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语:三岁孩子太难搞,动不动就情绪失控,看高情商的妈妈怎么做
有一次,我带孩子去好友家玩,一开始三个孩子跑来跑去玩得不亦乐乎,后来他们看到一本故事书上的城堡画面,就开
导入语:三岁孩子太难搞,动不动就情绪失控,看高情商的妈妈怎么做
有一次,我带孩子去好友家玩,一开始三个孩子跑来跑去玩得不亦乐乎,后来他们看到一本故事书上的城堡画面,就开始每人一张纸趴在客厅垫子上画画。朋友的小女儿,拿起画笔在一张纸上快速地画起来,画了一会儿城堡的主体就快画完的时候却突然急躁地喊起来:“城堡墙壁画歪了!”把纸往旁边一扔,又拿来一张,画了没几笔又喊了起来:“哎呀!屋顶画错了!
”她妈妈安抚她:“没关系,我觉得画得很好,继续往下画就可以。”但她带着哭腔喊:“不行!难道你见过这么奇怪的屋顶吗?!”很执拗又重新画一幅,结果下笔太急,地面画高了,没有足够的空间画城堡……她情绪开始失控,往旁边一推马上去拿新的纸。她妈妈问:“需要我帮你画吗?”孩子:“不要!我要自己画!”
孩子奶奶在旁边指责孩子:“这孩子怎么这么个坏脾气!你画不好就别画了!你看看!好好的纸都浪费了!别画了别画了!”孩子哭喊着用力把画纸划破了,执着地拿一张新纸,从头再画。我朋友没有再说话,只是走过去,蹲在女儿旁边,找出一叠纸,一张一张地递给那个处在情绪漩涡中崩溃大哭的小孩儿。就这样,她一直流着眼泪画到第十九张,终于画出了一张城墙很直、屋顶不歪、云朵漂亮、地面平整的图画,找出彩笔涂好颜色,满眼含泪,却开心地笑了。
说实话,当时我在一旁看着这一切,觉得非常佩服好友,我由衷地赞叹:“你可真是个超级有耐心的妈妈,如果是我的孩子这样,我估计早就控制不住地发火了。”好友一张一张地收拾着画纸说:“她最近可能经历完美敏感期,动不动就这样。没办法,孩子已经崩溃无助到哭喊了,大人再吼叫只会火上浇油,如果什么也做不了,就陪在旁边,让她自己把事情做好,从坏情绪中走出来。我得把这一摞画给她保留着,这是她别扭成长的证据。”
很多天过去了,那一幕幕总清晰地浮现在我眼前。那个晚上,五岁孩子人生的艰难,是总也画歪的屋顶,总也画弯的外墙,和不小心就画高的山坡。在崩溃大哭与低声啜泣断断续续交替中完成的第十九幅画,终于是她喜欢的样子。她高情商的妈妈用宽容和耐心,换来她开心笑出的梨涡。
敏感期理论是蒙特梭利四大教育理论之一,她将儿童成长发展划分为31个敏感期,执拗敏感期和完美敏感期的孩子,特别容易钻牛角尖儿,情绪崩溃是常事,这阶段也非常考验家长的情绪控制能力。幼儿大约在3岁至4岁进入执拗的敏感期,表现为事事得依他的想法和意图去办,否则情绪就会发生剧烈变化,崩溃哭闹。
儿童在这一时期常常难以变通,有时会到难以理喻的地步,他们的“执拗”常常被认为是“任性”和“胡闹”,坚持要特定的某个东西,坚持要穿某件衣服某双鞋,自己想做的事一定要做到。完美敏感期,大约在三岁半到四岁半,孩子事事要求完美,而且不愿接受大人帮助和插手,希望自己很好地完成,又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有时上升到对规则和秩序的严格坚持,抱着自己理想中的完美结果不撒手。
家长如何应对才能安稳度过追求完美敏感期,让孩子情绪稳定、快乐成长呢?
敏感期的存在是不以孩子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孩子成长的必经阶段,家长要客观理性,给这个阶段的孩子足够的理解、宽容和耐心,接纳他们无法自控的“糟糕情绪”, 满足他的有序愿望。淡定一些,他们总是会长大的,“Terrible Two”也好,难缠的三岁四岁也好,狗也嫌的七岁八岁也好,童年过去就是过去了,成长再没有重来一次的机会。所以珍惜每一个当下,珍惜孩子“像个孩子”的时光。
当一个孩子面对着画歪的屋顶、碎掉的饼干、不完整的苹果、洒到桌子上的牛奶等等深陷痛苦中不能自拔哭闹不已时,家长的任何说教都比不上一个拥抱。这种时刻,不要指责他浪费,不要批评他任性,不要揪着不放,我们能做的,就是耐心地倾听他的哭闹,慢慢等待他把“势如洪荒”的情绪释放出来,想让孩子过去那道坎儿,首先大人得迈到坎儿的那边去。
王小波有句话很经典: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这一点在经历“执拗敏感期”和“完美敏感期”的孩子身上,也体现得特别明显。孩子们往往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而不能做到他想要的完美,他会因为自己无法完成,而感到非常痛苦,进而有可能否定自己,陷入自卑。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看不到他们的情绪,反而去批评、指责甚至吼叫,那极有可能关上孩子与父母连接的心门,对孩子的成长造成难以挽回的伤害。
而完美敏感期的意义恰恰在于:追求完美是一种内在的,自律的力量。如果这个时期,孩子追求完美的心得到满足,孩子就会自己产生“完美自律”。为了帮助孩子平稳度过这个阶段,我们需要及时地肯定和鼓励,用满满的“共情力”,理解他们内心的痛苦悲伤,接纳他们的想法和要求,顺应他们这个时期的特点,尽可能提供帮助,让孩子成为一个力求完美,独立担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