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精云北大哪个学院的 方精云北京大学

今天给各位分享方精云北大哪个学院的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方精云北京大学进行解释。本文目录一览:
1、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2、以“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为话题写篇作文


3、中国大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05 19:28:18

今天给各位分享方精云北大哪个学院的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方精云北京大学进行解释。

本文目录一览: 1、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2、以“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为话题写篇作文 3、中国大学生环境教育基地的简介 4、历史上有哪些著名北大学生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成功是一颗钻石,而成长则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很多人为了那一颗钻石而披荆斩棘,却不知享受自己不断超越阻碍奔向成功的成长之路。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收获了比钻石更珍贵的人生经验。通过这人生经验,我们甚至可以得到几十颗更大更美的钻石。因此,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比成功更重要。成功是每个人的目标,我们在努力达到这个目标时可能会成功,也可能会失败。但无论结果怎样,我们都能享受到这追逐成功的过程,享受这过程中我们不断成长的痕迹,收获人生的“钻石”。现在想起我的一次追逐成功的经历时,还记忆犹新呢!

记得初一时,我的英语基础很差,面对着我的英语书,总感觉像在看“无字天书”,有时老师清淡的说了一声:“我请一位同学讲一下这道题?我便像触了电似的紧张得手心发汗,感觉周围好静,惊得好像连我的心跳声也能听得到。若老师问到我,我更是一问三不知。后来有一次英语演讲比赛,老师鼓励我参加。可我当时说英语都结结巴巴的,更不必说去参加比赛了。但我还是决定去试一试。当时老师一发下演讲稿来的时候,我顿时感到有些天旋地转的感觉,心想:“我怎么可能背得下这么长的演讲稿呢。可眼见周围的人都那么卖力,我也就慢慢放弃了退出的想法。

既然我打消了退出的想法,接下来便要努力准备比赛了。放学后,我坐在教室里背演讲稿,一开始,我感到许多词都很陌生,有的甚至读上十遍也记不住,更不必说背了。于是我决定采用各个击破的战略来攻克这些难关。昨天我记住了三个,今天我记住了五个,渐渐的,我能读完文章……我又能记住文章大意了……终于能流利的背下演讲稿了。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怎样设计表演时的动作。冥思苦想了好几天,还是没有些许头绪。恰好老师说要让我们分组练习,我跟一些英语很棒的同学分到了一组,白天排练,我仔细观察他们的动作,放学后,我便在镜子面前模仿排练他们的一些动作。琢磨一些细节上的处理,慢慢的,我的表现渐入佳境。现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终于,决战的时刻到了,我在台上用英语流利的说出了我的演讲稿,连我自己都很惊讶原来自己能说得这么好。即使后来没能进入决赛,我仍觉得在比赛的过程中成长了不少,我说英语变得流利了,也更加自信了。老师在课上提问时,我总是挺起胸膛坐着,翘首盼望着老师能快点叫我的名字。在这追逐成功的过程中,我收获了自信,也明白了努力就能做好的人生真谛,即使我最后没能进入决赛,没有取得成功。但是我成长了,我收获了努力与自信这两颗宝贵的“人生钻石”,我就是最大的赢家。这是我用多少成功都无法换来的珍宝。

通过上面的事例,我们跟能体会到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成功是一种结果,而成长则是一个过程我们不能一味的追求结果,却忘记了享受过程,过程是最重要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读过一本书,叫《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我非常认同书中这样一个观点:“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并不是‘打败别人’,而是做一个‘最好的自己’!”那么,如何做一个“最好的自己” 呢?请允许我通过一个数学问题来和大家一起分享我在教育工作中的点滴体验和收获。

问题是这样的:“若您手里有一张足够大的白纸。现在,把它反复折叠51次之后,它大约会有多高?”

猜想一下:一个人那么高?或者金茂大厦那么高?都差太多了!折51次意味着其厚度是原来的 倍。若一张纸本身厚度为 ,那么折完51次之后的厚度( 公里)已经是地球与太阳之间最大距离( 公里)的1.48倍!

