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鸿隽是哪个学校校长 任祥华校长

今天给各位分享任鸿隽是哪个学校校长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任祥华校长进行解释。本文目录一览:
1、四川大学1987年的校长是谁??


2、重庆历史名人


3、你认为中国近代教育是哪些人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07 05:17:37

今天给各位分享任鸿隽是哪个学校校长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任祥华校长进行解释。

本文目录一览: 1、四川大学1987年的校长是谁?? 2、重庆历史名人 3、你认为中国近代教育是哪些人在什么时候开创的? 4、大学者,智识之府也。对于既往,大学为其承受之地是什么意思 5、历史 重庆出了一个什么人 四川大学1987年的校长是谁??

四川大学1987年校长是鄢国森。

四川大学历任校长如下:

四川中西学堂

何维棣 1896-1897年

王荣懋 1897-1898年

谷绮龄 1899-1900年

李尚昆 1901年

蔡德耀 1902年

袁凯 1902年

四川高等学堂

胡 峻 1902-1909年

周 翔 1909-1912年

骆成骧 1912-1916年

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

周 翔 1916-1918年

杨若笠 1918-1919年

贺孝齐 1919-1922年

吴玉章 1922-1924年

付振烈 1924-1925年

蔡锡保 1925-1926年

国立成都大学

张 澜 1926-1931年

国立四川大学

王兆荣 1932-1935年

任鸿隽 1935-1937年

张 颐 1937-1938年

程天放 1938-1943年

黄季陆 1943-1949年

谢文炳 1950-1952年

周太玄 1952-1953年

彭迪先 1953-1958年

戴伯行 1958-1962年

温建平 1962-1977年

康乃尔 1978-1981年

柯 召 1981-1984年

鄢国森 1984-1989年

林理彬 1989-1994年

重庆历史名人

聂荣臻(1899~1992)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新中国科技事家

聂荣臻(1899-1992),字福骈,四川江津(现重庆市江津区)人。中华人民共和国著名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为我国人民解放和日后国防军事现代化做出了重大贡献。终年93岁。

卢作孚(1893~1952)著名实业家

卢作孚(1893~1952年),原名魁先,别名卢思,重庆市合川人。 著名的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他创办的民生公司,到1949年,拥有148艘江海轮船,投资60多个企事业单位,成为中国最大和最有影响的民营企业集团之一。他青年时便提出教育救国,并为之奋斗。从自学成才始,到创建学校、图书馆、博物馆,普及文化和教育,多有建树。他以北碚为基地,从事乡村建设的理论探索和社会实践,获得成功。他一生俭朴勤奋,公而忘私,服务社会和人群。他崇尚务实和科学精神,有《卢作孚集》传世,是重庆人乃至中国人在上个世纪前半叶最有价值的心智和实践的结晶之一。 推荐评语:民生公司、北碚实验区、《卢作孚集》,其中任一项都足以改变历史,卢作孚正是这样一位改变历史而让中国人不能忘记的重庆人。

刘伯承(1892~1986)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刘伯承(1892年12月4日-1986年10月7日),曾用名刘伯坚,中国四川省(今重庆市)开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十大元帅之一。中国共产党第八至第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曾任中央军委总参谋长、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129师师长、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南京市市长。有“川中名将”、“军神”的称号。

吴棹仙(1892~1976)著名中医

吴棹仙(1892~1976)著名中医 名显宗,重庆巴县人。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入巴县医学堂,后在重庆官立医学校师范班、重庆存仁医学校学习。1918年与人合伙在重庆开设双桂堂药店,得针灸大师许直初秘传,使许多病人针到病除,享有“神针”之誉。1932年,与人共同创办巴县国学学舍(后改名重庆市国医传习所),从事中医药学的教育工作,1935年重庆国医药馆成立,任馆长。1939年创办重庆中医院和巴县国医学校。还创办苏生国医院、中华医药科学讲习所,任董事长兼所长。1954年后,先后任重庆中医进修学校教师,重庆市第一、第二中医院院长,成都中医学院医经教研室兼针灸教研室主任。1956年2月,以“特邀代表”参加全国政协二届二次全会,将其珍藏多年的《子午流注环周围》献给毛泽东主席。1963年,作为特邀顾问参加了全国中医教材审编会议。著有《灵枢经浅注》、《子午流注说难》,合著有《灵枢语释》。曾当选为四川省人大代表、四川省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委员。

