚市的科学金奖章。
2005年 世界物理年活动日前在欧洲启动。他领导着来自美、法、德、中等14个国家43所一流大学和科研院所的581名物理学家,在日内瓦建造的世界上能量最大的正负质子对撞机上,探索宇宙中的新物质、反物质。
丁肇中的个人语录
1.最浪费不起的是时间。
2.一个人首先要感激自己的父母。
3.自然科学的研究是具有竞争性的,只有第一名。第二名就是最后一名。
4.自然科学理论不能离开实验的基础,特别是物理学,它是从实验开始的。
丁肇中的简介``急丁肇中祖籍山东日照县;1936年出生於美国密西根州安阿堡(Ann Arbor);父亲是丁观海,母亲是王隽英,他在台北读中学,在密西根大学读大学本科与研究院,於1962年获博士学位;自1967年起执教於麻省理工学院。丁教授在粒子物理学中有许多卓著的贡献,最有名的是1974年J粒子的发现,这项发现导致粒子物理学走入了新的方向,也因此而获得1976年诺具尔物理奖。 此外,他对量子电动力学之精确性、轻子的性质、矢量粒子的性质、胶子喷注现象,Z-γ之干涉等问题的研究都是十分重要的贡献。 近年来丁教授组成并领导一实验组,积极建造L3探测器,将於1988年起在西欧中心(CERN)的LEP加速器上做实验,这是一项极大的计划,动员了世界各国四百多名实验物理学者,探测器建造费用将超过一亿美元。丁教授是当代最杰出的实验物理学家之一。他的工作特徵是方向明确果断,计划周详严谨。
得奖作品
发现新的重基本粒子:J/Ψ粒子(现称J粒子)
响彻诺贝尔颁奖大厅的中华之声他是第一位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用中文发表演讲的获奖者。作为实验物理学家,他发现了J粒子。这个发现,被国际高能物理学界誉为物理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974年11月10 日,是一个不平常的星期天。这一天,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所领导的小组,在美国纽约州阿普顷国立布鲁海文实验室里,发现了一种新的基本粒子。
虽然人们近些年来不断发现新的基本粒子,然而,丁肇中此次发现的新粒子十分独特,它是不带电的,而且寿命比近些年来相继发现的新粒子长1000倍——尽管在常人看来它也极其“短命”,只能活0.00000000000000000001秒。
这是一种新的重光子,丁肇中把它命名为“J”粒子。
也就在这个星期天的上午9时20分,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帕洛阿尔托的斯坦福直线加速器那里,也传出了“发现新粒子”的消息。那是美国科学家里奇特领导的小组发现的,有趣的是,这个新粒子也是重光子,寿命同样很长。里奇特小组把它命名为ψ粒子。
这两个新发现震惊了美国科学界。经过仔细比较,科学家们发现J粒子和ψ粒子是同一种粒子。为了纪念丁肇中小组和里奇特小组的功绩,这种新粒子被重新命名为J/ψ粒子。
1976年,丁肇中和里奇特由于发现了J/ψ粒子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继李政道、杨振宁之后,丁肇中成为第三位获得诺贝尔奖金的华裔物理学家。 丁肇中祖籍山东日照县,他的外祖父王以成追随孙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中牺牲。丁肇中父母亲都是美国密西根大学毕业生,父亲是工程学教授,母亲是心理学教授,他们1936年赴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访问,丁肇中因母亲早产而降生于密西根州,出生两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
在中国,丁肇中的童年时代是在抗日战争的兵荒马乱中度过的。他曾随着父母过黄河,越长江,从日照到南京投靠亲友,后又用了三个月的时间逆长江而上来到重庆。在缺医少药的重庆,丁肇中差点被病魔夺走生命,但他还是一次次从死神的威胁下解脱出来。病愈后,他进了磁器口小学读书,1948年春又随着父母去了台湾。
1956年9月,20岁的丁肇中远涉重洋到美国密西根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学。在这里,“身无半文”的他靠着奖学金读完了大学,并于1962年获得博士学位。1963年,他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1967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副教授,1969年升任教授。从念大学到取得博士学位到开始做科学研究,一般人要10年的时间,由于他异常勤奋,只用了6年时间。
丁肇中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在著名物理学家乌伦伯克教授的启发下,他选择实验物理学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与高能物理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说,“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看对于自己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换句话说,也就是有没有事业心。”凭着这种事业心,他可以两天两夜,甚至三天三夜呆在实验室里,守在仪器旁,不知疲倦地进行着自己的实验。也就是凭着这种事业心,他和他的助手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终于捕捉住了J粒子。
