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镜是哪个大学的的简单介绍

今天给各位分享周镜是哪个大学的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进行解释。本文目录一览:
1、西安交通大学土木工程怎么样


2、西安交通大学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的下属系部


3、入雾周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2-28 16:37:39

今天给各位分享周镜是哪个大学的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进行解释。

本文目录一览: 1、西安交通大学土木工程怎么样 2、西安交通大学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的下属系部 3、入雾周镜原名 4、宜兴这个城市还是挺美的.是个宜居的城市 5、西安交大土木工程是本科吗? 6、上饶地区有那些伟人 西安交通大学土木工程怎么样

是的。

土木工程专业创建于1907年,是国内创建最早、实力最强的土木工程系之一,后发展成为土木工程学院,成为交通大学四大学院之一。在百年发展历程中,造就了一大批如张光斗院士、

周镜院士、孙钧院士、赵国藩院士、刘建航院士等高水平的专家学者以及林同炎、杨裕球等国际著名结构师。

五十年代国家院校调整时,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被调整到同济大学、河海大学等兄弟院校当中。1984年西安交通大学恢复重建了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隶属于建筑与结构工程系。1994年改名为建筑工程系,1999年更名为土木工程系。

土木工程专业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建设,已经拥有了一支在学历、年龄、学术、层次结构上相当好的师资和科研队伍。

本科学历旨在培养能掌握工程力学、流体力学、结构工程和岩土工程的基本理论,掌握工程规划与选型、工程材料、结构分析与设计、地基处理、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工程测量、测试与试验的基本技能,了解项目管理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高级技术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土力学、工程地质、基础工程、工程测量、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房屋结构、地下结构、桥梁结构、道路勘察设计与路基路面结构、施工组织与管理、建设项目管理等。同时,在学习期间,还有严格的地质实习、测量实习、施工实习以及力学、材料、结构试验及土工试验等实践实习环节。

研究生学历旨在培养能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治学严谨,学风良好,熟悉所从事研究方向的科学动态和发展方向,具有一定实验技能和生产实践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高层次科学技术人才和高等学校师资。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结构稳定性理论、高等结构动力学、结构可靠性分析、结构非线性分析、高等土力学、土动力学、应用数学基础等。主要研究方向:新型材料与新型结构体系、结构物的可靠性评估、故障诊断与检测技术的研究、古建筑的结构性能与保护技术、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与岩土材料性能的研究。

西安交通大学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的下属系部

建筑学专业创办于1986年,隶属于原建筑与结构工程系。1993年改为本科五年制,1994年隶属于原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发展为建筑学系。2002年成为学校直属系。2005年并入新成立的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历经20年的发展,已汇集了海内外知名大学及著名设计院的诸多教授及兼职教授来院授课,已形成了一只治学严谨、勇于探索的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学和科研队伍。

近年来建筑学系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多次在全国建筑设计大赛及陕西省土建专业毕业设计中获奖。在研和完成的科研课题3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省部级科研基金项目6项。2005年11月,建筑学系与中国建筑学会、亚洲都市环境学会联合主办了“2005亚洲都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会议,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本科学历旨在培养掌握建筑设计基本原理与方法,以及建筑历史与理论、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建筑技术、经济与法规等相关知识,具备从事各类建筑设计及群体规划的能力,能够在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建筑工程管理、建筑教育与研究等领域从事有关建筑设计、研究、教学和管理等工作的专业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建筑设计、建筑历史与理论、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建筑结构、建筑物理、建筑材料、建筑构造、建筑设备、建筑经济等同时在学习期间还有大量的美术、测绘、设计等实践实习环节。

研究生学历旨在培养加强对人类生存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解与把握,树立建筑与环境的整合思维理念,使学生具有坚实的学术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掌握职业建筑师所具备的知识与技能,了解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在建筑设计实践中具有创新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研究型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现代建筑理论、建筑创作与研究、现代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理论、传统建筑设计理论、绿色建筑技术、建筑计划与设计方法等。主要研究方向:公共建筑设计、居住建筑设计、城市设计、传统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绿色建筑学、建筑计划与设计方法、建筑空间与环境艺术设计。 土木工程专业创建于1907年,是国内创建最早、实力最强的土木工程系之一,后发展成为土木工程学院,成为交通大学四大学院之一。在百年发展历程中,造就了一大批如张光斗院士、 周镜院士、孙钧院士、赵国藩院士、刘建航院士等高水平的专家学者以及林同炎、杨裕球等国际著名结构师。

五十年代国家院校调整时,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被调整到同济大学、河海大学等兄弟院校当中。1984年西安交通大学恢复重建了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隶属于建筑与结构工程系。1994年改名为建筑工程系,1999年更名为土木工程系。

土木工程专业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建设,已经拥有了一支在学历、年龄、学术、层次结构上相当好的师资和科研队伍。

