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赵文王统治多少年,以及赵国存在多少年历史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本文目录一览:
1、赵惠文王在位多少年
2、求春秋战国时期秦、卫、鲁、燕、齐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赵文王统治多少年,以及赵国存在多少年历史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1、赵惠文王在位多少年 2、求春秋战国时期秦、卫、鲁、燕、齐国的各个君王统治时间表~!急~! 3、战国时期赵文王的详细资料 4、赵惠文王哪一年即位 5、赵王叫什么? 6、赵文王是谁 赵惠文王在位多少年赵惠文王(前308年─前266年),亦称文王,嬴姓,赵氏,名何,东周战国时期赵国君主,赵武灵王次子。
其母便是深得赵武灵王宠爱的王后吴娃。赵何乃是赵武灵王次子,并非长子。赵武灵王的长子是公子赵章。周赧王十六年(前299年)五月,赵武灵王传位于赵何,自称主父,但后来在赵惠文王朝会群臣时,他看到高大的长子向幼弟屈尊叩拜,心有不忍,在前295年封赵章于代地,为安阳君。
赵惠文王在位时有蔺相如、廉颇、平原君、赵奢等文武大臣,政治清明,武力强大。
求春秋战国时期秦、卫、鲁、燕、齐国的各个君王统治时间表~!急~!百度的 新华字典上也有
秦国
秦嬴 不详 不详
秦侯 不详 不详
公伯 不详 不详
秦仲 不详 不详
秦庄公 前821-前776 44
秦襄公 前777-前766 12
秦文公 前765-前714 51
秦宁公 前715-前702 13
秦出公 前703-前696 7
秦武公 前697-前676 21
秦德公 前677-前674 3
秦宣公 前675-前662 13
秦成公 前663-前660 3
秦穆公 前659-前619 40
秦康公 前620-前609 11
秦共公 前608-前602 6
秦桓公 前603-前577 26
秦景公 前576-前537 39
秦哀公 前536-前501 35
秦惠公 前500-前491 9
秦悼公 前490-前477 13
秦共公 前476-前443 33
秦躁公 前442-前429 13
秦怀公 前428-前425 3
秦灵公 前424-前415 9
秦简公 前414-前400 14
秦惠公 前399-前387 12
秦出子 前386-前385 1
秦献公 前384-前362 22
秦孝公 前361-前338 23
秦惠文王 前337-前311 26
秦悼武王 前310-前307 3
秦昭襄王 前306-前251 55
秦孝文王 前250 1
秦庄襄王 前249-前247 2
秦王(嬴政) 前246-前220 26
秦帝系表 (公元前221 至 公元前206年)
秦始皇 前221-前210 11
秦二世 前209-前207 3
子婴 前207 8个月
晋国
晋唐叔 姬虞 1042
晋侯燮 姬燮
晋武侯 姬宁族
晋成侯 姬服人
晋厉侯 姬福 859
晋靖侯 姬宜臼 858 841
晋厘侯 姬司徒 840 823
晋献侯 姬籍 822 812
晋穆侯 姬费王 811 785
晋殇叔 784 781
晋文侯 姬仇 780 746
晋昭侯 姬伯 745 740
晋孝侯 姬平 739 724
晋鄂侯 姬却 723 718
晋哀侯 姬光 717 710
晋小子侯 姬小子 709 707
晋侯泯 姬泯 706 689
曲沃桓叔 姬成师 744 732
曲沃庄伯 姬鱓 731 716
曲沃武伯 姬称 715 679
晋武公 姬称 678 677
晋献公 姬诡诸 676 651
晋惠公 姬夷吾 650 637
晋文公 姬重耳 636 628
晋襄公 姬欢 627 621
晋灵公 姬夷皋 620 607
晋成公 姬黑臀 606 600
晋景公 姬据 599 581
晋厉公 姬寿曼 580 573
晋悼公 姬周 572 558
晋平公 姬彪 557 532
晋昭公 姬夷 531 526
晋顷公 姬弃疾 525 512
晋定公 姬午 511 475
晋出公 姬凿 474 452
晋哀公 姬骄 451 434