J粒子的发现,在物理学界掀起了轩然大波,使实验物理学家和理论物理学家都大为惊异。瑞典皇家科学院的艾克斯教授说:这是基本粒子研究方面最伟大的发现,它已经改变了世界各地所有实验室的工作状态。由于这项发现,各实验室现在将寻找这一领域带来的物质新形式。当年出版的《新闻周刊》说:“J粒子的发现,是基本粒子科学的重大突破,对于近半个世纪以来物理学家努力寻找解释的自然4种力的作用,具有重大意义和贡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院长杰米韦森说:“丁肇中教授的研究,为人类开拓了宇宙未知的领域,使基本粒子物理迈进了一个新的境界。”1975年2月14日,美国总统福特还写信给丁肇中,对他的光辉成就表示祝贺。
丁肇中虽然多年来在美国工作、生活,但他仍深深眷恋着哺育他成人的中国。他忘不了他在中国度过的青少年时代,他一直很看重自己是炎黄子孙。所以在去斯德哥尔摩参加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前,他向瑞典皇家科学院写信,要求打破惯例,用中文在会上发表自己的演讲,然后再用英语阐述。而根据规定,获奖人应以本国语言在颁奖典礼上演讲,就是说他只能以英语演讲。但大会组织者们经过考虑,还是同意了丁肇中的要求。
于是,自从1901年第一次颁发诺贝尔奖金以来的四分之三个世纪中,在斯德哥尔摩的诺贝尔奖颁奖大厅里,第一次响起了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人的主要语言——汉语。这一天,丁肇中怀着激动的心情登上了伦琴、爱因斯坦、居里夫人和许多科学巨匠站立过的讲台,用中文发表了他的演讲。他通过这篇演讲寄语故国的青年们,希望他们重视科学实验工作,在未来的年代里为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J粒子的发现,没有使丁肇中停步不前。年复一年,他以锲而不舍的精神从一座高峰迈向另一座高峰。1974年以后,他继续通过探测器寻找和研究光与重光子之间的关系,意外地发现了一个胶子。1979年,他领导的在汉堡的电子同步加速器上工作的马克·杰小组通过实验证明了胶子现象。这一成果,又一次轰动了国际高能物理学界。
1983年,丁肇中选定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日内瓦建造的世界上能量最大的正负电子对撞机“莱普”(LEP)上开展他的新探索。他领导的规模空前的L3实验组有美国、瑞士、中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14个国家共43所大学和研究所的581位物理学家组成。这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高能物理实验组。在丁肇中的领导下,这个实验组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实验成果。
在主持L3实验组的同时,丁肇中又着手进行了一项大胆的研究计划:要在宇宙空间直接探测反物质。这个由中美等国共同研制的、用来寻找太空中的反物质和暗物质的粒子探测装置叫做阿尔法磁谱仪,其最核心的部件永磁铁是中国大陆研制的,其电子设备则全部由台湾科学家制造。1998年6月2日美国东部时间18时6分,阿尔法磁谱仪搭载“发现号”航天飞机,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升空,揭开了人类第一次进入太空探寻宇宙之谜的序幕。
丁肇中说:“认识物质世界,发现大自然的奥妙,这种基本的知识是无涯的,超越年龄、时代和国界的限制。”为了科学的进步,他探索的脚步不愿停歇。
美籍华裔科学家丁肇中的个人资料
丁肇中 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3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 1956年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在物理系与数学系学习。 1960年获硕士学位。 1962年获博士学位,在瑞士欧洲核子中心工作一年。 1964年起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 1976年因和里克特彼此独立地发现一种称为ψ/J的新粒子,与里克特分享了1976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中国山东省日照市,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执安州安阿伯,中学时代是在台湾度过的。1956年丁肇中入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硕士学位,1962年获博士学位。1963-1964年在欧洲核研究中心工作,1964-1967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1967年起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1977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丁肇中主要从事高能实验物理、基本粒子物理、量子电动力学、γ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他最杰出的贡献是在1974年,与里希特各自独立地发现了J/ψ粒子。