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王小甫在哪个大学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王小甫简介进行解释。本文目录一览:
1、关于唐朝的书
2、日本的国名由来
3、《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epub下载在线
今天给各位分享王小甫在哪个大学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王小甫简介进行解释。
本文目录一览: 1、关于唐朝的书 2、日本的国名由来 3、《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4、关于唐朝历史的一些问题,希望有识之士能为我解答 关于唐朝的书陈寅恪《唐代政治史》《新唐书》,不推荐《旧唐书》,旧唐书里面有些内容因为各种政治原因为当时的统治者修改过。赫连勃勃大王的《帝国的正午》一本通俗的历史读物,主要是唐代的政治《中国通史》范文澜主编的隋唐部分,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一般通史都是把朝代的各方面讲的全面《剑桥中国隋唐史》 另外,以下是我在其它地方找的,专业性比较强的《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黄永年著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8 p) q8 G. y ~' l 《唐史十二讲》 黄永年著 中华书局 2007年版。《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陈寅恪著 三联出版社,2004年版。三《隋唐五代史纲要》 杨志玖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汉唐史论稿》 汪籛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唐五代社会经济史论稿》,胡如雷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历史与文化部分:新唐书 西域传》 欧阳修 宋祁撰 中华书局 2003年版《贞观政要》(唐)吴兢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开元天宝遗事十种》 (五代)王仁裕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唐国史补 因话录》(唐)李肇 赵璘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向达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唐代的历史与社会——中国唐史学会第六届年会既国际唐史学会研讨会论文选集》,朱雷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唐代地域社会史研究》,爱宕元著,京都同朋舍,1997年2月。唐代历史地理研究》,史念海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12月+ N/ 《唐代的外来文明》 (美)爱德华�6�1谢弗/著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 《唐朝文化史》 徐连达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7 《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著 三联书店 1988年版 《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荣新江著 三联书店 2001年版 (政治学院)《幻术奇谈》 周楞伽编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中外文化交流史》 王介南著 书海出版社2004年版!f0 A Y0 M 《唐代文化史研究》(民俗民间文学影印资料之九十二) 罗香林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2年(据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影印《汉唐文学与文化研究》 孙映达 单周尧主编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学林出版社 2004年版' 《中外文化交流史》沈福伟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_/ K( H- N《中古士人迁移与文化交流》 王永平著 社会社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汉唐文化与古代日本文化》,王金林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十世纪前的丝绸之路和东西文化交流Century,徐 芳编,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96年《西域文化史》,余太山主编,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5年12月 ^《移民与中国文化》 范玉春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4 《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 