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舆全图在河大哪个馆 河大坤舆园

今天给各位分享坤舆全图在河大哪个馆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河大坤舆园进行解释。本文目录一览:
1、坤舆万国全图反应了怎样的文化现象?


2、坤舆万国全图的地图版本


3、南京博物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07 12:24:08

今天给各位分享坤舆全图在河大哪个馆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河大坤舆园进行解释。

本文目录一览: 1、坤舆万国全图反应了怎样的文化现象? 2、坤舆万国全图的地图版本 3、南京博物院三大国宝在哪个厅 4、走进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罕见镇馆之宝 坤舆万国全图反应了怎样的文化现象?

东方必圣 门吏 二级(260) | 我的贡献 | 我的消息(0/1) | 我的空间 | 百度首页 | 退出

新闻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图片 视频 百科 帮助

添加到搜藏 返回百度百科首页 编辑词条 坤舆万国全图目录

一.名称

二.英文

三.来历

四.深入介绍

五.作者介绍

六.意义

七.评价

八.详细介绍

[编辑本段]一.名称

Kunyu Wanguo Quantu

坤舆万国全图

[编辑本段]二.英文

:Great Universal Geographic Map

[编辑本段]三.来历

清康熙年间,耶稣会士南怀仁奉命作《坤舆全图》,该图是近代以来世界地图史上第一份比较完整的世界地图。现在,《坤舆全图》一份保存在台湾故宫博物院,另一份保存在河北大学图书馆,是该馆的镇馆之宝。这么珍贵的文物之所以被河北大学珍藏,是因为其前身是1921年由法国耶稣会士创办的天津工商大学。

明万历年间意大利人M.利玛窦(1552~1610)在中国编绘的世界地图。万历三十六年(1608)由明宫廷艺人摹绘12份。现存本即此12份之一,收藏。此本原是六幅条屏,今装裱为一大幅。通幅纵 168.7厘米,横380.2厘米。图首右上角题“坤舆万国全图”6字。主图为椭圆形的世界地图,此外并附有一些小幅的天文图和地理图:右上角有九重天图,右下角有天地仪图,左上角有赤道北地半球之图和日、月食图,左下角有赤道南地半球之图和中气图;另有量天尺图附于主图内左下方。各大洋绘有各种帆船共 9艘,鲸、鲨、海狮等海生动物共15头,南极大陆上绘陆上动物共8头,有犀牛、象、狮子、鸵鸟等。

摹绘本大体上只用了 3种色彩:南北美洲及南极洲为粉红色,亚洲为土黄色,欧洲和非洲近于白色。少数几个岛屿的边缘晕以朱红色,山脉用淡绿色勾勒,海洋用深绿色绘出密密的水波纹,显得汪洋浩淼。五大洲各用朱红色书写,其他地名包括国名均为墨书,以字体大小作为区别。

图中文字,除地名及有关该地附注说明外,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对世界地图和诸小图的说明。其中有利玛窦署名的两篇,即全图说明和“论地球比九重天之星远且大几何”;其他说明均不署名,有九重天说明、天地仪说明、四行论 (即古希腊的世界由四元素构成的学说 )、昼长昼短说明、量天尺说明、日月食说明、中气说明、南北两半球说明,此外还有太阳出入赤道纬度表、横度里数表。另一部分是序文题跋,有利玛窦的自序以及李之藻、陈民志、杨景淳、祁光宗的题跋。图中摹有印记 3个,其中2个为椭圆形,1个为正方形,均是耶稣会的会徽。

[编辑本段]四.深入介绍

利玛窦编绘的世界地图,主要参考了奥尔蒂利等人绘的地图。16世纪时,澳大利亚大陆尚未被发现,因此当时欧洲人绘的世界地图只有五大洲,即利氏图上的欧逻巴、利未亚(即非洲)、南、北亚墨利加、墨瓦蜡泥加(即南极洲)。四大洋在图上则均有反映,它们是大西洋、大东洋 (即太平洋)、小西洋(即印度洋)、冰海(即北冰洋 )。图上大陆和岛屿的形状虽然不尽正确,特别是南半球与实际情况出入更大,可是就世界海陆轮廓而言,已基本完备了。

图中的中国部分,则参考了《大明一统志》中的附图罗洪先的《广舆图》喻时的《古今形胜之图》、徐善继、徐善述的《地理人子须知》一书所附的《中国三大干龙总览之图》以及《杨子器跋舆地图》等,并注意吸取这些舆图的长处。

尽管利氏地图在图形轮廓和文字说明方面还有很不精确甚至错误之处,但在当时已不失为东亚地区最详尽的世界地图。

明朝时期利玛窦在中国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之摹本的发现,足以证明当时明朝已经知道了全世界地图。

[编辑本段]五.作者介绍

利玛窦(1552—1610),意大利人,1581年以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的身份来到中国,他在世的时候明朝还没有灭亡,他辞世时清朝还没有入关,所以他是在明朝绘制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而且根据这副图的注解,也能证明中国在明朝甚至以前的时期里就已经了解包括南美洲在内的许多地方。

