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上海中运量公交
在大多数人眼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过程是痛苦的。类似《一年XX万公里出差的心酸》的文章被大量转载,人们纷纷诉苦舟车劳顿。可是却有那么一群人,在他们眼里,
图:上海中运量公交
在大多数人眼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过程是痛苦的。类似《一年XX万公里出差的心酸》的文章被大量转载,人们纷纷诉苦舟车劳顿。可是却有那么一群人,在他们眼里,出差就相当于公费“运转”——即不花钱也能乘坐交通工具玩。在他们看来,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是一种享受,不喜欢出差的人简直是暴殄天物。这些人就算不出差,也会自己花钱,把时间花在乘坐各式各样的交通工具上,这些人通常被称为“公共交通爱好者”。
公共交通爱好者这个群体,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之中,例如某条地铁或高铁开通,首班前来乘车体验的,一半是记者,另一半就是这些公共交通爱好者了。这个群体的出现让很多人都感到困惑——为什么不去喜欢小汽车,却非要喜欢公交、地铁、火车、民航这样的公共交通工具呢?
图:京雄城际开通现场
有一部分公共交通爱好者,自己本身或者家人是从事公共交通行业的,耳濡目染,喜欢上了公共交通,例如有的爱好者家里两三代都是铁路人,从小就被家人带着看火车,久而久之成为公共交通爱好者。但这只能说明一部分情况,事实上,这种情况在老一批的爱好者中所占的比例很高,但是近些年来,有很大一部分公共交通爱好者,自己或家人与公共交通行业没有一点交集。这些自身与公共交通行业并无任何交集,却又热爱公共交通的群体究竟从何而来,为什么这些人会爱好公共交通呢?
本文就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放上结论:公共交通爱好者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的必然产物,公共交通爱好的本质,是对人类文明的致敬。无数公共交通爱好者,正是怀着对人类文明的敬意,踏上这条路的。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公共交通爱好者群体,是在发达国家最先出现的。例如在英国、日本、美国,100年前就有大量中产阶级热爱公共交通,在他们的收藏册里不仅有车票,还有当时有轨电车花车的照片以及铁路旅行的记录……这些人的数量之多,以至于直到今日,在外国网站上还可以用较低的价格买到近百年前的旧物;反观中国大陆,车迷群体直到网络论坛出现的时代才开始大量涌现,真正大量出现在公众视野之中,也就是近几年的事儿……其实背后的原理是显而易见的——只有吃饱了饭并且公共交通比较发达的地方才能自然而然的出现公共交通爱好者这样的群体。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以及公共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大量公共交通爱好者的出现是符合历史潮流的。
图:美国19世纪的车票
如果你认识很多公共交通爱好者,会发现他们有一个特点,虽然大部分爱好者主要热爱其中一种交通工具,如公交、地铁、铁路等。但他们其实经常互串门类,即喜欢公交的大部分也同时喜欢地铁、铁路;喜欢铁路的也有很多喜欢公交、地铁,这也是他们被统称为公共交通爱好者的缘故。除此之外还会发现,他们中的很多人不仅仅是热爱公共交通,还同时热爱城市规划、人文地理、城市历史。这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从中我们可以理解公共交通爱好者喜欢公共交通的其中一个原因——公共交通是承载历史地理记忆的载体,公共交通爱好者是有情怀的,可以读懂其中内涵的。
就像坐火车经过那些有故事的地方时,多数人只是沉沉地睡着或玩自己的手机,而爱好者却可以领略窗外的魅力。云横秦岭,南北方的分界线,可以感叹“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的天堑变为通途;跨越长江,回忆长江大桥的历史,才能理解“一桥飞架南北”的豪迈;越过五岭,终于明白“岭南”名称的由来,更能体会“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南国风光;丰沙向北,驶向塞外,让人想起那句歌词,“江南夜色下的小桥屋檐,读不懂塞北的荒野”。
图:列车窗外的风景
同样,在飞机的窗外,也有着不一样的风光。从潮汕飞向北方,飞机沿着蜿蜒的海岸线,飞过肉眼可见的厦门岛和鼓浪屿;从太原向西南飞,飞过无尽的黄土高原,弯曲的黄河,最后可见关中平原上的西安古城,最终飞过秦岭,云层挡住视线;从伊斯坦布尔起飞,飞机会在金角湾上盘旋,底下的老城轮廓仿佛《帝国时代2》里的界面,引人回想起东罗马帝国的历史尘埃。窗外的风景是给有情怀的人准备的,公共交通爱好者,就是这样的一个群体。