本科学历旨在培养能掌握工程力学、流体力学、结构工程和岩土工程的基本理论,掌握工程规划与选型、工程材料、结构分析与设计、地基处理、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工程测量、测试与试验的基本技能,了解项目管理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高级技术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土力学、工程地质、基础工程、工程测量、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房屋结构、地下结构、桥梁结构、道路勘察设计与路基路面结构、施工组织与管理、建设项目管理等。同时,在学习期间,还有严格的地质实习、测量实习、施工实习以及力学、材料、结构试验及土工试验等实践实习环节。

研究生学历旨在培养能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治学严谨,学风良好,熟悉所从事研究方向的科学动态和发展方向,具有一定实验技能和生产实践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高层次科学技术人才和高等学校师资。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结构稳定性理论、高等结构动力学、结构可靠性分析、结构非线性分析、高等土力学、土动力学、应用数学基础等。主要研究方向:新型材料与新型结构体系、结构物的可靠性评估、故障诊断与检测技术的研究、古建筑的结构性能与保护技术、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与岩土材料性能的研究。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创建于1985年,历经20年的建设与发展,目前已初具规模,拥有一支在学历、年龄、学术层次和结构上搭配合理的教师和科研队伍。近五年来承担了国家863项目、973国家重大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及横向科研课题三十余项,论文发表200余篇,专利4项,出版专著7部,教师出国合作研究、讲学及参加国际会议10多人次,5人获得美国United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容闳科技教育奖,多人担任国际、国内学术团体理事及学术期刊编委。迄今为止,已培养本科生七百多名,硕士研究生六十多名,博士生十余名。

本科学历旨在培养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基础、掌握动力工程及土木工程学科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建筑环境与设备的专业知识、能在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领域从事相关的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及技术经济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传热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材料力学、理论力学、建筑环境学、供热工程、制冷原理与设备、通风与空气调节工程、建筑设备自动控制、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技术等。同时,在学习期间,还有大量的金工、生产实习,工程、科研训练等实践实习环节。

研究生学历旨在培养在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领域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熟悉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研究方向的科学技术发展动向,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高等流体力学、高能传热学、高等工程热力学、数值传热学、高等燃烧学、非电量电测技术、环境工程化学基础、流体力学的近代进展、燃烧学的近代进展、工程热力学的近代进展、振动力学等。研究的主要方向:制冷领域的节能与环保、制冷机械工作过程及可靠性、热力系统节能与控制、传热传质强化技术与数值模拟、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及利用、建筑物理环境分析与绿色建筑技术。

目前,专业主要从事的科研方向有:制冷与空调技术的节能技术、地板采暖技术、建筑能量分析与模拟、建筑外环境与室内空气品质、建筑物理环境分析与绿色建筑技术等方向的研究。 环境科学与技术系于2006年4月成立,目前正在建设阶段。中国科学院安芷生院士和中国工程院孙九林院士为该学科双聘院士。根据西安交通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签署的合作协议,该所5名研究员(2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已经聘为该系实质性兼职教授,将承担部分课程的教学以及研究生培养工作。

环境科学与技术系依托于2个研究平台,发展具有西部特色的环境科学,分别是城市气候与人居环境研究中心”、 “西安加速器质谱中心”。由教育部、科学院以及科技部联合资助的国家大型科学仪器平台“西安加速器质谱中心”位于西安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已经投入运行。上述中心的成立及运行为发展环境科学与技术学科提供条件,其基础是本科生的培养。

本学科旨在围绕人居环境科学这一综合性的学科需要,发展具有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特色的环境科学专业及学科。主要研究环境科学与管理的基本理论与知识,掌握环境污染控制与生物治理的基本知识、环境监测与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以及环境规划或管理的基本技能。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数理化、计算机及外语基础,具备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等从事科研、教学、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主干学科为环境科学,相关学科包括环境工程,环境化学,化学工程,生物工程,土木工程。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环境科学导论,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化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系统监测,环境工程设计等。在学习期间还有化学实验、大气污染控制实验、水污染控制实验、化工原理试验、环境监测综合实验、专业综合实验、课程设计、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大量的科研、实践环节。

入雾周镜原名

椋(liáng)鸠(jiū )十,原名久保田彦穗。一九零五年出生在长野县赤石山脉的主峰———鬼面山山脚下的乔木村。赤石山脉(在长野县、山梨县和静冈县的交汇处),山势汹涌,诸峰重叠,怪石嶙峋,奇峭峻绝,被誉为日本境内的“欧洲南阿尔卑斯大山脉”。 日本著名的儿童文学家,其代表作有《独耳大鹿》、《消失的野犬》、《雁王》和《老鼠岛的故事》等,先后被日本文部省指定为向中小学生推荐的主要课外读物;其中,多篇作品被文部省指定编入中小学生的上课教材,在日本全国的少年儿童中间拥有众多的读者。