晋幽公 姬柳 433 416
晋烈公 姬止 415 389
晋孝公 姬颀 388
晋静公 姬俱酒 249
重要事件
前739年,晋昭侯把曲沃封给晋文侯的弟弟桓叔,晋国被分成两个行政区
前679年,曲沃武伯统一晋国,周厘王封曲沃武伯为晋国君主,并列为诸侯,曲沃武伯改名为晋武公
前661年,晋国占领了耿国、霍国和魏国
前656年,骊姬之乱,世子被迫自杀,重耳逃走
前655年,晋国使用假途伐虢之计,占据虞国和虢国
前651年,晋献公逝世,骊姬之乱结束,晋惠公即位。
前646年,因为晋惠公拒绝向秦国卖粮食赈济饥荒,秦穆公大怒,在韩之战攻打并打败晋国。
前636年,重耳(晋文公)即位
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晋国打败楚国
前628年,晋文公驾崩,其子晋襄公即位
前627年,晋秦肴之战,晋国打败秦国
前621年,晋襄公逝世,其子晋灵公尚幼,国相赵盾掌握政权。
前607年, 晋灵公被杀,其叔晋成公即位
前600年, 晋成公逝世, 其子晋景公即位
前453年, 韩、赵、魏三家灭知氏
前403年, 韩、赵、魏三家为诸侯。
前349年, 韩、赵两国杀晋君,晋国灭亡
赵国
赵简子 赵鞅 42 (前517年――前476年)
赵襄子 赵无恤 51 (前475年――前425年)
赵桓子 赵嘉 1 (前424年――前424年)
赵献侯 赵浣 15 (前423年――前409年)
赵烈侯 赵籍 9 (前408年――前400年)
赵武侯 赵□ 13 (前399年――前387年)
赵敬侯 赵章 12 (前386年――前375年)
赵成侯 赵种 25 (前374年――前350年)
赵肃侯 赵语 24 (前349年――前326年)
赵武灵王 赵雍 27 (前325年――前299年)
赵惠文王 赵何 33 (前298年――前266年)
赵孝成王 赵丹 21 (前265年――前245年)
赵悼襄王 赵偃 9 (前244年――前236年)
赵幽缪王 赵迁 8 (前235年――前228年)
代王嘉 赵嘉 6 (前227年――前222年)
魏国
-395 丙戌 魏武侯 元年
-376 乙巳 韩、魏、赵分晋
-369 壬子 魏惠王 元年
-318 癸卯 魏襄王 元年
-295 丙寅 魏昭王 元年
-276 乙酉 魏安厘王 元年
-242 己未 魏景闵王 元年
-227 甲戌 魏王假 元年
-225 丙子 (秦灭魏)
韩国
韩国君主列表
韩景侯 前409年-前395年 在位15年
韩烈侯 前394年-前372年 在位23年
韩哀侯 前371年-前369年 在位3年
韩共侯 前368年-前359年 在位10年(懿侯)
韩厘侯 前358年-前333年 在位25年(昭侯)
韩威侯 前332年-前326年 在位7年
韩宣王 前325年-前312年 在位14年(宣惠王)
韩襄王 前311年-前296年 在位16年(襄哀王)
韩厘王 前295年-前273年 在位23年
韩桓惠王 前272年-前239年 前34年
韩废王 前238年-前230年 在位9年
郑国
国君世袭
郑桓公 姬友 在位36年 前806年-前771年
郑武公 姬掘突 在位27年 前770年-前744年
郑庄公 姬寤生 在位43年 前743年-前701年
郑昭公 姬忽 在位1年 前700年
郑厉公 姬突 在位4年 前700年-前697年
郑昭公 姬忽 在位2年 前696年-前695年(复位)
郑子亹 姬子亹 在位7月 前694年
郑子 姬婴 在位14年 前693年-前680年
郑厉公 姬突 在位7年 前679年-前673年 (复位)
郑文公 姬踕 在位45年 前672年-前628年
郑穆公 姬子兰 在位22年 前627年-前606年
郑灵公 姬子夷 在位1年 前605年
郑襄公 姬子坚 在位18年 前604年-前587年
郑悼公 姬沸 在位2年 前586年-前585年
郑成公 姬睔 在位14年 前584年-前571年
郑厘公 姬恽 在位5年 前570年-前566年
郑简公 姬嘉 在位36年 前565年-前530年
郑定公 姬宁 在位16年 前529年-前514年
郑献公 姬趸 在位13年 前513年-前501年
郑声公 姬胜 在位38年 前500年-前463年
郑哀公 姬易 在位8年 前462年-前455年