折叠51次的高度如此“恐怖”,但如果仅仅是将51张白纸垒在一起呢?差异是多么巨大啊!当我每年获奖的论文或课题报告,数量从一篇进步到了几篇;奖项从二等进步到了一等,奖级从市一级进步到了国家级的时候;当我指导的青年教师们充满自信地连夺3届教学比赛上海市一等奖的时候。我欣慰,我所付出的每一滴汗水都不是徒劳的!我想,这也许就是一种折叠。

不过,这个数学问题还有一个让人意外的结论:目前世界上能找到的纸最多只能对折8次!可见,若我们把每一次“折叠”看作一次进步,那每上一个台阶我们所要付出的努力将会越来越艰巨。人生何尝不是一种“折叠”?与其对折叠高度的追求,我更愿意享受“折叠”的过程!

今天在这里演讲,我最想展现的是我最珍惜的东西,这是一种在理性的思维中逐步形成的品质。它不会怂恿我去迎合什么,但它会鼓励我在问题面前严谨地开展分析;它不会容忍我在困难面前退却,但它会提醒我在成绩面前保持平静。我相信,它不止会带给我,也会带给我们在座所有同龄人“做一个最好的自己”的力量,这种力量会激励着我不断完善、不断提升、不断超越!

——2008年系统评选十佳青年,本文为2分钟竞选演讲稿

我身边的一个同学一直在抱怨,自己高中时的成绩很好,如果不是高考失手,早就是名校的学生了,哪还在这三流的鸟不生蛋的湛师呆呢,老天对我真是太狠了。

我刚开始还有些同情她,后来听多了就觉的很烦。后来她再向我抱怨的时候,我就对她说:“如果你觉得你是个人才,很不甘心的话,你就端正你的态度,朝自己的目标努力,而不是抱怨湛师,湛师没有错,它不应该承受你的指责。”事实上,很多非名校出身的,经过自己的努力,最终开启了成功的大门,麻雀变凤凰并不仅仅发生在童话当中。

名校就一定等同于成功吗?不一定的。例如,经过3次高考才被杭州师范学院录取的马云,毕业后当上了一名最普通的大学教师,拿着每月100-120元的微薄工资。他曾应聘过不少工作,但一直被拒门外。

机缘巧合,几年后,马云用借来的2000美元,创建了自己的公司。在之后的那些年里,经过不断努力,他一手创建的阿里巴巴成为中国最大的B2B网站,并成功在香港上市,作为CEO,马云一举成了亿万富豪。仅2007年上半年,阿里巴巴的营业额就达1.29亿美元,净利润3900美元。

其实,出身非名校的精英并不只有马云。

在2005年的两院院士名单中,化学工程学专家李洪钟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生态学专家方精云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物理学家姚建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王恩多毕业于曲埠师范大学。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裁、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俞敏洪曾向媒体提供了这样一组数字:国内近千名青年企业家中,只有10%毕业于北大、清华、复旦等名校;80%均毕业于国内普通的大中专本科院校;其余10%的青年企业家,学历从小学到高中不等。而当今美国的500家大公司的CEO当中,只有10%毕业于常春藤名校。

这些例子告诉我们,名校并不等同于成功,而那些名校出身的,给我们这些非名校出身的人带来了新的希望—只要我们不再怨天尤人,只要我们端正自己的态度,朝着所定的目标坚持不懈,麻雀变凤凰就不再是童话。

以“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为话题写篇作文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成功是一颗钻石,而成长则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很多人为了那一颗钻石而披荆斩棘,却不知享受自己不断超越阻碍奔向成功的成长之路。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收获了比钻石更珍贵的人生经验。通过这人生经验,我们甚至可以得到几十颗更大更美的钻石。因此,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比成功更重要。成功是每个人的目标,我们在努力达到这个目标时可能会成功,也可能会失败。但无论结果怎样,我们都能享受到这追逐成功的过程,享受这过程中我们不断成长的痕迹,收获人生的“钻石”。现在想起我的一次追逐成功的经历时,还记忆犹新呢!

