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上海高校无线通是哪个学校开发的,以及上海无线电学校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本文目录一览:
1、通信工程是干什么的通信工程主要是干什么的
2、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上海高校无线通是哪个学校开发的,以及上海无线电学校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1、通信工程是干什么的通信工程主要是干什么的 2、高校通是什么? 3、求一份上海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系的详细资料。越详细越好,好的加分 4、上海科技大学是211院校吗? 5、上海无线通信研究中心怎么样? 通信工程是干什么的通信工程主要是干什么的通信工程主要是在电子通信与信息系统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制造、运营的工作。通信工程的知识点涉及了信息与通信工程、光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多个领域,是一种是推动信息产业发展和提升传统产业的主要技术。通信工程专业毕业生可从事数字信号处理工程师、通信技术工程师、有线传输工程师等工作。
近年来的毕业生集中在通信系统、高科技开发公司、科研院所、设计单位、金融系统、民航、铁路及政府和大专院校等。通信工程专业的雏形起源于上海交通大学于1917年在电机工程专业内设立的无线电门,以及1921年设立的有线通信与无线通信门。
1934年,清华大学在电机系设立电讯组;20世纪30年代初,浙江大学在电机系中设立了一个学科分组——电信组(或称电信门),它是浙江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的最初形式。
通信工程专业主要包括数字通信、通信网理论基础、现代交换技术、多媒体通信、无线通信、宽带接入与互联网通信、天线与电波传播、光通信与光网络、移动互联网与终端、射频技术、卫星通信、移动通信等课程。本专业能在通信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及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工业中从事开发、应用通信技术与设备。
高校通是什么?
中国移动通信网络开发的高校无线互动教育平台,简称“高校通”。
高校通实现了学校、教师、学生之间随时随地进行沟通,学生可以通过高校通实现好友之间免费单发、群发短信和邮件。
求一份上海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系的详细资料。越详细越好,好的加分上海交通大学于1921年在电机系设立了“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门”,1952年院系调整后成立了电信系,1958年重建为无线电系,1978年改名为电子工程系。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设有 “信息与通信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 二个一级学科,均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四个二级学科为“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和“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其中,通信与信息系统和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为国家重点学科。
电子工程系所涉及的主要研究领域有图像通信、移动通信、光纤通信、计算机通信及网络安全、集成电路设计、微波射频电路与天线技术、信号处理、电子测量技术等。拥有“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信息安全综合管理技术研究”上海市重点实验室、“数字媒体处理与传输”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与国内外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联合研究院和实验室,如上海交大-微软联合研究院、上海交大-IBM联合研究院、上海交大-贝尔通信与网络联合实验室、上海交大-三星电子联合实验室,上海交大-丽台联合实验室等。
电子工程系围绕国内外信息领域前沿技术和国民经济建设需求,以及学科发展建设目标,制定、实施科研和教学计划。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和重点项目、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国防重点预研项目、国家科技部重大攻关项目、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等,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水平科研成果。注重解决科研成果应用于国民经济建设的关键技术和工艺,不少科研成果已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系的组成
· 现代通信研究所
· 无线通信技术研究所
· 图像通信研究所
· 光纤通信技术研究所
· 信号处理与系统研究所
图像通信研究所
浏览次数:23731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06-09-14 13:24:39
上海交通大学图象通信与信息处理研究所(简称图象通信所)组建于1998年,致力于数字高清晰度电视系统、先进信源信道编码、无线视频传输、网络多媒体信息处理及ASIC芯片设计等技术研究。所长张文军教授曾是国家HDTV专项总体组组长、教育部首批长江特聘教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
图象通信所是上海市科委与上海交大共建的上海数字技术中心的依托单位,是教育部高校首批网上合作研究中心——数字技术网上合作研究中心的依托单位和牵头单位,也是上海市数字电视联合实验室,上海市重点实验室-数字媒体处理与传输实验室的依托单位,上海市图像图形学会的挂靠单位。在学科上属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在该学科的两个二级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上招收博士、工学硕士和工程硕士,设有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图象通信所现有教职工30余名,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 9名,在读研究生,包括博士、硕士、工程硕士200余名。在数字电视广播和宽带无线图象传输、数字媒体普适计算和处理、网络多媒体、数字媒体内容制作与应用、芯片与系统等方面具有坚实的研究基础。近年来,发表大量学术论文,为主组织每年一届的工博会数字电视与无线多媒体技术国际论坛,聘请数十名国际知名学者和教授担任客座教授和研究员。
