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中国艺术学大系已出版了多少书,以及中国美术史电子书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本文目录一览:
1、请问“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电影学专业”考研时,那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中国艺术学大系已出版了多少书,以及中国美术史电子书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1、请问“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电影学专业”考研时,那二十多本参考书,哪些是重点必看的,哪些只要过一遍就 2、为什么要学艺术概论 3、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学考研参考书有哪些? 4、急求 北大和北师大 影视学 研究生 参考书目 请问“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电影学专业”考研时,那二十多本参考书,哪些是重点必看的,哪些只要过一遍就611艺术概论主要看《艺术概论》王宏建;、《艺术学概论》彭吉象
电影史论重点看才思考研小编加粗那几本。
《经典电影理论导论》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2013年版 [美] 达德利·安德鲁 李伟峰译
本书是美国著名电影理论家达德利·安德鲁的经典著作,清晰透彻地挖掘了经典时期主要电影理论的传统与核心。
《电影是什么?》 文化艺术出版社 (法)巴赞
《电影是什么?》是一本由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巴赞的作品集。巴赞这部文集并非一部初衷便为撰写成书而刻意准备的严谨的电影理论专著,书中各个篇章最初都是杂乱地分布在各种报纸、周刊、杂志和小册子中,最终才结成厚厚的四卷本文集。巴赞逝世后,《电影手册》编辑部和巴赞夫人根据巴赞遗愿,从四卷本文集中选出27篇文章,编成《电影是什么?》的定本。然而正是这本只有27篇文章的《电影是什么?》,后来被西方电影学界誉为“电影的‘圣经’”,也为巴赞赢得了“电影的亚里士多德”的崇高称谓。
《电影美学》 中国电影出版社 巴拉兹·贝拉
本书是匈牙利著名电影理论家巴拉兹·贝拉的重要著作。作为电影美学理论的大家之说,这本书在电影理论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本书核心内容是通过电影艺术形式的发展过程及电影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联系来探讨电影艺术本性。书中关于无声电影艺术经验的总结、关于有声电影的功过和电影艺术的三大特点等论述,至今仍被电影研究家广泛引用。
《中国电影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李少白
目前对中国电影史表述最为完整和规范的一本教材,李少白先生的经典著作,必读之书。
《中国电影史》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 钟大丰、舒晓鸣著作
北京电影学院本科教材,电影史方向必备书籍。
《影心探颐》 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版 李少白
书中的文章,是李少白先生根据他新时期以来为电影专业本科生、研究生授课或学术会议发言的稿本扩展整理而成,对电影教学或自学电影知识有比较切实的参考价值。
《中国电影发展史》 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版 程季华、李少白、邢祖文
本书以时间为轴,详细的描述了中国电影的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与奋斗历程,作品叙述富有感染力。
《当代中国》电影卷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
相当于中国电影理论、电影史发展的百科全书,建议入手。
《西方电影史概论》 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年版 邵牧君
《西方电影史概论》的主要内容是:这不是一本电影史。作者只是对西方电影史上的某些问题作了些十分肤浅的论述,或者说,只是就怎样看待西方电影史的问题谈了些不成熟的看法。对于不熟悉西方电影史的读者来说,这本小书也许能起一点增长知识的作用。我们读西方的一些电影史著作时,由于其中提到的影片作者们绝大部分都未看过,而那些作者们又往往是在假定读者已经熟悉这些影片的前提下写他们的书的,所以容易愈读愈糊涂,不能完卷。作者这本小书可能没有这个毛病,一是作者自己吃过读那种书的苦头,本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尽量介绍背景材料,不讲没头没脑的话。
《世界电影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美)克莉丝汀·汤普森大卫·波德维尔
《世界电影史》是一部在欧美电影史论界广有影响的世界电影史著述,也是一本在西方国家十分畅销的电影教科书,美国许多大学的电影系和传播系均以此书作为教材。此电影史论浩繁渊博,系统周详,上至电影诞生,下至20世纪80年代,主要从剧情(故事)影片、纪录影片、先锋实验影片三大块来综述百年电影发展史。
《世界电影史》 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年版 (法)乔治·萨杜尔
书名原文:Histoire du cinema mondial des origines a nos jours:乔治·萨杜尔,法国电影史学家 。对世界各国的电影事业概况、思潮流派、创作倾向、重要作品和人物做了全面的论述。