记得初一时,我的英语基础很差,面对着我的英语书,总感觉像在看“无字天书”,有时老师清淡的说了一声:“我请一位同学讲一下这道题?我便像触了电似的紧张得手心发汗,感觉周围好静,惊得好像连我的心跳声也能听得到。若老师问到我,我更是一问三不知。后来有一次英语演讲比赛,老师鼓励我参加。可我当时说英语都结结巴巴的,更不必说去参加比赛了。但我还是决定去试一试。当时老师一发下演讲稿来的时候,我顿时感到有些天旋地转的感觉,心想:“我怎么可能背得下这么长的演讲稿呢。可眼见周围的人都那么卖力,我也就慢慢放弃了退出的想法。

既然我打消了退出的想法,接下来便要努力准备比赛了。放学后,我坐在教室里背演讲稿,一开始,我感到许多词都很陌生,有的甚至读上十遍也记不住,更不必说背了。于是我决定采用各个击破的战略来攻克这些难关。昨天我记住了三个,今天我记住了五个,渐渐的,我能读完文章……我又能记住文章大意了……终于能流利的背下演讲稿了。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怎样设计表演时的动作。冥思苦想了好几天,还是没有些许头绪。恰好老师说要让我们分组练习,我跟一些英语很棒的同学分到了一组,白天排练,我仔细观察他们的动作,放学后,我便在镜子面前模仿排练他们的一些动作。琢磨一些细节上的处理,慢慢的,我的表现渐入佳境。现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终于,决战的时刻到了,我在台上用英语流利的说出了我的演讲稿,连我自己都很惊讶原来自己能说得这么好。即使后来没能进入决赛,我仍觉得在比赛的过程中成长了不少,我说英语变得流利了,也更加自信了。老师在课上提问时,我总是挺起胸膛坐着,翘首盼望着老师能快点叫我的名字。在这追逐成功的过程中,我收获了自信,也明白了努力就能做好的人生真谛,即使我最后没能进入决赛,没有取得成功。但是我成长了,我收获了努力与自信这两颗宝贵的“人生钻石”,我就是最大的赢家。这是我用多少成功都无法换来的珍宝。

通过上面的事例,我们跟能体会到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成功是一种结果,而成长则是一个过程我们不能一味的追求结果,却忘记了享受过程,过程是最重要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读过一本书,叫《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我非常认同书中这样一个观点:“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并不是‘打败别人’,而是做一个‘最好的自己’!”那么,如何做一个“最好的自己” 呢?请允许我通过一个数学问题来和大家一起分享我在教育工作中的点滴体验和收获。

问题是这样的:“若您手里有一张足够大的白纸。现在,把它反复折叠51次之后,它大约会有多高?”

猜想一下:一个人那么高?或者金茂大厦那么高?都差太多了!折51次意味着其厚度是原来的 倍。若一张纸本身厚度为 ,那么折完51次之后的厚度( 公里)已经是地球与太阳之间最大距离( 公里)的1.48倍!

折叠51次的高度如此“恐怖”,但如果仅仅是将51张白纸垒在一起呢?差异是多么巨大啊!当我每年获奖的论文或课题报告,数量从一篇进步到了几篇;奖项从二等进步到了一等,奖级从市一级进步到了国家级的时候;当我指导的青年教师们充满自信地连夺3届教学比赛上海市一等奖的时候。我欣慰,我所付出的每一滴汗水都不是徒劳的!我想,这也许就是一种折叠。

不过,这个数学问题还有一个让人意外的结论:目前世界上能找到的纸最多只能对折8次!可见,若我们把每一次“折叠”看作一次进步,那每上一个台阶我们所要付出的努力将会越来越艰巨。人生何尝不是一种“折叠”?与其对折叠高度的追求,我更愿意享受“折叠”的过程!

今天在这里演讲,我最想展现的是我最珍惜的东西,这是一种在理性的思维中逐步形成的品质。它不会怂恿我去迎合什么,但它会鼓励我在问题面前严谨地开展分析;它不会容忍我在困难面前退却,但它会提醒我在成绩面前保持平静。我相信,它不止会带给我,也会带给我们在座所有同龄人“做一个最好的自己”的力量,这种力量会激励着我不断完善、不断提升、不断超越!