图像通信所长期从事视音频压缩编码算法、系统、硬件和软件等关键技术和设备研究,是我国在数字电视广播及数字媒体处理与传输领域的主要研究力量之一。近10年来,图象通信所共完成各类国家重大和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自然基金项目、863项目等3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3项。其中,张文军教授领衔的国家HDTV总体组于1998完成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代数字高清晰度电视功能样机,1999年完成的第二代系统成功地进行了国庆50周年庆典的HDTV现场转播试验,开创了我国数字电视研究开发的新局面。交大提出的数字电视单载波地面广播传输系统ADTB-T总体性能优于美国的ATSC标准和欧洲的DVB-T标准,突破了单载波在高速移动、大容量接收和单频组网等国际难题,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数字电视中间件、机卡分离和SOC芯片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在3TNet网络流媒体和新一代视频编解码技术、数字媒体内容制作和网络化非线性编辑等方面已经取得重要进展。
光纤通信技术研究所
浏览次数:18267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06-09-14 13:29:15
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主页:
"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由国家计委和国家教委批准建立,以上海交通大学和北京大学为依托,1996年3月国家教委(教技【1996】8号)批准实验室对国内外正式开放运行。
实验室位于上海交通大学浩然高科技大厦17楼,实验用房约580平方米。 主要依托于电子信息学院光纤技术研究所和理学院应用物理系现代光子学研究所。实验室拥有一支由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组成的学术委员会,包括著名学者、美国工程院院士厉鼎毅博士,著名学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张煦教授等。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21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7人。 实验室配备了多用户工作站、蓝宝石激光器系统、微处理器分析系统、精密反射仪、光学光谱分析仪、掺铒光纤放大器等三十台价值在10万元以上的先进仪器设备,固定资产总值1200万元。 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为:全光通信网技术研究、区域光纤通信网技术及应用研究、光导波及光子学器件基础技术研究等,并在这些领域培养高层次人才。目前在读博士后3人,博士研究生35人,硕士研究生37人。针对专业特点,开设了多门教学实验课程。
全光通信网是目前国际前沿研究领域,实验室率先于90年代中期在国内提出全光通信网研究计划建议,并获得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支持。 这是我国政府部门首批支持的全光通信网研究项目。实验室于1998年建成了国内第一个具有完整网络层次的三节点城域全光自愈试验环网和四节点城域全光自愈双环试验网。 经国家科技部和上海市科委组织的专家组鉴定,认为:"技术上具有九十年代中后期国际先进水平, 并具有特色和多方面重要创新。在中国全光通信网络研究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提出和验证了多种创新的节点结构,特别是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光自愈环结构。已完成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研究开发全光通信网实用技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该项成果已走向产业化。 在区域光纤通信网方面,实验室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部委的重点研究项目。如在区域光纤通信网在国防军事领域的应用研究方面,承担有国防科工委"九五"科技攻关项目"SDH多环综合通信网",主要研究提供高可靠性多路由自愈环路的话音、数据和图视综合通信网络平;"光交换矩阵"研究,是高速区域光纤通信网多路由选择的关键器件。同时开展光纤通信网连到用户家庭的 "最后1公里"-接入网的研究工作。 在光导波及光子学器件、光学非线性方面,主要研究工作有:1)研究和开发各类支持DWDM大容量光纤通信网的无源光器件,探索研究各类新型光器件及其在大容量光纤通信网络中的应用等。 2)研究非线性光学中多波相互作用及光纤中的光学非线性效应;色散及非线性对光信号传输的影响及其利用。 3)在导波光学研究方面,建立了渐变折射率光波导精确的色散方程,在物理上阐明了WKB方法的近似实质;每年有多篇SCI/EI论文发表。4)在特种光纤及器件方面,研究包括抗辐照光纤在内的特种光纤(包括石英光纤和有机塑性光纤两大类)及器件,研究这类光纤的耐辐射机理和辐射加固技术。由我实验室研究成功的抗辐照特种光纤作为光纤通道耦合器,已成功地应用在1999年5月10日发射上天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C星的遥感仪器中。经中日气象局卫星气象中心组织的在轨测试表明,使用光纤通道得到的图象清晰,其图象质量可与美国1998年发射的NOAA-15卫星相当。
