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茶的姑妈豆瓣评分 李茶的姑妈好看吗




开心麻花也不是常胜将军。


作为国庆档的常客,开心麻花终于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危机。


相比于之前在国庆档的票房冠军《夏洛特烦恼》和《羞羞的铁拳》,同样是舞台剧改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10 15:21:50

开心麻花也不是常胜将军。

作为国庆档的常客,开心麻花终于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危机。

相比于之前在国庆档的票房冠军《夏洛特烦恼》和《羞羞的铁拳》,同样是舞台剧改编、被市场与观众都寄予厚望的《李茶的姑妈》,上映三天就陷入了口碑崩塌、票房下滑的窘境。

作为开心麻花主投的第四部电影,《李茶的姑妈》靠着“麻花出品、必属精品”的招牌在预售期占据了极大优势,不仅37.26%的排片占比在众多电影中遥遥领先,4000多万的预售票房也独自挑起了国庆档的半壁江山。

9月30日,国庆档一触即发。经过一天激烈的角逐,《李茶的姑妈》虽然以1.08亿票房夺冠,但口碑却出现扑街。

截至创业邦发稿,《李茶的姑妈》豆瓣评分已跌至5.2分,相比《驴得水》的8.3分、《夏洛特烦恼》的7.5分以及《羞羞的铁拳》的6.9分,这个评分已经很难看了,不少网友直接给出了“低俗”、“土尬”、“闹剧”字样的评论。

猫眼上对《李茶的姑妈》票房预测,也从原来的超20亿,下降到了9.35亿。原本较高的排片率,正逐渐被口碑上扬的《影》和《无双》所挤压。

上映第三天,《李茶的姑妈》上座率也默默地排到了四部热门影片的最后一位。今日的实时综合票房,截止14:32,已经被周润发郭富城主演的《无双》完成逆转。

口碑为何一落千丈

《李茶的姑妈》主要讲述了因为李茶的订婚仪式而聚首了一群人,他们各怀心事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去觊觎富豪李茶姑妈的财产,由此发生了一场由谎言引发人生错位的荒诞故事。

这类讽刺故事十分典型,无非就是嘲弄金钱崇拜主义,这也是开心麻花擅长玩的模式。

但“擅长”换一个词来解释,就是“毫无新意”。

“拿钱做梗”的立意不仅会让观众审美疲劳,价值观或许还会滑向另一个极端:一边对富人阶层进行不合理的慕强与意淫,一边标签化地实现土化与丑化,在完成所有“政治正确”的嘲讽后,给大家端上一碗“我虽然又穷又没用但是我很善良”的鸡汤。最后成为人生赢家,抱得富婆归,人财两得。

如果把小人物的逆袭原因仅仅归结为“善良就可以为所欲为”,显得粗暴与荒唐。相反可以看看周星驰的喜剧,小人物最后能逆天改命,也是融合了多个积极人性的载体,绝不是靠“一念之间的善”就能完成质量转换。

豆瓣用户“晚不安”对《李茶的姑妈》价值观的引导显得义愤填膺:

所谓金钱焦虑,同样是《西虹市首富》的母题。展现拜金是无所不用其极的,喊口号弘扬正能量却是苍白无力的。根本混淆了荒诞、讽刺的概念,卢靖姗的格格不入也就像电影价值观的尴尬——她在无意间先后成为爱国热情(战狼)和金钱崇拜两种社会情绪的载体。 中国人到底需要怎样的喜剧?为什么我们必须迎合社会而不能批判社会?软性的批判只是一种回避的技巧,是对幽默的背叛,于是“批判”本身也开始散发铜臭味。 我对开心麻花电影认识的转变,并不因为这个创作团队水平的下滑。当观众在错位的笑点中丧失对文本的思考,坐实了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

当然,也能理解中国喜剧难做,既要不肤浅又要“笑出猪叫”真的很难。

但单单论述《李茶的姑妈》中的笑点,也显得颇为尴尬。除了段子式的堆砌,笑点构成的大部分来自于恶趣味:软色情、伦理梗、同性恋梗、脏话谐音梗,甚至还有物化女性倾向的春药梗。(邦哥在此友情提示:该片不属于合家欢电影,尽量不要携老人与孩子观看。)

除了立意老套、笑点失效,邦哥认为该片最大的问题还是:电影感太少,话剧范太重。

话剧感太强是开心麻花被人诟病的一贯问题,但在《李茶的姑妈》中,这一缺点被无限放大了。

话剧这种舞台剧舞台非常有限,只有短短几幕,但是电影场景可以非常丰富,时间跨度和空间调度的操作余地很大。

《李茶的姑妈》中有这样一处情节:黄才伦饰演的黄沧海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在两个不同的地点,为了不穿帮,需要将贵妇与小职员的身份来回切换。

不停地往返奔跑换装这些动作,放在舞台上很有冲击力,话剧是联贯的、不能随时“cut”,所以演员在舞台上为了完成这些动作而展示出的囧态是观众肉眼清晰可见的。原版舞台剧也被观众封为“开心麻花史上最累的戏”。

但放在电影院的大银幕上,原本舞台上的真实感被弱化了,观众无法感同身受这种疲劳感与感染力。

而且黄沧海男扮女装饰演李茶的姑妈,在舞台上容易表现“众人看不出来是假扮的”;但在电影镜头中,因为近景特写可以让观众看得清清楚楚,总能感觉到男扮女装的痕迹,所以会让观众时不时出戏,影响进入剧情。

还有在舞台上,连绵不绝的大笑制造,无缝切换到电影里,就是让人眩晕,甚至有窒息感的聒噪。

不过,要多说一句,把“舞台感”移到电影中不是毫无可取之处的。像徐昂改编的《十二公民》,苏菲·玛索主演的《安娜·卡列妮娜》等等电影,就运用得十分成功。所以说到底,艺术技巧的运用一定要符合故事的深层次逻辑。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