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马燕在法国哪个大学,以及马燕在巴黎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本文目录一览:
1、马燕的人物简介
2、马燕的人物影响
3、宁夏的马燕为何能感动整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马燕在法国哪个大学,以及马燕在巴黎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1、马燕的人物简介 2、马燕的人物影响 3、宁夏的马燕为何能感动整个世界? 4、马燕日记 5、马燕的国籍 6、马燕的坚持上学 马燕的人物简介马燕是个回族女孩,生活在宁夏西海固同心县预旺乡最北边的一个村子——张家树村。当地的大部分女孩上到小学三年级就辍学,十四五岁结婚生孩子,而她是村里的第一个女初中生。从小学4年级开始,她坚持不懈地写下了4本日记,整理成《马燕日记》并在法国巴黎出版,继而登上了法国畅销书排行榜,并被翻译成21国文字,畅销欧洲和日本。
马燕的人物影响
马燕因一本《马燕日记》轰动了全欧洲。她在日记本上写道:“今年我上不起学了,我回来种田,供养弟弟上学,我一想起校园的欢笑声,就像在学校读书一样。我多么想读书啊!可是我家没钱。”马燕的日记被法国解放日报记者发现,并在报上连载,反响强烈。她的日记已被译成法、英、德、意多种文字,欧洲人被感动得纷纷写信慰问、捐款。
2002年3月份,彼埃尔带着首笔共计1000美元的读者捐款,第三次来到张家树村。彼埃尔请求马燕所在中学帮助再找出6位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连同马燕共有16个孩子成为第一批接受海外捐助的幸运者。
宁夏的马燕为何能感动整个世界?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后,一位西方读者想买一本莫言的书看,因为不太清楚具体书名,就按照作者名字在亚马逊网站搜索。花15.99美元买回来一看,作者却不是莫言,而是中国宁夏一个小姑娘马燕。这也难怪,英语世界里把莫言(Moyan)当成马燕(Mayan)的人一定不少。这个读者没有大发雷霆,读完全书后反而十分高兴,认为自己犯了一个“幸运的错误”!
奇特的来历
宁夏西海固,1972年就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认定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这里有一个女孩,用稚嫩的肩头承受着贫困的压力,从小学四年级起就坚持不懈地写日记,将自己对上学的渴望、对辍学的担心都写到了日记中,到小学毕业时已经攒了6本,其中3本还被粗心的父亲卷烟抽了。这个女孩就是马燕。
家里供不起马燕和两个弟弟都上学。她考上初中,妈妈要她退学。为了打动母亲坚硬的心,她把日记和一封“我要上学”的信塞给妈妈,让弟弟读给不识字的妈妈听。当听到“妈妈,如果我上不了学,我的眼泪一辈子都流不干”时,母亲白菊花终于决定借钱让女儿上学。
就在这时,马燕的命运出现了转机。法国《解放报》驻中国记者彼埃尔阿斯基(中文名韩石)一行来到了小山村。白菊花将女儿的信和日记交到了他们手里,彼埃尔被马燕稚嫩的文字震撼了。2002年1月14日,《解放报》以两个整版发表了他撰写的《我要上学》的长篇通讯。
马燕的故事一经刊出,立即引起法国民众的关注。3天后,曾出版《密特朗夫人回忆录》的法国拉姆赛出版社打来越洋电话,表示愿意出版马燕的日记。
马燕轰动欧洲
一年后,定价为20.5欧元的法文版《马燕日记》在巴黎出版,很快登上法国的畅销书榜第一名,销售超过了20万册。
“当我读完马燕的故事后,好几个同学都哭了。一个学生问道:老师,我们应当怎么做来帮助她?”巴黎一位中学老师说。“我觉得她很勇敢,现在很多年轻人没有认识到,他们能去上学有多么幸运。”一位14岁的法国中学生说。
随着法文版热销,荷兰文版、西班牙文版、英文版等相继推出。荷兰文版名叫《一个中国女孩的日记》,今天能在荷兰58家各类图书馆中找到这本书,这在国土面积不大的荷兰,传播范围已经十分广泛了。英文版《马燕日记——一个中国女学生的日常生活》,2004出版后2005年再版,好评如潮。
