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已有20多条地铁线路,不同地铁线路车厢内的扶手设计、规格并不统一,部分个子矮小及老年乘客反映,部分地铁线路在车门区域上方不设吊环扶手或竖杆直立扶手,所以上下车无处抓扶
北京已有20多条地铁线路,不同地铁线路车厢内的扶手设计、规格并不统一,部分个子矮小及老年乘客反映,部分地铁线路在车门区域上方不设吊环扶手或竖杆直立扶手,所以上下车无处抓扶,容易站立不稳。
对此,记者连续两天实地体验了多条地铁线路,发现时间离现在越近的地铁车厢设计越人性化,基本可以满足大多数乘客的乘车抓扶需求。
专家告诉记者,目前无论列车型式如何,车门区域处均不会设置扶手,这是为了避免乘客拥堵在车门处,更好地引导乘客往车厢中部走,避免浪费运力。
体验
1号线:车门一进去的区域高处没有扶手,车门两侧有弯曲的弧形扶手,车厢内上方有吊环扶手,车厢中部设有一根直立的竖杆扶手。记者1.61米的身高,手握吊环比较便利舒适,但目测矮于1.55米的乘客,会略微吃力,另一方面,身高1.8米的乘客则会被吊环碰到面部。
2号线:一进入车厢车门区域内,中央就有一个竖立的有三向弧形扶手的立柱,但上方没有高处的扶手,这样乘客可以看清楚车门上方的故障指示灯和电子线路图。车厢内部同样有高处的吊环扶手,每个门两侧均分别有两个不同大小弧度的弯曲扶手。
2号线车门区域弧形扶手立柱上方没有高处的扶手。
6号线:一进门区域和车厢中部均有竖杆扶手,上方的横杆设有吊环扶手,门上方区域有横杆扶手但无吊环,就算是这样,站在车门对面的一些地方要看车门上方线路图有的角度还是会有遮挡。
8号线:除横杆吊环扶手,竖立的直杆扶手显然多,门口区域、车厢中部都设有,无论身高多少的乘客均可方便手扶,车门区域上方横杆虽然不设吊环,但也有竖杆可扶。
10号线:一进门区域是U形竖杆扶手,和上方S形扶手连接在一起,门两侧有竖杆扶手,车厢内部上方也同样是横杆带吊环扶手。
14号线:车厢内两排座位上方设有横杆,车厢内部中央设有竖杆扶手,吊环扶手设在车厢内部中央横杆上。
14号线车厢座位上方设有可供乘客抓扶的横杆扶手。
15号线:车厢内部上端分两叉的竖立扶手杆较多,上方横杆设吊环扶手。
答疑:地铁车厢扶手怎么来的?
业内专家、资深轨道交通爱好者吕先生解释,本市较早建成的线路上(如1、2号线),线路整体设计时隧道断面较小,导致列车的高度、宽度都比较小,但在高度上,列车已达到限界中高度上限。隧道矮、列车就矮,1、2号线列车中设置的扶手高度就会受到这个因素影响,对一部分站立的男乘客而言可能吊环扶手会轻易碰到脸,但如果取消,身高比较矮的女乘客无法抓到最上方的横杆容易站不稳发生危险,所以车厢扶手的安置会本着“先满足需求、再满足舒适度”的角度出发。
从5号线开始,北京地铁新建线路按地铁设计规范中B型车的标准设计建设,列车车厢内装设计也都遵照设计标准,相对统一。
2013年14号线开通,更宽大的A型车投入运营服务。这种A型车宽3米,相较早前投入服务的2.8米宽的B型车,长宽高都有所增加,两侧座位中间可以容纳更多乘客,所以像14、16号线都在列车中间位置设计了竖杆扶手和上方横向吊环扶手,两侧座位上方还有横杆扶手。
地铁车厢扶手能否改造?
地铁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每节列车都是出厂时设计好的,车厢系统及规格不一样,既有线路运营车辆是不可能再去进行增加扶杆改造的,因为没有预留安装钢梁。不过,吕先生表示,在未来开通的3、12、17、19号线都将使用A型车运营,这样人性化的扶手设计也会更多出现。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孟环
摄影:程功
监制:王然
编辑:周文丽
流程编辑:孙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