以下还有很多人:(关于他们的资料可以再百度百科搜到的)

王麟(1902~1938)抗日殉国烈士

张德成(1886~1967)著名川剧艺术家

苟文彬(1934~1986)搪瓷科技专家

邱少云(1926~1952)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

廖静秋(1925~1958)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

罗广斌(1924~1967)著名作家

王朴(1921~1949)著名革命烈士

钟惦斐(1919~1987)著名文艺评论家、电影美学理论家

彭咏梧(1915~1948)著名革命烈士

陈子庄(1913~1976)著名国画大师

何其芳(1912~1977)著名诗人、文艺理论家

李伯钊(1911~1985)著名革命戏剧家

刘仁(1909~1973)无产阶级革命家、北京市委第二书记

游曦(1908~1927)著名革命烈士

郭汝瑰(1907~1997)军事家

王超奎(1907~1941)抗日殉国烈士

畲雪曼(1907~1993)著名书画家

刘雪庵(1905~1985)著名作曲家

王良(1905~1932)红军高级将领

古耕虞(1905~1995)著名实业家

任鸿隽(1886~1961)著名学者

邹容(1885~1905)辛亥革命先驱

李世棻(1821~1883)清著名诗人

黄墨涵(1883~1955)著名社会活动家

杨庶堪(1881~1942)重庆辛亥革命元勋

余元章(生卒年不详)近代开采石油的先驱者之一

向楚(1877~1961)著名史志学家

张培爵(1876~1915)蜀军政府都督

汪云松(1873~1958)总商会会长,曾主持留法勤工俭学

谭祖尧(1902~1927)著名革命烈士

赵世炎(1901~1927)中共早期著名活动家

李初梨(1900~1994)无产阶级革命家、文物收藏家

周钦岳(1899~1984)著名新闻工作者

卞小吾(1872~1908)清《重庆日报》创办者

朱之洪(1871~1951)清重庆保路同志协会会长

萧湘(1871~1940)清四川谘议局副议长

刘子如(1870~1948)重庆巨商、著名企业家、慈善家和爱国知识份子

许建安(?~1909)桐君阁药厂创办人

程德全(1860~1930)民国江苏都督

张森楷(1858~1928)著名史志学家

余栋臣(1851~1912)清反洋教起义领袖

钟云舫(1847~1911)“天下第一长联”作者

徐邦道(1834~1895)清甲午战争抗日名将

竹禅(1825~1901)著名僧人

黄开基(1787~1854)清抗英将领

龚有融(1755~1830)清著名书画家

周煌(1714~1785)清《四库全书》总阅

张鹏翮(1648~1725)清大学士

破山(1597~1666)集佛学、书学、文学于一生的一代宗师

秦良玉(1574~1648)明抗金巾帼英雄

王应熊(?~1646)明大学士

刘时俊(?~1629)明率军平叛收复重庆将领

刘安恭(1899~1929)红军高级将领

邹进贤(1899~1930)重庆和四川地区共产主义运动先驱者

冉钧(1899~1927)重庆和四川地区共产主义运动先驱者

万丛木(1899~1971)私立西南美术专科学校校长、著名画家

杨暗公(1898~1927)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者、四川党团组织创始人

胡子昂(1897~1991)著名社会活动家、实业家

陈铭德(1897~1989)中国报业巨子

吴芳吉(1896~1932)“白屋诗人”

童庸生(1899~1938)重庆和四川地区早期的共产主义运动先驱

曾吉芝(1872~1942)教育家

来知德(1526~1604)明理学家

张佳胤(1526~1588)明兵部尚书

喻茂坚(1474~1566)明刑部尚书

江朝宗(1425~1506)明翰林院侍读学士

江渊(1400~1473)明工部尚书

蹇义(1364~1435)明初五朝重臣

桓渊(?~1258)南宋理学家

道隆(1213~1278)南宋高僧

赵智凤(1159~1249)大足宝顶石刻创刻者

蒲国宝(生卒年不详)南宋状元

冯时行(1100~1163)爱国名臣、北宋状元

谯定(1023~?)北宋著名理学家

陈抟(?~989)道教至尊

范长生(218~318)大成丞相

董允(?~246)蜀汉“四相之一”

甘宁(?~215)东吴名将

严颜(生卒年不详)巴郡太守

董和(?~220)蜀汉掌军中郎将

你认为中国近代教育是哪些人在什么时候开创的?

