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是我父亲的,不能让它败在我手里。”
这是2003年,临危受命,紧急从国外回来继承公司的男子许下的誓言,不过二十二岁年纪的他,无暇顾忌自己父亲被人枪杀的悲痛,只能挑起大
“公司是我父亲的,不能让它败在我手里。”
这是2003年,临危受命,紧急从国外回来继承公司的男子许下的誓言,不过二十二岁年纪的他,无暇顾忌自己父亲被人枪杀的悲痛,只能挑起大梁,成为集团的接班人。
在男子的带领下,2003年一年时间公司的总产值便超过50亿元,并且成为了全国民营企业第一纳税大户。
李兆会
2008年,以125亿元的身价成为最年轻的山西首富。
2010年,成为进入“胡润百富榜”,成功超过自己父亲生前在世的排名。
也就是这般才子,从二十二岁临危受命到公司日渐辉煌,被人看作是前途光明之人,2021年遭到通缉,并悬赏2100万!
到底发生了什么?男子又是谁?到底是因何最终落至被通缉的下场?现在的他怎样了?
临危受命的“钢二代”
2003年1月22日,对于位于山西的海鑫钢铁集团来说是个令人悲痛的日子。
身为董事长的李海仓被人枪杀了。
董事长的离去意味着海鑫钢铁集团失去了主心骨,若是无人管理,海鑫钢铁集团将会陷入大乱。
李海仓
而当时正在海外留学的李海仓儿子李兆会被紧急召回,临危受命,担任海鑫钢铁集团的“新任董事长”。
年龄也不过二十二岁。
对于李兆会突然回国继承家业,作为家中老家长的李春元(即李海仓的父亲)很是看好:“他父亲搞企业三十三岁,他是二十二岁,差十岁,我看以后比海仓低不了多少。”
然而,身为李兆会的叔叔伯伯们并不看好一个二十二岁的孩子能在海鑫搞出什么名堂来,李兆会的压力自然也是很大。
“现在的财富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压力,我明白海鑫有9000多人等我‘开饭’,我一个决策失误,会砸掉许多人的饭碗,这个压力对我来说太大了。”
这是临上台前李兆会的表达,二十二岁青年的脸上写满了对未来的忐忑,但依旧向大众表示:“公司是我父亲的,不能让它败在我手里。”
那么,李海仓又是发生了什么?为何会被人枪杀呢?
据后来的海鑫员工表示,2003年1月22日,大家都在正常办公,但突然发出两声“砰砰”巨响,让大家久久不能回过神来。
之后便跑到李海仓的办公室进行查看,刚进去时,便发现了两具尸体。
其中一个是李海仓,而另一个是李海仓的朋友冯引亮。
那么,两人又是发生了什么冲突导致了这场悲剧?
原来,冯引亮与李海仓两人生前是好友,还是同乡的,冯引亮比李海仓经商的时间早,最开始冯引亮开办了造纸厂,但经营不是很可观,后来四处借钱后再次包办了家造纸厂。
不过后来也是失败而归,一路受挫的冯引亮依旧要走在开办造纸厂的路上,从2002年4月起,冯引亮便多次来找李海仓,希望将自己承包给别人的土地以160万的价格强卖给海鑫集团。
听闻于此的李海仓自是不答应,几次回绝,冯引亮便几次上门,见李海仓依旧不同意,冯引亮便起了杀心。
2003年1月22日,再次来到李海仓办公室的冯引亮对李海仓施行了枪杀,待到李海仓失去意识后,冯引亮便选择了自杀。
这便有了海鑫集团员工听到的两声巨响,也有了李兆会的急忙回国的“临危受命”。
之前在海鑫就职的高官朱文曾向记者表示。李兆会曾私下里认为父亲留下的海鑫钢铁对其来讲是个负担,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接班。
不过二十二岁年纪的孩子突然间的临危受命感到压力大很是正常。
接过父亲接力棒的李兆会,李氏家族专门为其打造了一个管理班子,并且李兆会努力学习钢铁的管理知识。
在李兆会最初接手的初期,李兆会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海鑫钢铁的发展上,海鑫钢铁也呈现了较好的发展势头。
接手公司的李兆会恪尽职守,将海鑫的发展永远放在首位,也是这时候,国内的钢铁价格回暖,李兆会抓住了机遇,积极更新设备,扩大产能,将海鑫进一步的扩大发展。
2003年的海鑫集团可谓是势头正猛。