郑共公 姬丑 在位31年 前454年-前423年
郑幽公 姬已 在位1年 前423年
郑繻公 姬骀 在位27年 前422年-前396年
郑康公 姬乙 在位21年 前395年-前375年
齐国
君主
姜齐
称号 国君姓名 在位年份 在位年数
齐太公 姜尚,字子牙 前年—前1000年 在位年
齐丁公 姜伋 (一说姜及) 前999年—前年 在位年
齐乙公 姜得 前年—前年 在位年
齐癸公 姜慈母 前年—前年 在位年
齐哀公 姜不辰 (一说姜不臣) 前年—前863年 在位年
齐胡公 姜静 前862年—前860年 在位3年
齐献公 姜山 前859年—前851年 在位9年
齐武公 姜寿 前850年—前825年 在位26年
齐厉公 姜无忌 前824年—前816年 在位9年
齐文公 姜赤 前815年—前804年 在位12年
齐成公 姜脱 (一说姜说) 前803年—前795年 在位9年
齐前庄公 姜购 前794年—前731年 在位64年
齐厘公 姜禄 前730年—前698年 在位33年
齐襄公 姜诸儿 前697年—前686年 在位12年
齐前废公 姜无知(公孙无知) 前686年 在位2月
齐桓公 姜小白 前685年—前643年 在位43年
齐中废公 姜无诡 前643年 在位3月
齐孝公 姜昭 前642年—前633年 在位10年
齐昭公 姜潘 前632年—前613年 在位20年
齐后废公 姜舍 前613年 在位5月
齐懿公 姜商人 前612年—前609年 在位4年
齐惠公 姜元 前608年—前599年 在位10年
齐顷公 姜无野 前598年—前582年 在位28年
齐灵公 姜环 前581年—前554年 在位6年
齐后庄公 姜光 前553年—前548年 在位6年
齐景公 姜杵臼 前547年—前490年 在位58年
齐晏孺子 姜荼 前489年 在位10月
齐悼公 姜阳生 前488年—前485年 在位4年
齐简公 姜壬 前484年—前481年 在位4年
齐平公 姜骜 前480年—前456年 在位25年
齐宣公 姜积 前455年—前405年 在位51年
齐康公 姜贷 前404年—前379年 在位26年
田齐
称号 国君姓名 在位年份 在位年数
齐太公 田和 前404年—前384年 在位21年
齐废公 田剡 前383年—前375年 在位9年
齐桓公 田午 前374年—前357年 在位18年
齐威王 田因齐 前356年—前320年 在位37年
齐宣王 田辟强 前319年—前301年 在位19年
齐愍王 田地 前300年—前284年 在位17年
齐襄王 田法章 前283年—前265年 在位19年
齐废王 田建 前264年—前221年 在位44年
燕国
燕惠侯 38 (前864年――前827年)
燕厘侯 36 (前826年――前791年)
燕顷侯 24 (前790年――前767年)
燕哀侯 2 (前766年――前765年)
燕郑侯 36 (前764年――前729年)
燕穆侯 18 (前728年――前711年)
燕宣侯 13 (前710年――前698年)
燕桓侯 7 (前697年――前691年)
燕庄公 33 (前690年――前658年)
燕襄公 40 (前657年――前618年)
燕前桓公 16 (前617年――前602年)
燕宣公 15 (前601年――前587年)
燕昭公 13 (前586年――前574年)
燕武公 19 (前573年――前555年)
燕前文公 6 (前554年――前549年)
燕懿公 4 (前548年――前545年)
燕惠公 9 (前544年――前536年)
燕悼公 7 (前535年――前529年)
燕共公 5 (前528年――前524年)
燕平公 31 (前523年――前493年)
燕孝公 38 (前492年――前455年)
燕成公 16 (前454年――前439年)
燕闵公 24 (前438年――前415年)
燕简公 姬载 42 (前414年――前373年)
燕后桓公 11 (前372年――前362年)
燕后文公 29 (前361年――前333年)
燕易王 12 (前332年――前321年)
燕王哙 姬哙 9 (前320年――前312年)
燕昭王 姬职 33 (前311年――前279年)
燕惠王 7 (前278年――前272年)
燕武成王 14 (前271年――前258年)
燕孝王 3 (前257年――前255年)