——2008年系统评选十佳青年,本文为2分钟竞选演讲稿

我身边的一个同学一直在抱怨,自己高中时的成绩很好,如果不是高考失手,早就是名校的学生了,哪还在这三流的鸟不生蛋的湛师呆呢,老天对我真是太狠了。

我刚开始还有些同情她,后来听多了就觉的很烦。后来她再向我抱怨的时候,我就对她说:“如果你觉得你是个人才,很不甘心的话,你就端正你的态度,朝自己的目标努力,而不是抱怨湛师,湛师没有错,它不应该承受你的指责。”事实上,很多非名校出身的,经过自己的努力,最终开启了成功的大门,麻雀变凤凰并不仅仅发生在童话当中。

名校就一定等同于成功吗?不一定的。例如,经过3次高考才被杭州师范学院录取的马云,毕业后当上了一名最普通的大学教师,拿着每月100-120元的微薄工资。他曾应聘过不少工作,但一直被拒门外。

机缘巧合,几年后,马云用借来的2000美元,创建了自己的公司。在之后的那些年里,经过不断努力,他一手创建的阿里巴巴成为中国最大的B2B网站,并成功在香港上市,作为CEO,马云一举成了亿万富豪。仅2007年上半年,阿里巴巴的营业额就达1.29亿美元,净利润3900美元。

其实,出身非名校的精英并不只有马云。

在2005年的两院院士名单中,化学工程学专家李洪钟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生态学专家方精云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物理学家姚建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王恩多毕业于曲埠师范大学。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裁、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俞敏洪曾向媒体提供了这样一组数字:国内近千名青年企业家中,只有10%毕业于北大、清华、复旦等名校;80%均毕业于国内普通的大中专本科院校;其余10%的青年企业家,学历从小学到高中不等。而当今美国的500家大公司的CEO当中,只有10%毕业于常春藤名校。

这些例子告诉我们,名校并不等同于成功,而那些名校出身的,给我们这些非名校出身的人带来了新的希望—只要我们不再怨天尤人,只要我们端正自己的态度,朝着所定的目标坚持不懈,麻雀变凤凰就不再是童话。 蓦然回首,发现我们已渐渐长大,不知什么时候起,18岁这个字眼已时常挂在嘴边。曾几何时,认为18岁是那么神圣,只知道那时我们长大了,可以飞得更高更远。而此时,当我真正要面对它的时候,突然感到一种莫名的手足无措。我担心自己是否能够充分理解18岁这一平凡数字所蕴藏的丰富内涵,但我明白,18岁意味着责任。也许成长本身就是一种责任吧!

高中两年,不觉中我们度过6岁的花季,经历了17岁的雨季。曾经在迷茫中叹息,又在平静中寻找自己,在迷茫与平静中我们长大了。于是,开始习惯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周围的一切,也许这种思考是肤浅的,但我们这一群骄傲而不盲从的孩子,渴望用理智与成熟告别曾经的年少懵懂。

18岁是一个结束,也是一个开始。这一刻,在得到与失去的交替中,在迫求与放弃的转换之间,我们感受着快乐,也经历着痛苦。几乎所有的痛苦都源于对梦想的追逐。当我们经历了无数痛苦实现自己的梦想后,总算体味了欢乐,这才明白:痛苦,常常孕育着快乐的种子。成长本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痛苦也不一定是坏事,于痛苦中,我们知道,当现实无法改变时,我们要适时地改变自己,但是我们还总爱同现实讨价还价,因为我们深深地爱着这个世界,这个幸福、温暖,爱与痛苦交织的世界。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发现,学会了珍惜,对于我们心中那些解不开的小小的结,我们学会了淡淡一笑,去欣赏它的缺憾美。因为我们知道,只要洒脱地转过身,就能寻找到新的美丽的风景。

成长是一种痛,但我不愿让它留下伤痕。成长是一种蜕变,经历了磨难才能破茧而出。

在成长的路上往往是孤独的,要学会在没有人喝彩的时候自己给自己加油。不用畏惧,不用担心,勇敢、坦然地面对成长中遇到的一切给自己鼓励,给自己信念,给自己快乐。在成长的旅程中,我们需要的是从容的经历,平静的感知,勇敢地面对。