《世界电影史3》 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版 (联邦德国)乌利希·格雷戈尔
本书是联邦德国著名电影史家乌利希·格雷戈尔继《世界电影史》第一、二卷之后的另一部著作,作者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1960年以来世界各国电影发展的概况,尤以较大篇幅对各主要电影国家的电影经济、电影流派、重要导演及其影片作了客观而详尽的评介。插入了影剧剧照三百余幅。此外,《附录》中还编列了大量的人名、片名等索引。因此,作为世界电影史的一家之说,本书对外旧电影研究者来说,不失为一部较有价值的参考书和工具书。
为什么要学艺术概论
艺术概论是所有艺术考生考研必考的科目,是文化部“高等艺术教育‘九五’部级教材”和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它在包括专业艺术院校在内的全国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理论教学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和影响,所以要学习艺术概论。
艺术概论力求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根本原则,坚持内容的科学性和体系的完整性。
从现实出发,对二十世纪以来的艺术问题,对近二十年中国文艺界出现的新的研究课题,新的艺术现象,力求做出正面的理论阐释。
西方后现代主义的许多学者是左派思想家或称之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他们的学说各自不同又各成体系。
但都带有鲜明的反本质主义的批判性,批判的对象就是西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和启蒙运动以来的现代性。
中国的国情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与西方不同,中国的艺术发展也正处在古今中西文化多维度的矛盾与碰撞之中。
因此,坚持科学与理性(而不是反科学与反理性),坚持探寻真理(而不是传播谬误),走自己的路、
努力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而不是追随西方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体系,是艺术概论再次被修订工作的初衷与目的。
扩展资料:
《中国艺术教育大系:艺术概论》是一本以专业艺术教育为主、兼顾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艺术理论教材。
《中国艺术教育大系:艺术概论》一书首次出版为1983年,那是拨乱反正后中国艺术教育大发展的年代;《中国艺术教育大系:艺术概论》的出版受到高等艺术院校师生们的热烈欢迎。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艺术教育事业也在与时俱进。为了适应不断发展、飞速提高的艺术教育水平,1998年在文化部教科司的指导下,由文化部所属艺术院校的资深教授们组成编写组。
新版《中国艺术教育大系:艺术概论》于2000年出版,当年获评“高等艺术教育‘九五’部级教材”,并列入文化部、教育部共同组织的“中国艺术教育大系”。
2006年,根据五年的教学反馈,对新版《中国艺术教育大系:艺术概论》作了勘误修订,并申报成功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010年,为保证高等院校艺术教育的高质量、高水平,更好地为艺术专业的广大师生服务。
由原编写组的教授们,根据国内外最新的学术观点、艺术教育理论和十年来的教学实践对《中国艺术教育大系:艺术概论》做了较多内容的修订,是为此次修订版。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艺术教育大系:艺术概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艺术概论
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学考研参考书有哪些?中国艺术研究院考研专业二概述
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专业二在考试时,是第二天下午的时候考察,考试时间为14:00-17:00,考试分值150分。
通过分析近年来研究院的题目,研究院对专业二的考察主要集中于:文艺理论、文艺批评、美学以及文艺研究分析这几个部分。
中国艺术研究院考研专业二参考书(必备参考书)
虽然中国艺术研究院没有指定的参考书目,但根据近年来的考题,以及考上的同学的复习情况,同时也有高分大神的整理,我们归纳总结出来了下面的参考书。
《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王朝闻
这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总结了20世纪50-60年代美学大讨论和80年代初“美学热”的理论成果,初步建立了以社会实践论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观。
这本书有一定的阅读难度,可以先从上一本参考书先入手。
《艺术概论》 文化艺术出版社 王宏建
这本《艺术概论》是王宏建老师编写的经典本科教材,文艺理论可以从这本书里找到相关表述。
这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所以阅读的时候有一定的难度。全书共有六章,它们是:第一章 艺术本质论 、第二章 艺术门类论 、第三章 艺术发展论 、第四章 艺术创作论 、第五章 艺术作品论 、第六章 艺术接受论 。而这里面的 艺术本质论、艺术发展论、艺术创作论、艺术接收论 都是专业一艺术概论的考察重点,反复阅读十分必要。