燕王喜 姬喜 33 (前254年――前222年
楚国
楚国君主列表及在位年份
:楚武王(约前740年至前690年)
:楚文王(前689年至前675年六月庚申)
:楚王堵敖(约前674年至前672年)
:楚成王(前671年至前626年冬季十月)
:楚穆王(前625年至前614年)
:楚庄王(前613年至前591年秋季)
:楚共王(前590年至前560年)
:楚康王(前559年至前545年九月或以后)
:楚王郏敖(前544年至前541年冬季)
:楚灵王(前540年至前529年五月)
:楚平王(前528年至前516年九月)
:楚昭王(前515年至前489年秋季七月或以后)
:楚惠王(前488年至前432年)
:楚简王(前431年至前408年)
:楚声王(前407年至前402年)
:楚悼王(前401年至前381年)
:楚肃王(前380年至前370年)
:楚宣王(前369年至前340年)
:楚威王(前339年至前329年)
:楚怀王(前328年至前299年)
:楚顷襄王(前298年至前263年秋季)
:楚考烈王(前262年至前238年)
:楚幽王(前237年至前229年)
:楚哀王(前228年)
:楚王负刍(前227年至前223年)
:昌平君(前223年)
:楚怀王孙心或楚义帝(前208年至前206年)
:西楚霸王项羽(前206年至前202年)
补充回答: 卫国世系 次序 谥号 氏名 在位时间 在位年数 都城 备注
1 卫康叔 康封
朝歌
2 卫康伯 卫髡
朝歌
3 卫考伯
朝歌
4 卫嗣伯
朝歌
5 卫疌伯
朝歌
6 卫靖伯
朝歌
7 卫贞伯
?——前869年
朝歌
8 卫顷侯
前868年——前857年 12 朝歌
9 卫釐侯
前856年——前815年 42 朝歌
10 卫共伯 卫馀 前814年——前813年 2 朝歌
11 卫武公 卫和 前812年——前758年 55 朝歌
12 卫前庄公 卫扬 前757年——前735年 23 朝歌
13 卫桓公 卫完 前734年——前719年 16 朝歌
14 卫前废公 卫州吁 前719年 1 朝歌
15 卫宣公 卫晋 前718年——前700年 19 朝歌
16 卫惠公 卫朔 前699年——前697年 3 朝歌
17 (无) 卫黔牟 前696年——前687年 10 朝歌
卫惠公 卫朔 前686年——前669年 18 朝歌 复位
18 卫懿公 卫赤 前668年——前660年 9 朝歌
19 卫戴公 卫申 前660年 1 朝歌
20 卫文公 卫毁 前659年——前635年 25 楚丘
21 卫成公 卫郑 前634年——前633年 2 楚丘
22 卫中废公 卫瑕 前632年 1 楚丘
卫成公 卫郑 前631年——前600年 32 楚丘(公元前629年迁都濮阳) 复位
23 卫穆公 卫遫 前599年——前589年 11 濮阳
24 卫定公 卫臧 前588年——前577年 12 濮阳
25 卫献公 卫衎 前576年——前559年 18 濮阳
26 卫殇公 卫秋 前558年——前547年 12 濮阳
卫献公 卫衎 前546年——前544年 3 濮阳 复位
27 卫襄公 卫恶 前543年——前535年 9 濮阳
28 卫灵公 卫元 前534年——前493年 42 濮阳
29 卫出公 卫辄 前492年——前480年 13 濮阳
30 卫后庄公 卫蒯聩 前480年——前478年 3 濮阳
31 (无) 卫斑师 前478年 1 濮阳
32 卫后废公 卫起 前477年 1 濮阳
卫出公 卫辄 前476年——前470年 7 濮阳 复位
33 卫悼公 卫黔 前469年——前465年 5 濮阳
34 卫敬公 卫弗 前464年——前432年 33 濮阳
35 卫昭公 卫纠 前431年——前426年 6 濮阳
36 卫怀公 卫亶 前425年——前415年 11 濮阳
37 卫慎公 卫穨 前414年——前383年 32 濮阳
38 卫声公 卫训 前382年——前372年 11 濮阳
39 卫成侯 卫不逝 前371年——前343年 29 濮阳
40 卫平侯 子南劲 前342年——前335年 8 濮阳
41 卫嗣君
前334年——前293年 42 濮阳
42 卫怀君
前292年——前252年 41 濮阳
43 卫元君
前253年——前230年 33 野王
44 卫君角 卫角 前230年——前209年 21 野王
