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放风筝的意义是什么 清明节放风筝风俗是怎么形成的

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担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



放风筝,作为清明节习俗之一,流传已久。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16 03:20:57

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担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

放风筝,作为清明节习俗之一,流传已久。一是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二是人们将其赋予了一定的寓意——放走晦气,消灾解难。风筝,又称“纸鸢”、“风鸢”,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民俗活动。古代清明诗中,常常写到风筝。如罗隐《寒食日早出城东》诗说:“不得高飞便,回头望纸鸢。”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诗说:“石马立当道,纸鸢鸣半空。”郭麟《小寒食》诗说:“纸鸢儿子秋千女,乱比新来春燕多。”都点出清明节放风筝这一常见的景象。

此外,周密《武林旧事》记录宋人习俗:“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帝京岁时纪胜》也记载了当时倾城男女,“各携纸鸢”,于清明扫墓后,将其施放的盛况。

四月春风,不大不小,适宜放风筝。寇准有诗曰:“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孔尚任也有诗曰:“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都旨在说明风筝只有凭借风力方可傍云而飞,同样的还有陆游的“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高鼎的“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等等,不胜枚举。

放风筝,在清明节还可以送幡(俗呼为“送饭儿”),纸幡在空中飞荡,直到抵达风筝脚下为止;夜晚,还可以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送上去,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清明时节,人们都要扫墓或到郊外踏青。在野外放飞风筝,当风筝升高后,便有意切断引线,任其自由飞翔,意思是把沉积下的“郁闷之气”彻底放出去,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据《清嘉录》记载:"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至今,一些地区仍保留着这一习俗

而今看来,“清明放断鹞”,实际上是人们借此表达美好愿望的一种方式。古话有“鸢者长寿”一说,意思是说,经常放风筝有益健康,特别是对于治疗颈椎病、神经衰弱等慢性病都有很好的疗效。同时,儿童放风筝,是让眼睛得以休养的好方法。可见,放风筝,既能娱乐,又能健体。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