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贤是指哪七个人 魏晋竹林七贤是指哪七个人

今天给各位分享竹林七贤是指哪七个人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魏晋竹林七贤是指哪七个人进行解释。本文目录一览:
1、竹林七贤是哪 七个人?


2、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分别是那七个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09 17:10:35

今天给各位分享竹林七贤是指哪七个人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魏晋竹林七贤是指哪七个人进行解释。

本文目录一览: 1、竹林七贤是哪 七个人? 2、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分别是那七个人? 3、竹林七贤是哪些人? 4、竹林七贤是指哪七个人?其中谁的才华最高? 5、竹林七贤是指哪七个人是哪个朝代? 竹林七贤是哪 七个人?

竹林七贤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具体介绍如下:

1、嵇康

嵇康(224年-263年 ),字叔夜。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嵇康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成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

2、阮籍

阮籍(210年—263年),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竹林七贤之一。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

3、山涛

山涛(205年-283年3月3日),字巨源。河内郡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三国至西晋时期名士、政治家,“竹林七贤”之一。

4、向秀

向秀(约227年-272年),字子期,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人。魏晋时期的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

向秀雅好读书,与嵇康、吕安等人相善,隐居不仕。景元四年(263年)嵇康、吕安被司马昭害死后,向秀应本郡的郡上计到洛阳,受司马昭接见,后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泰始八年(272年)去世。

5、刘伶

刘伶(生卒年不详,一说约221年-约300年),字伯伦,沛国(今安徽淮北)人,魏晋时期名士,与阮籍、嵇康、山涛、向秀、王戎和阮咸并称为“竹林七贤”。

6、王戎

王戎(234年-305年7月11日),字濬冲。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白沙埠镇诸葛村)人。三国至西晋时期名士、官员,“竹林七贤”之一。张方劫持惠帝入长安后,王戎逃奔陕县。永兴二年(305年),王戎去世,年七十二,谥号“元”。

7、阮咸

阮咸(生卒年不详),字仲容,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尉氏)人。魏晋时期名士,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阮籍之侄,与阮籍并称为“大小阮”。

阮咸在仕途上并不得意,任散骑侍郎时,山涛推举阮咸主持选举,晋武帝认为阮咸好酒虚浮,于是不用他。因质疑荀勖的音律而遭到其记恨,贬为始平太守,后无疾而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竹林七贤

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分别是那七个人?

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

1、嵇康

嵇(jī)康(224年-263年 ,一作223年-262年),字叔夜。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

嵇康幼年聪颖,博览群书,广习诸艺,又喜爱老庄学说。身长七尺八寸,容止出众。后娶魏武帝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拜郎中,调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

嵇康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 ,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袁宏称其为“竹林名士”之一。

他的事迹与遭遇对于后世的时代风气与价值取向有着巨大影响。嵇康工诗善文,其作品风格清峻。他注重养生,曾著《养生论》。有《嵇康集》传世。

2、阮籍

阮籍(210年—263年),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竹林七贤之一。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

景元四年(263)十月,司马昭被晋封位晋公,位相国,加九锡,这是司马昭正式实施其篡权的重要一步。

按照例行公事,由曹魏傀儡皇帝曹奂下诏加封晋爵,司马氏谦让一番,然后再由公卿大臣"劝进",当时阮籍担任步兵校尉之职,也被受命执笔,但阮籍依旧喝酒,等到使者来催稿时,阮籍只好带酒拟稿塞责。

阮籍死于景元四年(263)冬,也就是在他写了《劝进表》之后的一二个月,享年五十四岁。

3、山涛

山涛(205年-283年3月3日),字巨源。河内郡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 三国至西晋时期名士、政治家,“竹林七贤”之一。

山涛早年孤贫,喜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四十岁时,才任郡主簿。大将军司马师执政时,山涛被举为秀才,累迁尚书吏部郎。西晋建立后,升任大鸿胪。

历任侍中、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职,封新沓伯。他每选用官吏,皆先秉承晋武帝意旨,且亲作评论,时人称之为“山公启事”。曾多次以老病辞官,皆不准。

太康三年(282年),升为司徒,以老病归家。次年去世,年七十九,谥号“康”。有文集十卷,已亡佚,今有辑本。袁宏在《名士传》中称山涛等七人为“竹林名士”。

山涛前后选举百官,都能选贤用能。在武帝下诏罢除天下兵役时,他认为不应该废除州郡武备,后来天下混乱,州郡无力镇压,果如其所言。

4、向秀

向秀(约227年-272年),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陟)人。竹林七贤之一。向秀雅好读书,与嵇康、吕安等人相善,隐居不仕。