图:飞机飞越黄河
公交,虽然不如火车和飞机那样波澜壮阔,却承载了更多的城市历史。翻看老照片会发现,照片里最能反映时代特点的,并不是长存不变的建筑,而是街上那些的公交车,一代公交车见证了一代人的青春,也正因为如此,很多爱好者翻看十几年前的老电视剧,看的并非是剧情,而是那些年跑在街上的公交车,例如《魔幻手机》里意外记录下的绿车(某种型号的公交车,曾出现在北京大街小巷,如今已消失),代表了一整个时代。
图:北京公交
地铁,不仅承载了城市的历史,还承载着城市的未来。2010年起,北京通往郊区的地铁线路大规模开通,北京的人口布局也随着地铁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地区因为地铁站而崛起,常营、沙河、天宫院……人来人往,这些变化被天天“运转”的爱好者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或许几十年后的某一天,他们才会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在地铁开通现场见证的,并不只是一条地铁线的开通,而是见证了一座城市最重大的历史转折。
图:大连轨道交通
正是公共交通的这些特点,给了爱好者们热爱公共交通的理由。但是这些理由却并不是全部,喜欢风光、历史和规划的人很多,由此成为公共交通爱好者的却并没有那么多。所以这里面还有更关键的原因——“公共”。正是“公共”的概念,吸引了大量公共交通爱好者。
就像城市是人类文明走向成熟的标志一样,“公共”概念的产生,是人类文明发展到较高程度的一个标志。成熟的公共交通体系在古代是不存在的,直到近代公共马车的出现,才标志着公共交通体系的诞生。公共交通体系出现之后,一直是城市近代化、现代化的衡量指标,其地位非常重要。
“公共”,顾名思义,是指大众的、属于多数人的,与小众的、少数人的针锋相对,不是为少数人服务的,不是为特权服务的,暗含了平等、扶弱的概念在其中。虽然火车分软硬座、高铁分一二等、飞机分头等舱经济舱,但是大家都在同一个交通工具里,同时出发同时到达,与私人的交通工具形成鲜明对比。
图:北京西郊线
例如城市公共交通,可能是城市为市民提供的性价比最高的公共服务了。不管你是什么身份、什么地位,只要支付相当廉价的票款,就可以享受到并不差的出行服务。正是因为这一点,公共交通深深吸引了大量的公共交通爱好者。任何失意的人、感到被周围冷落的人,无论贫富,都会在这里享受到无差别的公共服务,看尽美景,感受到温暖,这样的优势是其他任何交通工具无法替代的。“星星就是穷人的珍珠”,而公共交通就是弱势者的庇护所,捍卫着广大普通民众的尊严。不少非爱好者也都曾经透露,在遇到低谷、感倒不顺心时,有过随便坐一趟车去往远方欣赏风景、游荡的经历,这也充分表明公共交通以最高的性价比,给失意者以去往远方的权利。当然并非所有公共交通爱好者都是失意者或弱势群体,只是公共交通的这一特性非常吸引人、接地气。
图:北京公交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一特性,公共交通爱好者经常受到社会上一些人的歧视。某些人觉得私人交通工具是要比公共交通工具高一头的,喜欢豪华跑车就是有志气、有前途,喜欢公交地铁就是没出息、没前途。很多孩子小时候都喜欢公交车,甚至会自己研究公交线路图、记录车型、收集车票,可是家长并不理解,觉得这是很影响前途的爱好,从而大加干涉。因此,只有在足够开明的社会条件下,公共交通爱好者才能浮出水面。近年来,高铁不断通车,刷新了人们脑海中铁路就是慢悠悠绿皮车的印象,公交优先政策不断推行、公交专用道不断施划,地铁通车里程不断提高,刷新了公共交通就必须缓慢、拥挤的印象,大多数人对公共交通爱好者的态度也逐渐随之好转,公共交通爱好者受到的歧视压力也逐渐减轻。事实上,在发达国家,公共交通爱好者早已形成自己的文化,在社会上也早已有一定的影响力,例如在日本,轨道交通爱好者的数量极多,社会对此非常理解,官方也大力迎合、支持鼓励。我国公共交通爱好者群体发展至今日,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图:火车票
所以说,公共交通爱好的本质,是对人类文明的致敬。无论是公共交通中承载的历史地理记忆,还是公共交通所隐含的“公共”概念,本质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
虽然公共交通爱好者中存在部分“奇葩”,但是这些爱好者中能人很多,因为有信仰加持,著书立说、声名远播者不少。除此之外,他们还有不少共同的优点:他们大多是善于观察、记录的,经常在运转游历的过程中勘察风土人情;他们也是吃苦耐劳的,就在出差者叫苦叫累时,却不知很多爱好者可以以过夜硬座和睡候车厅的方式渡过长夜;他们同样是充实的、热爱生活的,就算如何不顺心,也有公共交通这个最后的庇护所。
图:北京公交
所以,如果你的身边有公共交通爱好者,请给予他最大的理解和支持,因为他的爱好是在为大家打捞历史地理的回忆,是在捍卫普罗大众出行的尊严,是对人类文明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