我认为是蔡元培,陶行知这一代人创立的,找了些资料,可以看看

一、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子民,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著名革命家、教育家,光绪年间进士,两度留学德国。清末曾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上海南洋公学教习,创办上海爱国学社和爱国女校,发起组织中国教育会并任会长。辛亥革命后,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持制定《壬子-癸丑学制》;1915年在法国发起组织留法勤工俭学会及华法教育会,提倡留法勤工俭学。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27年后,任大学院院长和中央研究院院长。一生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努力奋斗,对中国近现代教育的改革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下面择要介绍其教育思想。

(一)体、智、德、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思想

1912年4月,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方针的意见》一文,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等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他说:“五者,皆今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者也。”[1]他认为,“军国民主义为体育;实利主主义为智育;公民道德及美育皆毗于德育;而世界观则统三者而一之。”[2]1920年他发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一文中,系统提出体、智、德、美四者和谐发展的主张。他认为:普通教育的目的在于“养成健全的人格”。这种教育内分四育:“(一)体育,(二)智育,(三)德育,(四)美育。”“这四育是一样重要,不可放松一项的。”[3]

他详细解释论述了这几方面教育的内容。(1)军国民教育即体育,既是强兵富国的需要,也是养成健全人格所必须的。(2)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包括各种普通文化科学知识,有历史、地理、算学、物理、化学、博物(包括树艺、烹好、裁缝、金工、木工、土工等实用技术)、手工等。他认为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而且要训练学生思维细密、对事认真的科学态度。(3)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他认为德育是完足人格之本。德育的内容就是法兰西革命所标揭的自由、平等、亲爱,反映了他要以资产阶级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愿望。(4)美育可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4]。

蔡元培提出的体、智、德、美和谐发展的方针符合当时历史的要求,在教育上是一种重大的进步,是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宗旨的否定。从人才培养上,这几方面的教育,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规律,只是不同的阶段在各方面的要求不一而已。

(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高等教育思想

这是蔡元培提出的改革北京大学的原则,成为他发展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他任北京大学校长后的第一次演讲,就明确指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5]次年在《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中又强调:“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6]他认为,大学各种学术派别“常樊然并峙于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7]。直到晚年,他总结一生办教育的经验时还说:“我对于各家学说,依各国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8]

他还对“学”与“术”作了严格区分。他说:“学与术可分为二个名词,学为学理,术为应用。各国大学中所有科目,如工商,如法律,如医学,非但研求学理,并且讲适用,都是术。纯粹的科学与哲学,就是学。学必借术以应用,术必以学为基础,两者并进始可。”[9]对中国来讲,更重要的是需要研究学理,若一国内,练习技术的人很多,而研究科学的人却很少,那样的技术也是无源之水,发展是有限的。因此,他主张“以学为基本,术为支干,不可不求其相应”[10]。根据“学术并进相应”思想,他主张学科沟通与融合,反对拘泥保守的课程与学习观。

蔡元培以上述思想为指导,对旧北京大学进行了彻底的改革。首先,聘请有学术造诣的各派人员到北大任教,到校不久就聘请了《新青年》杂志主编陈独秀到北大任文科学长,请在学术上有突出造诣的胡适、马叙伦、李仲接(四光)、任鸿隽、马寅初等到北大任教。以后,李大钊、鲁迅也在北大兼课。还留用了有业务专长但思想保守甚至反动的人,像积极拥护袁世凯但学术上与章太炎齐名的古文经学家刘师培、以复辟为己任蓄留长辫子但又精通英语把《四书》译成英文的辜鸿铭。其次,将工科调北洋大学,努力把北大办成以研究高深学问、培养高级综合型人才为中心的文理科综合性大学。再次,改革系科、专业、课程和教法。打破文、理、法三科界限,变科为系,取消学长制,改设系主任;改年级制为选科制;组织各种学术团体,开设各种学术讲座,鼓励学生专精与博涉相结合。

