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3日,国家发布消息,根据国家统计局近期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21》显示,2020年相比较2019年,我国人口净增204万人,创下了自1962年以来的新低。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
2020年12月13日,国家发布消息,根据国家统计局近期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21》显示,2020年相比较2019年,我国人口净增204万人,创下了自1962年以来的新低。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历史上我国的人口数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占有世界很高的比例。中国历史上从商朝时期就有人口调查,在战国前期就有详细的人口统计。自班固编纂《汉书》开始,之后历代16本正史中的《地理篇》大多有人口记载。
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有“登人”或“登众”,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西周时创建了原始的人口登记办法。据《周礼·秋官·司民》记载:“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辩其国中,与其都鄙,及其郊野。异其男女,岁登下其死生。及三年大比,以万民之数诏司寇。司寇及孟冬祀司民之日,献其数于王。王拜受之,登于天府。”周朝已有了户籍登记制度的雏形。
春秋末年到战国初年的这一时期(前481年—前453年)是古代中国传统农业的迅速发展和各国实行变法改革促进封建制整体的诞生,奠定后来传统农耕文明基础的大变革时代。期间各诸侯国的人口以较快速度稳定成长,到前230年时中原各国总人口达到约3000万。此后一直到秦末民变之前都持续不断地增长.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最终完成统一六国大业,之后又进行了持续不断的领土扩张,到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全国总人口约3000万。
汉高祖元年(前202年)在楚汉战争之中取胜的汉王刘邦称帝,天下重新统一,建立汉朝,据当代学者估计,人口约1650万。占此年世界人口的8.66%.
西汉建立后由于奉行黄老政治、与民生息的政治措施,特别是文景之治的迅速发展到孝武皇帝元光六年时(前129年)人口达到3600万。
从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开始,因之后连年的战争和差役赋税较之前加重,使得自汉武帝在位中期开始,人口数出现了多年的停滞和下降,到汉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只有3200万。之后昭宣中兴的休养生息使得汉武帝在位后期已濒临崩溃的全国经济形势得到扭转,社会稳定下来,期间人口又开始恢复增长。到汉平帝元始二年时(2年)根据《汉书》记载,有12,366,470户,57,671,401人.
汉太祖元年(前202年)16,500,000人
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36,000,000人
汉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32,000,000人
汉宣帝地节三年(前67年)40,000,000人
汉元帝建昭四年(前36年)12,233,062户,59,594,978人
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12,366,470户 57,671,401人
新莽时期没有具体的人口调查,估计新莽天凤五年(17年)全国有5600万人.但是新莽天凤五年(17年)爆发绿林赤眉起义,紧接着烽火遍地,群雄割据和混战,流寇作乱,造成期间大量中原人口流徙或死亡
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时估计全国有人口2800万人.
