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安徽为什么出人才,以及安徽是不是比较出人才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本文目录一览:
1、安徽博士村29个博士54个硕士,这里如何培养出这么多的优秀人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安徽为什么出人才,以及安徽是不是比较出人才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1、安徽博士村29个博士54个硕士,这里如何培养出这么多的优秀人才? 2、为什么历史上 安徽人才倍出 风水 3、为什么安徽名人最多? 4、为什么安徽历史上出了那么多名人并且很富裕,而现在却这么穷? 安徽博士村29个博士54个硕士,这里如何培养出这么多的优秀人才?安徽潜山,一个仅仅有50多万人口的县级市,在这里出了29个博士54个硕士,优秀人才的比例还是非常大的。看到这则消息的时候,不少网友表示这个地方是高端人才孕育之地,觉得这个地方非常神奇。但是,回头想想,出现这样的现象并不是偶然,势必会有一些培养人才的方法。对于我们来说,考上一所好的大学已经很不错了,而且在家庭中也会有比较高的地位了。如果想要考上研究生甚至是博士生,那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有人问,安徽博士村29个博士54个硕士,这里如何培养出这么多的优秀人才?首先,这个地方通过一些有利的政策让更多优秀的老师前来教学。其次,这个地方的父母不会因为没钱而不让孩子读书。最后,这个地方的学生,他们会跟亲戚们以及同学们形成良好的竞争和相互带动的关系。
一、这个地方通过一些有利的政策让更多优秀的老师前来教学
在这个地方,由于相关政策导向教师一边,因此不少好的老师愿意留在当地继续开展教学工作。同时,也吸引了一些优秀的老师前来这个地方工作。所以,师资力量方面还是比较理想的。因此,这个地方就可以教育出比较好的学生。
二、这个地方的父母不会因为没钱而不让孩子读书
在这个地方,据说父母不会因为没钱而不让孩子们上学。只要孩子们想读书,那么父母借钱也会让孩子们读。正是因为父母这样的态度,以至于影响了一些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让孩子们更加热爱学习。因此,有了这种积极学习的态度存在,优秀的学生自然就会更多一些。
三、这个地方的学生,他们会跟亲戚们以及同学们形成良好的竞争和相互带动的关系
在这个地方,亲戚朋友之间的孩子,以及同班上的同学,大家相互之间会形成一定的竞争关系。在这种竞争关系的带动之下,孩子们学习就会更加主动。同时,孩子们相互之间还会形成互相带动的关系,会让更多学习成绩落后的孩子提升他们的学习成绩。所以,班级里的学生学习成绩都会比较好一些。
因此,通过上面的详细分析大家应该不难理解为什么安徽博士村会培养出这么多优秀人才了。
为什么历史上 安徽人才倍出 风水因为安是安静安宁为坤土象徽是标志是特征合起来就是说田宅安宁的标志所以说安徽人在风水上的见识才会人才辈出
为什么安徽名人最多?全国各地从国家、省、市、县都建有博物馆,甚至某些乡镇都有。但还真没听说哪个地方建有名人馆。因为建名人馆不是件小事儿,不是谁想建就能建的,起码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要有足够数量的名人,而且在国内基本上家喻户晓。第二,有一定的成就和地位,级别和层次较高,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否则,即使“我爸是李刚”——这倒是家喻户晓——但产生的社会影响是负面的,那是绝对不能进名人馆的。再比如“我爸是村长”,在当地可谓家喻户晓,且对村里的政治经济发展产生过积极影响,那也不是名人。因为村长级别太低,你爸就是村书记你也不是“官二代”,你爸同样进不了名人馆。
安徽就有个名人馆,坐落在合肥滨湖新区的巢湖边。这座古朴典雅的徽派建筑占地6.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前些天参加合肥战友会,安排参观“安徽名人馆”。说实话,当时并没有太大的兴趣,泱泱中华几千年来名人荟萃,数不胜数,也没见首都建个名人馆。那里的名人都进了八宝山,那也是高级别名人聚集的地方。意想不到的是真正走进安徽名人馆,立刻颠覆了原先的一切想法,因为在这里听到和看到的,可以用“震撼”了个字来形容。
说起安徽的名人,首先窜进脑海的无疑是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几百年来,一曲“说凤阳,到凤阳……”让全国老百姓对这位家喻户晓的朱皇帝充满了好奇。说起来,朱皇帝几乎是中国历史上地位最卑微的皇帝,讨过饭,当过和尚,后来当兵也是为了混口饭吃,完全没有陈胜吴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胸怀。那年月讲究“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而“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然而正如汉天子刘邦开创了布衣登上龙床的先例,要饭的居然黄袍加身,开启了大明王朝的基业。