(三)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思想

这是蔡元培针对封建传统教育无视学生特点,违反其身心发展的自然法则,束缚其个性发展而提出的教育主张。他说:“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11]他反对注入式教学,提倡发挥儿童个性,要学生自动、自学、自助,教师的责任只是在学生感到困难时,去帮助他们。按照尚自然、展个性原则的要求,他特别提倡要研究教育科学,尤其是要用实验方法研究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教材教法以及学习欧美新教育思想等。

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治,又名知行,安徽歙县人。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1910年入南京金陵大学。1914年留美,次年获伊利诺大学政治学硕士学位,同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师从杜威、孟禄等教育家。1917年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教育科(教育系)主任。1922年兼任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1923年任南京安徽公学校长。同年与朱其慧、晏阳初等在北京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推行平民教育。1927年创办南京晓庄乡村师范学校,开展乡村教育。1930年秋流亡日本。1931年春回国,先后创办山海工学团、晨更工学团、报童工学团、流浪儿童工学团,提倡普及教育。期间,创办《生活教育》半月刊,并任《生活教育》和《普及教育》周刊主编。1936年组织国难教育社并任理事长,提倡国难教育运动。1938年12月在桂林成立生活教育社,任理事长。1939年在四川合川创办育才学校。1945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被选为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主编《民主教育》月刊。1946年创办重庆社会大学,任校长。陶行知思想非常丰富。其中以普及教育和生活教育思想最富特色。

(一)陶行知的普及教育思想

普及大众教育是陶行知毕生大部分精力奋斗的目标。他说:“这十几年来,我有时提倡平民教育,有时提倡乡村教育,有时提倡劳苦大众的教育,不知道的人以为我见异思迁,欢喜翻新花样,其实我心中只有一个中心问题,这问题便是如何使教育普及,如何使没机会受到教育的人可以得到他们所需要的教育。”[12]

陶行知认为,普及教育首先要打破学生关,消除儿童与成人、男子与妇女的界限,让所有男女老幼都成为普及教育的对象。其次,要打破先生关。他认为普及教育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利用“小先生制”,发动全国的小学生和识字成人来开展普及大众教育。再次要打破课堂关,普及教育必须适应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工学结合,时间安排和教学组织应灵活多样,一定不能妨碍群众生产。第四要攻破课本、纸笔关。他提出:“中国是个穷国,必须用穷的方法去普及穷人所需要的粗茶淡饭的教育,不用浪费的方法去普及穷人所不需要的少爷、小姐、书呆子的教育。”普及教育要从群众经济状况出发,因陋就简,因地制宜。第五要攻破学校关。他认为专靠学校很难普及教育,因此必须采用自学团、共学团、工学团、空中学校等组织形式,广泛开展普及教育活动。第六要打破人口关。要普及教育,必须控制人口增长,节制生育,推行避孕、晚婚和只生二胎的方法,否则很难普及。第七要有立法保证,“劝导与强迫并行”,同时要使一切妨碍别人求学的人都受到法律的制裁。

陶行知一生为普及大众教育做了大量工作。1920年夏他在南京高师任教时就举办了暑期学校,带领留校学生教居民、车夫、商贩识字读书。1923年后从事平民教育运动,编写了《平民千字文》,举办平民读书处和平民学校,教平民读书识字。1926年后致力于乡村教育运动,重点是普及大众教育。1930年担任教育部“教育方案编制委员会”义务教育组主任,与马寅初、朱经农共同起草了《实施义务教育初步计划》,成为当时政府推进普及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后又发起普及教育运动。在长期的普及教育实践中,总结了许多适合中国特别农村教育实际的宝贵经验,为普及教育作出过重要贡献。

(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深受杜威的影响,源于对中国教育的反思,形成和完善于长期的办学实践。所谓生活教育,按照陶行知的解释,就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13]。“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14]一句话,生活教育的实质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15]。生活教育思想包括三个有机联系的部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的本体论。陶行知指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16]他认为“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17]。“现代的人,要过现代的生活,就是要受现代的教育。”[18]“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的领域论。陶行知指出:“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19]“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方法论,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动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20]其基本特征是以“做”为教与学的中心,强调“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21]。