利玛窦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其中南美洲的一段注文称:“南亚墨利加今分为五邦,一曰孛露,以孛露河为名;二曰金加西蜡,以所产金银之甚多为名;三曰坡巴牙那,以大郡为名;四曰智里,古名;五曰伯西儿,即中国所谓苏木也;……。”另一段注文称:“伯西尔此古苏木,……。”这证明远在明朝甚至以前的时期,中国就曾经有人到达过南美,并给其中一个地方起名为“苏木”。同时也证明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参考了注有“苏木”的中国地图,而且时间还很久远,否则不会以“古苏木”为注解,而仅以“苏木”即可。

[编辑本段]六.意义

而同时期明朝地理学家的一系列著作也说明,当时明朝的知识分子已经看到了《坤舆万国全图》,并且知道了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意大利、法国等西方国家的具体位置。与利玛窦同时期的明末著名理学家章潢(1527-1608)编辑的《图书编》收录有《舆地山海全图》和《舆地图》;明末学者冯应京(1555-1606)编著的《月令广义》收入了一幅《山海舆地全图》;明末学者潘光祖(生平不详)编辑的《汇辑舆图备考》录入两幅《缠度图》等等。

《舆地山海全图》、《舆地图》、《山海舆地全图》、《缠度图》这些明代“世界地图”里包括五大洲在内的许多地理名称有采用了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的痕迹,但却在地理图形和观念上又和利玛窦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有所区别。由此可见,当时中西地理学家有曾过相互参考、相互参照的交流。

综上所述,无可否认的事实是中国早在明朝就知道全世界的地图无疑,而且对西洋各国的地理位置是熟悉的。史学家在对《坤舆万国全图》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其许多地方比西方同时期地图更为准确,其中阿拉斯加的地图与现代地图最为接近。可见,那时候利玛窦在中国绘制《坤舆万国全图》时是用了许多中国的独立发现。所以,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是“中西方”地理知识有机结合而成的,从而证明就“地理发现”的成果——“世界地图的绘制”而言,当时中国并不落后于西方,甚至还有许多独到之处。

地图:

[编辑本段]七.评价

但自清朝入关以后,就怪事连连,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重臣张廷玉所编的《明史》中虽然录有“意大里亚”、“佛郎机”、“和兰”和“吕宋”等四个与欧洲国家有关的名称,但也只知在“大西洋”中。后来经过礼部官员“查证”,“《会典》止有‘西洋琐里国’无‘大西洋’”的记载,因而这个“大西洋”的信息最后变成 “荒渺莫考”,或“其真伪不可考”了。

至于“佛郎机”一名,在清朝的史籍和各类著作中,竟然包含三个国家和一种武器四种含意。由于清朝长期分辨不清葡萄牙和西班牙两国,因而一律把它们通称为“佛郎机”。后来又添了葡萄牙人所使用的“大炮”一意。在法国来华后,由于“法兰西”与“佛郎机”读音相近,法国一度也被称为“佛郎机”。以至于来华几百年的葡萄牙人也只好按照地名被称为“澳门夷”了。所有来华的欧洲人因而有时也被笼统地称为“西洋澳夷”。

明朝已经具备的知识,在清朝居然成为了“荒渺莫考”的传说,而真正货真价实“荒渺莫考的传说”却变成了清朝时人们信奉的知识——荷兰、佛兰西、英圭黎、干丝腊诸国,尚有国可考,但大西洋、小西洋,又是何国何处?《大清一统志》于乾隆八年(1743年)成书,书中所论西洋,一塌糊涂,认定西洋国可在印度洋附近,也可在西南大海中,佛郎机、荷兰与苏门答腊、爪哇相邻。四十五年后,即乾隆五十四年,和珅等奉旨编修的《钦定大清一统志》完成,外国都被列为朝贡国,西方国家就有荷兰、西洋、俄罗斯、西洋锁里、佛郎机等,地理方位、人文制度,一样的混乱模糊。明朝时期,利玛窦、艾儒略、徐光启、杨廷筠的努力真可谓全白费了。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纪晓岚等校订《清朝文献通考》、《四夷考》中还在批判《职方外记》“所言未免夸张”,五洲之说“语涉诞诳”。更有甚者,时人平步青忿忿不平,认为明人甘受利玛窦之流奸佞小人的侮慢蒙骗而不自觉,认为利玛窦将欧洲译为“欧罗巴”,用字就有夸大之嫌,而将亚洲译为“亚细亚”,用心更为险恶,“亚”者,有“次”、“丑”、“细”、“微”等意,可见《尔雅》、《说文》等,这分明是在侮辱国人……(真不知道电视上成天吹捧纪晓岚是为了什么?)