补充回答: 鲁国世家 序 谥号 中文名 在位时间 年数 备注
1 周公 姬旦 前1041年 1 周武王姬发弟,文王子
2 鲁公 姬伯禽 前1040年-前997年 43 周公旦长子;平淮夷、徐戎;作《费誓》
3 鲁考公 姬酋 前996年-前993年 4 伯禽子;其名《世本》作“就”
4 鲁炀公 姬熙 前992年-前987年 6 伯禽子,考公弟;一名怡
5 鲁幽公 姬宰 前986年-前973年 14 炀公子
6 鲁魏公 姬沸 前973年-前924年 50 炀公子,幽公弟;弑幽公自立,当年改元
7 鲁厉公 姬擢 前923年-前887年 37 魏公子
8 鲁献公 姬具 前886年-前855年 32 魏公子,厉公弟
9 鲁真公 姬濞 前854年-前825年 30 献公子
10 鲁武公 姬敖 前824年-前816年 9 献公子,真公弟
11 鲁懿公 姬戏 前815年-前807年 9 武公子,周宣王擅立武公少子戏为鲁太子
12 鲁公 姬伯御 前806年-前796年 11 武公孙,太子括子;与国人杀懿公后自立
13 鲁孝公 姬称 前795年-前769年 27 懿公子;周宣王率诸侯伐鲁,杀伯御后立
14 鲁惠公 姬弗湟 前768年-前723年 46 孝公子
15 鲁隐公 姬息姑 前722年-前712年 11 惠公庶子;摄政行君事;被公子翚弑
16 鲁桓公 姬允 前711年-前694年 18 惠公子;前694年在齐被公子彭生所害
17 鲁庄公 姬同 前693年-前662年 32 桓公子
18 鲁闵公 姬启方 前661年-前660年 2 庄公子,斑弟;庆父立其为君
19 鲁僖公 姬申 前659年-前627年 33 桓公子,庄公弟
20 鲁文公 姬兴 前626年-前609年 18 僖公子
21 鲁宣公 姬馁 前608年-前591年 18 文公子
22 鲁成公 姬黑肱 前590年-前573年 18 宣公子
23 鲁襄公 姬午 前572年-前542年 31 成公子;亲朝晋平公
24 鲁君野 姬野 前542年 1 襄公子
25 鲁昭公 姬裯 前541年-前510年 32 襄公子,野弟
26 鲁定公 姬宋 前509年-前495年 15 昭公子
27 鲁哀公 姬蒋 前494年-前468年 27 定公子
28 鲁悼公 姬宁 前467年-前437年 31 哀公子
29 鲁元公 姬嘉 前436年-前416年 21 悼公子
30 鲁穆公 姬显 前415年-前383年 33 元公子;摆脱了三桓专政
31 鲁共公 姬奋 前382年-前353年 30 穆公子
32 鲁康公 姬屯 前352年-前344年 9 共公子
33 鲁景公 姬匽 前343年-前323年 21 康公子
34 鲁平公 姬旅 前322年-前303年 20 景公子;《史记》载其名“叔”
35 鲁湣公 姬贾 前302年-前280年 23 平公子;《史记》作“文公”
36 鲁顷公 姬雠 前279年-前256年 24 文公子;楚考烈王灭鲁,迁顷公于下邑
战国时期赵文王的详细资料
【赵惠文王】(?~前266), 公元前299~前266年在位 。战国时赵国国君。名何。赵武灵王之子,其母便是深得赵武灵王宠爱的王后吴娃。赵何乃是赵武灵王次子,并非长子。赵武灵王的长子是公子赵章。因公子章的母亲早死,而赵武灵王宠爱吴娃,因此只封了赵章为安阳君。赵武灵王27年,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传位于赵何,自称主父,从此他便专心于军事,想要称霸。赵惠文王继位初以年幼,由相国肥义辅政。赵惠文王4年,公元前295年,安阳君赵章勾结大臣田不礼起兵反对赵惠文王,杀死了肥义。兵败后逃到主父(赵武灵王)所居的沙丘宫。公子成和李兑派兵包围了沙丘宫,杀死叛乱的安阳君公子章和大臣田不礼。赵惠文王随即下令,以主父窝藏反贼的罪名围困沙丘宫达三月之久,并断绝宫里的粮食和饮水的供应。最终饿死主父(即赵武灵王)。后李兑为相,与公子成长期专断国政。前292年,赵惠文王于南行唐筑城。前288年左右,魏昭王在强秦进攻之下,将葛孽(今河北肥乡县西南)、阴成两地献给赵惠文王为“养邑”,欲联赵抗秦。同年,赵国派董叔联合魏军攻宋。次年,赵国与燕、韩、魏、齐五国联兵攻秦,迫秦废除帝号,并使秦将先前夺取的王公、符逾归还赵。次年,赵与秦、燕、韩、魏五国举兵伐齐,赵惠文王并以相国印授燕将乐毅。