(三)创造教育思想

他指出:“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22],换言之,“‘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23]。就创造教育而言;“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24]陶行知重视创造教育,不仅撰写了《创造宣言》、《创造的儿童教育》和《创造的社会教育论纲》等创造教育专论,而且在其大多数教育论著中都论及了创造教育问题,尤其是儿童创造能力的培养;他在《育才三方针》中规定“向着创造生活前进”是其核心[25],在致育才学校全体师生的《最后一封信》中又以“为科学创造而学习”和大家共勉[26];他创办重庆社会大学,强调创造新世界是社会大学“主要的功课”,“社会大学之道”首先要明白人民的四个大德,即:觉悟、联合、解放和创造[27]。凡此可见,创造教育理论在陶行知教育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陶行知强调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即:(1)“治学”能力,即自动、自学和自得的政治学能力;(2)思维能力或认识能力,即观察、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的能力;(3)“治事”能力,即手脑并用,能言能行,善待人,会办事的能力。他主张创造教育应从儿童抓起。他撰写了《创造的儿童教育》和《民主教育》等文章[28],提出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需要“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发挥出来”。

大学者,智识之府也。对于既往,大学为其承受之地是什么意思

语出四川大学前校长任鸿隽先生说:“大学者,智识之府也。对于既往,大学为其承受之地。对于现在,大学为其储蓄之所。对于将来,大学为其发生之机。”

意思就是说:所谓的大学,就是社会的知识宝地。对于过去,大学是知识的聚集地,对于现在,大学是社会智力库;对于未来,大学是文化发祥地。

历史 重庆出了一个什么人

聂荣臻(1899~1992)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新中国科技事家

聂荣臻(1899-1992),字福骈,四川江津(现重庆市江津区)人。中华人民共和国著名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为我国人民解放和日后国防军事现代化做出了重大贡献。终年93岁。

卢作孚(1893~1952)著名实业家

卢作孚(1893~1952年),原名魁先,别名卢思,重庆市合川人。 著名的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他创办的民生公司,到1949年,拥有148艘江海轮船,投资60多个企事业单位,成为中国最大和最有影响的民营企业集团之一。他青年时便提出教育救国,并为之奋斗。从自学成才始,到创建学校、图书馆、博物馆,普及文化和教育,多有建树。他以北碚为基地,从事乡村建设的理论探索和社会实践,获得成功。他一生俭朴勤奋,公而忘私,服务社会和人群。他崇尚务实和科学精神,有《卢作孚集》传世,是重庆人乃至中国人在上个世纪前半叶最有价值的心智和实践的结晶之一。 推荐评语:民生公司、北碚实验区、《卢作孚集》,其中任一项都足以改变历史,卢作孚正是这样一位改变历史而让中国人不能忘记的重庆人。

刘伯承(1892~1986)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刘伯承(1892年12月4日-1986年10月7日),曾用名刘伯坚,中国四川省(今重庆市)开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十大元帅之一。中国共产党第八至第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曾任中央军委总参谋长、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129师师长、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南京市市长。有“川中名将”、“军神”的称号。

吴棹仙(1892~1976)著名中医

吴棹仙(1892~1976)著名中医 名显宗,重庆巴县人。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入巴县医学堂,后在重庆官立医学校师范班、重庆存仁医学校学习。1918年与人合伙在重庆开设双桂堂药店,得针灸大师许直初秘传,使许多病人针到病除,享有“神针”之誉。1932年,与人共同创办巴县国学学舍(后改名重庆市国医传习所),从事中医药学的教育工作,1935年重庆国医药馆成立,任馆长。1939年创办重庆中医院和巴县国医学校。还创办苏生国医院、中华医药科学讲习所,任董事长兼所长。1954年后,先后任重庆中医进修学校教师,重庆市第一、第二中医院院长,成都中医学院医经教研室兼针灸教研室主任。1956年2月,以“特邀代表”参加全国政协二届二次全会,将其珍藏多年的《子午流注环周围》献给毛泽东主席。1963年,作为特邀顾问参加了全国中医教材审编会议。著有《灵枢经浅注》、《子午流注说难》,合著有《灵枢语释》。曾当选为四川省人大代表、四川省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委员。

以下还有很多人:(关于他们的资料可以再百度百科搜到的)