笔者依据世界图书馆联机书目(OCLC)的检索,截至2013年底,《马燕日记》的文种版本已经超过20个,其中影响最广泛的当属美国哈泼柯林斯出版社2005年推出的美国版《马燕日记——一个中国女孩子的挣扎和期望》。据媒体报道,该书在美国销售近100万册。OCLC数据显示,全美2000多家图书馆收藏了《马燕日记》,比例超过了OCLC图书馆总数的10%,而且80%以上是美国初中、高中图书馆。
《马燕日记》连续几年成为西方舆论界持续关注的重大事件。笔者注意到,在一贯以批评和谴责态度对待中国的西方主流媒体笔下,《马燕日记》是少有的获得正面评价的图书之一。西方读者和主流媒体对马燕这个中国女孩子积极向上的精神的阐发,远远超过了对书中中国西北地区贫穷生活的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坚守,对于西方优越物质生活环境中的青少年具有生动的教育价值,因此主流媒体超乎寻常地鼓励和号召更多的西方青少年读这本书。
2004年3月24日,《纽约时报》刊发了署名埃伦莱丁的《一个中国女孩日记成为农村脱贫的桥梁》,介绍马燕日记的前因后果,还感谢这本日记的出版帮助马燕一家摆脱了贫穷的生活,还帮助了那么多中国青少年重新回到学校读书。
2005年6月12日,《华盛顿邮报》刊发了署名伊丽莎白沃德的文章,题为《致年轻的读者》,号召读者不要过多责问中国致力于经济发展而忽视了教育的投入、地区发展不平衡导致的贫富巨大差距,不要停留在议论、评价上面,而是期望更多的成人、孩子们阅读这本小书,并有所行动。
中国文化的世界价值
无疑,这是一个成功感动了西方世界的中国故事。笔者认真梳理了这本书的书评、读后感,发现《马燕日记》获得认可最多的,是书中充盈的积极向上的力量、顽强的奋斗精神,马燕成为西方发达社会那些身处优越教育环境但却沉湎在网络、游戏等青少年励志学习的中国榜样。
名为Becky的读者2005年8月8日在亚马逊网站留言:“这是令人难以置信和令人难忘的一本书……马燕是一个女孩子,她知道接受教育、学习知识是摆脱贫穷生活的唯一出路,因此坚持与各种困难作斗争。马燕最后成功了,她的精神令人鼓舞。”住在美国加州的一位名为Quazz Blapp的读者留言:“这令人揪心的日记,充满了勇气和决心,是所有具有梦想的女孩子都应该阅读的一本书。我们全家都很喜欢这本书,特别是我12岁的女儿!”
加拿大佛蒙特的Dale Blanchard留言:“我怎么能不喜欢这本书呢?这个13岁的女孩让我哭,她是如此坚定、顽强,决心要取得成功……我记不得还有哪本书让我如此感动了。人们能不能在这种贫穷和困苦中坚持下去?马燕的回答是不仅能而且也做到了,而且还让更多的人受益。”
其实,这正是中华文化的世界价值。《马燕日记》所体现出的对于知识、对于教育的渴望,来自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传统,中国自古就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古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也已成为每一个华夏儿女的精神基因。《马燕日记》在西方世界十多年热度不减,倒是给国人提供了一个重新认识中华文化世界价值的机会,那就是如何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和传播方式,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精髓,如何从那些浸透在中国人血液中而又习焉不察的东西里发现普遍的世界意义,这恐怕是中国图书出版界迫在眉睫的重任!
求知改变命运
该书不仅改变了马燕本人的命运,也改变了当地许多女童的命运,甚至改变了当地人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
《马燕日记》出版后,马燕的稿酬暂由韩石代为管理,等马燕满18岁后再转交给她。韩石每月给马燕寄去500元生活费,家中若有其他开支,韩石也会寄钱过来。马燕家里买了彩电和摩托车,马燕说“我妈妈会笑了!”
彼埃尔阿斯基利用欧洲寄来的捐款成立了“阿斯基—马燕基金会”,马燕也捐出了2/3的稿酬,用来资助预旺乡的孩子们。资助的标准是高中每学期700元,初中每学期500元,小学每学期200元,到目前为止,这笔钱已经使63个孩子重新回到了校园,其中大部分是女生。
马燕依靠基金会的帮助,如今在法国读大学。马燕的故事也使故乡的家长重新考虑孩子的出路,学校里女生的比例大大增加。去年预旺中学只有137个女生,今年已达到400个。“学校的前五名全是女生。”马燕自豪地说。
马燕日记我也在找呢!只找到一篇报道:如果你找到书,也告诉我,谢谢!
