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互文的修辞手法,以及互文的修辞手法作用答题模式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本文目录一览:
1、什么是互文的修辞手法
2、互文修辞手法
3、什么是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互文的修辞手法,以及互文的修辞手法作用答题模式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1、什么是互文的修辞手法 2、互文修辞手法 3、什么是互文修辞手法 4、什么叫互文修辞手法?有何妙处?? 5、互文是什么修辞手法举个例子? 6、互文是什么修辞手法? 什么是互文的修辞手法互文的修辞手法,指的是,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举个例子:王昌龄《出塞》里面的句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从字面上看,“秦时明月汉时关”是“秦时的明月照耀着汉时的关塞”的意思。
但其实不然。我们应该理解为“秦时明月”和“汉时明月”,以及“秦时的边关”和“汉时的边关”。意思是:秦汉时期的明月照耀着秦汉时期的边关。
互文修辞手法互文的定义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
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例子(1):朝晖夕阴。
《岳阳楼记》范仲淹(
意思是「朝晖夕阴」和「朝阴夕晖」。「朝」和「夕」、「晖」和「阴」是互文。)
例子(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范仲淹(
意思是不因「物」﹝所处环境﹞或「己」﹝个人遭遇﹞而喜,也不因「物」或「己」而悲。)
互文的特征
互文的特征是“文省而意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结构特征:互省。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句前部分省去
“壮士”,句后部分省去“将军”,“将军”与“壮士”分置,前后互相交错补充。
二、语义特征:互补。如:“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诗》),木兰对着窗户,已包含对着镜子,“理”和“贴”两个动作是在同一情境中进行的,译时应将它们拼合起来。
互文的表现形式
一、同句互文。即在同一个句子里出现的互文。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秦”和“汉”是互相补充。又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东船西舫悄无言”“东犬西吠”亦属此类,还有“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
二、邻句互文。即在相邻的句子里出现互文。如如《木兰辞》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东市”“西市”“南市”“北市”组成互文,意思是跑遍了许多市集,购齐了出征所需之物,而不是在某一个集市上只买某一样东西。
什么是互文修辞手法互文修辞,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即互文见义,是指在有意思相对或相关的文句里,前后两句词语互相呼应,互相交错,意义上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使文句更加整齐和谐、更加精炼的一种修辞手法。特点是: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
例如: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
可以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如将此句译作:烟雾笼罩着寒水,月光笼罩着沙,意思就讲不通了。
扩展资料
互文与对偶的区别:
1、定义不同。
(1)、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辞方式。
(2)、互文是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2、特征不同。
(1)、对偶句形式工整、匀称并节奏鲜明,音调和谐,便于记忆和传诵;对偶句前后呼应,互相映衬,对比鲜明,语言凝炼,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互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互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互文修辞
什么叫互文修辞手法?有何妙处??互文修辞,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即,前后两句词语互相呼应,互相交错,意义上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使文句更加整齐和谐、更加精炼的一种修辞手法。
岐王宅里寻常见,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龟年》) 意思是:(当年我)常在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并非在岐王宅只见人而不闻歌;也并非在崔九堂只闻歌而不见人。
掌握互文修辞的类型
1、同句互文。就是指同一句子中前后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互相解释、互相渗透、相互补充。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从字面理解,这句诗是“秦时明月照耀汉时关塞”之意,实际上,应该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等。
2、偶句互文。 所谓偶句互文,就是前后两个句子构成的互文,前后两个句子互相呼应,互相补充,彼此隐含,往往下句含有上句已经出现的词,上句含有下句将要出现的词,理解时必须把前后两个句子拼合起来。例如:“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这两句应解作:“在东西南北呼叫,在东西南北骚扰”。又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这是两个相对的文句。如果只从字面上去看;就会理解为“和我谈笑的都是博学之士,和我往来的没有无知的人”。把两句联系起来看, “谈笑”和“往来”构成了互文,它的意思应该是“谈笑往来有鸿儒,谈笑往来无自丁”,即“和我谈笑往来的都是博学之士,没有无知识的人”。 3、多句互文。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中的词语交互成文,合而见义叫做多句互文。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句中的“东市”“西市”“南市”“北市”构成了互文。如将其概括一下,则为“到各处的市场上去买出征的骏马和马具”, 这里使用排比句式,突出木兰操办急切而井然有序。使诗文音调明快,增强了诗文的音韵美。
正确理解互文词句的方法
1.根据互文的前后词语所处的对应位置来由己知词义推知另一未知词义。如“求全责备”、“文过饰非”这两个成语,其中“求”与“责”、“文”与“饰”分别处于相对应位置,由此可推知“责”就是“求”、“文”就是“饰”的意思。又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其中的“用”和“以”、“以”与“而”分别处于相对应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以”就是“而”的意思。
2.把互相包含、彼此渗透的词语相加,合而见义。如“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家》) 这个互文句极写塞外苦寒的军旅生活。如果仅从字面看,可理解为“将军冷得连弓都拉不开,都护冷得连铁甲都难以穿上身。”其实,完整的意思应是“将军、都护角弓不得控,将军、都护铁衣冷难着”。
又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诗中“惊”、“鸣”互文,正确的理解应为“(半夜里)明月升起,惊飞了树上的鸟鹊,惊醒了树上的眠蝉;轻拂的夜风中传来了鸟叫声和蝉鸣声。”这样理解,词的意境才更显丰富优美。
3.对两事各举一边的互文,使用概括整合法加以翻译。如“。”(柳宗元《捕蛇者说》) 句中“东西”、“南北”互文,“叫嚣”与“隳突”兼顾,意为“(悍吏们)东西南北到处吵嚷叫喊,到处骚扰”。只有这样理解这句话,才更显“悍吏”之悍。
又如“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句中“受任”与“奉命”、“败军”与“危难”互文, 可以概括翻译为“在战败的危难时刻我接受了使命”。
常见互文例句举隅
1.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其上句省去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两句要表述的意思是:打开东阁门在床上坐坐,又打开西阁门在床上坐坐。表达了木兰回到久别的家中的欢喜之情。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其中“行”与“灿烂”互补见义。即“灿烂的日月星汉之运行均若出于沧海之中”。并非日月只运行而不灿烂,也并非星汉只灿烂而不运行。
3.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沁园春.雪》)两句互补见义,意思是千里万里冰封,千里万里雪飘 .