五国破齐后,赵、燕军仍联合攻齐。秦国却早将大军调回攻三晋,其中赵国的蔺(今山西离石西)、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两城为秦将白起所攻取。齐国衰败后,七国中除秦以外,比较强大的国家为赵。秦围欲东出扩大势力,赵国当其冲要。为扫除障碍,秦王曾多次派兵进攻赵国。廉颇统领赵军屡败秦军,迫使秦改变策略,实行合纵,于惠文王五十四年(前258年)在中阳(今山西中阳县西)与赵相会讲和。以联合韩、燕、魏、赵五国之师共同讨伐齐国,大败齐军。其中,廉颇于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带赵军伐齐,长驱深入齐境,攻取阳晋(今山东郸城县西,本为卫国领地,后属齐),威旗诸侯,而赵国也随之越居六国之首。廉颇班师回朝,拜为上卿(上卿为当时最高级的文官,相当于后来的宰相),秦国虎视赵国而不放贸然进攻,正是慑于廉颇的威力。此后,廉颇率军征战,守必固,攻必取,几乎百战百胜,威震列国。赵惠文王二十年(前278年),廉颇向东攻打齐国,破其一军。赵惠文王二十年二(前276年),再次伐齐,攻陷九城。次年廉颇攻魏,陷防陵(今河南安阳南二十里),安阳城(今河南安阳县西南四十三里)。赵国一度强盛,成为东方诸侯阻挡秦国东进的屏障,秦国以后10年间末敢攻赵。
赵惠文王是继赵武灵王后比较有作为的国君,他曾任用乐毅和平原君为相,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赵奢为将,对外以理折服强秦,对内整顿税收,使得“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军事上不断攻取齐魏两国土地,前283年廉颇攻取齐国昔阳(今河北晋县西北)。后三年,赵奢攻取齐麦丘(今山东商河西北),前276年,廉颇攻取魏的几(今河北大名东南)。当时人称赵国“尝抑强齐40余年,而秦不能得所欲”(《战国策·赵策三》)。前270年,秦军越韩的上党向赵地阏与(今山西和顺县)大举进攻。赵奢率赵军先是慢行军使秦军麻痹,后急行军赶至阏与据高临下,大破秦军。此后,廉颇又于几大败秦军,赵国在赵惠文王期间为秦国兼并战争中的唯一能与之抗衡的国家。赵惠文王33年,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死,太子即位,是为赵孝成王。
-----------------------------------------------------
赵惠文王(约前307年—前266年,年约42岁),亦称文王。原名赵何,赵武灵王次子,中国战国时期赵国君主。在位时有蔺相如、廉颇、李牧、赵奢等文武大臣,政治清明,武力强大。周赧王十七年(前298年)五月,赵武灵王将王位传次子赵何,即赵惠文王,自称“主父”,并在当年改元。前283年秦昭襄王愿以十五座城来换赵国收藏的“和氏璧”,后为蔺相如所破解,史称【完璧归赵】。前279年秦昭襄王请赵惠文王到秦地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去会见,命赵王弹瑟,又为蔺相如所破解。赵惠文王三十年(前270年)秦军东向进攻韩国,围困阏与(今山西和顺县),威胁赵国。赵惠文王欲与秦国争夺上党。大将赵奢从邯郸出发三十里即止,屯驻二十八天后,接受许历建议“先据北山上者胜,后至者败。”赵奢立刻发兵万人,抢占了北山制高点,居高临下,大败秦军。赵惠文王封赵奢为马服君。后四年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
一提起《廉颇蔺相如列传》,人们往往对勇武率直、知错必改的廉颇和智勇双全、宽宏大量的蔺相如赞赏有加,却忽视了一个重要人物,即赵惠文王,正是他的知人善任成就了这一代名将贤相。文中对赵惠文王的描写虽不多,却足以表现出他的形象特点,说明他是战国时期一位贤明的君主。