宜兴这个城市还是挺美的.是个宜居的城市

【建置沿革】宜兴古称荆邑,春秋时属吴。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建县,改荆邑为阳羡县。西晋太安二年至永嘉四年(303—310年),朝廷为表彰周玘(周处长子)三兴义兵平乱之功,设置义兴郡,属扬州。隋开皇九年(589年),改称义兴县,属常州。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为避赵光义讳,改为宜兴县,属常州。清雍正四年(1726年)分为宜兴、荆溪二县。民国元年(1912年)荆溪县撤销,并入宜兴县。1949年6月至1953年1月属常州专区,1953年1月至1956年2月属苏州专区,1956年2月至1983年3月属镇江专区(1967年3月改称镇江地区),1983年3月起属无锡市,1988年1月撤销宜兴县,设宜兴市(县级市)。

【地理位置】宜兴市位于北纬31°07′~31°37′,东经119°31′~120°03′。地处江苏省西南端、沪宁杭三角中心,东面太湖水面与苏州太湖水面相连,东南临浙江省长兴县,西南界安徽省广德县,西接常州市溧阳市,西北毗连常州市金坛市,北与常州市武进区相傍。滆湖镶嵌宜兴和武进之间,三氿(东氿、团氿、西氿)相伴市区宜城东西两侧。地势南高北低,西南部为低山丘陵,全市最高峰为黄塔顶,海拔611.5米;东部为太湖渎区,适宜种植各种蔬菜;北部和西部分别为平原区和低洼圩区,是宜兴粮油作物的主要产地。全市总面积1996.6平方千米,城市化率64.75%。

【区划人口】至年底,全市有2个国家级开发区——中国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宜兴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省级开发区——江苏宜兴陶瓷产业园区,有行政村213个、社区97个。户籍总人口108.29万人,其中男性53.41万人。全年出生9704人,出生率8.97‰;死亡8303人,死亡率7.67‰;人口自然增长率1.3‰;计划生育率99.84%,独生子女率80.25%,出生人口性别比109.58(女子为100)。少数民族42个、10942人(含流动少数民族)。宜兴市人民政府驻地:宜城街道陶都路8号。

【自然资源】宜兴地区资源丰富,可开发利用土地较多。降水丰沛,河流湖荡密布,水资源丰富,水域面积532.6平方千米。有天然湖荡30个(不含太湖)。已探明矿种有石灰岩、大理岩、石英砂岩、煤、泥炭等27种。蜀山独有的陶土是制作紫砂器具的上等原料。拥有竹子、松树、杉树等品种为主的用材林,是江苏省竹林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茶树种植面积7.49万亩,茶叶总产量6331吨,是江苏省的茶叶主要产区。有野鸭、黄雀、黄鹂等上百种野生鸟类,狼、野猪、刺猬、松鼠等多种野生哺乳动物,银鱼、鲫鱼、草鱼、蚌、蟹等几十种水产。

【土特名产】宜兴有山有水,物产丰富。所产陶器驰名中外,尤以紫砂器具最为有名,享有“陶都”美誉。丘陵山区盛产多种名特优茶、板栗、毛竹、竹笋和杨梅,“阳羡紫笋”茶唐朝时就定为贡茶,咸肉煨笋(腌笃鲜)是宜兴特色菜肴。和桥豆腐干咸而不齁;清廷贡品徐舍小酥糖甜而不腻;杨巷葱油饼香酥可口、甜咸适中;官林荤油糕香、甜、软,回味无穷;高塍猪婆肉味香皮沙,口味独特;芳庄羊肉肉质鲜美,白切熟羊肉配蘸以甜酱,让人回味无穷;张渚大白果种核大,苦味少,糯性好;滆湖螃蟹蟹壳泛青,腹部洁白,肉质饱满,蟹肉肥、香、鲜;太湖“三鲜”白鱼、白虾、银鱼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渎区百合被誉为“太湖之参”;野生菌类雁来蕈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宜兴乌米饭香糯可口,具有明目、乌发等功效。

【气象】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16.1摄氏度,和常年持平,其中1月份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1.3摄氏度,7月份较常年偏低2.2摄氏度,其他月份接近常年。年极端最低气温-8.9摄氏度,出现在1月2日;年极端最高气温38.9摄氏度,出现在8月3日。6—8月份气温偏低明显,但7月底到8月初出现连续高温。全年雨日160天,较常年偏多26天,在宜兴气象记录上,仅次于2012年的167天;年总降水量1845.8毫米,较常年明显偏多551.3毫米,创下新的年降水量最多记录;从月降水分布来看,除1月和3月份降水较常年有所偏少外,其他10个月全部偏多,其中6月和11月降水量异常偏多,为常年同期的两倍以上;全年出现暴雨7次,日降水量最大值为116.5毫米,出现在5月15日。全年35摄氏度以上高温日数12天,雷暴日数30天,均接近常年。台风“灿鸿”和“苏迪罗”对宜兴市产生中等程度的影响,接近常年。年日照时数1484.9小时,较常年偏少349小时,创下了新的年日照时数最少记录。