马燕日记》从法国漂回故乡 法国中学生感动落泪
马燕的故事 法国中学生看哭了
宁夏同心县是全国著名的发菜集散地,当地收购价为每斤70元左右,同心县的孩子7岁就开始跟着大人上山“捡”菜。马燕是同心县预旺乡张家树村的一个普通女孩,在张家树村,还没有一个女孩子上过初中。但是一封信和三本日记改变了这一切。
马燕从小学四年级坚持写日记,将自己对上学的渴望、对辍学的担心都写到了日记中,到小学毕业时已经攒了六本,其中三本还被粗心的父亲卷烟抽了。在她考上初中但妈妈要她退学时,她给不识字的妈妈写了一封“我要上学”的信。命运的转折发生了,法国记者彼埃尔·阿斯基(中文名:韩石)到村子里采访时,白菊花把女儿的信和日记塞给了这个外国人。
2002年,随着韩石的长篇报道在法国刊出并轰动一时,《马燕日记——一个中国学生的日常生活》在法国出版,迅速成为影响巨大的畅销书,曾一度冲上亚马逊法文畅销书排行榜的第一名。
“当我读完马燕的故事后,好几个同学都哭了。一个学生问道:老师,我们应当怎么做来帮助她?”巴黎一位中学老师说。“我觉得她很勇敢,现在很多年轻人没有认识到,他们能去上学有多么幸运。”一位14岁的法国中学生说。 韩石(法国解放报驻京记者):
对我来说,这是个幸运的意外。我和摄影师王征来到宁夏这个地方拍摄,一个叫白菊花的妇女来找我,给了我三本她女儿的日记和她女儿写给她的一封信。我把这本日记带回北京,读过以后就再次返回了这个村子,并且把这些日记发表在我们的报纸上,到第四天的时候法国有一家出版社想要给这个女孩捐款。于是我第三次来到宁夏,我们用捐款帮助了一些女孩子,并且和马燕谈了出书的事。
我们没有想到马燕日记会获得这样大的反响,马燕还被评为2002年法国出版业的年度少年。一直以来,我都用漂流瓶来比喻马燕的故事,一个绝望中的举动改变了她的命运。
在法国,我们甚至成立了一个基金会来帮助这些孩子,这本书在日本、荷兰等国家也已经出了译本,现在它终于有了中文版,回到了故事发生的地区,面对它应该面对的读者。
马燕:
这些日记是我四年级时老师留的作业,我的作文在全班是最好的。 我记得我爸爸妈妈去很远的地方捡发菜,二十多天,挣了七十多元,可我和大弟读书的学费一学期就要200元。我要读书,不想再过爸爸妈妈那样面朝地、背朝天却吃不饱的日子,所以我的成绩一直是第一
白菊花:
我看到电视里共青团下乡帮助贫困的孩子上学,我就想如果也能到我们村子就好了,我看到他(韩石)的时候就想也许他能够帮助我的女儿。在马燕三年级的时候,我让她退学了,因为我们这里从来没有女孩子上中学,她问我为什么,我说等你成了家,知道父母的难处的时候就知道为什么了。她给我写了一封信,我让她弟弟给我念了一下,我知道她要上学,我想是应该上学的,我到城里打工的时候连男女厕所都分不清,她上了学就可以学习个理发裁剪什么的了。 马燕的日记
我想读书
2000年5月2日
这回我们放了一周假,妈妈对我说,“孩子,妈妈想对你说一件事。”我就说,妈妈有什么事你就说出来吧!别憋在心里,憋在心里会难受的。妈妈说,你这怕是最后一次上学了。我就睁大眼睛望着妈妈,您怎么会说出这样的话来呢?妈妈接着说,你们姐弟三个上学,你爸爸一个人在外地打工,是辜(顾)不过来的啊!妈妈你这么一说,看来我是必须回家了。妈妈说是啊!那我俩(两)个弟弟呢?妈妈就说你俩(两)个弟弟还必须念书。我就问妈妈为什么男孩儿能念书,女孩儿就不能念书呢?妈妈就说你还小,不懂这些。