实验室在"九五"期间共获资助科研项目136项,经费1313.75 万元,其中"863"项目16项、攀登计划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项、省、部委项目50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取得专利6项,获各类科技进步奖7项,出版专著3本。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51篇,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98篇, 国内一般刊物上发表论文85篇。 实验室与一些国际著名的学术团体和机构保持着密切的交往和合作。曾于1994年~1999年与英国国际发展部(DFID)开展了技术合作TC(Technical Cooperation)项目,进行了7人次的技术合作与交流。 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在全光通信网方面开展了合作研究。 跨入2000年,全球信息通信特别是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在提供了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实验室将在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特别是注重培养年青的科技人才,并根据国内外光纤通信领域的发展趋势,制定更高的研究目标。同时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学校、研究机构和公司企业在光纤通信技术领域的合作。注重将研究成果产业化。为提高我国在国际上信息通信领域的地位、培养国家急需的通信技术人才,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综合竞争能力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信号处理与系统研究所
信号处理与系统研究所的前身是雷达技术研究室,该研究室1980年经中船总批准建立。为适应国内外形势和技术发展的要求,1990年起改为“信号与信息处理教研中心”。 经多年的积累与发展,2006年经上海交通大学批准成立“上海交通大学信号处理与系统研究所”简称“信号所”,主要从事雷达信号处理, 数字信号处理,通信信号处理、语音、音频、多媒体信号的压缩编码、DSP应用等。信号所现有教师10人,研究生近百人 ,下属5个主体实验室。长期以来,信号所在信号处理相关的基础研究,软件开发,硬件制作上积累了丰富的成果,技术与经验。
上海科技大学是211院校吗?上海科技大学不是985大学,也不是211大学。全国共有115所211大学,39所985大学,其中上海有10所211大学,4所985大学,而且教育部门不再接受211和985大学申报。
211工程,即在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重点建设工作,是中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
985工程,1998年5月4日,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提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985工程一期建设率先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开始实施。
虽然不是211大学和985院校,但作为上海市属重点大学,学校实力还是很厉害的,而且又是位于上海市,很受考生们的喜欢。根据上海科技大学招生办最新公布的信息可知,该校在上海市属于本科批次招生,因此我们通常认为上海科技大学在上海是本科大学。
上海科技大学简介上海科技大学简称上科大,是一所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同举办、共同建设,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主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试点高校、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组成部分;入选国家第二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首批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首批上海高等学校一流研究生教育引领计划。学校位于上海—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中区,以理工科为主,与中国科学院所属研究院所开展科教融合。
上海科技大学于2013年9月30日经教育部批准同意正式建立。2013年至2016年,学校与中国科学院大学联合招收了4届硕博连读研究生。201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从2017年起,学校可独立招收、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2018年,学校获批成为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校以理工科为主,设立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创业与管理学院和创意与艺术学院,实行大学院制,学院下不设系。学校设立免疫化学研究所、iHuman研究所、数学科学研完所和通识教育中心。
学校围绕“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路°的办学使命,建立学院专业能力培养一书院综合素质培养结合、学一研结合、学一创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注重培养学生立志 成才报国、裕民”的社会责任感,具备扎实的科学技术背景和创新创业意识,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国情,同时具有国际视野,成长为从事科学发现、高技术创新与新兴产业创业的拔尖人才。
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9月,学校已选聘493位教授(特聘教授282位,常任教授到位211位),其中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中国科学院院士3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3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1位,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8人、英国阜家学会院士3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9位。
学科建设
学校拥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在7个一级学科独立招收和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学校重点专业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科学、生物医学工程
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物理学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
创业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