鸦片战争失败了的时候,道光皇帝才想起让人打听清楚英国到底在什么地方。可明朝时期的《坤舆万国全图》其中清楚地标明了英国的所在位置与远来中国的航线。受道光皇帝旨意去询问鸦片战争中被俘的英国士兵有关中国与英国和俄罗斯距离远近的姚莹发现,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已经将海陆诸国何者接壤、孰为东西、相距远近等标示得已经非常清楚。

道光时期都已经是如此这般的惨相了,可到了清朝光绪年间却还闹了笑话……

当时的权臣徐桐,历任礼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上书房总师傅,以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太子太保,体荣阁大学士,与军机大臣会商一切事宜。此人将“算学”斥为“洋鬼子的学问”而不值一顾,《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孙子算经》、《辑古算经》、《数书九章》、《测圆海镜》、《日用算法》、《杨辉算法》、《数书九章》等等在这位权臣眼里也许连垃圾都不如,或许他根本就不知道。他决不相信”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存在”,是英、法胡谄出来的国名,目的是用虚假的国名在谈判桌上来冒领更多的好处,是英国和法国贪得无厌的表现……

从明朝灭亡的前一年1643年来看,即便是处于科技革命前夜的西方,其科技发展还很不明朗,牛顿和莱布尼兹还没有出生,波义耳和帕斯卡不过是毛孩子,伽利略被判终身监禁,笛卡尔因为躲避教会的势力而移居荷兰隐姓埋名20年。

而当时明朝的科技代表人物徐光启则出任东阁大学士和文渊阁大学士,位极人臣,是相当不错的发展环境。明朝崇祯皇帝在时局十分艰危的年月里,不惜动用国家力量推动“西学东渐”,大力推崇吸收西学,提倡发展科技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明朝时期也是一个翻译西方典籍的高潮,共有7000余册西方典籍被引入中国,这些书目里有:

古罗马建筑学家维特鲁维的《建筑十书》;

荷兰数学家军事工程学家西蒙.史特芬的《 数学札记》;

德国矿冶学家乔治.鲍尔划时代的巨著《 矿冶全书( 共12 卷)》;

意大利工程技术专家拉梅里的《各种精巧的机械装置》;

1611年科隆版的《原本》(拉丁文本);

罗雅各的《测量全义》;

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

开普勒的《哥白尼天文学概要》;

1601年罗马版的《地中海航海术》;

《比例规解》;

《地球表周与其直径的关系》;

雅克.贝松著的《宇宙仪》;

《皮埃尔+勒孔特发明陆,海双用几何天文测辐仪制造与用法》;

纪尧姆.德诺吨涅《磁石测量法》;

萨拉.安吉鲁著的《神功催吐药》;

克洛德.举雷《大西洋,地中海等海洋盐度,涨落潮海流流动因果实论》……七千余册。

可惜明朝已经是朝不保夕了,伟大的科学家,经典物理学理论体系的创立者——科学巨人艾萨克.牛顿,于1643年1月4日出生于英格兰林肯郡的一个自耕农民家庭。他成年以后成为了物理学的伟人,创立了一个气势恢弘的物理王国,其影响至今仍然很深远。但此时,明朝已经十分艰危了,明朝于牛顿出生不久的1644年灭亡了。

明朝灭亡以后,德国的数学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莱布尼兹于1646出生…… 当西方在明朝灭亡以后的数十年中,进入科技革命全盛时期,中国科技发展却在明朝以后却一蹶不振。

应该指出的是,作为一个极其重视西学研究的皇帝,崇祯还是可圈可点的,同时也说明明朝政府对科技发展进度和地图知识是熟知的。而清朝时期为什么作为“康乾盛世”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元老的张廷玉居然不知道“佛郎机”在哪里;道光皇帝不知道英国在哪里;光绪时期的权臣徐桐不相信“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存在……这实在是愚昧无知到了可耻可悲的地步~!