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2年夏,丁肇中实验小组利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质子加速器寻找质量在1.5×109eV~5.5×109eV之间的长寿命中性粒子。1974年,他们发现了一个质量约为质子质量3倍(能量为3.1×109eV)的长寿命中性粒子。在公开发表这个发现时,丁肇中把这个新粒子取名为J粒子,"J"和汉字"丁"字形相近,寓意是中国人发现的粒子。与此同时,美国人里希特也发现了这种粒子,并取名为ψ粒子。后来人们就把这种粒子称为J/ψ粒子。J/ψ粒子具有奇特的性质,其寿命值比预料值大5000倍。这表明它有新的内部结构,不能用当时已知的3种味夸克来解释,而需要引进第四种夸克即粲夸克来解释。J/ψ粒子的发现大大推动了粒子物理学的发展。 此外,通过高能正负电子对撞的物理实验,丁肇中在1979年夏发现了三喷注现象,为胶子的存在和量子色动力学提供了实验依据。他进行的高能下电磁作用与弱作用干涉效应的实验,为弱电统一理论提供了实验依据。1981年起,他组织和领导了一个国际小组──包括中国在内的约13个国家近400名物理学家参加的L3组。在欧洲核子中心高能正负电子对撞机LEP上进行高能物理实验,寻找新的基本粒子及其粒子物理的新现象。 丁肇中热心培养中国高能物理学人才,经常选拔中国青年科学工作者去他所领导的小组工作。他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2005年世界物理年活动日前在欧洲启动。他正领导着来自美、法、德、中等14个国家43所一流大学和科研院所的581名物理学家,在日内瓦建造的世界上能量最大的正负电子对撞机上,探索宇宙中的新物质、反物质. 丁肇中(Samuel Chao Chung Ting 1936~)。实验物理学家。祖籍山东日照。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3个月后随父母回中国,1936—1949年,丁肇中随双亲到过中国许多地方。他童年没有进校受过正规教育,但接触了不同省份的文化、历史和方言,也聆听过许多常到他家访问的学者的讨论。1949年丁肇中进入台湾建国中学,接受严格的教育,他的数学、物理和历史学习成绩优秀。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在物理系和数学系学习,1960年获硕士学位,1962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63年,他获得福特基金会的奖学金,到瑞士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工作。1964年起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1965年成为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1967年起任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系教授。他是美国科学院院士,研究方向是高能实验粒子物理学,包括量子电动力学、电弱统一理论、量子色动力学的研究。他所领导的马克·杰实验组先后在几个国际实验中心工作。 由于丁肇中对物理学的贡献,他在1976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并被美国政府授予洛仑兹奖,1988年被意大利政府授予特卡斯佩里科学奖。他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巴基斯坦科学院院士。他曾被密歇根大学(1978)、香港中文大学(1987)、意大利波洛格那大学(1988)和哥伦比亚大学(1990)授予名誉博士学位。他是中国上海交通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名誉教授。他曾获得过许多奖章,如1977年获美国工程科学学会的埃林金奖章,1988年获意大利陶尔米纳市的金豹优秀奖及意大利布雷西亚市的科学金奖章。他也是《原子核物理B》(Nuclear Physics B)、《核仪器方法》(Nuclear Instruments and Methods)和《数学模型》(Mathematical Modeling)等科学期刊的编委。
丁肇中还将进行什么实验?丁肇中,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他最大的成就是发现了J粒子。
丁肇中祖籍山东省日照县,1936年1月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当时他的父母还在美国进行访问。后来,丁肇中曾这样对别人说起过自己的身世,他说:“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出生在一个由教授和革命志士组成的家庭里,我的父母都希望我出生在中国,但在他们访问美国时,我提早出世了。由于这个意外,我成为了美国公民。这个突如其来的小插曲,却影响到了我的一生!”