2003年下半年,海鑫钢铁集团便投资一亿元建成了高炉煤气发电厂,完成了对高炉和转炉的改造工程。
在李兆会的领导下,海鑫注入了年轻的力量,在2003年年末,便有数据显示,海鑫钢铁集团的资产总值达到了50多亿元,甚至连缴纳的税款都超过十亿元。
外界对于这个年轻的小将有些刮目相看。
然而,李兆会的惊喜依旧在继续着。
2004年,海鑫钢铁总产值再度直飙,一度达到了70亿元,并被评为全国民企中纳税的第一名。
海鑫成名了,准确来说海鑫本就有名,只是在李兆会的接手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就将公司市值做到了70亿元,二十三岁的李兆会有着巨大的潜力。
渐渐地,不少企业高层对于这位“钢二代”有了欣赏之意,属于李兆会的时代也在悄然袭来。
2004年,李兆会“趁热打铁”,将父亲李海仓生前有意愿的民生银行计划继续推进,李兆会斥资6亿元收购民生银行的股份,成为了继万向集团、泛海集团之后的第十大股东。
李兆会也在经营中日渐“熟能生巧”,可以说,李兆会成为海信集团的半边天是不成问题的。
2008年,经济危机的风浪席卷了各大企业,但海鑫集团却是蒸蒸日上,依靠资本的市场运作,李兆会凭借抛售手中所持有的民生银行股份,成功套现超过十亿元的资金。
而伴随而来的也便是海鑫的资产规模达到了125亿元,李兆会也成为了最年轻的山西首富。
2010年,拥有着百亿身家的李兆会登上了《胡润百富榜》,位列85位。
这个二十九岁的年轻干将再度打响了海鑫的名声,而这一年的李兆会不仅事业如日中天,爱情也很是甜蜜。
李兆会、车晓
爱情事业双丰收
2010年,张艺谋导演的一部电影《非诚勿扰》捧红了女星车晓,而也是在这一年,李兆会与车晓一拍即合,两人走入了婚姻。
若是说李兆会仅用两年时间再度扩大海鑫名气是个令人震惊的事的话,那与女明星车晓认识不到三个月就结婚便是另一个让人直觉惊讶之事。
那是一场朋友的饭局,李兆会第一次见到温文尔雅的车晓,便一幕倾心,了解到两人年龄相当过后,李兆会便对车晓展开了猛烈的追势。
甚至不惜动用自己的关系,只为与车晓有着交集。
要到车晓联系方式的李兆会很是迅速,除了两人线上的交流,李兆会还会亲自到拍摄现场探班。
可以说,李兆会的追求猛烈而炽热。
豪车、名表、名包,只要是李兆会能力范围之内的,李兆会通通都会送给车晓,以讨得车晓的芳心。
在李兆会的接连攻势下,两人定情。
并在交往了三个月后并火速结婚,而结婚的场面甚是壮观,这场中式婚礼共花费5000万元,满场的都是红玫瑰红灯笼。
婚礼足足摆放了500桌,并且海鑫钢铁将近一万名的员工,每个人都在这一天得到了五百块钱的红包。
场面的壮观尽显李兆会对车晓的重视。
海鑫再度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李兆会的名气也是越发地盛大起来。
爱情事业双丰收便是2010年李兆会最显著的代名词,海鑫也在自己婚礼的衬托下,越加盛名。
也是此时,尝到爱情、事业双重甜头的李兆会开始有些不满足了。
既然挣到了钱,那就再多赚一些又有何妨?
海鑫在李兆会的领导下依旧在稳定的发展当中,而再次让海鑫进入大众视野的还是因为李兆会与车晓不足两年的婚姻。
李兆会与车晓不过两年时间,二人便选择了离婚。
让海鑫再次出现在各大社交平台的便是有关于两人之间盛传的“3亿分手费”,海鑫的资产也变成为了人们饭后的谈资。
但至于是否有三亿元分手费一回事,至今无从考证,但海鑫的资产却是更加让人好奇。
海鑫再次火了,但并不影响海鑫的正常工作发展,反倒再次为海鑫集团造了一波名气。
没过两年,海鑫集团再次登上新闻头条,不过这次不是因为李兆会的私人情感问题,而是海鑫要申请破产了!这又是怎么回事?
欠下百亿巨款 人间蒸发
2014年,有关于海鑫钢铁集团拖欠员工工资的新闻闹得沸沸扬扬,拖欠员工工资之外,连税款也欠缴,甚至欠缴的税款超过亿元,简而言之,便是这家曾经被称为“钢铁帝国”的龙头企业陷入了债务危机。
2014年6月,李兆会便申请了破产。
可以说,海鑫钢铁的发展没有任何的先兆。
众人均难以想象曾经两年就可以将公司总产值做到70亿元的李兆会,如何会选择申请破产!