[编辑本段]八.详细介绍

坤舆万国全图英文:Great Universal Geographic Map 清康熙年间,耶稣会士南怀仁奉命作《坤舆全图》,该图是近代以来世界地图史上第一份比较完整的世界地图。现在,《坤舆全图》一份保存在台湾故宫博物院,另一份保存在河北大学图书馆,是该馆的镇馆之宝。这么珍贵的文物之所以被河北大学珍藏,是因为其前身是1921年由法国耶稣会士创办的天津工商大学。明万历年间意大利人M.利玛窦(1552~1610)在中国编绘的世界地图。万历三十六年(1608)由明宫廷艺人摹绘12份。现存本即此12份之一,收藏。此本原是六幅条屏,今装裱为一大幅。通幅纵 168.7厘米,横380.2厘米。图首右上角题“坤舆万国全图”6字。主图为椭圆形的世界地图,此外并附有一些小幅的天文图和地理图:右上角有九重天图,右下角有天地仪图,左上角有赤道北地半球之图和日、月食图,左下角有赤道南地半球之图和中气图;另有量天尺图附于主图内左下方。各大洋绘有各种帆船共 9艘,鲸、鲨、海狮等海生动物共15头,南极大陆上绘陆上动物共8头,有犀牛、象、狮子、鸵鸟等。摹绘本大体上只用了 3种色彩:南北美洲及南极洲为粉红色,亚洲为土黄色,欧洲和非洲近于白色。少数几个岛屿的边缘晕以朱红色,山脉用淡绿色勾勒,海洋用深绿色绘出密密的水波纹,显得汪洋浩淼。五大洲各用朱红色书写,其他地名包括国名均为墨书,以字体大小作为区别。图中文字,除地名及有关该地附注说明外,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对世界地图和诸小图的说明。其中有利玛窦署名的两篇,即全图说明和“论地球比九重天之星远且大几何”;其他说明均不署名,有九重天说明、天地仪说明、四行论 (即古希腊的世界由四元素构成的学说 )、昼长昼短说明、量天尺说明、日月食说明、中气说明、南北两半球说明,此外还有太阳出入赤道纬度表、横度里数表。另一部分是序文题跋,有利玛窦的自序以及李之藻、陈民志、杨景淳、祁光宗的题跋。图中摹有印记 3个,其中2个为椭圆形,1个为正方形,均是耶稣会的会徽。利玛窦编绘的世界地图,主要参考了奥尔蒂利等人绘的地图。16世纪时,澳大利亚大陆尚未被发现,因此当时欧洲人绘的世界地图只有五大洲,即利氏图上的欧逻巴、利未亚(即非洲)、南、北亚墨利加、墨瓦蜡泥加(即南极洲)。四大洋在图上则均有反映,它们是大西洋、大东洋 (即太平洋)、小西洋(即印度洋)、冰海(即北冰洋 )。图上大陆和岛屿的形状虽然不尽正确,特别是南半球与实际情况出入更大,可是就世界海陆轮廓而言,已基本完备了。图中的中国部分,则参考了《大明一统志》中的附图罗洪先的《广舆图》喻时的《古今形胜之图》、徐善继、徐善述的《地理人子须知》一书所附的《中国三大干龙总览之图》以及《杨子器跋舆地图》等,并注意吸取这些舆图的长处。尽管利氏地图在图形轮廓和文字说明方面还有很不精确甚至错误之处,但在当时已不失为东亚地区最详尽的世界地图。 明朝时期利玛窦在中国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之摹本的发现,足以证明当时明朝已经知道了全世界地图。 利玛窦(1552—1610),意大利人,1581年以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的身份来到中国,他在世的时候明朝还没有灭亡,他辞世时清朝还没有入关,所以他是在明朝绘制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而且根据这副图的注解,也能证明中国在明朝甚至以前的时期里就已经了解包括南美洲在内的许多地方。 利玛窦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其中南美洲的一段注文称:“南亚墨利加今分为五邦,一曰孛露,以孛露河为名;二曰金加西蜡,以所产金银之甚多为名;三曰坡巴牙那,以大郡为名;四曰智里,古名;五曰伯西儿,即中国所谓苏木也;……。”另一段注文称:“伯西尔此古苏木,……。”这证明远在明朝甚至以前的时期,中国就曾经有人到达过南美,并给其中一个地方起名为“苏木”。同时也证明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参考了注有“苏木”的中国地图,而且时间还很久远,否则不会以“古苏木”为注解,而仅以“苏木”即可。 而同时期明朝地理学家的一系列著作也说明,当时明朝的知识分子已经看到了《坤舆万国全图》,并且知道了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意大利、法国等西方国家的具体位置。与利玛窦同时期的明末著名理学家章潢(1527-1608)编辑的《图书编》收录有《舆地山海全图》和《舆地图》;明末学者冯应京(1555-1606)编著的《月令广义》收入了一幅《山海舆地全图》;明末学者潘光祖(生平不详)编辑的《汇辑舆图备考》录入两幅《缠度图》等等。 《舆地山海全图》、《舆地图》、《山海舆地全图》、《缠度图》这些明代“世界地图”里包括五大洲在内的许多地理名称有采用了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的痕迹,但却在地理图形和观念上又和利玛窦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有所区别。由此可见,当时中西地理学家有曾过相互参考、相互参照的交流。 综上所述,无可否认的事实是中国早在明朝就知道全世界的地图无疑,而且对西洋各国的地理位置是熟悉的。史学家在对《坤舆万国全图》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其许多地方比西方同时期地图更为准确,其中阿拉斯加的地图与现代地图最为接近。可见,那时候利玛窦在中国绘制《坤舆万国全图》时是用了许多中国的独立发现。所以,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是“中西方”地理知识有机结合而成的,从而证明就“地理发现”的成果——“世界地图的绘制”而言,当时中国并不落后于西方,甚至还有许多独到之处。 地图: 但自清朝入关以后,就怪事连连,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重臣张廷玉所编的《明史》中虽然录有“意大里亚”、“佛郎机”、“和兰”和“吕宋”等四个与欧洲国家有关的名称,但也只知在“大西洋”中。