今年我上不起学了,我回来种田,公(供)养弟弟上学。
2001年10月30日
今天,天气好冷啊!我和弟弟又没有馒头了,正午同学们都在打着吃饭,只有我和弟弟站在那里,上牙嚼着下牙,下牙嚼着上牙。弟弟看见我流着眼泪,就好像很开心的样子,对我说:姐,你在这儿等着,我去借票买饭。我知道弟弟的心情比我还糟糕,他这是为了安慰我,让我不要为他着想。我进了宿舍,坐在床上,眼睁睁地看着他走。叔叔阿姨,你们知道我望的是什么吗?是那碗黄米饭。我等了好久,弟弟才来,说姐没饭了,就转身走了。我望着弟弟那远离的背影,眼泪不由地望(往)下流。叔叔阿姨,你们不知有过挨饿的这种滋味没有,我已经受过了这种让人无法忍受的痛苦。我在想,到什么时候上学,我才能不挨饿呢? 马燕在北京(一) 一块五: 她一周的零花钱
时间:9月19日下午2点
地点:友谊宾馆
行踪:信报记者专访
9月19日下午两点,记者赶到友谊宾馆时,正好碰上外出归来的马燕母女。马燕文静地跟在母亲身后,一手拎着一兜苹果,一手拎着几个盒子,一打听才知道是一位记者送给马燕的复读机和口语磁带。
这是马燕第四次来北京,旅途疲劳使母女俩看上去略有点憔悴。记者和她们聊了两个多小时。马燕看来对接受采访已经很有经验,说起话来有条不紊,说完一段后总是习惯性地加上一句:“对,就是这个样子!”她母亲则在一旁补充着细节。
谈话得知,《马燕日记》出版后,马燕的稿酬暂由韩石代为管理,等马燕18岁后再转交给她。现在,韩石每月给马燕寄去500元生活费,家中若有其他开支,韩石也会寄钱过来。现在马燕家里买了彩电和摩托车,马燕说“我妈妈会笑了!”
韩石利用欧洲寄来的捐款建立了一个基金会,马燕也捐出了她三分之二的稿酬,用来资助预旺乡的孩子们。资助的标准是高中每学期700元,初中每学期500元,小学每学期200元,到目前为止,这笔钱已经使63个孩子重新回到了校园,其中大部分是女生。
马燕的故事也使当地的家长重新考虑孩子的出路,学校里女生的比例大大增加。去年预旺中学只有137个女生,今年已达到400个。“学校的前五名全是女生。”马燕自豪地说。
记者:你现在的学习成绩怎么样?
马燕:语文全校第一,英语也不错,综合成绩排在全校前十几名。(马燕说他们学校的前60名一般都能考上高中)
记者:你成了家乡的“名人”之后,和同学、老师之间的关系有什么变化?听说有人很崇拜你。
马燕:没什么变化,老师对我和其他同学一样要求严格。去年来北京的时候,英语老师给我上过两节课,此外也没有给我开过小灶。崇拜的事我没听说过,只不过偶尔开开玩笑,比方说课堂上老师提问我多一点,有人就会说“马燕,老师对你太偏心了”。
记者:学校的伙食怎么样?
马燕:伙食跟以前一样,主食是米饭(荞麦米)。周一到周四大家都吃自己带的咸菜,一般到周五就吃完了,星期六只有吃买的菜(炒土豆),排好长好长的队,经常排到一半就没有了。我带的是韭菜,比较咸,能吃得久一点,所以这个学期还没买过菜。伙食费是和学费是一起算的。
记者:你现在每月的零用钱是多少?手头宽裕了,有没有想过买点什么好东西?
马燕:一周一块五,一个月五六块钱,平时最大的开支是买本子。不过开学到今天,我已经花了92元,主要是买了双鞋,买了一身衣服(马燕上学、到北京来穿的就是这身,她只有两件新衣服,另一件是夏天穿的)。如果我买一点很小的零食,同学们就会说:看马燕有钱了,买了很多好吃的!我不想让他们这样说。
记者:你觉得什么才是你理想中的生活呢?