王麟(1902~1938)抗日殉国烈士

张德成(1886~1967)著名川剧艺术家

苟文彬(1934~1986)搪瓷科技专家

邱少云(1926~1952)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

廖静秋(1925~1958)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

罗广斌(1924~1967)著名作家

王朴(1921~1949)著名革命烈士

钟惦斐(1919~1987)著名文艺评论家、电影美学理论家

彭咏梧(1915~1948)著名革命烈士

陈子庄(1913~1976)著名国画大师

何其芳(1912~1977)著名诗人、文艺理论家

李伯钊(1911~1985)著名革命戏剧家

刘仁(1909~1973)无产阶级革命家、北京市委第二书记

游曦(1908~1927)著名革命烈士

郭汝瑰(1907~1997)军事家

王超奎(1907~1941)抗日殉国烈士

畲雪曼(1907~1993)著名书画家

刘雪庵(1905~1985)著名作曲家

王良(1905~1932)红军高级将领

古耕虞(1905~1995)著名实业家

任鸿隽(1886~1961)著名学者

邹容(1885~1905)辛亥革命先驱

李世棻(1821~1883)清著名诗人

黄墨涵(1883~1955)著名社会活动家

杨庶堪(1881~1942)重庆辛亥革命元勋

余元章(生卒年不详)近代开采石油的先驱者之一

向楚(1877~1961)著名史志学家

张培爵(1876~1915)蜀军政府都督

汪云松(1873~1958)总商会会长,曾主持留法勤工俭学

谭祖尧(1902~1927)著名革命烈士

赵世炎(1901~1927)中共早期著名活动家

李初梨(1900~1994)无产阶级革命家、文物收藏家

周钦岳(1899~1984)著名新闻工作者

卞小吾(1872~1908)清《重庆日报》创办者

朱之洪(1871~1951)清重庆保路同志协会会长

萧湘(1871~1940)清四川谘议局副议长

刘子如(1870~1948)重庆巨商、著名企业家、慈善家和爱国知识份子

许建安(?~1909)桐君阁药厂创办人

程德全(1860~1930)民国江苏都督

张森楷(1858~1928)著名史志学家

余栋臣(1851~1912)清反洋教起义领袖

钟云舫(1847~1911)“天下第一长联”作者

徐邦道(1834~1895)清甲午战争抗日名将

竹禅(1825~1901)著名僧人

黄开基(1787~1854)清抗英将领

龚有融(1755~1830)清著名书画家

周煌(1714~1785)清《四库全书》总阅

张鹏翮(1648~1725)清大学士

破山(1597~1666)集佛学、书学、文学于一生的一代宗师

秦良玉(1574~1648)明抗金巾帼英雄

王应熊(?~1646)明大学士

刘时俊(?~1629)明率军平叛收复重庆将领

刘安恭(1899~1929)红军高级将领

邹进贤(1899~1930)重庆和四川地区共产主义运动先驱者

冉钧(1899~1927)重庆和四川地区共产主义运动先驱者

万丛木(1899~1971)私立西南美术专科学校校长、著名画家

杨暗公(1898~1927)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者、四川党团组织创始人

胡子昂(1897~1991)著名社会活动家、实业家

陈铭德(1897~1989)中国报业巨子

吴芳吉(1896~1932)“白屋诗人”

童庸生(1899~1938)重庆和四川地区早期的共产主义运动先驱

曾吉芝(1872~1942)教育家

来知德(1526~1604)明理学家

张佳胤(1526~1588)明兵部尚书

喻茂坚(1474~1566)明刑部尚书

江朝宗(1425~1506)明翰林院侍读学士

江渊(1400~1473)明工部尚书

蹇义(1364~1435)明初五朝重臣

桓渊(?~1258)南宋理学家

道隆(1213~1278)南宋高僧

赵智凤(1159~1249)大足宝顶石刻创刻者

蒲国宝(生卒年不详)南宋状元

冯时行(1100~1163)爱国名臣、北宋状元

谯定(1023~?)北宋著名理学家

陈抟(?~989)道教至尊

范长生(218~318)大成丞相

董允(?~246)蜀汉“四相之一”

甘宁(?~215)东吴名将

严颜(生卒年不详)巴郡太守

董和(?~220)蜀汉掌军中郎将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