丁肇中的父亲名叫丁观海,在山东大学任教,母亲丁隽英,任四川教育学院心理学教授。在出生三个月之后,丁肇中随父母回到了祖国。但不久“七七事变”爆发,丁观海来到重庆大学工程系任教授,丁肇中也就读于重庆的磁器口小学。抗战胜利后,他又随父母迁到天津,读完了小学。1948年冬,丁观海来到台湾省的台南工学院任教,并举家迁至台湾省。丁肇中的中学是在台湾省上完的。中学的时候,丁肇中对数理化特别感兴趣,成绩也非常好。高中毕业时,他的数学和化学都是100分,物理97分。中学毕业后,他被保送到台湾成功大学,就读于机械工程系。大学期间,他放弃了娱乐游玩的机会,专心学习,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1956年9月,丁肇中又到了美国,进入了密执安大学工学院继续深造。刚入学时他读的是机械工程。后来发现自己对物理更感兴趣,于是第二学期,他选了许多有关物理和数学方面的课程。大学第二学年,他转到了自己向往的物理系,从此走上了物理学研究的道路。1959年,他毕业于该校研究学院,取得了数学和物理方面的两个工学学士学位,第二年又获得了物理学硕士学位。他还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特别奖金,不久又获得美国科学基金会奖。1962年,丁肇中获得了物理系博士学位。
丁肇中博士毕业后不久来到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尼文斯实验室工作。丁肇中是一个非常珍惜时间的人。他认为,自然界的奥秘随时都吸引着每一个有志于科学的人,谁都想走在时间的前面有所发现。搞科学实验,争取时间是很重要的。因此,他经常废寝忘食地工作,有时在实验室里一呆就是几天。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尼文斯实验室工作的两年中,他发现了重氢分离子。
20世纪60年代后期,丁肇中到美国东海岸的麻省理工学院布鲁克海文实验室工作,开始了寻找J粒子的实验计划。丁肇中曾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形容这项实验的复杂性。他说:“在雨季,一个像波士顿这样的城市,一分钟之内也许要降落下千千万万颗雨滴。如果其中的一滴雨有着不同的颜色,我们就必须找到那滴雨。”因此他对研究小组的成员要求非常严格,从来不容许在工作中马马虎虎。
“天道酬勤”。1974年8月,丁肇中的实验取得了成功。丁肇中兴奋极了,但这位严谨慎重的学者并没有立即宣布这一项成果。从8月到10月,他带领其他实验室人员又反复进行实验,直到取得了无懈可击的数据,才于11月12日向全世界公布了这一惊人的成果。
1976年12月10日,丁肇中赴瑞典皇家学院领取诺贝尔物理学奖。从诺贝尔奖1901年开始颁发到1976年的76年间,丁肇中是第三位获此殊荣的华裔科学家。他翻阅了以往的诺贝尔奖得主的有关资料,在众多的获奖者答词中,竟没有一份是用中文书写的,这使他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丁肇中决定用中文来书写他的答谢词,但这一举动却遭到多方面的反对。最先出来反对的是美国有关方面的一位官员,他对丁肇中说:“你已经加入了美国籍,成了美国公民,因此用英文书写是理所当然的。”丁肇中回应道:“不错,我加入了美国国籍,成了美国公民,但我领奖的地点是在瑞典而不是在美国,因此用什么文字书写是我的自由。”那位官员无言以对,只得让步。美国官员劝说无效后,负责颁发诺贝尔奖的一位人士又给丁肇中出了一个难题。他说,你要是用英文、德文、法文、俄文等文字书写,我都可以打印散发,但如果用中文书写就难以效劳了,因为我这里没有中文打字机。丁肇中听了这个小小的刁难之后笑着说:“这很好办,没有中文打字机,我可以用手写,然后我请你代为复印。”丁肇中的执著终于感化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这份用中文书写的答词也就载入了诺贝尔奖的史册。
发现J粒子以后,丁肇中并未满足,在他看来,人生只有不停的奋斗与拼搏才会有意义。1989年2月20日,香港有关报刊报道:力求突破有望再拿诺贝尔奖——丁肇中领导400名科学家寻找宇宙基本结构。
目前,丁肇中正在日内瓦主持建造一个庞大的实验场,准备进行一次前所未有的大型实验。其目的是要揭开宇宙的构造之谜。实验名称为L3实验,这次会聚了美国、俄罗斯、中国内地和台湾省、印度、东西欧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四百多位科学家进行合作研究。据称,如果这项研究取得成功,丁肇中有望第二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是谁?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是丁肇中。
原话为应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收录至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时修改为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991年10月18日,瞭望周刊为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系中华征文颁奖大会,丁先生便以应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进行演讲。
应有格物致知的文学地位
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
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两个词语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也没有的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