李喜所主编,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 《唐代九姓胡与突劂文化》 蔡鸿生 民俗研究部分:《中国民俗研究史》 王文宝著 合龙奖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5 《胡族习俗与隋唐风韵——魏晋南北朝北方少数民族社会风俗及其对隋唐的影响》,吕一飞著,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10月0 唐代对外关系研究:; 《汉唐中日关系论》,王贞平著,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3月《突厥汗国与隋唐关系史研究》,吴玉贵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突厥史》林干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年;1 q _ 《突厥史》薛宗正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盛唐时代与东北亚政局》 王小甫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中西交通史料汇编》张星烺著 中华书局 2003年6月〈汉唐西域与中国文明〉林梅村著 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林梅村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综合杂论: 《岑仲勉史学论文集》国学岑仲勉著 中华书局,1990年版。论坛《岑仲勉史学论文续集》/Z5岑仲勉著 中华书局,2004年版。 Z 2《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民族交通卷》4 刘俊文主编 中华书局 1993年版。 《唐史论丛》2、3、6、7辑 史念海主编唐研究》(1-9卷) 荣新江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北京《全唐诗经济资料辑释与研究》卢华语主编 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 。《唐史研究丛稿》严耕望著 香港新亚研究所,1969年版。其他:隋唐文选学研究》 汪习波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7《唐代文学与佛教》孙昌武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唐代小说与唐代政治》王汝涛著 岳麓书社,2005年版。《唐代宗教信仰与社会》 荣新江主编b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汉唐文化与高昌历史》 孟宪实著 齐鲁书社,2004年版。《中晚唐社会与政治研究》学黄正建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唐代地域结构与运作空间》5李孝聪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西域通史》 余太山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隋唐佛教史稿》 汤用彤著 中华书局1982年版《唐代美学史》 吴功正著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中国隋唐五代宗教史》 梁鸿飞 赵跃飞著,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唐代文明与新闻传播》 李彬著 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参考资料:
日本的国名由来
“日本”国名原来是大唐皇帝所赐
中国古代文化对日本的深刻影响,日本学者已有明确认识,但这方墓志则传达出更为复杂深远的历史情感:它再次证实了日本国号与中国的渊源,还表达了当时的唐朝天子对一名日本遣唐使者的个人情谊。
更多的学者借着这方墓志的缘由,重新审视了千年来的中日交往史。
这是块不同寻常的石头。盖为青石,底是白石,近方形,上有楷书刻字。
当贾麦明用软毛笔刷净石头上的土,看清上面的字时,手开始不停地颤抖。石盖刻有“国号日本”字样,底座上则有开元年号。“我当场就断定这是一个日本遣唐使的墓志。”
作为西北大学历史博物馆的副馆长,贾麦明偶然中征集到的这块石头,在随后的研究中被证明为迄今发现的惟一一方日本遣唐使墓志。
墓志面世在日本引起的轰动让贾麦明惊奇:在这位遣唐使的故乡藤井寺市里,成立了相关的研究会,发行了关于他的纪念邮票,并打算用他作为这座城市的形象。2005年8月24日,墓志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展出时,日本天皇亲临参观。
中国古代文化对日本的深刻影响,日本学者已有明确认识,木宫泰彦在《中日交通史》中说:“日本中古之制度,人皆以为多系日本自创,然一检唐史,则知多模仿唐制也。”
然而这块石头所传递出来的历史情感要复杂得多。这方墓志除了再次证实了日本国号为中国所赐,还表达了当时的唐朝天子对一名日本遣唐使者的个人情谊。
更多的学者借着这方墓志的缘由,重新审视了千年来的中日交往史。
少年“才称天纵”
李白的挚友阿倍仲麻吕,回国后利用汉字创立片假名的下道真备和为日本完善律法的大和长冈等人,和井真成同时入唐。这些赫赫名声的人,都还只是群十八九岁的孩子。
1200多年前,难波港(今日本大阪)内一派热闹的景象,又一支准备渡海前往中国的使团船队要出发了。四只巨大的木制帆船依次排列着,每只船上都能载一百多人,船舷和桅杆上彩带飘扬。日本天皇举行宴会,作歌送行。
侍臣们唱起天皇写的送行诗:
希望你们渡大海如平地,
居船上如坐床,
四船联翩,
不日平安归航!
