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芈月传》中的秦王,为何非要砍断芈月的弟弟魏冉的一根手指呢?他是秦国大王,就算依法办事,也该让人心服口服。
一则,魏冉还未成年,只是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就算按照现在法律来
《芈月传》中的秦王,为何非要砍断芈月的弟弟魏冉的一根手指呢?他是秦国大王,就算依法办事,也该让人心服口服。
一则,魏冉还未成年,只是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就算按照现在法律来讲的话,十八岁以内犯法,也要“法外开恩”的。
二则,公子壮的剑是扔在草丛里的,并非是魏冉入室自取,不能谓之“偷”,顶多算是“捡”。这种事情本来就可大可小、可左可右的。
然而,秦王却非要“铁面无私”揪住不放。即便芈月再怎么求情,也还是让魏冉失去了一根手指头。这疼痛不仅是在魏冉的手上,更是疼在芈月的心上。
接下来,秦王便在自己和芈月之间掌握了“主动权。”由起初的男追女,变成了后来的“女追男”。自这事件以后,芈月便主动要求侍寝了。
因为她终于发现:依靠谁也不如靠自己,自己不强大就只能任人宰割和践踏。魏夫人与王后芈姝之所以能高高在上,无非就是靠着秦王的恩宠。如果自己能得到秦王恩宠,谁还敢欺负自己、欺负魏冉?此时秦王大概也会偷着乐吧:“倔强的小丫头,服了吧?活该,敬酒不吃吃罚酒……”
当时魏夫人执掌后宫,秦王声称:既然有言在先,要授权魏夫人管理后宫,那这件事就该由魏夫人全权处理此事,也别说当时自己不在宫内了,就算身在宫中,也不可能为了魏冉徇私枉法。秦王说的有礼有节,芈月也无言以对了。这笔账,芈月只能记在魏夫人头上,其实,这正是秦王最想看到的局面。
也是从这一刻起,芈月开始用心取悦秦王,用排箫吹奏了一支优美动听的爱情曲子,借以博得秦王的好感与欢心。
以上是秦王的“阴谋之一”。让芈月知道利害,认清形势:在这秦宫之中,只有依靠自己,才能获得安全。
这有点像《甄嬛传》里的情节了,借刀杀人,制造嫌隙,平衡后宫势力。皇帝利用敬妃制衡华妃,还借用端妃之手给华妃打胎,随后借用华妃复仇,返回来给端妃绝育。让她们两败俱伤,而最终得利的却是皇帝。这就是“制衡”之术。兵不血刃却十分奏效。
任何时候,功臣一边独大都会令朝纲“失衡”,皇帝是绝对不会允许这种事情发生的。甄嬛的父亲甄远道也是皇帝利用的一枚工具,借甄远道弹劾年羹尧,除去年羹尧之后,又把甄远道打压下来,甚至流放宁古塔。
而《芈月传》里的秦王,用的也是这个路数。魏夫人的势力在秦国举足轻重,前朝有大良造公孙衍暗中辅佐,后宫有诸多魏国的嫔妃们忠心追随,还有个战功赫赫的公子华傍身。魏夫人在秦宫的地位简直位同副后,甚至比王后更有根基实力。
任何朝代的皇帝都不会允许有功高震主的臣子、或儿子出现。到一定程度,必然会打压,甚至铲除。公子华虽是秦王的儿子,但却与秦王的政见不同,秦王推行商鞅之法,而公子华却更倾向恢复旧制。并且,公子华的主张有很多维护者,一呼百应,甚至还得到了魏国的暗中支持。
公子华与魏夫人母子的势力日渐庞大,甚至可以与秦王相抗衡了,即便不能抗衡也是心腹大患。期间,魏夫人一直在拉拢朝中大臣们,图谋立公子华为太子。一旦公子华被立为太子,那秦王就会被架空。这样的后果很可怕,秦王自然不会坐等这种事发生。
所以,秦王既不会过早立太子,也不会公然打压公子华,就这样晦暗不明的拖着。让公子华尽心竭力报效朝廷,试图以功争位,实至名归。
秦王让魏冉去从军,并非只因为对芈月的宠爱,爱屋及乌。实际上秦王是在培养自己的心腹势力。他让司马错将军亲自栽培魏冉,也是别有用心的。魏冉与魏夫人有断指之仇,魏冉一旦建功立业手握兵权,自然会与公子华势不两立、相互压制。这才是秦王想要的局面。
魏冉的一根手指,成全了秦王三个目的:不仅顺利得到了芈月,而且还成功挑起了芈月与魏夫人之间的仇恨;随后又着重培养魏冉,以便对抗军功卓著的公子华。秦王的城府果然是极深的,难怪会成为强国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