景元四年(263年)嵇康、吕安被司马昭害死后,向秀应本郡的郡上计到洛阳,受司马昭接见,后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泰始八年(272年)去世。

向秀早年淡于仕途,有隐居之志。嵇康被司马昭杀害后,为避祸计 ,不得已顺应朝廷威逼拉拢而出仕,先后任黄门侍郎、散骑常侍等职,但“在朝不任职,容迹而已”,选择了只做官不做事,消极无为。

向秀喜谈老庄之学,曾注《庄子》,被赞为“妙析奇致,大畅玄风(《世说新语·文学》)”,惜注未成便过世,郭象承其《庄子注》余绪,完成了对庄子的注释。另有作品《思旧赋》、《难嵇叔夜养生论》。

5、刘伶

刘伶(生卒年不详),字伯伦,沛国(今安徽淮北)人,魏晋时期名士,与阮籍、嵇康、山涛、向秀、王戎和阮咸并称为“竹林七贤” 。

刘伶嗜酒不羁,被称为“醉侯”,好老庄之学,追求自由逍遥、无为而治。曾在建威将军王戎幕府下任参军,因无所作为而罢官。泰始二(266)年朝廷征召刘伶再次入朝为官,被刘伶拒绝。

刘伶现今存世的作品只有《酒德颂》和《北芒客舍》。其作品生动的反映了魏晋名士崇尚玄虚、消极颓废的心态,也表现出对“名教”礼法的蔑视及对自然的向往,后世以刘伶为蔑视礼法、纵酒避世的典型。

6、王戎

王戎(234年-305年7月11日),字濬冲。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白沙埠镇诸葛村)人。三国至西晋时期名士、官员,“竹林七贤”之一。

王戎出身琅玡王氏。长于清谈,以精辟的品评与识鉴而著称。最初袭父爵贞陵亭侯,被司马昭辟为掾属。累官豫州刺史、建威将军。后参与晋灭吴之战,吴国平定后,因功进封安丰县侯。

在荆州拉拢士人,颇有成效。又被征召为侍中,迁任光禄勋。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傅、中书令、尚书左仆射等职,并领吏部事务。

元康七年(296年),升任司徒。王戎认为天下将乱,于是不理世事,以山水游玩为乐。司马伦杀张华等,王戎因是裴頠的岳丈而被免。又起用为尚书令,再迁司徒。

张方劫持惠帝入长安后,王戎逃奔陕县。永兴二年(305年),王戎去世,年七十二,谥号“元”。

7、阮咸

阮咸(生卒年不详)字仲容,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尉氏)人。 魏晋时期名士,文学家。阮籍之侄,与阮籍并称为“大小阮”;又与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并称为“竹林七贤”。

阮咸在仕途上并不得意,任散骑侍郎时,山涛推举阮咸主持选举,晋武帝认为阮咸好酒虚浮,于是不用他。因质疑荀勖的音律而遭到其记恨,贬为始平太守。后无疾而终,享年56岁。

阮咸精通音律,善弹琵琶,时号“妙达八音”,有“神解”之誉 。存世的作品有《律议》、《与姑书》。“阮咸”这一乐器也是因其得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是哪些人?

竹林七贤”指魏晋期间的七个文人名士。即: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魏氏春秋》说,这七个人“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

“竹林七贤”中,值得注意的作家是嵇康、阮籍。其他五人,只有山涛、向秀、刘伶有作品留至现今,而且数量很少,成就远不及嵇、阮。嵇康、阮籍两入神交契合。他们在思想领域和文学领域上的业绩,都与对司马氏的政治斗争密切关联。

嵇康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散文。《与山巨源绝交书》是他的著名散文之一。阮籍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诗歌。他有《咏怀诗》82首。嵇、阮在作品中,着意宣扬老庄的虚无思想。

竹林七贤是指哪七个人?其中谁的才华最高?

竹林七贤都是魏晋名士,有阮籍,阮咸,嵇康,刘伶,向秀,山涛,王戎等七人。

竹林七贤中谁的成就最高?这个“成就”,个人理解不应该是指政治上的成就,因为这七个人中虽然有从政经历者,但他们不是中途辞官就是被杀,压根就没想过在政治上有重大作为的,否则,他们也不会归隐山林,做个清谈者。笔者理解的“成就”,应该是文学方面的“成就”,那就非阮籍莫属。因为,在正始时期,阮籍是首创以组诗表现内心复杂情怀的诗人,这在中国文学史上首开先河,对后世诗人在创作同类作品中,影响深远。

自古诗人莫不通过诗词表达志向,来用以抒怀,开国领袖毛泽东把此类作品予为“诗言志”。如屈原作《离骚》,张衡作《四愁诗》,曹操有《短歌行》 《步出夏门行》,曹植有《白马篇》《赠白马王彪》《野田黄雀行》等,都是表现内心情怀之作。但首创组诗的形式来抒写内心复杂情怀的,阮籍是第一人。