这方墓志的主人当时就坐在其中一艘巨船中,被祥和、悠长的祝愿声围裹着,离开港口,驶向苍茫大海。他的名字叫做井真成。
离开故乡之时,井真成多大年纪,墓志上的文字并无记载,只写道,公元734年,这位才能出众的遣唐使,因病死于长安,享年36岁。
《新唐书》记载,在公元717年和公元733年各有一批遣唐使从日本出发。如果是在733年出海,井真成已35岁。日本奈良大学文学部教授东野治之认为可能性不大。
在日本的遣唐使团中,除了学问僧外还有两种人,一种是年轻的留学生,年龄一般十八九岁,他们将在中国学习二三十年后,才被允许重回日本。另一种是请益生,他们的年龄较大,只在中国住1年。
“作为三十过半的请益生,很难想象在日本没有一官半职。官员入唐后,其称呼会在墓志上被保留。”而井真成的墓志上并未记录他生前的官职,东野治之说,因此,基本可以断定,井真成应当是在717年入唐,正好19岁。
这是日本第九次派遣遣唐使入唐,500多人挤在4艘大船里。这些年轻的留学生都是日本中层官僚的子女,而且还要经过严格挑选,必须学识、样貌都需要达到才俊的标准才能入唐。
井真成在这方墓志上被形容为“才称天纵”。
巨船之上,还有日后成为李白挚友的阿倍仲麻吕,回国后利用汉字创立片假名的下道真备和为日本完善律法的大和长冈等人,他们和井真成同时入唐。当时,这些在中日两国历史上留下了赫赫名声的人,都还只是群十八九岁的孩子。
岛国的姿态
志石上“国号日本”与“开元廿二年(公元734年)”的记载,将现存最早关于“日本”的文字记载746年提前了数十年。学者认为,这也再次佐证了日本国号乃大唐所赐。
篆刻井真成墓志铭的志石,周长约39厘米,上面仅有117字,在面世数月后,却被视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级历史资料”。
志石上“国号日本”与“开元廿二年(公元734年)”的记载,将现存最早关于“日本”的文字记载746年提前了数十年。学者认为,这也再次佐证了日本国号乃大唐所赐。
对于这个太平洋上的岛国,中国早在秦汉即有记载,但史籍中多称为“倭国”。而在唐初之前,日本虽多次向中国遣使,但其态度和目的却和后来大为不同。
“从隋朝到唐朝初期,日本对华遣使时多为政治目的,而且带着一种骄傲态度,甚至是傲慢。”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王小甫说。
日本第二次遣隋使到中国递交的国书中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第三次遣隋使国书称“东天皇敬白西皇帝”。王小甫认为,“那些国书中充分表露出,这个岛国欲与中国分庭抗礼的心态。”
甚至在唐初的公元660年,日本遣使向唐朝皇帝提出要求一些小国“每岁入贡本国之朝”,以显示自己是和中国一样使夷狄臣服的大国。王小甫认为,这一态度反映了日本对当时中国国力和文化的先进性认识不足。
井真成入唐时,日本对唐朝文化的认识已经发生改观。这与一次发生在朝鲜半岛附近的战争有关。
公元663年,日本试图帮助被唐朝吞灭的百济复国,而在白村江口和唐军大战。遭遇彻底失败后,日本发现了和中国的距离。
在朝鲜半岛附近,唐水军首先到达白村江口。之后,日本水军也从海上抵达白村江,两军遭遇。当时,日本水兵万余,有1000多艘战船,而大唐水军仅有 7000余人,170艘战船。虽在人、船数量上相差悬殊,但大唐水军船坚器利,最终,“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贼众大溃。”
日本学者森公章在近作《“白村江”之后》里说,“白江战败以后产生的这种冲击余波,如同明治维新和二次大战以后一样,可以说是一个举国奔走引进‘敌国’国家体制和文化的时期。”
自此以后,日本遣唐使到中国来只是倾力学习唐朝文化,不再向朝廷要求册封,甚至甘心于等同“蕃国”,其国策也由过去的地区政治进取转向了内敛、和平、发展的方向。
就是在这个时期,年轻的井真成出海,踏上了“衔命远邦,驰骋上国”的路途。
同在巨船之上的,还有诸多日本工匠,他们是去唐朝学习制造工艺的。认识到差距之后,日本开始迅速转向,从制造、建筑到典章制度,全面向中国学习。
《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王小甫)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密码:n2fg
书名: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
作者:王小甫
豆瓣评分:8.0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9-12
页数:322