站在成人的门槛上,眼前或许仍然是一张张稚嫩的脸。年轻而明亮的眼睛,透露出那么一丝愤世嫉俗,寂寞的笑容里潜藏着淡淡的忧伤。也许成长是这样:忧伤和着欢喜,失落和着欣慰,喧哗和着宁静。

曾经苦涩的日子,在回忆的画面里,已酿成芬芳。每当夜幕迈着轻盈的脚步姗姗而来,白昼的繁华和喧闹渐渐销声匿迹,在朦胧和宁静的夜晚,我常常陷入无边的回忆之中。在回忆中,那曾经许下的愿望和美丽的诺言,那执著的坚持与不懈的努力,都化为幸福的叶片,被我精心收藏。

是的,成长记录着痛苦,也镌刻下欢乐,沿着成长的足迹,一步步,我们走向成熟,走向未来。 88

中国大学生环境教育基地的简介

环教基地旨在搭建中国大学生环境教育和环境保护高端平台,引导当代高校学生投身环境科研创新、绿色校园建设、环境教育推广、国际交流等方面,不断培养相关领域的青年英才。环教基地的建设得到了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教育部、环境保护部等部门以及各大高校和各类环保组织的关心、指导与大力支持。全国现有会员单位38余所,辐射人数达30万以上。环教基地正努力成为中国高校最具影响力的环保组织之一。环教基地开展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鼓励大学生开展环境领域的科研创新

环教基地积极引导大学生关注环保前沿,积极为国家献计献策。支持鼓励大学生参与到国家重大科学研究中,先后承担了《中国土地生态规划设计规范与示范研究》等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环保调研课题的子课中来。环教基地紧密围绕高校育人职能,认真编制各类环境保护教学及通识教材,现已编撰出版《环境教育师资培训手册》等教材2本。环境教育基地大力资助大学生实现绿色梦想,引导高校学子将环保创意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两年来,在全国范围内资助了15所高校的近百余个科研项目,其中11个重点资助课题已结题发表,并成功孵化“绿豆营网站”、“绿色校园建设”等创投项目。此外,环教基地还大力促进高校学生环境学术交流,成功举办“第四届京区地理学论坛环暨中国大学生环境教育基地首届学术论坛”、承办“21世纪大学生公益环保大赛”等活动。

2、联合兄弟高校开展环境教育推广活动

环教基地紧扣时事热点,发挥高校智力优势,依托全国重点高校,主题明确的引导大学生走出校园,奔赴全国各地、深入社会各层开展环境科普宣传、进行环境保护调研,传播环境保护理念。先后组织全国10余所高校近101支推广团660余人深入18个省市开展“千乡万村环保巡讲计划”、“生态立国,责任兴邦”、“绿色奥运,和谐首善”等大型主题推广活动,覆盖社会人数达10万以上,社会反响强烈。先后与大连市、海口市、成都市、旅顺市等40余个城市政府机构、社会企业建立良好联系。同时得到了新华社、人民日报、凤凰卫视、21世纪经济报道、环境报、搜狐、联播网等媒体热烈报道。

3、大力建设富有时代特色的绿色校园

环教基地着眼于绿色人才培养,积极推动高校环境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鼓励会员学校开设环境类通选课程,同时积极建设环境教育网络课堂,通过视频、音频向全国传播绿色理念。环教基地还认真制定了高校绿色清单,引导会员高校进行节能减排改造,当前北京大学8栋宿舍楼的节水、节电改造正在进行,预计覆盖9000人。此外,环教基地还努力繁荣校园绿色文化,支持高校环保社团发展和孵化,与美国塔芙斯大学联合成立“国际能源学生圈”等环保社团,并联合兄弟高校开展“再生纸明信片大赛”、“绿色骑行”、“守护香山”等大量活动。环教基地还积极以“环教基地门户网站”、“绿豆营网站”、“中国环境论坛”三者为核心搭建面向高校传播环保资讯、促进交流合作、开展高端科研的立体式交互平台,实现绿色校园的网络延伸和全国覆盖。