不过,为了保住这份基业,朱皇帝也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残酷的杀戮,一代英豪没有死在战场上,而死在并肩作战的战友手里。虽然这份基业延续了276年,然而朱家的百万后代也被陕西人李自成、张献忠和满清八旗诛杀殆尽。历史已经多次证明,凡是滥杀无辜都会遭到天谴报应,时间早晚而已。
当然,安徽不只有朱元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为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安徽从古至今堪称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璨若星河的名人群体。踏进这座名人馆后,不仅对历史只是的匮乏却自信感到惭愧,原来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居然全部出自安徽。老子、庄子、朱熹……我们甚至今天还在运用他们的语言在思考人生;而管仲、范增、华佗、曹操、周瑜、戚继光、包拯等,无不对他们所处时代的历史走向产生了巨大影响;更引人注目的是李白、白居易、刘禹锡、杜牧、唐宋八大家等古代文人墨客,让我们现在仍在享用他们留下的文化营养;李鸿章、刘铭传、段祺瑞等徽派及淮军代表人物,推动了那个时代的中国蹒跚前行。胡适、赵朴初、朱光潜、陶行知、张恨水、邓稼先、杨振宁,随便找出一位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师级人物。当然,最引人注目国共两党的安徽籍精英群体,陈独秀、王明、王稼祥、李克农、洪学智、叶挺、冯玉祥、张治中、孙立人、卫立煌、戴安澜……哪一位都展现出叱咤风云的风采。
安徽名人馆值得一看
安徽名人馆展出的5000余位名人,留给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切身感受到这片土地的神奇魅力,也引起我们的思考:为什么安徽这片土地从史前到现代能够涌现出如此众多的杰出人物,成为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现象?
从世界文明的发祥看,四大文明古国的产生多与水有关,两河流域的巴比伦文明、尼罗河流域的埃及文明、恒河流域的印度文明、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安徽的名人文化——我们姑且称其为中华文化的亚文化——恰好在淮河与长江之间的广袤大地,这是一片肥田沃土,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汲取了农业文明的丰富养料,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勤劳智慧的江淮儿女,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璀璨的明星群体。
有时候突发奇想,如果这些人产生于同一时代,让他们来治理这个曾经苦难深重、饱受蹂躏的国家,会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在这些史诗级的大师中,有充满智慧的哲人,有文韬武略的伟人,有学贯中西的泰斗,他们用自己的智慧与魄力,不仅让江淮这片大地广受润泽,也让中华文化的天空群星璀璨。可以说,这片土地在中华文明的饕餮盛宴中留下了自己的辉煌篇章,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当我们走出名人馆的时候,天空中仍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雨中的名人馆外立面黑白灰的色彩格外清晰醒目,典型的徽派及皖南民居的风格古朴得有些庄重,与名人馆的历史厚重感相得益彰,让人们看到了安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美好形象,给人以呼之欲出、与历史对话的感觉。
纵观人类历史,文明发生重大进化是6000多年前苏美尔文字发明之后,中国则于3000多年前独立创造了文字,短短3000年间,江淮大地5000多位名人汇集在这幢3.8万平米的建筑内,这意味着文明信息已经不必等待缓慢的DNA的随机突变,而是通过名人们一代向一代迅速传承转移,这大概就是安徽名人荟萃、英才辈出的原因吧。
为什么安徽历史上出了那么多名人并且很富裕,而现在却这么穷?安徽人现在如此窘境全拜独裁毛所赐,安徽人应该把毛抬出来鞭尸。