2014年11月12日,运城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李兆会旗下的海鑫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山西海鑫国际钢铁有限公司、山西海鑫国际焦化公司、山西海鑫国际线材有限公司和山西海鑫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五个公司的重整案。
2015年,海鑫钢铁公司宣布破产,李兆会的股权也被收购。
这么大的产业破产重整,意味着李兆会身上将背负着数百亿的债务。
据海鑫曾经的高管朱文对外称,位于运城市闻喜县的海信集团现有的负债以及对外担保的数字额大约为104.95亿元,而整个海鑫集团的账面资产为100.68亿元,负债率可以说超过了100%。
而运城市中院的裁定书显示,海鑫实际负债超过了海鑫自己统计的数据,截至到2015年5月25日,总计954家债权人申报的总额数为234.09亿元。
其中确认的债权有143亿元,不予确认的债权有23.9亿元,待确认债权为66.7亿元。
2015年5月28日,运城市中级人民法院召开有关于海鑫钢铁五个公司重整案的债权人会议,其中债权人一共752家,一共920人。
而此次债权会议,也是李兆会最后一次公开亮相。
据其中一位海鑫钢铁的债权人李达回忆,当时的李兆会很是紧张,对着所有的债权人鞠了两躬,表示自己还年轻,自己欠下的债务自己一定会偿还。
纵使李兆会如此说辞,债权人也不相信。
“很多人都把身家性命压在了海鑫身上,钱收不回来,大家恨不得和李兆会玩命啊。”
李达回忆着当时的场景。
甚至李达表述,即使说对海鑫进行了强制执行,但依然有大批的债务未追回。
然而除去海鑫所欠下的债权人钱款之外,李兆会本人依旧面临巨额的债务款项。
两家银行,一家是光大银行、一家是韩亚银行。
2015年12月18日,光大银行宁波分行申请破产清算申请,一家叫做瑞波能源的公司向光大银行宁波分行借款1.2亿元,而李兆会便是瑞波能源公司的担保人之一。
而对于瑞波公司对光大银行偿还的贷款本金1.2亿元加上所有的罚息、复利,这些钱同样需要李兆会等人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韩亚银行则是李兆会于2014年年初以海鑫钢铁名义签署的贷款合同,韩亚银行向海鑫钢铁发放了一亿元的贷款金额,2015年依旧未进行偿还。
2017年,根据中国裁判文书网统计发现,李兆会总计涉及诉讼超过120件起,而李兆会本人面临的债务纠纷金额超过近10亿。
那么,曾经辉煌的李兆会如今为何落得这般田地?
据多个曾经海鑫内部的人员透露,原来,早在2007年之后,李兆会的心思便已经走偏了。
尝到资本运作甜头的李兆会深陷其中无可自拔,早已没了最初接手公司的冲劲,对钢厂的发展关心的介入的越来越少,甚至开始有些不愿过问。
而李兆会则是沉迷于北京的投资运作。
所以长期以来,海鑫钢铁的发展一直是在依靠亲戚的帮衬,可以说这几年的海鑫,管理层可谓是换了一拨人。
2004年,李兆会的六叔李文杰担任海鑫的总裁,2009年后淡出舞台,2013年,李文杰离开海鑫去转做了矿产和房地产的生意。
而李兆会的妹妹李兆霞,回国之后来到公司主管财务,不久之后也离开了。
据了解,李兆会这些年的投资多放在房地产、儿童乐园等项目上,对于钢铁的投入越来越少。
可以说,这些年来的海鑫高层管理层体系并不完善,外表的光鲜靓丽营造的假象终是在2015年正式破产。
2017年12月,李兆会遭到了限制出境,被列为了失信人员。
李兆会的人间蒸发让所有人都不了解他的去向,只要李兆会一天不现身,债权人对李兆会的声讨就不会停止。
2021年9月,过去三年之久的李兆会依旧行走在法律的边缘,挑战法律的底线,为了找到李兆会,法院发出悬赏2100万元的金额大力寻找李兆会。
而截至到2022年5月,依然未出现李兆会的身影。
从前的李家管家还讲过,李兆会从前还会偷偷跑回来看望自己的爷爷,给自己的父亲扫墓,如今,人也再没回来过。
曾经的龙头企业,如今的人人鄙夷,本是年轻有为的才子,不过十几年的光阴便在这世间倒戈。
如今再度回望李兆会接手父亲时许下的誓言“公司是我父亲的,不能让它败在我手里。”却显得尤为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