马燕:那个时候,我家几乎没有吃的,早晨(中午)一点钟才能吃顿土豆,晚上八点多才能吃顿米饭或馍馍。妈妈做的馍馍粥,我们姐弟三个分了,都要抢最多的那份,肚子总是感觉特别饿。那时候想只要能吃饱肚子,就是最幸福的生活了。现在我想只要我们能过一种普通平淡的生活,就很幸福了。 马燕在北京(二)
马燕:知识就能改变命运
时间:9月20日下午2点
地点:中国儿童少年活动中心
行踪:《马燕日记》中文版首发会 《马燕日记》首发会的名字叫做“热爱上学的孩子”,身穿一套黑色小西服和白衬衫的马燕在众多记者照相机摄影机的包围中毫不怯场,显得落落大方,她熟练地给读者签名,得体地回答各种问题,用她自己的话说,上半年净在北京呆着了。她的妈妈白菊花穿着红毛衣戴着白帽子坐在一边。她们的脸上带着红晕,始终微笑着。
在包围马燕的记者中有不少是美国和法国的记者,他们似乎对《法国解放报》的记者韩石更加感兴趣,他们的出现时时提示着这本中国宁夏同心县预旺乡张家树村农村女孩的日记的国际背景。
新书首发会上,一个孩子问马燕在辍学的时候干了什么,她说,我把我家的小羊羔喂大喂肥了。马燕还回忆起一个和她一起长大的女孩,她在14岁的时候辍学了,15岁结了婚,16岁的时候已经成了母亲。“我最后一次看见她是在乡里的集上,我很可怜她,那么小就有了孩子。所以我非常感谢韩叔叔他们,非常感谢。”这个16岁的女孩在说这些的时候忍不住哭了,她说:“结婚实在太可怕了。”
马燕的母亲告诉记者这是她第二次参加女儿的新书首发会,第一次是法文版的发布会,那也是她第一次来到北京。“法文版我家里有一本,但我看不懂,中国字我也看不懂,我不知道我女儿在书里写了什么。”她告诉记者,这本日记是马燕在五年级的时候凭记忆写的,因为四年级的那一本早已被她爸爸卷烟抽没了。
发布会的主办者请来了广渠门中学宏志班的几名高一学生和老师,马燕在送给他们的书上签了名,还留了地址。记者问一个女孩看马燕的书有什么感觉,她想了想说,我觉得我比她幸运多了。记者看了一下马燕的签名,上面写着,“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能改变命运。” (刘易/潘莹)
马燕的国籍昭阳区 马燕,女,回族,1966年10月生,昭阳区人,大学学历,1987年7月参加工作,199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昭阳区人民政府驻昆明办事处党委副书记、副主任。
马燕的坚持上学作为一名贫困山区的孩子,马燕也曾被迫辍学。为求学,马燕采取各种手段抗争,同妈妈谈判、塞日记给母亲看、写信,更掀起一场教育能不能改变当地女孩子命运的争论。同村人都认为不可能,而马燕坚决地认为,上过学的女人能自立,一定可以改变嫁人、用聘礼替兄弟们找媳妇的命运。马燕的执著打动了妈妈,更感动了来采访的法国人彼埃尔。
三年级的时候,家里供不起马燕和两个弟弟上学了,按照当地重男轻女的传统,只能是马燕辍学,尽管她成绩很优秀。妈妈白菊花骗马燕说:“学校没有书了,你先喂羊羔,等把羊羔喂大,把它卖了,你再去学校就有书了。”马燕相信妈妈,每天割草、给弟弟做饭,闲下来就蹲在小羊羔前面,盼着它快快长大。一看到同学们往学校走,她就会泪眼汪汪……妈妈看不下去了,让辍学21天的马燕回到了学校。那年,她仍然是全班第一。 马燕从小学四年级起就有记日记的习惯,为了打动母亲坚硬的心,她把厚厚的4本日记塞给妈妈,又给妈妈写信,让弟弟读给她听。当听到“妈妈,如果我上不了学,我的眼泪一辈子都流不干”时,白菊花终于决定借钱让女儿上学。 就在这时,马燕的命运突然出现了转机。法国《解放报》驻中国记者彼埃尔·阿斯基一行来到了小山村。白菊花将女儿的信和4本日记交到了他们手里。回到北京后,这些日记和信被翻译成法语,彼埃尔被马燕稚嫩的文字震撼了。他立即返回到张家树村。在那里,马燕告诉他:“我因为家里穷,所以更要学习。如果我学习好,有知识,我就能找到好工作,我就能让我的父母下半辈子过得幸福……” 现在的马燕已经上了初三,而且再也不用担心失学。当问起她的理想时,马燕说:“我现在的心愿是考上重点高中,以后争取考进北大、清华,再往后要当个记者,像彼埃尔·阿斯基叔叔这样的记者。我要像所有帮助过我的人那样,帮助更多辍学儿童,让他们通过上学改变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