四季气候特征:冬季(2014年12月—2015年2月):气温正常略偏高,降水偏少。冬季平均气温4.7摄氏度,比常年偏高0.1摄氏度。其中,2014年的12月份气温异常偏低达1.5摄氏度,而1、2月份又分别偏高1.3摄氏度和0.5摄氏度。冬季降水量163.2毫米,较常年偏少25.4毫米。其中,2014年的12月份降水较常年明显偏少,1月28日出现中雪,并形成2厘米积雪。

春季(3—5月):气温略偏高,降水明显偏多。春季平均气温15.5摄氏度,较常年偏高0.3摄氏度;春季降水量429.7毫米,较常年偏多120.9毫米。其中,5月份降水量196.1毫米,接近常年同期的2倍。

夏季(6—8月):气温偏低明显,降水明显偏多,光照偏少。夏季平均气温25.7摄氏度,较常年偏低1.1摄氏度,其中7月份偏低最为明显,较常年偏低2.2摄氏度。夏季总降水量860.6毫米,较常年偏多312.7毫米,近6成,其中6月份和8月份降水较常年明显偏多。另外6月21日入梅,7月13日出梅,梅期长22天,梅雨量245.5毫米,较常年偏少30毫米。

秋季(9—11月):气温正常,降水明显偏多。平均气温17.5摄氏度,接近常年。降水量341.4毫米,较常年偏多72.1毫米。其中,11月份降水量136毫米,超过常年的2倍,而该月雨日达18天,异常偏多。

【名胜古迹】宜兴是全国闻名的太湖风景名胜区阳羡景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南部山区多溶洞,景奇形怪,发现80多个,开发开放5个,其中善卷洞、张公洞1934年就对外开放。有国家AAAA级风景区8个:善卷洞风景区、竹海风景区、龙背山森林公园、团氿风景区、陶祖圣境风景区、张公洞风景区、云湖风景区和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中国紫砂博物馆)。有始建于晋朝的周王庙(纪念晋平西将军周处)、宋代苏东坡亲自创建蜀山东坡书院和亲自手植的闸口天远堂西府海棠、始建于明朝的文昌阁、清乾隆时期建造的瀛园、太平天国时期改建的辅王府等人文景点。

【文化遗存】宜兴历史悠久,拥有7000余年的制陶史和2200余年建县史。先民勤劳朴实,留下众多文化遗存。位于徐舍镇的西溪遗址为马家浜文化时期大型聚落遗址,体现出先民六七千年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祥和、自然的生活。2002年发掘的骆驼墩遗址,代表了太湖西部山地向平原地带过渡的新石器考古文化特点,对研究长江下游古代文明进程有着重要意义,被列为2002年国内六大考古发现之一。西渚镇猪婆山曾是春秋战国时期人群居住点。1984年,吾桥村出土的汉代独木舟被南京博物馆收藏。建于三国吴天玺元年(276)的国山碑被誉为“江南第一碑”。丁蜀前墅的明代龙窑是全国唯一迄今仍在使用的古龙窑。至2016年,全市拥有各级文保单位135处、156个点。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11个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3处、23个点,宜兴市文物保护单位116处、122个点。全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个、省级项目13个、无锡市级项目21个、宜兴市级项目28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人、省级传承人12人、无锡市级传承人81人、宜兴市级传承人108人。

【陶瓷文化】宜兴是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远在7000多年前,先民便开始烧制陶器。在丁蜀等地发掘出各种商周时期的古陶器皿及残片。骆驼墩遗址和宜兴窑址被列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紫砂、精陶、均陶、青瓷、美彩陶被誉为陶瓷“五朵金花”。特别是紫砂壶,以其独特的泥质、造型和古朴的自然美感而名扬海内外。 明代供春的“供春”壶、时大彬的三足“如意”壶、项圣思的“圣陶杯”均为国家一级文物,分别珍藏于国家博物馆、无锡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馆。宜兴陶器既实用,又具观赏价值。紫砂作品在国际、国内屡屡获奖,一些作品被作为国际交往的礼物。至2016年年底,全市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0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23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68人、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58人(部分人获2个及以上称号);从事陶艺的工艺美术类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共6245人,其中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100人、高级工艺美术师243人。宜兴(紫砂)是被省经贸委认定的江苏省传统工艺美术特色产业基地。