尽管在建国初期,安徽曾被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列为沿海省份,但不可否认省会由沿江的安庆迁至内陆的合肥,使安徽在政治心理上由一个通江达海的沿海省份变成了一个较为封闭的内陆省份,因为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航空运力几乎为零,而铁路运力极其有限的状况下,作为”中国第一大水系”的长江对于安徽意味着什么,也就不言而喻了。而合肥虽然位于安徽地理之中心,但却远离长江和淮河这两大横穿安徽的主要水系,因此,交通相对闭塞。再则,合肥在解放之前仅为一个人口不足5万的小县城,连两层以上的楼房都很少见,各方面条件相当简陋,很多基础设施都要从零起步。因此,使得安徽发展的眼光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主要局限于合肥的周边。但是合肥发展了这么多年,所辖三县依旧落后,长丰还是国家贫困县。而合肥的周边城市,如六安、巢湖也没有在合肥的带动下富起来。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合肥的经济总量到1984年才超过芜湖,而到1989年才超过安庆。到2005年“十五”计划末,合肥的经济总量仅为850亿,再来看看周边的其它省会城市:2005年,杭州的经济总量为2900亿,南京的经济总量为2400亿,武汉的经济总量为2200亿,济南和郑州的经济总量则分别为1870亿和1670亿,而南昌的经济总量也有1100亿了!现在,只要是有点儿经济常识的人都能明白,把一个原本是县城的地方建设成一个省会要比把一个原本就是城市的地方建设成一个省会所花的经济成本大得多!不可否认,合肥从20世纪40年代末的一个小县城发展到如今的规模,就其自身而言,却是创造了“奇迹”,但这种“奇迹”却是以过度耗费安徽的“元气”为代价的!在20世纪50年代,安徽的不少省领导都感觉到了合肥的诸多局限性,有把省会迁到条件较好的沿江城市芜湖的想法。为了“断绝”这种想法,使安徽的领导们安心建设合肥,1958年,毛主席利用视察安徽和为新建立的“安徽大学”题校名的机会,以书信的形式向当时的安徽省委书记曾希胜明确了他不同意把省会迁到芜湖的态度!(这封信现雕刻于安徽大学校本部南门背面的墙壁上)。那时,毛主席之所以执意要将合肥作为省会,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建国之初,长江以南地区的很多地方都有匪患,西南地区尚未平定,再加上台湾岛上的国民党蒋氏集团一直叫嚣着反攻大陆。安徽地处长江咽喉地带的战略要冲,而原省会安庆一带自古则有“万里长江此封喉; 吴楚分疆第一州”之称,把省会放在一个长江沿线的城市有着很大的战略安全隐患,如果像武汉和南京这样的沿江战略重镇失守,敌人依靠长江便利的交通条件,顺水而至,极有可能在一天之内拿下两个省会城市。而合肥周边三百公里的方圆内,东,南,西皆为山区,向北是平原地带,也就是说,如果军队东进,西进,南下设置集结点,合肥是最理想的地区,它是山区向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带,地形能够缓冲敌军的进攻,容易展开反攻和推进前的物资和人员的准备。合肥是作为军事价值存在的, 把省级机关和企业设在合肥,把其它地方的资源向合肥集中并在周边县市发展军工基础企业都是为了这个军事上的目的,安徽整个省就如同是一个军事泄洪区和军事缓冲区。从一定意义上说,合肥能成为安徽省会主要是“军事政治”的产物,而并没有多少经济发展上的考量!
依据中央的战略意图,安徽省的领导层即确立了以合肥为中心、以沿淮为重点、皖北带动皖南的发展战略。在1950年——1984年之间安庆、芜湖二地的财政总收入为78.3亿元,同期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为19.62亿元,净上缴国家省财政58.8亿元。而在这期间合肥、淮南、淮北三地的财政总收入为78.92亿元,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为90.51亿元,不但一分没有上缴,反而从国家和省里得了11.59亿元,事实证明,这种“抽血”似的发展使得安徽在经济上陷入了衰落的泥潭。毛主席在建国初期的一些讲话和文章中都将安徽视为“中国东部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之列(《毛泽东全集》中有收录), 而建国之初的安徽在经济上的确属于中等发达的省份,但如今的安徽似乎已成了“贫困”的代名词! 安徽为国家的战略安全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20世纪80年代后,在各方面局势趋向缓和的时代大背景下,发展成为全国上下的第一要务。但是,安徽的省领导们依然固守着50年代特殊时代背景下制订的那套经济发展模式,空想着构造所谓的“合肥经济圈”和“沿淮经济带”。正因为经济发展战略上的画地为牢和故步自封,致使皖江流域在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关键起步阶段成为决策上的空白,皖江五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不及同饮一江水的苏南地区。马鞍山和铜陵有所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是资源性城市,芜湖在近些年靠者毗邻“长三角”的区位优势才有了较大的发展,相比较马铜芜而言,安庆和池州则不如人意。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皖江流域默默无闻!民国时期商业经济灿烂一时的皖江流域只在寂寞中徘徊!与此同时,省里继续给予合肥和沿淮城市巨大的经济投入。安徽的经济状况持续下滑,到了2005年“十五计划”末,安徽省的人均GDP在全国仅排第25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