4.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孔雀东南飞》) 可理解为“(兰芝)在十三到十六岁之间掌握了织素、裁衣、弹箜篌、诵诗书等技能”,表现了兰芝的多才多艺和知书达礼。并非一年学会一种。
5.十日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王勃《滕王阁序》)这里的“胜友如云”和“高朋满座”是互文。“胜友”“高朋”“如云”“满座”相互交错,补充说明,应解释为:胜友如云,胜友满座;高朋满座,高朋如云。... ...
6.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 其中“下马”与“在船”互补见义。言主人下了马来到船上,客人也下了马来到船上。不然,主人在岸客人在船,这样举酒饯行就可笑了。
7.林寒涧肃(《三峡》)这里应该是“树林山涧显出一片寒冷和寂静”, 并非只有树林才“寒冷”,也并非只有山涧才“寂静”。
8.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阿房宫赋》) 这句是说,燕赵韩魏齐楚六国的金银财宝是六国君主所经营、收藏、积累起来的精英。
9.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意思是“不因外物环境和自己遭遇的好坏而高兴或悲伤”,这里的“喜”,不仅指“物”,同时也指“己”,悲不仅指“己”,也指“物”。
10.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这句是说“东西左右植松柏,东西左右种梧桐”,意思是,在坟墓的东西左右(周围)都栽种了松柏和梧桐树。
11.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孔雀东南飞》) 这句的意思是,这些树枝枝叶叶互相覆盖,互相交错连接。
12.栗深林兮惊层巅 。(《梦游天姥吟留别》) 其中“栗”与“惊”互补见义。即“使深林与层巅战栗而震惊”,并非栗的只是深林,惊的只是层巅。
13.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陶渊明《归园田居》)这句是说陶渊明的田居房前屋后到处都是桃树李树和枝繁叶茂的榆树柳树。而并非堂前只有桃树李树,后檐只有榆树柳树。
14.“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两句互补见义,这句是说“将军和壮士,出征十年来,历经数百战,有的牺牲了,有的归来了”只有这样理解,才不会让人产生为什么死去的都是将军,归来的都是壮士的疑问”。
15.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这句是说将军征夫都因有家难归、功业难成或愁白了头发或哀伤流泪。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16.通五经,贯六艺(《张衡传》)“通”“贯”互释,通晓五经六艺 17.朝晖夕阴(范仲淹《岳阳楼记》)意即“或朝晖夕阴,或朝阴夕晖” 也就是“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
18.烟斜雾横(杜牧《阿房宫赋》)“斜”“ 横”为互文,意即“烟雾斜横”也就是“烟雾弥漫”之意。
19.去国怀乡(范仲淹《岳阳楼记》)这句是“去国去乡,怀国怀乡”的互文,译成“远离国都故乡,怀念国都故乡”。
20.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 “扑朔”与“迷离” 为互文。意为“雄兔雌兔脚扑朔,雄兔雌兔眼迷离”
2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天下”“宇内”“四海”“八荒”为互文,全句意思是“(秦)有统一天下的野心”。
22. “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孔雀东南飞》)”中“朝”与“晚”成互文,意为一天之中就做成了绣夹裙和单罗衫;
23.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柳宗元《捕蛇者说》)“殚”与“竭”互文,可译为:“地里的出产缴光了,家里的收入用完了”。!
24.日星隐耀,山岳潜行。(范仲淹《岳阳楼记》)“隐”与“潜”互文,可译为“日月星辰的光辉消失了,山岳也隐藏在阴霾之中”。
互文是什么修辞手法举个例子?互文,也叫互辞,是指在有意思相对或文句相关的词句里面,前后两句词语互相呼应,互相交错,意义上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使文句更加整齐和谐、更加精炼的一种修辞手法。
举例: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解析:将军身经百战生存无几,壮士(木兰)戎马十年胜利归来。这两句的意思是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
互文的作用和特点
互文的表达作用是有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 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互文修辞的运用能收到笔墨经济,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中学语文教材中运用互文的例句有很多,要准确地理解这些句子先要了解有关互文的基本知识。
在互文中,文本不是没有主体,只是非唯主体;能指虽然无限,互文的指向却有限,其共生的语境、同现的搭配、意义的交集都在某种程度上框定了互文的指向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互文性限制或框定了语言符号能指的无限性,它只是消解了意义的单一性和强制性,却不能消解意义本身。
互文是什么修辞手法?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互辞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扩展资料:
互文的特征是“文省而意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结构特征:互省。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句前部分省去 “壮士”,句后部分省去“将军”,“将军”与“壮士”分置,前后互相交错补充。
2、语义特征:互补。如:“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木兰对着窗户,已包含对着镜子,“理”和“贴”两个动作是在同一情境中进行的,译时应将它们拼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