【宜兴名人】宜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代曾出进士近400人,其中状元4人、榜眼5人、探花1人;有宰相10人、将军15人。晋朝周处文武双全,是妇孺皆知的“周处除三害”的主角,是弃恶从善、尽忠报国的典型,所撰《阳羡风土记》是中国最早记述地方习俗和风土民情的著作之一。南北朝时将军陈庆之骁勇善战,为一代名将。卢象升为明末著名抗清将领。明代徐溥入阁12年,政绩卓著。明代周延儒连中两元(会元、状元),后两度出任内阁首辅。在文化艺术上,宜兴人才辈出。唐代蒋防、宋代蒋之奇和蒋捷、明代吴炳、清代陈维崧等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较高声誉。文学家蒋防的《霍小玉传》广为流传;诗人蒋捷的诗句“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成为千古名句,与周密、王沂孙、张俊并称为“宋末四大家”;戏剧家吴炳著有“粲花五种曲”,其《绿牡丹》和《西园记》是越剧和昆剧的保留剧目;陈维崧是晚清阳羡词派领袖,参与编修《明史》,与吴江的吴槎汉、云间的彭古晋并称为“江左三凤凰”。 现代更是人文荟萃。宜兴被誉为“教授之乡”,有宜兴籍大学校长100多位。其中,有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著名物理学家、北京大学原校长周培源,有被称为“一街双星”的原高教部部长、清华大学原校长蒋南翔和台湾大学原校长虞兆中,有被誉为“双子星座”的孪生兄弟——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天津大学原校长史绍熙(原名史绍华)和著名教育家史绍熙。宜兴籍院士亦众多。至2016年年底,宜兴籍“两院”院士累计有27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3位(周培源、唐敖庆、潘菽、史绍熙、朱洪元、朱既明、吴浩清、章综、程镕时、朱邦芬、褚君浩、吴岳良、张旭)、中国工程院院士14位(周镜、沙庆林、薛鸣球、程天民、陈太一、吴中如、唐西生、陈国良、高鼎三、黄瑞松、陈志南、任南琪、丁荣军、朱蓓薇)。宜兴享有“书画之乡”的盛誉,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徐悲鸿享誉海内外,吴冠中、吴大羽、尹瘦石、钱松嵒等一批画家也享有很高声誉。音乐戏曲方面,名家众多。其中,有参与编订《刘天华创作曲集》《瞎子阿炳曲集》的刘天华弟子储师竹,任中国音乐学院原副院长的刘天华弟子蒋风之,著名二胡演奏家闵惠芬,歌唱家程静子、张权。新闻出版方面,有20世纪早期就蜚声报界、被誉为“报界三杰”的徐凌霄,《新华日报》筹办人之一、社长潘梓年,《文汇报》创始人之一、著名记者的徐铸成,《光明日报》总编辑储安平,《人民日报》高级记者王金凤等报界名人。体育方面,有2015年世界台联排名第一的丁俊晖,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女篮主力队员、亚洲女篮锦标赛及亚运会的团体冠军卞蓝,三届残奥会女子坐式排球团体冠军谈燕华等体坛明星。政界方面亦是名人众多:中共历史上隐蔽战线、文化战线和统一战线的卓越领导人,上海市原副市长潘汉年;中共江苏省委原书记储江;原机械工业部部长周建南;中共湖北省委原书记、原中国民用航空局局长蒋祝平;黑龙江省原省长邵奇惠;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中共中央委员,国家宗教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王作安。军界方面,宜兴籍军人副军职以上的有近30人。其中,有原工程兵副司令员马苏政,原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将军衔的谢光,解放军沈阳军区原副司令员、中将军衔的宗顺留,解放军总参谋部办公厅原主任、少将军衔的曾裕财,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原政委、少将军衔的赵仲起,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任英模部队方队领队的第16集团军参谋长黄铭(少将军衔)和第1集团军副政委周夕根(少将军衔)。外交界方面,有联合国原副秘书长沙祖康,外交部原副部长、中国驻美国原大使朱启桢,中国驻加拿大、英国原大使查培新等。

【人民生活】全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7326元,比上年增长8.5%。其中:城镇居民46092元,比上年增长7.8%;农村居民23709元,比上年增长8.2%。全市居民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3968元,比上年增长8.4%。其中:城镇居民28767元,比上年增长7.1%;农村居民16771元,比上年增长11.8%。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7.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71.48平方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7,比上年提升0.3个百分点。其中: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为101.5,比上年提升0.6个百分点;消费品价格指数为101.7,与上年持平;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1.5,比上年提升0.9个百分点。

西安交大土木工程是本科吗?

是的。

土木工程专业创建于1907年,是国内创建最早、实力最强的土木工程系之一,后发展成为土木工程学院,成为交通大学四大学院之一。在百年发展历程中,造就了一大批如张光斗院士、

周镜院士、孙钧院士、赵国藩院士、刘建航院士等高水平的专家学者以及林同炎、杨裕球等国际著名结构师。

五十年代国家院校调整时,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被调整到同济大学、河海大学等兄弟院校当中。1984年西安交通大学恢复重建了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隶属于建筑与结构工程系。1994年改名为建筑工程系,1999年更名为土木工程系。

土木工程专业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建设,已经拥有了一支在学历、年龄、学术、层次结构上相当好的师资和科研队伍。

本科学历旨在培养能掌握工程力学、流体力学、结构工程和岩土工程的基本理论,掌握工程规划与选型、工程材料、结构分析与设计、地基处理、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工程测量、测试与试验的基本技能,了解项目管理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高级技术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土力学、工程地质、基础工程、工程测量、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房屋结构、地下结构、桥梁结构、道路勘察设计与路基路面结构、施工组织与管理、建设项目管理等。同时,在学习期间,还有严格的地质实习、测量实习、施工实习以及力学、材料、结构试验及土工试验等实践实习环节。