4、开展环境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环教基地以“国际大学生环境论坛”为主体搭建世界高校青年环境领域交流的高端平台,引导中外大学生关注环境领域前沿,凝聚环保共识,为国内外青年、学者和各届人士提供交流平台,为介绍中国环境教育成果、引进国际环境保护成功经验提供机会。论坛自2006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三届,前后邀请了前联合国副秘书长莫里斯特朗、澳大利亚墨尔本市市长苏震西等40多位国家政府部门、优秀企业、专家学者的杰出代表与国际大学生一同就“荒漠化”、“全球气候变暖”、“宜居城市”等环境领域热点问题进行了高端探索。当前“国际大学生环境论坛”已成为中国高校环境领域最具影响力的论坛之一。此外,环教基地还积极推荐高校优秀学生参加全球性环保活动、国际会议。如巴厘岛全球气候论坛、南极环境科考行动、世界青年环境保护大会,树立当代中国大学生积极投身环境保护的良好形象。

环教基地已初步搭建起辐射全国高校的环境教育体系和项目孵化平台、面向社会的公民教育网络和国际交流窗口。环教基地还将进一步争取校内外资源,完善自身持续发展机制,朝着中国高校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环境教育、环境保护组织的目标而不懈努力。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北大学生

 北大的数学科学学院田刚、王诗宬教授、物理学院教授赵光达、秦国刚教授、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黄春辉教授、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涂传诒教授、环境学院方精云教授、工学院黄琳教授、医学部童坦君教授等九位教授在2001-2005年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时当选的还有北大学子周又元、汪承灏、叶朝辉、石耀霖、王颖、高玉臣、刘宝镛、夏建白、邝宇平、解思深、陆埮、郑有炓、陈创天、计亮年、陆大道 、吴养洁、王鼎盛、陈和生和吕达仁等19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设立的给予科学技术领域有杰出贡献的个人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

北大医学部庄辉教授、信息科学学院院长何新贵教授在2001-2005年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时当选的还有北大学子冯培德、唐希灿、孙承纬、龚知本、李连达、刘昌孝、 刘韵洁、丁一汇和陈君石等9位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设立的给予工程技术及管理领域有杰出贡献的个人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

北大物理学院陈佳洱教授、医学部韩启德教授、数学科学学院文兰教授、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林毅夫教授在2001-2005年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同时当选的还有北大学子李国杰、许绍燮、艾国祥、冼鼎昌、解思深、徐至展、石耀霖等7位。至此北大已有34位学子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占全部中国内地的该院院士总数的1/4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是从第三世界国家的科学院、大学和研究机构以及发达国家的科学组织中选举产生,院士们均在各自的科学领域对第三世界国家科学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北大校友钱煦2005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是全美仅有的8位拥有国家科学院院士、国家工程院院士以及国家科学院医学院院士三顶头衔的科学家。

北大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和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Simons讲座教授田刚2004年当选美国艺术和科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院士。与他同时当选的还有另外两名来自中国的学者。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大陆留美学子中首次获此殊荣。

北大物理系58届校友徐荣栏2003年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基础科学部院士。

北京大学北京现代物理中心主任北大校友李政道教授2003年被教皇约翰o保罗二世任命为教廷宗座科学院院士。李政道教授目前是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意大利林琴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北大校友侯朝焕、王德良、金亚秋当选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会士(IEEE Fellow)。

北大校友杨伟涛(化学系82届)、李东琦(物理系85届)、沈群(物理系81届)、曾晓成(84届)、李晖(物理系90届)当选美国物理学会会士(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Fellows),北大校友共12人荣膺此衔,列大陆各校毕业生之冠。

北大64届校友、香港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系系主任余同希教授2003年当选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会士(Fellow,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和英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会士 (Fellow,Institute of Mechanical Engineers,UK),以表彰他对机械工程专业做出的重要贡献。

北大化学系82届校友、加拿大卡尔顿大学化学系教授王植源2003年当选加拿大化学学会会士(Fellow,Chemical Institute of Canada) 。

北大化学系84届校友谢晓亮2005年当选美国生物物理学会会士(Fellow)。

北大校友谢晓亮(化学系84届)、张有学(地质系82届)当选2005年年度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Fellow,AAAS)。

北大物理系66届校友宋菲君2005年当选美国国际光电工程学会院士、资深会员(Fellow,SPIE)。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