首先,赵惠文王唯才是举,用人不以人的出身贵贱为转移,这是贤明君主的突出体现。蔺相如本来是赵国宦者令(宦官的头目)缪贤的门客,可谓地位卑微,就连后来与之同殿为官的廉颇都鄙视他“素贱人”,并且“不忍为之下”。而赵惠文王却不计较蔺相如的出身,当他从缪贤的介绍中得知蔺相如是“勇士”、“有智谋”以后,马上召见,经过面试,印证了缪贤的评价,确信蔺相如有勇有谋,能不辱使命,于是当即委以重任,“遣相如奉璧西入秦”。最后还封蔺相如为“上卿”(战国时最高的官阶)。与此相同,《廉颇蔺相如列传》后半部分记述的赵惠文王重用赵奢的故事也能反映赵惠文王唯才是举的品格。赵奢原来是一个普通的收取田税的官吏,因大公无私,英勇善战,赵惠文王就封赵奢为马服君,官列上卿。如此爱惜人才,重用有才之士,赵惠文王堪称“明君”。
其次,赵惠文王善纳忠言,从谏如流。这是成为一个贤明君主的必备条件之一,历史上的贤君圣主大都是以此闻名。赵惠文王在为秦王要以城换璧而左右为难之际,能听取宦者令缪贤的推荐,召见蔺相如,并接受蔺相如的建议,“宁许以负秦曲”,争取了主动。在渑池会前,赵惠文王“畏秦”,不想去参加。廉颇蔺相如进谏说:“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惠文王就接受了廉颇和蔺相如的意见,不顾个人安危,去赴渑池会。廉颇又提出为了断绝秦国扣留赵王作人质来要挟的念头,如果赵惠文王“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赵惠文王也毫不犹豫地同意了。在个人安危和国家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刻,赵惠文王能虚心听取臣下的谏说,以国事为重,确实难能可贵。
同时,赵惠文王的纳谏,并不是没有主见,而是经过比较分析后作出的正确选择。《廉颇蔺相如列传》后半部分记述秦伐韩时,针对是否救韩的问题,赵惠文王召集群臣商议。“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将,救之。”结果大获全胜。另据《战国策·燕策二》记载,赵惠文王打算出兵攻打燕国,苏代对赵惠文王讲了“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故事,以劝说赵与燕两相和好,共同抗秦。苏代的故事刚一讲完,赵惠文王幡然醒悟。于是,取消了攻打燕国的念头。这些都证明了赵惠文王不是刚愎自用,而是从谏如流的特点。
第三个方面,赵惠文王对臣属赏罚严明,有理有节。廉颇“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有战功,赵惠文王就封他为上卿。蔺相如完璧归赵,不辱使命,赵惠文王就封他为上大夫。在渑池会上,蔺相如与秦王针锋相对,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赵惠文王又封他为上卿。而宦者令缪贤有罪,想叛赵投燕,这本是杀头之罪,当缪贤知错悔改而“肉袒负斧质请罪”时,赵惠文王就赦免了他。如此赏罚严明,确实表现了一代明君的风范。
由此可见,战国后期赵国之所以能和秦国长期抗衡,不仅因为有廉颇、蔺相如这样的勇将和贤相,更是因为有赵惠文王这样的明君。正是他继承了赵武灵王的基业,广召天下有才之士,从谏如流,赏罚严明,才使得本来弱小的赵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在与强秦的较量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可以说赵惠文王堪称一代明君。
两个儿子一个女儿
长子赵孝成王
赵孝成王(?-前245)名丹。惠文王子。前266年即位。秦军来攻,拔三城,触龙说赵太后以长安君为质于齐,齐援赵。韩上党郡守冯亭不愿归秦而附赵,赵令廉颇发兵取上党,驻守长平。秦人施反间计,赵以赵括代廉颇为将。前260年,秦人围赵括于长平,括被杀,四十余万降卒为秦坑杀。次年,秦军围邯郸,前258年,魏公子无忌与楚春申君率兵救赵,秦解围。燕发兵攻赵,廉颇攻燕军,诛其相栗腹。
次子长安君
赵惠文王子,赵悼襄王封长安君于饶(今河北省饶阳一带),孝成王时,质于齐。
女儿燕后
故事
触龙说赵太后