创意与艺术学院:工业设计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材料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
可独立招收、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一级学科: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电子信息、材料与化工、生物与医药
人才培养
据2020年3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上海科技大学本科人才培养强调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相互融合。学校先后成立了通识教育中心、人文科学研究院,承担本科培养的思想政治、人文社科、体育健康、科学素养等教育教学工作,负责相关各板块必修课、选修课体系研发及实施。学校实行书院制,学院、书院分工协作培养人才,其中学院侧重于专业能力的培养,书院侧重于综合素质培养和人格养成。
2018年6月,学校迎来首届本科毕业生。在184名本科毕业生中,约37%选择前往国(境)外攻读研究生,约36%的毕业生选择在上海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高校攻读研究生。
本科生培养
上海科技大学建立了由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个性化教育构成的本科培养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和标准与世界一流大学接轨,选用国际经典教材;所有本科生必修数、理、化、生、信息;加强中华文明、世界文明、科技文明教育,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学校为每位本科生配备导师,在学习生活、创新实践、生涯规划等多方面为学生提供指导。
2015年开展了首次本科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地点遍布全国8省/自治区。2017年,全体2016级本科生前往全国13个基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全体2015级本科生和部分研究生前往50家企业和园区开展暑期产业实践活动,近30%的大二大三本科生在学院/研究所实验室参与科研实践活动。
研究生培养
据2019年6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招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其中学术型博士研究生以硕博连读为主。实行本硕博课程贯通制和学分制,采取责任导师和导师指导小组制度,责任导师全面负责研究生的全过程培养,包括指导学生选课、开题、论文研究、中期、答辩等;实行实验室轮转10制度,以扩大研究生对学科、导师、课题的选择权;学校利用中科院上海分院国家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的资源,支持研究生参与重大科研项目;同时学校也根据与中国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合作协议,为研究生提供参与高新技术研发的机会。
自2013年成立以来,依托中科院上海分院各研究院所开展研究生培养,首届(2013级)118名中科院联培硕士研究生已顺利毕业,整体就业升学率100%。2013-2016年,学校与中国科学院大学联合招收了4届硕博连读研究生1550名。学校已获教育部批准,将结合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以及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从2017年起在7个一级学科独立招收和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学术科研
据2019年11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以理工科为主,设有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创业与管理学院、创意与艺术学院等5个学院,以及人文科学研究院,实行大学院制,学院下不设系。另设有免疫化学研究所、iHuman研究所、数学科学研究所等3个研究所,以及SHINE项目。
2020年1月10日,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揭晓2019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特聘教授饶子和院士团队的“揭示抗结核新药的靶点和作用机制及潜在新药的发现”研究项目入选;1月15日,该研究项目入选2019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国际交流
截至2017年9月,上海科技大学与芝加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康奈尔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帕多瓦大学、牛津大学、德雷塞尔大学等多所国际大学在教师培养、课程共享、双学位和学生交换、学术交流、合作科研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务实合作。与此同时,学校已与博通公司(全球最大无晶圆厂半导体公司之一)达成协议合作开展“无线城市”项目,安进公司(全球最大抗体药物公司之一)已在校园内建立安进亚洲研发中心。与博通公司(全球最大无晶圆厂半导体公司之一)达成协议合作开展“无线城市”项目,并成立物联网联合创新中心。
上海无线通信研究中心怎么样?
简介:上海无线通信研究中心是2003年11月,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东南大学和长宁区共同发起,成立了隶属于上海市科委的事业单位。 中心主要从事宽带无线移动通信关键技术和新一代无线移动通信系统集成测试研发及标准化工作,多次承担国家、中科院和上海市重要科研项目,取得了多项有影响的成果。 作为移动通信国家级合作基地,开展了广泛的国内外技术合作。中心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研发团队,设有“通信与信息系统”博士、硕士培养点,并先后被评定为科技部“无线通信国际合作研究中心”和“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中科院无线传感网与通信重点实验室” 和“上海宽带无线移动通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无线创新,梦想无限”。中心将广泛开展国内外合作,在关键技术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打造国际一流的无线通信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