《艺术学概论》彭吉象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彭吉象的《艺术学概论》在篇幅上虽然要比王宏建的《艺术概论》看上去要多,但难度而言要简单很多。
这本书包含了三编十二章节,上编为【艺术总论】,包含了艺术的本质与特征、艺术的起源、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文化系统中的艺术四个部分。中编为【艺术种类】包含了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情艺术、综合艺术、语言艺术五个部分。下编为【艺术系统】包含了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三个部分。
这些部分我们不难从王宏建的版本上找到对应的章节,当然,要是两本能结合起来来看,就更好了。
《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叶朗
这本参考书是对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概论里的美学部分最好的补充。这是一本全面、系统地讲述美学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教科书,同时也是一本研究美学理论核心区的前沿课题的学术著作。
这本书除绪论外,共4编15章,第一编为审美活动,讲的美是什么,美感的分析,美和美感的社会性;第二编为审美领域,介绍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及技术美的范畴;第三编为审美范畴,介绍了优美与崇高、悲剧与喜剧、丑与荒诞、沉郁与飘逸及空灵;第四编为审美人生,介绍美育与人生境界等内容 。
《中国文学史》(4册) 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费振刚 人民文学出版社
这套书的内容很完整,共有四册,对于我国每个时期的文学发展有很深刻的解读。对考试的帮助很大。
这套书共有9编 。其中, 第一编上古至战国的文学;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第五编宋代文学;第六编元代文学;第七编明代文学;第八编清初至清中叶的文学;第九编近代文学——晚清至“五四”的文学。
这本书可以结合前面的书籍一起学习,将知识点都串在一起。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这套书是研究中国文学的经典教材,一定要入手。
全本分为四卷。本书倡导文学本位,并将文学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中,翔实地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作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考证和论述。各章均有详细的附注,以介绍各家之说,各卷之后附有研修书目,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前瞻性以及较大的信息量。
《学术思想与人物》刘梦溪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本书主要收集了近现代著名人物的学术著作以及学术思想,是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专业的必读书籍。
中国艺术研究院考研专业二参考书(补充参考书)
《中国文化史》中华书局2015年版 柳诒徵
《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张岱年 / 方克立
《文学理论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童庆炳
《西方美学史》 朱光潜
《西方文论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马新国
《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备考策略及指导
关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文艺学考研专业二801文艺理论与批评 的备考策略,同学们最希望的还是能把上面的几本书汇总起来,尤其是文学史与文学理论的结合,虽然很难做到完美的融合这些书的内容,但仍然希望至少包含是最好的了。
上面我们提到了童庆炳的《文学理论教程》,这本书是文学理论的基础教科书,关于文学理论有详细的介绍,因此,这本书的很多部分可以当做同学们在答题时用作提高分值的重要作用。
所以,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仅仅看一本书是不够的,一定要将几本书结合起来看才可以,不然的话,可能复习起来的全面性会有偏差,答题的时候自然就缺少相关的知识点。
此外,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学801文艺理论与批评资料已经上线,有需要的同学可以咨询【才思考研】。
专业二资料与专业一610文学基础一起使用最为合适!
急求 北大和北师大 影视学 研究生 参考书目北京大学艺术学系于1997年4月宣告成立,这标志着北大艺术教育和艺术学研究在北大揭开了一页新的历史篇章。
艺术学系设四个教研室: 艺术学教研室、美术学教研室、音乐学教研室、影视学教研室。 设有四个研究所:文化产业研究所、书法研究所、京昆艺术研究所、戏剧研究所、电视研究中心等。
