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部电影,它的经历如同它的主人公一样历经曲折:
在1994年上映曾被寄予厚望,1995年获得七个奥斯卡大奖提名,揭晓当晚却颗粒无收、空手而归。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二十多年后它
有一部电影,它的经历如同它的主人公一样历经曲折:
在1994年上映曾被寄予厚望,1995年获得七个奥斯卡大奖提名,揭晓当晚却颗粒无收、空手而归。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二十多年后它仍是人们心中难以超越的经典,霸榜豆瓣电影、IMDB等电影评分网站榜首多年。
它的男二号在接受采访时分析,这部电影在当年票房不达预期的重要原因,是它的名字真是拗口并且让人难以记住。台湾的片商吸取教训,在95年引进这部电影时,模仿前一年叫座的《刺激》(《The Sting》)给这部电影起名《刺激1995》。可最终它的本名得到了认可,并且被认为是对全影片的概括与升华。
一百多年前电影技术刚问世的时候,经典的小说作品就被人们发掘灵感、汲取素材,陆续搬上了大荧幕。细数历届的奥斯卡获奖影片,《布拉格恋人》、《莫扎特传》、《断背山》、《阿甘正传》、《兄弟连》、《沉默的羔羊》、《乱世佳人》、《罗生门》、《教父》、《法国中尉的女人》、《巴顿将军》等众多影片都是由小说改编而来。
《肖申克的救赎》影片改编自“现代惊悚小说大师”——斯蒂芬·金的一部中片小说作品《丽塔·海华斯和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与前人的作品相比,可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很多人会奇怪,这部全都是男性演员的电影里丽塔·海华斯是谁?与这部电影是什么关系?
丽塔·海华斯就是安迪(剧中主人公)监狱房间墙上的海报主人公,这位美籍西班牙犹太裔女孩在当时可谓是美国的国民女神。1942年,她的照片被登上了23家杂志的封面上,据说她是被派到海外作战的美国大兵最受欢迎的海报女郎,甚至在第一颗被扔到比基尼岛试验场的原子弹上面都贴有丽塔的照片,其“性感威力”由此可见。那么丽塔·海华斯在剧中的作用仅仅是一张海报,何以被作者写在标题当中?
主人公安迪拿着丽塔·海华斯的海报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在1946 年,年轻的银行家安迪被法院误判为蓄意谋杀罪,终身监禁在肖申克监狱,在确知洗冤无望的情况下,经历数十年的策划终于越狱成功,重新获得了应有的自由。可是有网友评价剧情并没有多少亮点,何以它能跨越国界和语言的障碍,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支撑?
相信看完这篇文章的读者们与我一样会有各种疑问。我打算拿出时间查阅各种资料,做一个系列的专题与大家共同研究,分享个人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