后来经过礼部官员“查证”,“《会典》止有‘西洋琐里国’无‘大西洋’”的记载,因而这个“大西洋”的信息最后变成 “荒渺莫考”,或“其真伪不可考”了。 至于“佛郎机”一名,在清朝的史籍和各类著作中,竟然包含三个国家和一种武器四种含意。由于清朝长期分辨不清葡萄牙和西班牙两国,因而一律把它们通称为“佛郎机”。后来又添了葡萄牙人所使用的“大炮”一意。在法国来华后,由于“法兰西”与“佛郎机”读音相近,法国一度也被称为“佛郎机”。以至于来华几百年的葡萄牙人也只好按照地名被称为“澳门夷”了。所有来华的欧洲人因而有时也被笼统地称为“西洋澳夷”。 明朝已经具备的知识,在清朝居然成为了“荒渺莫考”的传说,而真正货真价实“荒渺莫考的传说”却变成了清朝时人们信奉的知识——荷兰、佛兰西、英圭黎、干丝腊诸国,尚有国可考,但大西洋、小西洋,又是何国何处?《大清一统志》于乾隆八年(1743年)成书,书中所论西洋,一塌糊涂,认定西洋国可在印度洋附近,也可在西南大海中,佛郎机、荷兰与苏门答腊、爪哇相邻。四十五年后,即乾隆五十四年,和珅等奉旨编修的《钦定大清一统志》完成,外国都被列为朝贡国,西方国家就有荷兰、西洋、俄罗斯、西洋锁里、佛郎机等,地理方位、人文制度,一样的混乱模糊。明朝时期,利玛窦、艾儒略、徐光启、杨廷筠的努力真可谓全白费了。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纪晓岚等校订《清朝文献通考》、《四夷考》中还在批判《职方外记》“所言未免夸张”,五洲之说“语涉诞诳”。更有甚者,时人平步青忿忿不平,认为明人甘受利玛窦之流奸佞小人的侮慢蒙骗而不自觉,认为利玛窦将欧洲译为“欧罗巴”,用字就有夸大之嫌,而将亚洲译为“亚细亚”,用心更为险恶,“亚”者,有“次”、“丑”、“细”、“微”等意,可见《尔雅》、《说文》等,这分明是在侮辱国人……(真不知道电视上成天吹捧纪晓岚是为了什么?) 鸦片战争失败了的时候,道光皇帝才想起让人打听清楚英国到底在什么地方。可明朝时期的《坤舆万国全图》其中清楚地标明了英国的所在位置与远来中国的航线。受道光皇帝旨意去询问鸦片战争中被俘的英国士兵有关中国与英国和俄罗斯距离远近的姚莹发现,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已经将海陆诸国何者接壤、孰为东西、相距远近等标示得已经非常清楚。 道光时期都已经是如此这般的惨相了,可到了清朝光绪年间却还闹了笑话…… 当时的权臣徐桐,历任礼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上书房总师傅,以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太子太保,体荣阁大学士,与军机大臣会商一切事宜。此人将“算学”斥为“洋鬼子的学问”而不值一顾,《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孙子算经》、《辑古算经》、《数书九章》、《测圆海镜》、《日用算法》、《杨辉算法》、《数书九章》等等在这位权臣眼里也许连垃圾都不如,或许他根本就不知道。他决不相信”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存在”,是英、法胡谄出来的国名,目的是用虚假的国名在谈判桌上来冒领更多的好处,是英国和法国贪得无厌的表现…… 从明朝灭亡的前一年1643年来看,即便是处于科技革命前夜的西方,其科技发展还很不明朗,牛顿和莱布尼兹还没有出生,波义耳和帕斯卡不过是毛孩子,伽利略被判终身监禁,笛卡尔因为躲避教会的势力而移居荷兰隐姓埋名20年。 而当时明朝的科技代表人物徐光启则出任东阁大学士和文渊阁大学士,位极人臣,是相当不错的发展环境。明朝崇祯皇帝在时局十分艰危的年月里,不惜动用国家力量推动“西学东渐”,大力推崇吸收西学,提倡发展科技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明朝时期也是一个翻译西方典籍的高潮,共有7000余册西方典籍被引入中国,这些书目里有: 古罗马建筑学家维特鲁维的《建筑十书》; 荷兰数学家军事工程学家西蒙.史特芬的《 数学札记》; 德国矿冶学家乔治.鲍尔划时代的巨著《 矿冶全书( 共12 卷)》; 意大利工程技术专家拉梅里的《各种精巧的机械装置》; 1611年科隆版的《原本》(拉丁文本); 罗雅各的《测量全义》; 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 开普勒的《哥白尼天文学概要》; 1601年罗马版的《地中海航海术》; 《比例规解》; 《地球表周与其直径的关系》; 雅克.贝松著的《宇宙仪》; 《皮埃尔+勒孔特发明陆,海双用几何天文测辐仪制造与用法》; 纪尧姆.德诺吨涅《磁石测量法》; 萨拉.安吉鲁著的《神功催吐药》; 克洛德.举雷《大西洋,地中海等海洋盐度,涨落潮海流流动因果实论》……七千余册。 可惜明朝已经是朝不保夕了,伟大的科学家,经典物理学理论体系的创立者——科学巨人艾萨克.牛顿,于1643年1月4日出生于英格兰林肯郡的一个自耕农民家庭。他成年以后成为了物理学的伟人,创立了一个气势恢弘的物理王国,其影响至今仍然很深远。但此时,明朝已经十分艰危了,明朝于牛顿出生不久的1644年灭亡了。 明朝灭亡以后,德国的数学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莱布尼兹于1646出生…… 当西方在明朝灭亡以后的数十年中,进入科技革命全盛时期,中国科技发展却在明朝以后却一蹶不振。 应该指出的是,作为一个极其重视西学研究的皇帝,崇祯还是可圈可点的,同时也说明明朝政府对科技发展进度和地图知识是熟知的。而清朝时期为什么作为“康乾盛世”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元老的张廷玉居然不知道“佛郎机”在哪里;道光皇帝不知道英国在哪里;光绪时期的权臣徐桐不相信“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存在……这实在是愚昧无知到了可耻可悲的地步~!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20