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之子。阮籍少年时犹其喜爱读诗书,勤学以成才。曹爽曾召为参军,但鉴于曹爽与司马懿争权的险恶政局,他托病辞归。正始十年,曹爽为司马懿所杀,司马懿独专朝政,阮籍不满其弄权,又深感世事已不可为,于是采取了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与嵇康、山涛等曾一度隐逸竹林。或闭门读书,或登山临水,或酣醉不醒。司马氏曾多次派人打探其政见,他在发言时东拉西扯,以“口不臧否人物”理由来应付。司马昭知道阮籍有个女儿,不仅漂亮又有才学,于是托人求亲,让阮籍的女儿嫁给他的儿子,这其实这是拉拢阮籍的手段,可哪想到,阮籍就是不接招,媒人一上门提亲,他就喝得大醉,竟然以连醉六十天使提亲告吹。但是,迫于司马氏的淫威,他又不得不敷衍应付,先后做过司马懿、司马师和司马昭的从事郎中、散骑常侍、步兵校尉等,还被迫为司马昭自封为晋公,写过“劝进文”。

阮籍生逢乱世,面对政治上的恐怖高压,他经常处于仕隐荣辱、生死去就的矛盾痛苦之中。阮籍内心的极度苦闷忧伤无法排遣,故借诗以抒怀,写一篇、两篇,甚至几篇,都不能抒发内心的复杂情怀,所以便创作了以“咏怀”为题的组诗。《咏怀诗》八十二首,是他不同时期创作的同题组诗的总汇,也是他一生经历和思想的真实记录。《文选》李善注曰:

“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

《咏怀诗》中成就最为突出的,是感叹身世之作,其中有自述平生经历和志向的,如其五首 之“平生少年时,轻薄好弦歌”;其十五首之“昔年十四五,志尚好书诗”;其三十八首之“弯弓挂扶桑,长剑倚天外”,“捐身弃中野,乌鸢作患害”;其六十一首之“英风截云霓,超世发奇声”,岂若英杰士,功名从此大”。作品中更有忧生之嗟叹,如其一首“夜中不能寐”中的“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其十七首之“日暮思亲友,晤言用自写”;其三十三首之“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其三十四首之“临觞岁哀楚,思我故时人。对酒不能言,凄怆怀酸辛”。还有表现远害避祸思想的,如其六首之“布衣可终身,宠禄岂足赖”;其二十四首之“愿为云间鸟,千里一哀鸣。三芝延瀛州,远游可长生”,其五十八首之“顾谢西王母,吾将从此逝”等,均表示想离开官场隐居之意。

《咏怀诗》融注了阮籍的身世和复杂的思想感情,把人生的悲哀挖掘得深入而全面,因而也更深痛,加之玄学思潮的影响,也显得更深邃。钟嵘的评价是“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颇感慨之词,厥旨渊放,归趣难求”(《诗品》);黄节的评价是“情伤一时,心存百代”(《阮步兵咏怀诗注自叙》);连鲁迅都认为阮诗“许多意思都是隐而不显得,其诗具忧愤深广、诗旨深远、意蕴深邃的特点。”

《咏怀诗》首创中国大型五言抒情组诗的体例,对后世影响极远深远。左思的《咏史》八首,郭璞的《游仙》十四首,陶渊明的《饮酒》 十首,庾信的《拟咏怀》二十七首,陈子昂的《感遇》三十八首,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等,都与阮籍作品的文风一脉相承,从这一点上来说,阮籍对中国文学史上的贡献,为竹林七贤中成就最高者。

竹林七贤是指哪七个人是哪个朝代?

竹林七贤指的是魏晋之际的一个名士集团,他们是嵇康、阮籍、阮成、山涛、向秀、王戎、刘伶这七位名士,他们曾经在嵇康山阳(今河南修武县)别墅的竹林里聚会,由此得名。嵇康是聚会的东道主,也是这个小团体的核心。

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他们一直受人们敬重。

释义

嵇康等七人相与友善,常一起游于竹林之下,肆意欢宴。后遂用“竹林宴、竹林欢、竹林游、竹林会、竹林兴、竹林狂、竹林笑傲”等指放任不羁的饮宴游乐,或借指莫逆的友情;以“七贤”比喻不同流俗的文人。

在“竹林七贤”中以山涛年事最长,且“竹林七贤”中的嵇康、阮籍都是山涛发现的,而向秀也是由山涛发现并介绍给嵇康和阮籍认识,因此,山涛是竹林之游实际的组织者和人事核心。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