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年) 4,279,634户 21,007,820人
汉明帝永平十八年(75年)5,860,573户 34,125,021人
汉章帝章和二年(88年)7,456,784户 43,356,367人
汉和帝元兴元年(105年)9,237,112户 53,256,029人
汉安帝延光四年(125年)9,647,838户 54,869.0789人
汉顺帝永和三年(138年)估计有10,736,000户,53,860,000人
汉顺帝永和五年(140年) 9,698,630户 49,150,220人
汉顺帝建康元年(144年)9,946,915户 49,730,550人
汉冲帝永嘉元年(145年)9,937,680户 49,524,183人
汉质帝本初元年(146年)9,348,227户 47,566,772人
汉桓帝永寿三年(157年)10,677,960户 56,486,856人。
汉灵帝光和七年(184年) 估计有11,000,000户,55,000,000人
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估计有3,000,000户,约15,000,000人
根据《三国志》《晋书》《通典》等史料记载,三国的人口数据为:
魏国人口
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263年),灭蜀之前,663,423户,4,432,881人。灭蜀之后,943,423户,5,372,881人。数据来源:《通典·食货》七。
蜀国人口
蜀汉昭烈帝刘备章武元年(220年),200,000户,900,000人。数据来源:《晋书·地理志》。
蜀汉后主刘禅炎兴元年(263年),民户280,000户,940,000人。此外,带甲将士102,000,吏40,000人,总计1,082,000人。数据来源:《通典·食货》七和《三国志·蜀志》卷三附注引王隐《蜀记》中的数据,关于263年的蜀国人口,两者数据相同。
吴国人口
吴大帝孙权赤乌五年(242年),523,000户,2,400,000人。数据来源:《晋书·地理志》。
吴后主孙皓天纪四年(280年),民户523,000户,2,300,000人。此外,带甲将士230,000,吏32,000人,总计2,567,000人。数据来源:《三国志·吴志》卷三附注引《晋阳秋》中的数据。
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263年),魏蜀吴三国总人口只有大约767万,和汉桓帝永寿三年(157年)的5648万相比,只有157年的13%多。220年三国鼎立的时候人口只会比767万更少。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灭吴,统一全国后,根据《晋书·地理志》记载,太康元年(280年)全国有2,459,840户,16,163,863人。
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户口调查为全国3,770,000户.约23,800,000人。
汉赵刘聪在位时(310年—318年)全国合计约2,480,000户,12,400,000人。
东晋建立后中原人民为躲避战火纷纷大量的南迁,一共有六次南迁高潮,累计合计迁入90万,东晋因而设置大量侨州。
汉赵刘聪在位时(310年七月—318年),汉赵控制地区的户口大约有六十三万户,人口大约有三百一十五万人左右。估计此时的华北地区有700万人口,此时的东晋有540万人口.全国合计1240万。
南朝
南朝人口的传世文献资料记录,只有《宋书》记载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户口数为90.1769万户,517.4074万口。由于当时户口调查统计受到隐匿人口数量影响较多,这个数字不能反映实际。
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年)估计全国有20,000,000
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七年(440年)估计全国有23,700,000
南朝人口数量最少时,根据今人研究认为是梁武帝大同五年时(539年)有11,030,000人.
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年)9月爆发的侯景之乱造成长江下游地区:"千里绝烟,人迹罕至,白骨成聚,如丘陇焉".
祸乱结束后的南梁境内人口仅剩1,100,000人,自东吴以来的得到普遍大规模开发的三吴地区的社会经济成果在历时三年零八个月的侯景之乱之中化为乌有。
直到陈霸先建立陈朝后到陈宣帝在位时(约577年)才达到600,000户,2,400,000人。
北朝
根据北朝西魏大统13年敦煌地区的计账文卡看,从黄(1-3岁)、小(4-9岁)到老(60岁以上)、侯(残疾、废疾、笃疾),从家庭成员到奴婢、养子都登记在册。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延五年;北凉承和七年;南朝宋元嘉十六年;仇池建义四年(439年)灭北凉,北朝开始。此时在北魏统治下的地区的社会经济生产得到一定恢复。
冯太后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485年实行均田制后到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时(520年)达到北魏人口峰值5,000,000户,约30,000,000人。
北魏于尔朱荣之乱后分裂时(534年),有3,375,368户.北齐幼主承光元年(577年)3,032,528户,20,006,880人。
北周静帝大定年间(581年)有3,599,000户,9,009,614人,没包括北齐旧境的户口330万户,此外还没有包括大量隐漏户口。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建立隋朝,有3,599,000户,没包括北齐旧境的户口330万户,此外还没有包括大量隐漏户口。
开皇九年(589年)平陈得户500,000户.2,000,000人,隋文帝清查北周的隐漏户口,全国户口达7,000,000户,人口约40,000,000人。
隋朝继续清查北周、陈的隐漏户口,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 ,达到约870万户,44,500,000人。
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8,907,546户,46,019,956人
初唐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1,800,000户。
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年)3,041,871户,12,351,681人。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3,800,000户。(3,850,000户)
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6,156,141户;37,140,000人。
盛唐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7,069,565户,41,419,712人。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年)7,861,236户,45,431,265人。
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8,018,710户,46,285,161人。
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年)8,412,871户,48,143,609人。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8,525,763户,48,909,800人。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9,069,154户,52,880,488人。数据来源:《资治通鉴》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9,619,254户,52,880,488人。数据来源:《旧唐书》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8,914,709户,52,919,309人。
中唐
唐肃宗乾元三年(760年)2,933,174户,16,993,806人。[只有169个州上报户口;不足安史之乱前的一半单位]。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2,933,125户,大约16,900,000人。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3,805,076户。([一说310余万])
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2,473,963户。
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年)2,375,400户,15,760,000人。
唐穆宗长庆年间(824年)3,944,595户。
唐敬宗宝历年间(826年)3,978,982户。
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4,996,752户。
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4,955,151户。
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 估计全国有33,000,000人。
晚唐
黄巢之乱时(875年—884年),期间超过八百三十万人死亡。
唐哀帝天复三年(907年)全国合计20,000,000人.