参考资料:

1.豆瓣网,河北大学校史

相关词条:

什么是相关词条 我来完善 开放分类:

中国,地理,历史,世界

合作编辑者:

zyxljh123、河大新闻人、秋风罢兮春草生、语贤、yimanok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需进一步完善,百科欢迎您也来参与编辑词条 在开始编辑前,您还可以先学习如何编辑词条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1058 次

编辑次数:6 次 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2008-07-24

创建者:yimanok

最新动态

小桔灯:

关于小桔灯:

小桔灯活动简介

爱心传递,邀您参加

小桔灯活动官方空间

©2008 Baidu 权利声明

坤舆万国全图的地图版本

该地图原图已佚,现存世有四种版本:1602年李之藻刻本、1603年刻本(此版名《两仪玄览图》)、1608年明宫廷摹绘本、日本摹绘本。 李之藻刻本原为六幅条屏,今装裱为一大幅。 《两仪玄览图》原为八幅条屏组成,每幅纵200厘米,宽55厘米,通宽约442厘米。此图虽以《坤舆万国全图》为蓝本,但二者又有一些不同,本图主要表示了五大洲、山峰、山脉、河流等,并将山形涂以绿色。其汉字注释旁后被清人加注满文注音。本图是传世孤本,弥足珍贵,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宫廷摹绘本大体上只用了3种色彩:南北美洲及南极洲为粉红色,亚洲为土黄色,欧洲和非洲近于白色。少数几个岛屿的边缘晕以朱红色,山脉用淡绿色勾勒,海洋用深绿色绘出密密的水波纹,显得汪洋浩淼。五大洲各用朱红色书写,其他地名包括国名均为墨书,以字体大小作为区别。 日本彩绘本编辑者是新井白石,而新井白石的采覧异言以及彩色版地图(1708年版),根源自明朝的李之藻1602年版单色地图,而李之藻的地图又是修改自利玛窦的1584年首版单色地图。该图收藏者是“狩野氏图书”。即狩野直喜(1868-1947),明治时代的中国通,文史研究学者。故此,图上有日文译名,但内容资料上,日本编者仅在地名上有所编补,核心资料仍采自李之藻原图。

南京博物院三大国宝在哪个厅

南京博物院三大国宝在特展馆。南京博物院三大国宝有: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坤舆万国全图、大报恩寺琉璃拱门。具体资料如下:

1、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砖画由200多块古墓砖组成,分为两幅,竹林七贤中的嵇康、阮籍、山涛、王戎4人占一幅,向秀、刘伶、阮咸与荣启期4人占一幅。人物之间以银杏、槐树、青松、垂柳、阔叶竹相隔。8人均席地而坐,但各呈现出一种最能体现个性的姿态,士族知识分子自由清高的理想人格在这块画像砖上得到了充分地表现。

2、坤舆万国全图

是明朝万历三十年(1602年),太仆寺少卿李之藻绘制。一直被认为是国内现存最早的、第一幅出现美洲的世界地图;现被南京博物院所收的藏本,为明万历三十六年宫廷中的彩色摹绘本。

3、大报恩寺琉璃拱门

六朝金粉地,金陵帝王州。南京襟江带河,依山傍水,钟山龙蟠,石头虎踞,山川秀美,古迹众多。大报恩寺,则是南京历史最为悠久的佛教寺庙,与灵谷寺、天界寺并称为金陵三大寺。大报恩寺由感恩而生,因知恩而显,都为报恩而灵,都以推恩而圣,如此是为大报恩圣地。

走进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罕见镇馆之宝

南京博物院是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其前身是1933年蔡元培等倡建的国立中央博物院,是中国创建最早的博物馆、中国第一座由国家投资兴建的大型综合类博物馆,是大型综合性的国家级博物馆、全国综合性 历史 艺术博物馆。

南京博物院占地13万余平方米,为“一院六馆”格局,即 历史 馆、特展馆、数字馆、艺术馆、非遗馆、民国馆。另全院设“六所”的研究部门,即考古研究所、文物保护研究所、古代建筑研究所、陈列艺术研究所、非遗保护研究、古代艺术研究所,并设有中国博物馆中唯一的民族民俗学研究机构。

截至2010年,南京博物院拥有各类藏品42万余件(套),馆藏数量居中国前三,上至旧石器时代,下迄当代;既有全国性的,又有地域性的;既有宫廷传世品,又有考古发掘品,还有一部分来源于 社会 征集及捐赠,均为历朝历代的珍品佳作和备受国内外学术界瞩目的珍品。青铜、玉石、陶瓷、金银器皿、竹木牙角、漆器、丝织刺绣、书画、印玺、碑刻造像等所有文物品类一应俱有,每一品种又自成 历史 系列。

南博藏品一部分接收自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另一部分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考古发掘、征集、收购、捐赠、接收及交换。藏品的年代从旧石器时代直至当代,种类有石器、陶器、玉器、青铜器、瓷器、书画、织绣、竹木牙雕、民俗和当代艺术品等。