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加紧攻赵。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说:“一定要把长安君作为人质,才派兵。”赵太后不肯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说,太后明确地对大臣说:“有哪个再来说要长安君为人质的,我就要把唾沫吐在他的脸上。”
左师官触龙希望进见太后,太后气冲冲地等着他。触龙来到宫中,慢慢地向前走,到了太后跟前谢罪道:“我脚上有毛病,竟不能快步走。好久都没见您了,我还自己原谅自己哩。我怕您玉体欠安,所以想来见见您。”太后道:“我靠车子才能行动。”触龙又问:“每日饮食该没减少吧?”太后道:“不过吃点稀饭罢了。”触龙说:“我近来很不想吃什么,自己只勉强散散步,每天走三、四里,稍稍增加了一些食欲,身体也舒畅了些。”太后说:“我做不到啊。”太后的怒色稍稍地消了些。
左师官触龙说:“老臣的贱子舒祺年岁最小,不成器得很,而我已经衰老了,心里很怜爱他,希望他能充当一名卫士,来保卫王宫。我特冒死来向您禀告。”太后答道:“好吧。他多大了?”触龙道:“十五岁了。不过,虽然他还小,我却希望在我没死之前把他托付给您。”太后问道:“男子汉也爱他的小儿子吗?”触龙答道:“比女人还爱得很哩!”太后答道:“女人格外疼爱小儿子。”触龙说:“我私下认为您对燕后的爱怜超过了对长安君。”太后道:“您说错了,我对燕后的爱远远赶不上对长安君啊!”触龙言道:“父母疼爱自己的孩子,就必须为他考虑长远的利益。您把燕后嫁出去的时候,拉着她的脚跟,还为她哭泣,不让她走,想着她远嫁,您十分悲伤,那情景够伤心的了。燕后走了,您不是不想念她。可是祭祀时为她祝福,说:‘千万别让她回来。’您这样做难道不是为她考虑长远利益、希望她有子孙能相继为燕王吗?”太后答道:“是这样。”
左师触龙又说:“从现在的赵王上推三代,直到赵氏从大夫封为国君为止,历代赵国国君的子孙受封为侯的人,他们的后嗣继承其封爵的,还有存在的吗?”太后答道:“没有。”触龙又问:“不只是赵国,诸侯各国有这种情况吗?”太后道:“我还没听说过。”触龙说道:“这大概就叫做:近一点呢,祸患落到自己身上;远一点呢,灾祸就会累及子孙。难道是这些人君之子一定都不好吗?但他们地位尊贵,却无功于国;俸禄优厚,却毫无劳绩,而他们又持有许多象征国家权力的器皿。(这就难免危险了。)现在您使长安君地位尊贵,把肥沃的土地封给他,赐给他很多象征国家权力的器皿,可是不趁现在使他有功于国,有朝一日您不在了,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身呢?我觉得您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了,所以认为您对他的爱不及对燕后啊!”太后答道:“行了,任凭您把他派到哪儿去。”于是为长安君准备了上百辆车子,到齐国作人质。齐国于是派兵救赵。
赵惠文王哪一年即位赵惠文王(前308年─前266年),亦称文王,嬴姓,赵氏,名何,东周战国时期赵国君主,赵武灵王次子。其母便是深得赵武灵王宠爱的王后吴娃。赵何乃是赵武灵王次子,并非长子。赵武灵王的长子是公子赵章。因公子章的母亲和右效司寇田不礼发生了苟且之事,被赵武灵王囚禁于冷宫中,将太子章给废了,于周赧王十六年(公元前299年)五月,赵武灵王传位于赵何,自称主父。但赵武灵王怕兄弟俩因权力而残杀,在前295年封赵章为安阳君。所以,赵惠文王是公元前299年即位。
赵王叫什么?赵惠文王赵何
赵惠文王(约公元前309年─公元前266年),亦称赵文王。嬴姓赵氏,名何,战国后期赵国第七代君主,赵武灵王次子。
其母是深得赵武灵王宠爱的王后吴娃。赵何乃是赵武灵王次子,并非长子。赵武灵王的长子是公子赵章。周赧王十六年(前299年)五月,赵武灵王传位于赵何,自称主父,但后来在赵惠文王朝会群臣时,赵武灵王看到高大的长子向幼弟屈尊叩拜,心有不忍,在前295年封赵章于代地,为安阳君。
赵惠文王在位时有蔺相如、廉颇、平原君、赵奢等文武大臣,政治清明,武力强大。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葬于赵王陵。
赵文王是谁【赵惠文王】(?~前266), 公元前299~前266年在位 。战国时赵国国君。名何。赵武灵王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