淮南后周世宗显德五年(958年)] 226,574户,南唐割江北地。
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2,309,812户。
荆南(963年),142,300户。
湖南(963年),97,388户。
后蜀(965年),534,029户。
南汉(971年),170,263户。
南唐(975年),655,065户。
宋太祖开宝九年(976年),3,090,504户[主户]。
清源(978年),151,918户。
吴越(978年),550,680户。
北汉(979年),35,250户。
估计960年的五代十国人口总为三千万人。
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年) ,灭北汉,完成小一统,估计有7,737,209户。
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4,131,576户(主户),估计实际有8,263,152户。
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9,716,716户。男口22,717,272人。
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年)估计大约1029万户。
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估计实际人口大约1亿人。
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16,492,631户。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19,120,921户。男口42,566,243人。
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20,264,307户。男口45,324,154人。
估计在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有22,118,160户,估计实际人口大约13240万人。
据《辽史》记载,辽国有576204户,根据今人考订,辽国人口最多时的辽天祚帝干统十年(1110年)有140余万户,900万人;
西夏人口最多时的西夏崇宗贞观十年(1110年),根据今人考订,估计约有300万人。
绍兴和议后(1141年)从靖康之难开始因频繁战乱遭受破坏的社会经济开始得到恢复。自靖康之难开始减少的人口总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增长。
到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年)时,宋、金、西夏三国人口总数据估计达到一亿三千六百万人。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11,364,377户,男口24,202,301人。
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 12,976,123户,男口28,558,940人。
宋光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估计实际人口大约7649万。
宋宁宗嘉定十六年(1223年)12,670,801户,男口28,320,085。估计实际人口大约7680万。
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年)5,696,989户. ,男口13,026,532。估计实际人口大约3500万。
根据《金史·食货志》等资料,
金世宗大定元年(1161年)人口有300多万户,约1965万人。
金世宗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6,789,449户,44,705,086人。(《金史·食货志》数据)
其他史料记载1187年户口数据,一种为5,599,700户,39,663,400人,另一种为6,060,723户,36,989,014人。
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6,939,000户,45,447,900人。
金章宗明昌六年(1195年),女真、契丹、汉户总计为7,223,400户,48,490,400人。
估计1200年宋、金、西夏三国总人口为13600万人。
元太宗窝阔台六年(1234年)2月9日,蒙古灭金。无户口数记载,现代学者葛剑雄认为,1234年金朝灭亡后原金朝统治区有大约200万户,1050万人,和1208年的金朝人口5360万相比,仅相当于1208年的19.5%。
元宪宗蒙哥二年(1252年)壬子籍户,籍得人口130余万户。按照1207年的户口比例,有大约8,270,000人。按照1235年的户口比例,有大约7,070,000人。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军完全扑灭四川抗元势力后,在1280年的户口调查仅为15.5万余户,77.5万余人,只有蒙古入侵(1231年)川陕四路地区前的2.38.%。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籍到1,418,499户。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籍之原金朝境内较之于元宪宗蒙哥二年(1252年)又增加30余万户。
1274年,1967898户。无人口数记载,按照1207年的户口比例,有大约12,521,545人。按照1235年的户口比例,有大约10,708,983人,而按照1291年的户口比例,有大约8,870,000人。
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