2007年,经过专家甄选和市民投票,共评出18件南京博物院“镇馆之宝”:

镇护之宝--金兽

这只西汉时期的金兽是1982年正月初七,盱眙县马湖店村农民万以全挖水渠时发现,通高10.2厘米,身长16厘米,身宽17.8厘米,重达9100克,含金量达99%,空腹、厚壁,浇铸成形,是迄今我国出土文物中最大最重的金器,金属铸造和捶击工艺完美结合的真罕实物,被誉为”国之瑰宝”。

御窑之宝--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

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是明代陶瓷器,1957年3月出土于南京市江宁区东善桥响龙山明代墓葬,

为国宝级文物,是现存惟一一件带盖子而且保存完整的洪武釉里红梅瓶。此梅瓶造型优美,器型完整无缺,岁寒三友指松树、绿竹、梅花三种常绿植物,象征着高洁的志向。

通天之宝--透雕人鸟兽玉饰件

透雕人鸟兽玉饰件出土于1991年,昆山市赵陵山遗址77号墓中。赵陵山位于昆山市张浦镇西南,属长江三角洲太湖水乡地带新石器时代遗址。

该饰件出土时放置在墓主右脚下的一个石钺圆孔处。据钺上部的朱色、缚痕和现场遗留的朱彩图案痕迹等判断,石钺原为带柄器。钺作为一种由武器演变而来的礼仪之器,显示着墓主人生前拥有的军事权威。透雕人鸟兽玉饰件应是钺上附加饰件,具有极高的 历史 价值和工艺价值,是我国出土时代最早的人鸟兽图案透雕精品,良渚先民通天神、显权威的神秘象征物。

贵媛之宝--金蝉玉叶

1954年,在苏州五峰山博士坞的明代弘治年间进士张安晚家族墓地14号墓发掘中,考古人员惊奇地发现了这件金蝉玉叶,出土位置在墓主人的头部,同时出土的还有银笄二件、金银嵌宝玉插花四件,证明这件物品是贵族女子头上的发簪。

一只神形毕肖、金光闪耀的蝉立于玉叶上。它侧身翘足,双翼略张,嘴巴微开,蝉翼左右各两。玉叶系用新疆和田羊脂白玉精工琢磨而成,叶片打磨细薄呈凹弧状,分为八瓣,是一件构思巧妙、制作精美的稀世工艺珍品,妙趣横生、令人惊艳的罕见闺房至宝。

神异之宝--青瓷神兽尊

西晋青瓷神兽尊在1976年出土于宜兴周处家族墓周墓墩中。神兽尊造型略微呈梨式,肩部两侧和腹部各有三只横系,上大下小,作品字形排列,平底微内凹。此青瓷神兽尊体量大,神兽的神态惊人,全身刻满纹饰,造型独特而又具有西晋瓷器的典型特征,是我国最早有铭款的瓷器之一。

护佑之宝--银缕玉衣

银缕玉衣在我国仅发现一件,1970年出土于徐州市东汉彭城王刘恭后裔的墓中。玉衣全长1.70米,玉片2600余块,银丝约800克,形状与金缕玉衣相似。这是我国第一件经考古发掘、科学复原且品相完好的汉代银缕玉衣。

祭礼之宝--人面兽面组合纹玉琮

人面兽面组合纹玉琮为新石器时代玉器,系透闪石软玉制成,呈乳白色隐现翠绿、赭红斑纹。造型为矮方柱体筒形,外方内圆。孔为两面对钻而成,琢磨光滑。

这也是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琢玉工艺精妙绝伦的代表作,良渚人最富有特色的原始宗教信仰标志物。

弘觉之宝--鎏金喇嘛塔

上世纪50年代,在牛首山弘觉寺塔地宫出土了一件鎏金藏式佛塔。这是明代佛教工艺绝品,国内出土唯一一件“迷你型”鎏金喇嘛塔。

这个鎏金喇嘛塔非常精美,在喇嘛塔的四周还有兽角佛像、瓷罐、玉瓶等。塔身有四个壶门,内有释迦、韦陀佛像,上施有相轮、十三天、宝盖、宝珠等。塔内须弥座上布置有一组佛像,须弥座内藏有珍珠、宝石、水晶、玛瑙、玉石、骨灰等物。整个鎏金塔安放在一个红色砂岩雕成的须弥山形基座上,四面雕刻胡人献宝、双狮戏球、双鹿嬉戏、蛟龙穿浪图案。塔座下枋刻:“金陵牛首山弘觉禅寺永充供养”,背面是“佛弟子御用监太监李福善奉施” 。

水墨之宝--徐渭《杂花图卷》

《杂花图卷》是明代杰出的画家、书法家和文学戏剧家徐渭创作的一幅书画作品,是我国古代写意花鸟画集大成者的精绝之作,不愧“天下第一徐青藤”之美誉。

画卷长十余米,徐渭以酣畅淋漓之笔法,疾飞狂扫之气势,用焦墨、泼墨、积墨等多种笔法和技法,把牡丹、石榴、荷花、梧桐、菊花、南瓜、扁豆、紫薇、紫藤、芭蕉、梅花、兰花、竹子等13种花卉蔬果表现的淋漓尽致。

