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15个区社会面清零6月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上海5月16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魏其濛)在今天上午的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副市长宗明介绍说,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目前,全市16个区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4-24 18:01:56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上海5月16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魏其濛)在今天上午的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副市长宗明介绍说,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目前,全市16个区已有15个区实现社会面清零,封控区总人数降至100万人以内,昨天新增阳性感染者数首次降至1000例以内,全市社会面已连续两天无新增阳性感染者报告,我市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

但同时,在一些集中隔离点和封控区的老旧小区还有阳性感染者报告。疫情反弹风险依然存在,全市防控基础还不够稳固,需要继续不断努力,也需要市民继续给予支持和配合,只有进一步持续巩固疫情防控成果,才能有序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宗明说,随着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地实施,综合专家研判分析,我们已经明确了下一步防控工作,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巩固清零攻坚“十大行动”成果阶段。从现在开始至5月21日,重点是降新增、防反弹,持续减少封控区、管控区人数,防范区有序放开、有限流动、有效管控,全市保持低水平社会活动。

第二阶段是向常态化防控转换阶段。5月22日至5月31日,单日新增感染者数进一步减少,不断缩小封控区和管控区范围直至解封,加快疫情防控向常态化分级分类管理转变。

第三阶段是全面恢复全市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阶段。6月1日至6月中下旬,在严格防范疫情反弹、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全面实施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全面恢复全市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宗明表示,下一步上海将紧紧围绕降新增、防反弹的重点,坚持“三个有”,有序放开、有限流动、有效管控;坚持“三个分”,分步实施、分级管理、分区施策;建立健全“四个机制”,便捷灵敏的发现机制、及时高效的处突机制、动态调整的管控机制、自觉自律的自我健康管理机制;做到“四个统筹”,统筹做好局部应急处置和常态化疫情防控,统筹强化监测预警发现和动态精准防控,统筹抓好防反弹、防输入和防外溢,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关于社会面管控,上海推动“三区”管控逐步向常态化分级分类管理过渡,封控区“区域封闭、足不出户、服务上门”,如果封控区7天无新增阳性感染者,将降为管控区,管控区“人不出小区、严禁聚集”,如果管控区再连续3天无新增阳性感染者,将降为防范区;防范区“强化社会面管控、严格限制人员聚集”。

疫情的监测预警,上海将通过“场所码”“数字哨兵”、核酸检测、抗原自测、医疗机构症状发现、药店监测等,进一步构建多点触发监测预警机制。出入有明确防疫要求的公共场所、搭乘公共交通工具的人员,须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在社区、园区、商场、超市、学校、交通场站等场所已布局了常态化核酸检测采样点,构建了“15分钟核酸采样服务圈”。

交通组织、市域交通方面,上海从今天(5月16日)开始,巡游出租车、私家车可在社会面清零的金山、奉贤等非中心城区和浦东新区相关镇域范围通行,在徐汇、黄浦等中心城区以及拓展区的闵行区、宝山区和浦东新区相关街道范围暂凭机动车电子通行证通行,继续提供就医等应急需求的预约用车。5月22日起,地面公交和轨道交通有条件逐步恢复运营。网约车参照社会车辆通行管理要求。对外交通,今天(5月16日)开始,铁路逐步增加上海虹桥站、上海站的到发列车数量。后续,将逐步恢复国内航班执飞本市,适时调整国内外航司执飞本市航班的客座率。

公共服务方面,上海将严格落实公共服务场所各项防控措施,实施限流有序开放,定期开展区域消杀,做好人员健康管理,把好疫情防控“出入关”。进一步加强城市运行服务保障,相应公共服务人员逐步到岗到位。做好水、电、燃气、通信等的线路设备保养工作,以及公共道路、绿地等公共场所清洁保养。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