艺术学系还设有数字影像实验室、苹果电脑实验室和图书音像资料室。目前,艺术学系建设成一座较大规模的图书音像资料馆,国内最大的数字电影研究资料库。 北京大学艺术学系还负责管理和辅导北京大学学生艺术团的工作。北大学生艺术团包括学生合唱团、学生管弦乐团、学生舞蹈团、学生民乐团等,近年来曾多次应邀出访美国、西班牙、新加坡等国并在国际比赛中获奖。艺术学习将努力把北京大学艺术团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声誉的大学生艺术团体,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并在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和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作用。艺术学系还先后聘请一批海内外著名的学者和艺术家担任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
北大艺术学系致力于以下互相联系的四项目标:一, 向全体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使他们具有较丰富的艺术知识,同时具有较高的趣味、格调和鉴赏力,从而成为有相当艺术修养的人才;
二, 培养一批艺术教育、艺术评论、艺术实践和艺术研究的专门人才(包括一批艺术研究的高级人才),这些人才应在理论基础、专业训练、综合素质等三个方面都达到较高要求;
三, 积极组织基础艺术理论、各门类艺术、比较艺术和美育等方面的学术研究,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国际水准和中国特色的艺术学作出自己的贡献;
四, 通过面向社会的艺术教育、艺术评论,以及在艺术产业、艺术科技、广告产业等方面的探索和研究,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和社会注意市场经济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最快将于年内成立,初期计划包括美术系、音乐系、影视艺术系、文化管理系四个系和戏剧研究所、书法艺术研究所、影视研究所等。
现有专业:本科(影视编导、艺术学、音乐学、文化艺术管理)
硕士(艺术学、电影学、美术学)
艺术硕士(MFA)
博士(艺术学)
可预计即将开设:本科(音乐表演、艺术设计)
硕士(戏剧戏曲学、设计艺术学、广播电视艺术学)
博士(电影学、 广播电视艺术学)
目前,艺术学院有电影学博士生导师1名:彭吉象 [教授],硕士生导师5名.影视学教研室 (主任:陈旭光 教授) 陈旭光 [教授] 俞 虹 [教授] 李道新 [副教授] 陈 宇 [副教授] 邱章红 [讲师] 陈宇[讲师]
彭吉象 教授
北京大学艺术学系书记 副系主任
博士研究生指导导师
学术职务:
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
中国高教美育研究常务副会长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高校分会副会长
中国高教影视学会副会长
开设主要课程:
艺术概论、影视鉴赏、中国艺术精神、
美学原理、影视美学
当前主要工作领域:
1. 主编"影视艺术丛书"(首批共10本),其中包括本人撰写的《影视美学》(35万字),以及由国内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撰写的《影视社会学》,《影视心理学》,《影视文化学》,《影视语言学》,《影视批评学》,《影视艺术传播学》等,此套丛书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01年末开始陆续出版.
2. 研究课题《艺术学原理》拟在本人原来主编的《中国艺术学》(80万字)与《艺术学概论》(30万字)的基础上,努力用现代观念来阐述中国艺术传统理论,运用打通学科、打通中西、打通古今的研究方法来进行。
3. 承担中央电视台研究课题“电视综艺节目研究”。
4.本人目前正在同北京大学出版社共同组织一套影视艺术译丛,其中包括本人带领2000级影视专业研究生共同翻译的〈Film Art (第五版),该书是美国著名大学均采用的电影教材,而且是美国影视专业学生必修课的指定教科书。该书将于2001年12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同时发行的还将有另外两本著作《电影文化》、《电影简史》等。
研究课题:
1. 国家"八五"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科研项目《中国艺术学》,本人为课题负责人。该项目在"八五"期间全国艺术科研10个重点项目中名列第二位,研究成果为《中国艺术学》,本人主编,5位教授共同撰写,历时5年完成,共80万字。
2 .中央电视台研究课题《电视综艺节目研究》。
主要学术获奖情况:
1 .《中国艺术学》(本人主编,高教出版社于97年12月出版,80万字)1998年获"中国图书奖";1999年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1999年获全国文科最高奖,即第一届国家社科基金优秀项目成果二等奖。
2 .《影视鉴赏》(本人主编,高教出版社98年7月出版,30万字)1998年被列为国家级"九五"重点教材。1998年被教育部推荐为全国普通高校美育与艺术教育重点教材(共四本),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岚清同志为这套重点教材写序,倡导高校普及美育与艺术教育。1999年被教育部列为全国普通高校素质教育第一批重点教材(共41本)之一。2001年先后被北京市评为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以及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3.《电影银幕世界的魅力》(北大出版社1991年版)和《艺术学概论》(北大出版社1994年版)分别获得北京大学第四届与第六届科研成果奖。
主要学术著作:
1. 《中国艺术学》,主编,高教出版社97年12月出版,80万字。
2. 《影视鉴赏》,主编,高教出版社98年7月出版,30万字。
3. 《电影银幕世界的魅力》,彭吉象著,北大出版社91年版,25万字。