光明之宝--错银铜牛灯

错银铜牛灯为东汉青铜器,1980年出土于江苏邗江县甘泉2号东汉墓。汉代青铜灯具中实用、 科技 与艺术完美结合的顶尖之作,其环保意识和设计领先西方国家一千多年。

铜牛灯由灯座、灯盏、烟管三部分组装而成,灯座是一俯首站立、双角上耸的黄牛。牛腹中空,背负圆形灯盘,灯盘一侧设置扁平把手,便于转动灯盘,盘上饰两片可以灵活转动的灯罩,其中一片刻镂空菱形斜方格形纹,起到散热、挡风和调光的作用。

福寿之宝--青花寿山福海纹瓷炉

明宣德青花寿山福海纹瓷炉是一件南迁文物,是明代宣德御窑瓷器的巅峰之作,同类瓷器中唯一品相完好之大器。

青花寿山福海纹炉上虽然没有书官窑款,但它不仅是明代宣德朝官窑瓷,而且是官窑瓷中的重要器物。炉高58厘米,造型仿青铜鼎。它与一般白地蓝花的青花器不同,是蓝地白花,即以青花为地,白釉表现海浪。浓重的青花发色、青料略有蕴散的缺陷美、仿青铜鼎的造型与满器似要外溢的海浪相融于一体,使青花炉具有憾人心魄的艺术魅力,令观者为之动容。完整的宣德青花寿山福海纹炉仅存一、二件,足以见其珍贵。

慈航之宝--金观音菩萨立像

这尊佛像由纯度很高的黄金制成,通高88厘米,且佛身与莲座皆装饰华丽,嵌珍珠宝石,雍容华贵,尽显皇家气派,应是清王朝全盛时期由宫廷的能工巧匠制作而成,代表了清代宫廷造像工艺最高水平。

舆图之宝--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

《坤舆万国全图》是国内现存最早的、第一幅出现美洲的世界地图,作者为太仆寺少卿李之藻。该图对于中国地理的描绘是极其详尽的,李之藻增补了大量关于中国的地理信息,超出对于其他国家的描绘,对于中国省份、重要城市的都有详细标注,地图还描绘了中国主要的山川、河流,例如黄河、长江,详细表现了其发源地、流经的省份。另外,世界著名河流也有提及,例如幼发拉底、尼罗河、伏尔加河、印度河都出现在图中。

文房之宝--鎏金镶嵌兽形铜盒砚

鎏金镶嵌兽形铜盒砚1970年出土于徐州土山汉墓,墓主为东汉某代彭城王,珍罕的文房实用砚,构思奇特,工艺精湛,代表了汉代制砚工艺的最高成就。

铜盒砚长25厘米、宽14.8厘米、通高10.2厘米,铜盒砚的整体形状貌似蟾蜍,头生双角,身添羽翼,张牙瞪眸,四足蹲伏,是当时的吉祥神兽。该砚通体鎏金并镶嵌红珊瑚、青金石、绿松石。

权信之宝--广陵王玺金印

1981年,江苏邗江甘泉山二号东汉广陵王墓出土了唯一一枚汉朝刘姓王金印,与滇王之印和倭奴王印为姊妹印,具有极高的 历史 和艺术价值。

该印由高纯度黄金制成,金光灿灿,重122.87克。印面长2.375厘米、宽2.372厘米。龟钮,钮高2.121厘米,台高0.945厘米。其龟钮精致,纹饰优美,印文阴刻篆书“广陵王玺”,布局疏密有致,行笔直中有曲,流畅和谐,坚挺饱满。全印设计精妙,制作工整,为汉印中精品。

织绣之宝--沈寿绣品《耶稣像》

《耶稣像》是一幅民国绣品,为刺绣国手沈寿的作品。此作品以文艺复兴晚期意大利画家琪特的油画耶稣画像为原本,创造性地运用了虚实针、旋针等新针法,并根据人物肌肤丝理的需要和油画明暗层次的变化,精心选用自己染就的100余种不同色泽的丝线,将这幅《耶稣像》绣织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天工之宝--错金银重络铜壶

1982年2月10日出土于盱眙南窑庄窖藏,是挟战国群雄争霸之风云,集中国古代范铸公益之大成的青铜重器,弥足宝贵。

铜壶有三处铭文,分别位于口内、圈足内侧和圈足外缘。重金络青铜壶造型奇伟,纹饰华丽,是唯一一件能集先秦金属工艺之大成于一身,并反映重大 历史 事件,体现泥范铸造工艺最高水平的现存青铜器。

画像之宝--竹林七贤砖画

整幅砖画长约4.8米,高约0.8米,出土于南京西善桥某南朝大墓中,是我国考古发现的最早且品相最为完好的大型人物画像砖实物,南朝帝王陵墓装饰壁画,20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砖画由200 多块古墓砖组成,分为两幅,嵇康、阮籍、山涛、王戎4人占一幅,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4人占一幅。人物之间以银杏、松槐、垂柳相隔。8人均席地而坐,但各呈现出一种最能体现个性的姿态,士族知识分子自由清高的理想人格在这块画像砖上得到了充分地表现。

(来源:人民日报、全球博物馆)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