内容简介:《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内容简介:作者广泛利用了包括敦煌、吐鲁番出土的汉、藏文书在内的第一手资料,并从阿拉伯文史籍以及《阿拉伯舆地丛书》(BGA),中做了大量摘译,从而在许多问题上提出了值得注意的见解或对前人成说有所突破。例如,仔细研究了吐蕃人进入西域的主要路线,发现了一条与吐蕃在西域活动史有关的地理线索,从而为许多重要史料的断代、定性建立了较为可靠的参照系;通过对汉、阿两种史料的认真比勘,否定了唐朝与大食曾在中亚对抗的种种说法,确认751年的“怛逻斯战役”只不过是双方的一次遭遇战;等等。《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结论令人信服:中亚绿洲的所谓“突厥化”只能是几大强权政治时代结束以后的事。
作者简介:王小甫,男,四川成都人,1952年生,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隋唐五代史、中国少数民族史。主要著作有《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唐朝对突厥的战争》、《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国开明开放》,主编专题论文集《盛唐时代与东北亚政局》、国家级“十五”规划教材《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论文数十篇,多次获奖。
关于唐朝历史的一些问题,希望有识之士能为我解答你的问题太多了,不好回答,已有的如下:
1、节度使问题:
中国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节度一词出现甚早,意为节制调度。唐代节度使渊源于魏晋以来的持节都督。北周及隋改称总管。唐代称都督。贞观以后,内地都督府并多省罢,惟军事活动频繁的地区尚存,以统州、县、镇戍。镇戍是经常性的防御据点,比较分散,兵力单弱,故每遇战事发生,必须由朝廷派遣行军总管统率出征或备御。规模较大的战役,又设置行军元帅或行军大总管统领诸总管。唐高宗、武后时期,为了加强防御力量和改变临时征调的困难,这类屯戍军设置愈多 ,并逐渐制度化,形成有固定驻地和较大兵力的军、镇、守捉,各自置使。行军大总管也逐渐演变成统率诸军、镇、守捉的大军区军事长官,于是长驻专任的节度使应时出现。节度使成为固定职衔是从睿宗景云二年(711)四月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开始的。至玄宗开元、天宝间,北方逐渐形成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四镇 、北庭伊西8个节度使区,加上剑南、岭南共为10镇,始成为固定军区。节度使受命时赐双旌双节,得以军事专杀,行则建节,府树六纛(大旗),威仪极盛。节度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又常以一人兼统两至三镇,多者达四镇,威权之重,超过魏晋时期的持节都督,时称节镇。于是外重内轻,到天宝末酿成安史之乱。安史乱起,唐廷为了平叛,内地也相继设置节镇。节度使的僚属,都由节度使辟举,然后上报朝廷批准。所统州县长吏虽由中央任命,而实际则听命于节镇。内地节度使辖区虽是藩卫朝廷的军镇,但实际上往往对朝廷保持不同程度的离心状态。唐末农民战争爆发后,朝廷进一步失去对地方的控制,节度使林立,他们拥兵自雄,互相兼并。其中武力最强、在唐亡后建号称帝者,先后有五代 ;其余割据一方,立国改元(也有未改元者)自传子孙者为十国。而五代十国境内之节度使亦多桀骜跋扈,节度使部下更多悍将骄卒,逐帅杀使之军变事件不断发生。
宋初承五代旧规,节度使除本州府外,还统领一州或数州府,称为支郡,实际上是个半独立的小王国。赵匡胤、宋太宗采取各种政策,削弱节度使的军、政、财权,以加强中央集权。此后,节度使一般不赴本州府治理政事,而成为一种荣誉性的虚衔,授予宗室、外戚、少数民族首领和文武大臣,对武将更是晋升的“极致”,礼遇优厚。辽、金分别于大州或节镇诸州置节度使,掌管军民两政。元代废。
连接:
2、府兵问题:
3、民族政策:通过战争,挫败少数民族贵族进攻。②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机构进行管辖,如唐太宗设置安西都护府、武则天时期设置北庭都护府来管辖突厥故地。③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如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册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④同少数民族和亲,如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结婚
4、藩镇:
5、连接同4。
6、民族关系:
王小甫(著)《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2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