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三吏三别分别指什么,以及三吏三别分别指什么内容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本文目录一览:
1、三吏三别是什么?
2、杜甫的“三吏三别”分别指什么?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三吏三别分别指什么,以及三吏三别分别指什么内容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1、三吏三别是什么? 2、杜甫的“三吏三别”分别指什么?反应了什么? 3、杜甫的三吏三别是什么? 4、三吏三别分别指什么 5、三吏三别 三吏三别是什么?三吏三别即《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是杜甫的作品,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不幸和困苦,表达了作者对倍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同情。
扩展资料:
《石壕吏》
作者:杜甫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白话译文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创作背景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安禄山)史(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河南安阳),胜利在望。
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并对唐军补给线施压,加之唐军内部矛盾重重,观军容宣慰处置使鱼朝恩不听诸将建议,直意与叛军决战,期初两军陷入苦战,均损失惨重,后郭子仪领兵而来,正欲布列战阵,忽而天色巨变,飞沙走石,敌我难辨,两军皆惊,各自奔溃,然唐军之混乱远甚于叛军,甚至于在归途中抢掠百姓。郭子仪等退守河阳(河南孟州市),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的一首。石壕,也叫石壕镇,河南三门峡东南。吏,小官,这里指差役。
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已经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
当时唐王朝集中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步骑二十万,号称六十万,将安庆绪围在邺城。由于肃宗皇帝猜疑,任用阉宦,致使指挥权不统一,处处掣肘,被史思明援兵肆意牵制,最终在交战中因惊惧而全军溃败,为百姓造成一场更大的灾祸。
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正由新安县继续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
参考资料:三吏三别-百度百科
杜甫的“三吏三别”分别指什么?反应了什么?
杜甫可以说是我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同时比起其他诗人,他则是一位特别忧国忧民的诗人,受到了后人的敬重。而他也留下了无数名作,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三吏三别”。那么接下来随着小编了解一下杜甫的“三吏三别”分别指什么?而这几首诗又反映了什么?
首先我们要知道是“三吏三别”,分别指的是《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垂老别》《新婚别》《无家别》六篇作品。这六首诗都是杜甫在逃难时期亲眼所见的场景,从而记录下来。杜甫通过自己深厚的笔力和细腻的笔触,将百姓那种流离失所凄凉悲苦的生活非常生动的展现给大家面前。杜甫最擅长于泪水入诗,用感情写时事,通过白描的手法再现当时百姓的生活,然后注入自己的浓厚情感,表达了他对百姓深深的同情和怜悯,对现实的不满以及无法改变朝廷黑暗迂腐的愤懑。
而“三吏三别”这六首诗也从侧面反映了安史之乱后百姓的民不聊生,安史之乱可以说彻底改变了唐朝的局势,从那以后就陷入一片混乱,唐玄宗被打得节节败退,连自己最出色的将领郭子仪都不相信,导致军心涣散。而“三吏三别”正是杜甫从洛阳返乡经过了已经被战火洗劫过的新安县等地,亲眼目睹了男子被强行征兵,新婚夫妇强行被分离,老母等待儿子归来,孩子饿得哇哇大哭等各种不堪直视的悲痛场面,而这也展示了杜甫的爱国之心。但是他什么也做不了,只能用诗文记录自己的悲痛和当时的场景。
总之,“三吏三别”可以说是非常优秀的作品,它不仅表达了杜甫的忧国忧民之心,还给人们再现了当时的悲惨场景。
杜甫的三吏三别是什么?杜甫的三吏三别分别是指:《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三吏三别是杜甫的经典代表作品,杜甫一生深察人民的疾苦,他的作品也多反映人民的悲惨生活。
三吏三别也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揭示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不幸和困苦,表达了作者对饱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同情,以及对战争的憎恶之情。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唐至德二年(757年),杜甫冒着生命危险从长安逃出,到达陕西凤翔,肃宗褒奖他的忠心,授予他左拾遗之职。但他却因上疏救房琯而触怒肃宗,几乎定罪。
第二年六月,他被贬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春,往河南旧居探亲,写下《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简称“三吏”、“三别”)这两组名垂千古的诗篇。
同年秋天,杜甫因不满李辅国专政,毅然辞官,一路辗转,十二月到达成都投靠高适等故交旧友。这一时期是杜甫生活经历中最艰难的一段,他饱尝国破家亡的忧患痛苦,生活体验非常丰富,创作较多,今存诗二百多首。
由于他和人民一起感受到战争的痛苦,在作品中更能客观地记述时代真实,有着“诗史”的伟大意义。
三吏三别分别指什么三吏三别是杜甫的经典代表作品,杜甫一生深察人民的疾苦,他的作品也多反映人民的悲惨生活。同时,也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揭示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不幸和困苦,表达了作者对饱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同情,以及对战争的憎恶之情。
三吏三别分别指什么
三吏指的是《新安吏》、《潼关吏》和《石壕吏》;三别指的是《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三吏与三别,表现手法不尽相同,所谓“三吏夹带问答叙事,三别纯托送者行者之间”。在“三吏”中,因为夹带问答,所以杜甫本人出场;在“三别”中,因为通篇都是人物的独白,所以杜甫没有露面。从文学源流上看,三吏三别上承《诗经》、汉乐府风格,下启白居易诸人新乐府,是杜甫现实主义创造的一个顶点。
三吏三别杜甫的三吏三别分别是《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三吏三别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不幸和困苦,表达了作者对倍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同情。
其中三吏是杜甫在行程中见到的代表朝廷的三种官吏形象。而三别则是描绘了老百姓在服役离别时的三种情境,基于看到、听到而想象出来的作品。这些作品则完全是站在了老百姓的角度,描述了民众既知晓家国大义,又苦不堪言的生活,是兵马乱世的真实写照。
扩展资料:
“三吏三别”就大多数反应了战争残酷,民间疾苦的组诗,成于安史之乱中。时唐玄宗出逃,叛军占领长安。杜甫听说唐肃宗自立,便寻访追随,结果被叛军俘获,不过由于原来在朝中官位太低,所以并没有羁押他,只是将他禁足于长安城内。
这段日子,被称为杜甫陷贼时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等一些悲惨困苦的诗便出于此时。第二年,郭子仪大军压城,杜甫便找了个机会跑了出去,到凤翔找到了唐肃宗。乱世出忠臣,唐肃宗看他衣衫褴褛,面露一脸忠诚的菜色,便授官左拾遗。
没过两天好日子,唐肃宗开始清理玄宗派到身边的钉子——房琯。杜甫同学毫无政治思想觉悟,看不到背后的深意,为房琯仗义执言。唐肃宗本来就和他不大熟,正好拿他开刀,直接将他贬到华州当司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吏三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