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维新派与洋务派分歧的实质是什么,以及维新和洋务派的分歧的实质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本文目录一览:
1、马克思论述题 请分析维新派与洋务派分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维新派与洋务派分歧的实质是什么,以及维新和洋务派的分歧的实质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1、马克思论述题 请分析维新派与洋务派分歧的实质,并论述你的观点。25分的题目啊! 2、洋务派与维新派的主要分歧 3、请分析维新派与洋务分歧的实质,并论述你的观点? 4、洋务派和维新派的主要分歧是( A.要不要学习 5、维新派与洋务派分歧的实质是? 马克思论述题 请分析维新派与洋务派分歧的实质,并论述你的观点。25分的题目啊!洋务派的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本质上强调的只是技术革命,即学习西方先进的工业技术,也赞成吸收西方先进的经济制度和教育制度以求强国强民,但不从本身政治、文化、制度上进行根本变化,它比当时的保守派开明,因为它首先承认中国落后于西方列强的近代文明许多,提出了“求变”,但它没有看清西方近代文明的产生本身是由于其在政治、文化、思想、制度上的根本进步才产生的,尤其是在君主专制制度被取缔后才逐渐形成,洋务派反对削弱君权,支持专制制度,才是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本质,
维新派认识到西方近代文明之所以先进,根本上是因为其思想、政治、文化、制度等方方面面的进步才是关键,他们已经认识到仅仅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部分引进先进制度还是不够,需要彻底“变法”才能图强,他们尤其强调的是“抑制君权、扩大民权”所以要求“立宪”,这和洋务派在认识上有本质的区别,因为他们看到,西方先进文明和技术只有在类似西方的文化和思想体系、政治制度中才会形成和发展,而中国特有的思想体系、政治制度和旧有文化体系只会阻碍它的形成和发展,维新派是中国近代最早客观评估和比较中西文明差异的群体,是最早清醒地了解到中西文明形成有本质差异的群体,这一点难能可贵。但是无论是洋务派还是维新派在近代中国注定要失败,对于洋务派为什么会失败前已所述,而维新派的时机不对,中国那时候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时机,事实证明,只有统治阶级(比如日本)自身清醒地认识到这一问题,自觉主动求变,还必须有社会各阶层,尤其是知识精英阶层的觉醒和帮助,在适当时代和适当时机才能完成,这种完成动作是自上而下的,(比如日本的明治维新、英国的大宪章运动等等)最后一步则是发动民众共同完成,而在当时的中国,民智未开,这些条件都不存在,所以仅靠一小撮头脑清醒的进步人士无法完成。
洋务派与维新派的主要分歧维新派在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引进机器生产方面,与洋务运动是一致的,从这方面讲,它是洋务运动的继承和发展。但是在本质上,它是对洋务运动的否定。洋务派把科技知识、机器生产的应用限制在为维护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服务的范围内,主要目的在于“强兵”,即增强国防力量。维新派不再简单地以为列强先进之
处仅仅在于坚船利炮、工业产品,而是站在时代的高度上,认识到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是一个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初步为中国勾画了一幅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发展蓝图。尽管这个蓝图是粗线条的,也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但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具有崭新的社会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色。虽然维新派的一系列政策主张因变法失败而没有实现,但他们为科学技术在中国的全面发展,为资本主义发展做了思想理论上的宣传和准备
请分析维新派与洋务分歧的实质,并论述你的观点?维新派与洋务派之间的分歧的原因是阶级属性的不同。。。(具体参考我发给你的附件)
洋务派和维新派的主要分歧是( A.要不要学习
洋务派和维新派的主要分歧是要不要实行君主立宪制。
洋务派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主要宗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原则,在中央的主要代表是以恭亲王奕欣、瓜尔佳·文祥为代表的满族宗亲贵族官员,在地方是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汉族官员。
因受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严重的刺激,维新派主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振兴国家而得名。他们提倡新文化,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积极从事变法的理论宣传和组织活动, 先后在北京、上海、湖南等地建立强学会、时务学堂、南学会。
扩展资料:
洋务派的产生背景
早期,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活动也是非常不满的。洋务派之所以敢逆龙鳞而顶风推行洋务运动,不怕遭到顽固派的阻挠甚至是打击。主要是因为,经受了两次鸦片战争打击和国内人民起义(主要是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的冲击,清朝统治者第一次感到了生存危机。
而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起家的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在镇压的过程当中认识到了西方坚船利炮的厉害,而且在镇压的过程当中也尝到了坚船利炮的甜头。所以他们决定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加强自身的军事实力,企图以此来迅速的平定太平天国运动。
由于他们不象顽固派那么冥顽不化,仇视一切外洋事物,而是愿意和外国人打交道,尽管目的是学习他们的军事技术。而西方人也希望清廷中能出现一批能和他们打交道的人。曾国藩等人的出现,使他们觉得自己的想法有了落脚点,所以把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
被洋人吓破了胆的慈禧太后丝毫不敢得罪洋人,而曾国藩、李鸿章等人有洋人的撑腰,而且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的确是功劳甚巨,慈禧太后保不定日后还得仰仗他们,所以并不敢对他们轻举妄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洋务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维新派
维新派与洋务派分歧的实质是?实质是所处阶级的不同,两者一个是地主阶级一个是资产阶级,洋务派思想从属于地主阶级,而维新派思想则从属于资产阶级,在东西方两极相逢中可以同时激发出维新思想与洋务思想”。并对二者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阐明。“前者无需先经过后者的涵育,而是在那个大时代背景下中国人民所面临的历史使命的直接反映,而后者恰恰是间接反映,它通过地主治级部分实权派的过滤作用,把维新的历史使命变成统治者所能接受的洋务范畴之内了”。郑大华的早期维新思潮脱胎于洋务思潮的观点与李时岳、徐泰来等人的观点不谋而合。并在其《晚晴思想史》一书中做了详细的论证“在洋务运动的兴起阶段,他们在思想上与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代表的洋务官僚并无明显的区别,在对‘变局’的认识,‘自强’,‘求富’的指导思想,官督商办的经营方式,以及‘中体西用’的文化观等问题上,都同洋务官僚的主张基本一致”。认为早期维新思潮孕育脱胎于洋务思潮,前者是对后者的继承与发展。也进一步解释了前者能够发展的原因。“......他们不是当权派,与清王朝的关系不像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那样紧密,而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联系,他们又比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更多些”。“他们对西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情况也比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有更多的了解”。“他们的年纪也比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小,一般要小20~30岁,其思想也因而比较敏锐,接受新新思想、新事物也较快”
来源:华夏地理中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