研究生学历旨在培养能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治学严谨,学风良好,熟悉所从事研究方向的科学动态和发展方向,具有一定实验技能和生产实践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高层次科学技术人才和高等学校师资。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结构稳定性理论、高等结构动力学、结构可靠性分析、结构非线性分析、高等土力学、土动力学、应用数学基础等。主要研究方向:新型材料与新型结构体系、结构物的可靠性评估、故障诊断与检测技术的研究、古建筑的结构性能与保护技术、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与岩土材料性能的研究。

上饶地区有那些伟人

吴芮、张潜、洪迈、朱熹、辛弃疾、姜夔、江永、蒋仕铨、詹天佑、方志敏(十大历史名人) 还有这些:陶侃 、王贞白 、陈康伯、 汪藻 、徐谦、 夏尚朴、 吕怀、 费宏、 胡居仁 、江永齐彦槐、 汪鈜、 洪迈等还有 欧阳自远 杨惟义 黄家驷等院士

吴官正 原中央政治局常委 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陈国栋 原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 中顾委委员

陈 红 电影演员 郑云福 革命烈士

李小婉 制片人、导演

周 勇 导演

谢维和 清华大学副校长

杨桂仙 赣剧演员

潘凤霞 赣剧演员

方志敏 无产阶级革命家

朱 熹 南宋理学大师

姜 夔 南宋音韵学家

杨时乔 明朝官员

黄 道 无产阶级革命家

陈 桢 动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黄家驷 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惟义 昆虫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俞鸿儒 气体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欧阳自远 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文京 用友软件创始人、董事长

张其德 赣东北苏维埃政府领导人之一

十大历史名人吴芮、张潜、洪迈、朱熹、辛弃疾、姜夔、江永、蒋仕铨、詹天佑、方志敏。

更具体的

上饶为信美之郡,历史悠久。古往今来,人杰名士灿若群星。江山代有名人出,尤以宋朝最为可观。文臣武将、英雄豪杰各有所长,或以德才,或行操守,遗惠后人。史载“江西第一人杰” 吴芮,出生在余干县邓墩乡五彩山。吴芮是吴王夫差的十世孙,秦时为番令(时市境大部分属番邑即鄱阳),大胆革除弊政,轻徭薄赋,兴修水利,鼓励耕种,深得民心,被尊为“番君”。他为上饶的繁荣奠定了最先的基础。今婺源县镇头仍存有其墓葬。东晋开国名臣 陶侃,以孝廉举官,受母训勤政为民,惜时节物,虽位极人臣却始终廉洁奉公,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典范,其事迹家喻户晓,流传甚广。其母因教子有方,被列为中国古代四大贤母之一,其故乡鄱阳镇今仍存有陶母“截发留宾”的故事遗址。唐朝“茶圣” 陆羽,在上饶客居三年,却在全市各地留下了茶文化遗迹,也因他著述的《茶经》的介绍,使“婺绿”茶为天下所知。由他首创的茶文化,至今对上饶乃至世界仍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

南宋著名理学大师 朱熹,祖籍婺源,在上饶著书讲学、种树扫墓、整修家谱、游览题词,踪迹遍布全市。以他的事迹和名字命名的景点无以计数。因他的大力倡导及亲临讲学,上饶成为书院之乡,几乎取代了官学。江西古代四大书院,上饶就占了三所(包括贵溪),仅朱熹讲过学的书院就有20多所,这在国内其它地方是不多见的。由他主辩的“鹅湖之会”,开学术“会讲”辩论之风,成为中国书院教育的重要教学方式。他对上饶教育事业的贡献,大概仅次于孔子。宋代名将、爱国词人 辛弃疾,是南宋文才武略兼具的民族英雄和词杰,他为官政绩卓著,作词慷慨激昂,是封建官僚文人中不可多得的才子英杰。在客居上饶的20余年间,他以上饶风物为背景,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词作,读来跌宕起伏,荡气回肠,处处闪烁着爱国主义激情和忧国忧民之心。他一生留下词作629首,其中355首作于上饶。辛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也是上饶人的骄傲。南宋音韵学家 姜夔,鄱阳城郊人,一生困顿未仕,但在诗词、音乐、书法、鉴赏、文学理论上均造诣极深,尤其是音乐词曲的卓越成就,使他成为世界史上罕见的集多种艺术于一身的文学大家,受到众多大文豪的特别推崇。国际天文学会以姜夔的名字给水星的环形山命名。爱国名臣 洪皓,与其三子 洪适、洪遵、洪迈被称为南宋“洪门四子”,均有卓越政绩和文名,文学领域内各有建树,尤以 洪迈著述最丰,涉猎最广,最负盛名。其著作内涵极为丰富,涉及到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甚至医卜。代表作《容斋随笔》包罗万象,堪称百科全书,为毛泽东生前最爱。宋孝宗帝、大文豪陆游、鲁迅等都有高度评价。民族英雄、爱国诗人 谢枋得,宋末元初弋阳人,著名的军事家、文学家。与文天祥为同科进士,同是主战派,同样毁家纾难,誓死不降。他在乱世之中所表现出的民族气节和英雄气概,一直是国人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宋代乱世出名臣,如余干籍丞相 赵汝愚、弋阳籍丞相 陈康伯、广丰籍名臣 施师点、上饶县籍名臣 徐元杰等,均为治国定邦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玉山籍吏部尚书 汪应辰,“肃吏道,革时弊”,才学品德满朝文武无不服。朱熹评其“学贯九流,而不自以为足;才高一世,而不自以为名;道尊德备,而不自以为得;位高声重,而不自以为荣”。被宋徽宗誉为“江左二宝, 胡伸、汪藻”的胡伸,婺源籍。 汪藻德兴籍 ,翰林学士,为官清正,著述甚丰,所著《浮溪集》60余卷,其中36卷和《浮溪文萃》15卷收入《四库全书》。曾撰《靖康要录》16卷,评记宋金和战等重大史事,后人撰史多取材于此,对史学多有贡献。此外,还有贬居玉山的唐代丞相、著名宫廷画家阎立本,贬知饶州太守的北宋名臣、文学家范仲淹等,虽为客籍,但在上饶勤政勉学、政绩颇著,留下许多逸闻趣事,活动遗迹至今尤存。