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 13,196,206户,58,834,711人。其中原南宋境内有户11,840,800户,原金境内有1,355,406户。此次人口统计数据不包括西南各省的“山泽溪洞之民”。考虑到云南,岭北,西藏等边疆地区的人口,现代学者吴松弟估计1290年实际人口有大约1500万户,超过75,000,000人。现代学者赵文林、谢淑君估计,1290年元代的实际人口有大约75,306,000人。
邱树森、王颋在《元代户口问题刍议》中,对有关元代人口问题的历史资料作了全面分析。这一研究引用了元代的统计数字,估计有20%的人口没有登记。他们估计从1290年括户后到1340年的几十年中,元代实际户口最高曾达到1990万户,近9000万人。因为元末的战乱,人口再次减少,到1368年元朝灭亡时,只有1300万户,6000余万人。
元惠宗至正年间(1341年—1370年)全国发生多次大规模的灾荒饥馑疾病和瘟疫,并最终促使红巾军起义爆发,期间造成人口大量死亡。明朝建立并逐步统一全国后,明太祖洪武年间的休养生息使得全国的农业在蒙元时期长期大规模战乱而遭受极大破坏的背景下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复,加上洪武年间大规模的移民填充淮河以北和四川的荒无人烟之地和垦荒使得期间人口稳定成长。到明太祖洪武廿六年(1393年)约有6054万人,其中民户6175.0万,军户325.0万。根据《明史》和《明实录》的记载,明朝的户口数据为:
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年)10,654,362户,59,873,305人
明太宗永乐元年(1403年)11,415,829户,66,598,337人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9,151,173户,46,802,050人
明神宗万历六年(1578年)10,621,436户,60,692,856人
明光宗泰昌元年(1620年)9,835,426户,51,655,459人
图片来自百度
明末清初四十余年期间的频繁战争和频繁的瘟疫灾荒饥馑疾病使得再次遭受一次浩,康熙初年,全国社会已稳定,社会生产普遍恢复。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全国人口由明光宗泰昌元年(1620年)的五千余万增加到一亿多,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上升到一亿五千万。
清圣祖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101,710,000。
清圣祖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150,000,000。
清高宗乾隆十四年(1749年)177,495,000。
清高宗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205,500,000。
清高宗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268,238,000。
清高宗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313,000,110。
清仁宗嘉庆十年(1805年)332,181,403。
清仁宗嘉庆十五年(1810年)340,000,000。
清仁宗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383,100,000。
清宣宗道光二年(1822年)373000,000。
清宣宗道光十四年(1834年)401,008,574。
清宣宗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419,441,360。
清文宗咸丰元年(1851年)432,160,000[一说:436,100,000人]
清文宗咸丰元年(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和捻军及清穆宗同治元年(1862年)西北穆斯林祸乱造成期间全国的大量人口死亡.[10]
清德宗光绪十三年(1887年)377,636,000。
清德宗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450,000,000。
清逊帝宣统三年(1911年)户口调查统计有92,699,185户。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人口为517,568,000,约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
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1953年6月30日,全国人口 601,912,371人。
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1964年7月1日,全国人口 694,580,000人。
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1982年7月1日,全国人口 1,008,180,000人。
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989年7月1日,全国人口 1,133,680,000人。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7月1日,全国人口 1,242,600,000人。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010年11月1日,全国人口1,339,724,852人。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2020年11月1日,全国人口1,443,497,37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