4. 《艺术学概论》,彭吉象著,高教出版社2002年版,35万字。
5. 《影视美学》,彭吉象著,北大出版社2001年版,35万字。
主要学术论文:
1. 《散文诗电影的美学特色》,载《电影艺术》,1985年第7期
2. 《惊险片段的美学追求》,载《当代电影》1988年第3期
3. 《走向跨文化研究的比较艺术学》,载《文艺研究》1998年第2期
4. 《中国戏曲与日本能乐美学特性比较略论》,载《文艺研究》2000年第4期
5. 《跨文化交流中的华语电影》,载《电影艺术》2000年第1期,《北京日报》2001年2月18日转载摘要,《新华文摘》2001年第5期转载
6. 《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华民族影视艺术》,载《现代传播》2001年第2期
7. 《中华民族影视艺术与WTO》,载《电影创作》2001年第3期
李道新 副教授 博士
北京大学艺术学系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指导导师
开设主要课程:
中国电影史、中国电影批评
主要研究领域:
中国电影史、中国电影批评、中国电影文化、中国电影传播
主要学术获奖情况:
《中国电影批评史(1897-2000)》(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6月出版,64万字)2004年获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主要教学获奖情况:
2003年获北京大学十佳教师称号。
主要学术著作(均为独立署名):
1. 《中国电影文化史(1905-2004)》,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71万字。
2. 《中国电影的史学建构》,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27万字。
3. 《中国电影批评史(1897-2000)》,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版,64万字。
4. 《影视批评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34万字。
5. 《中国电影史(1937-1945)》,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23万字。
6. 《波德莱尔是怎样读书写作的》,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34万字。
主要学术论文(均为独立署名):
1. 《消费逻辑的建立与贺岁电影的进路》,《文艺研究》2005年第5期。
2. 《以光影追寻光明——沈浮早期电影的精神走向及其文化含义》,《当代电影》2005年第3期。
3. 《沦陷时期的上海电影与中国电影的历史叙述》,《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4. 《建构中国电影文化史》《当代电影》2005年第1期。
5. 《意识形态氛围与中国恐怖电影的不可预期》,《电影新作》2004年第5期。
6. 《电影学术:无人喝彩的尴尬与渴望超越的焦虑》,《中华读书报》2004年8月11日。
7. 《电影启蒙与启蒙电影--郑正秋电影的精神走向及其文化含义》,《当代电影》2004年第2期。
8. 《作为类型的中国早期喜剧片》(上、下),《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2、3期(连载)。
9. 《新中国喜剧电影的历史境遇及其观念转型》,《电影艺术》2003年第6期。
10. 《女性意识及其艰难浮现--影片跆拳道文化阐释》,《当代电影》2003年第6期。
11. 《市场经济呼唤重构中国电影类型生态》(记者专访),《中国文化报》2003年8月26日。
12. 《从中国电影的类型传统看当前中国电影的发展机缘》,《文艺报》2003年7月17日。
13. 《心灵探询与价值重建--影片和你在一起的文化读解》,《当代电影》2003年第2期。
14. 《中国早期电影史:类型研究的引入与垦拓》,《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15. 《第四代导演的历史意识及其在中国电影史上的独特地位》(上、下),《海南师范学院学报· 社科版》2003年第1期、2002年第6期(连载)。
16. 《为生而死与向死而生--对侯孝贤影片童年往事的一种读解》,《电影新作》2002年第6期。
17. 《中国早期电影里的父亲形象及其文化含义》,《电影艺术》2002年第6期。
18. 《物恋悲剧与生存困境--影片寻枪的文化读解》,《电影艺术》2002年第3期。
19. 《历史·文化与个体·尘世--夏钢影片玻璃是透明的评析》,《当代电影》2002年第1期。
20. 《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的独特处境及历史命运》,《当代电影》2001年第6期。
21. 《中国电影史研究的发展趋势及前景》,《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22. 《王家卫电影的精神走向及其文化含义》,《当代电影》2001年第3期。
23. 《选择与坚持:早期现实主义电影批评》,《文艺理论与批评》2001年第1期。
24. 《作为类型的中国早期歌唱片》,《当代电影》2000年第6期。
25. 《电影理论与电影史视野里的中国电影批评》,《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26. 《中国早期电影里的都市形象及其文化含义》,《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6期。
27. 《当代中国电影:现实主义50年》(上、下),《电影艺术》1999年第5、6期(连载)。
28. 《建构中国电影批评史》,《电影艺术》199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