明清时,上饶出了一些颇有远见的政治家、文学家、科学家、教育家。明婺源籍吏部尚书 汪鋐,第一个在国内提出“师夷制夷”,引进西方先进武器,整顿海防,第一次击退了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清铅山籍著名文学家 蒋仕铨,曾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专修官,以戏曲、杂剧著称。他用史官的独特眼光,以史为诗,以曲为史,反映社会疾苦,是中国史上屈指可数的戏曲名家,为中国戏曲事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被誉为“清代第一家”。清代名宦、天文学家 齐彦槐,婺源冲田人,官至苏州知府。勤政惠民,人称“齐青天”。工书法、善诗文,通晓天文水利科技。所制天文仪,世所未有,精微之极。还发明了水车,造福农民。还有终身布衣的理学家、教育家 胡居仁(明.余干籍)、 江永(清.婺源籍),及淡出官场、置身教育的 娄谅、娄性父子(明.信州籍),均为著作等身的著名学者。江永著述260余卷,收入《四库全书》170余卷,16种被清廷定为经国治学必读之书。清末铁路工程师 詹天佑,婺源庐坑人,主持修建了中国自建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西方惊叹世界奇迹,被誉为“铁路之父”,周恩来称其为“中国人的光荣”。

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境内涌现了 方志敏、黄道等一大批杰出的无产革命家,在横峰县葛源创建了闽浙赣省革命根据地,鼎盛时期,苏区范围包括赣东北18县、闽北6县、浙南3县、皖南7县共34县,游击区地跨闽、浙、皖、赣四省边界52县,总人口达数百万,并创建了著名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和第十军团,成为全国六大根据地之一,曾被毛泽东称为“方志敏式根据地”,葛源也一度成为著名的“红色省会”。共和国成立后,上饶籍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的有动物学家 陈桢,著名医学家 黄家驷、昆虫学家 杨惟义、气体动力学家 俞鸿儒,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 欧阳自远等10余人。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以辉煌业绩书写着上饶的春秋。

江西籍中国科学院院士40位

(01)吴有训(1897-1977)江西高安人,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现代科学先驱,中国物理学界“四大名旦”之一,中国物理学会特设“吴有训物理学奖”。1955年当选为首届中国科学院院士。

(02)余瑞璜(1906-1997)江西宜黄人,物理学家,生前历任西南联大、清华大学教授,吉林大学物理系主任、一级教授和吉林省人大副主任。1955年当选为首届中国科学院院士。

(03)饶毓泰(1891-1968)江西临川人,物理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物理学界“四大名旦”之一,中国物理学会特设“饶毓泰物理学奖”。1955年当选为首届中国科学院院士。

(04)吴学周(1902-1983)江西萍乡人,物理化学家。1948年当选为首届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当选为首届中国科学院院士。

(05)杨惟义(1897-1972)生于江西上饶,昆虫学家,生前历任江西农学院院长、教授和中国科学院江西分院副院长。1955年当选为首届中国科学院院士。

(06)吴征镒 1916年生于江西九江,植物学家,现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1955年当选为首届中国科学院院士。

(07)陈桢(1894-1957)祖籍江西铅山,被誉为“一代宗师”的动物遗传学家。1955年当选为首届中国科学院院士。

(08)黄家驷(1906-1984)江西玉山人,享誉中外的医学家和医学教育家,中国胸外科学奠基人,生前长期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1955年当选为首届中国科学院院士。

(09)盛彤笙(1911-1987)江西永新人,兽医学家,生前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一级研究员。1955年当选为首届中国科学院院士。

(10)程孝刚(1892-1977)江西宜黄人,机械专家,解放前夕曾任上海交大校长、教授,解放后任上海交大副校长、教授。1955年当选为首届中国科学院院士。

(11)蔡方荫(1901-1963)江西南昌人,建筑工程专家,生前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土木工程系主任、教授。1955年当选为首届中国科学院院士。

(12)陈寅恪(1890-1969)江西修水人,杰出的文史学泰斗和学界大师。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为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著名的“四大导师”之一。1955年当选为首届中国科学院院士。

(13)郭大力(1905-1976)江西南康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他和厦门大学原校长王亚南在中国最早翻译马克思的巨著《资本论》。1955年当选为首届中国科学院院士。

(14)邓稼先(1924-1986)祖居地江西波阳,生于安徽怀宁,著名核武器理论和理论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被赞誉为“两弹元勋”。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5)吴式枢 1923年生,祖籍江西宜黄,理论物理学家,现任吉林物理系名誉系主任、一级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6)陈述彭 1920年生,江西萍乡人,地理、地图和遥感应用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2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5年当选为欧亚国际科学院院士。

(17)刘恢先(1912-1992)江西萍乡市莲花县人,结构工程和地震工程专家,生前历任清华大学教授和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研究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8)徐采栋 1919年生,江西奉新人,有色冶金物理化学专家,历任贵州科学院名誉院长、教授,贵州省副省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潘际銮 1927年生,江西瑞昌人,焊接专家,现任清华大学教授和南昌大学名誉校长、教授,曾任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机械系主任以及南昌大学校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王梓坤 1929年生,祖籍江西吉安,数学家(概率论专家),曾任南开大学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校长,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1)胡仁宇 1931年生,祖籍江西玉山,“两弹一星”功臣,实验核物理学家,现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长、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2)熊大闰1938年生于江西吉安,祖籍江西南昌,天体物理学家,现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3)江元生1931年生,江西宜春人,物理化学和理论化学家,曾任吉林大学教授,现任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4)阳含熙 1918年生,江西南昌人,森林生态和植物生态学家,现任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5)游效曾 1934年生,江西吉安人,无机化学家,现任南京大学配位化学研究所所长、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6)欧阳自远 1935年生于江西吉安,祖籍江西上饶,地球化学与天体化学家,现任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7)杨叔子 1933年生,江西湖口人,机械工程专家,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8)俞鸿儒 1928年生,江西广丰人,气体动力学家,现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9)高镇同 1928年生,祖籍江西都昌,疲劳和可靠性设计专家,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固体力学所所长、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30)黄克智 1927年生,江西南昌人,现任清华大学工程力学所所长、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31)谢光选 1922年生,江西南昌人,“两弹一星”功臣,液体战略导弹和运载火箭专家,“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和地地中近程导弹总体主任设计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32)邓从豪(1920-1998)江西临川人,物理化学家,生前曾任山东大学校长、教授。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33)徐性初 1934年生,江西南昌人,精密机床设计及工艺专家,现任北京机床研究所教授。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34)简水生 1929年生,江西萍乡人,光纤通信技术和电磁学专家,现任北方交通大学光纤技术研究所所长、教授。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35)徐建中 1940年生于江西吉安,工程热物理学家,现任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36)林皋 1929年生,江西南昌人,水利工程及地震工程专家,现任大连理工大学教授。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37)刘高联 1931年生,江西奉新人,工程热物理专家,现任上海大学,上海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教授。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38)朱中梁 1936年生,江西南昌人,电信专家,现任西南电子电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39)温诗铸 1932年生,江西丰城人,机械设计与理论专家,现任清华大学教授。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40)黄春辉 女,1933年生,祖籍江西吉安,无机化学家,现任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江西籍中国工程院院士10位

(01)刘天泉(1927-2000)江西萍乡人,采矿专家,生前任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高级工程师,1994年当选为首届中国工程院院士。

(02)周镜 1925年生于江西南昌,岩土工程专家,现任铁道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1994年当选为首届中国工程院院士。

(03)袁隆平 1930年生,祖籍江西德安,“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作物育种专家,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04)钟掘 女,1936年生于江西南昌,冶金机械专家,现任中南大学教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05)朱伯芳 1928年生,江西余江人,水工结构专家,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高级工程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06)艾兴 1924年生,江西东乡人,切削加工和刀具材料专家,现任山东大学教授,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07)刘友梅 1938年生,江西上饶人,电力机车专家,现任湖南株洲电力机车厂高级工程师,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08)邱定蕃 1941年生,江西广昌人,有色金属冶金专家,现任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副院长、高程工程师。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09)曾庆元 1925年生,江西泰和人,桥梁工程专家,现任中南大学教授,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0)程书钧 1939年生于江西玉山,肿瘤医学家,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鹰潭市委台办晓凡摘)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