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5000字,约花费您10分钟阅读时间。
最近很多小伙伴反映收不到『房段子』的推送,为了不再错过,请大家点击『房段子』关注并设为星标,读完文章后记得顺手点击『点赞、在看、
本文约5000字,约花费您10分钟阅读时间。
最近很多小伙伴反映收不到『房段子』的推送,为了不再错过,请大家点击『房段子』关注并设为星标,读完文章后记得顺手点击『点赞、在看、转发』
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记得,成都地铁第四期规划(2019-2024年)是什么时候批复的?那是2019年的8月21日,距今整整3年。
再往前追溯一下,成都地铁第三期规划(2016-2020年),是2016年7月11日,中间时间跨越也差不多刚好3年。
别查了,第二期是2013年批复的...按照这样的时间节奏,2022年也的确应该出来第五期规划了,不论是主管部门,还是成都市民,又或者相关从业者,都对此翘首以待。
最近成都各大群聊,或者社交平台,都出现了不少讨论第五期的规划,说得言之凿凿,让人打鸡血。
尤其是流传出两个版本的上报规划表后,从字体、色泽、表格、细节等角度来看,逼真度都非常高。所以现在来看,或许真的酝酿到位了。
首先来看第一个版本,又称【高运量版本】。
高运量版本的原图是比较模糊的,模糊得让人感觉真实性反而很高。
纯新线路包括11、12、15、16、22、23号线。延长线包括2号线三期;3号线四期;9号线二期;10号线四期;18号线四期;27号线二期;市域铁路包括耳熟能详的S5、S11和S13号线。
随后有地铁爱好者整理成了高清修复版本。
不多久,【低运量版本】也呼之欲出,此时流传的截图,就清晰了很多,相比【高运量版本】,删减了部分路线,比如11号线、15号线、22号线以及3号线四期。
当然,其余的线路,也不是稳如老狗,毕竟官宣之前,一切都不保真,甚至后面还会面临一系列的层层砍伐的流程:项目库公示→稳评公示→环评公示→上报国家生态环境报批规划环评→报住建部核实→报国家发改委审批。
前前后后,估计要明年下旬才能敲定。
接下来进入大家最关心的环节,假设前面的各条线路批复,那么对应该关注的是哪些板块,可以提前考虑布局,兼顾自助通勤和投资升值?
其实成都地铁发展至今,大家也看得到地铁密度分布,我以前写过一篇数据分析文章,主要就是针对一些地铁房做了研究。比如从规划到落地然后最终建成,它的房价上涨逻辑是如何的?比如地铁远近对于房价的正相关作用?比如地铁密度对房产的增值意义?
总的来说,地铁对于房价的拉涨意义逐渐分化。一些核心板块,本就不缺地铁配套的前提下,新增地铁规划,只属于锦上添花,而对实际的房价拉涨意义不大,甚至毫无反应。如三环内(但三环内个别区域依然缺乏地铁)的很多高密线路,没办法,是穿插修建的必经之地,但讨论房产价值,意义就不大。
但反过来说,一些三环外的地铁尚未密集覆盖的区域,沿线板块嗷嗷待哺,地铁的规划,意义重大,线路的落实,非同凡响。这种落地就起飞,是今天研究分析的重点。
好了,言归正传,我们开始逐一分析每条线路及可关注板块。
一、11号线,永宁-文化宫,11.1公里,设站10座。
11号线最开始的规划是从西北的温江的永宁,然后穿过主城区,延伸到东南的三圣乡、大面、东安湖等区域,但后来觉得太长,砍了一半,只从永宁出发, 到青羊文化宫杀割。
这条线路对本来缺乏地铁覆盖的温江永宁板块(包括芙蓉古城),可谓至关重要,但是本地楼市还是太有局限性,并不会因为11号线的覆盖而翻身农奴把歌唱。
比如周边的17号线、4号线深入温江腹地,很多秒变地铁盘,但对提振本地楼市信心不大,更多的还是偏向于自住、通勤吧。
11号线真正的意义在于打通青羊的文家场片区,这边有产业园(青羊工业园区),存在客观的自住需求。
按照此前土拍的节奏,未来文家场还会持续开发,在产业、地铁、教育的组合拳下,或许会成为非遗板块的复制品。
此后,11号线沿着日月大道敷设,会进一步盘活外光华、外金沙的腹地区域,和4号线有一定重复,综合预测,对这边的房价拉涨意义不大(本就偏高了)。
所以11号线我认为最大的看点,应该是文家场区域,但目前待售新房较少,可以期待后续上市节奏。
二、12号线,双店路-金台村,36.3公里,设站27座。
▲12号线走向示意图(其中东侧止步双店路,上图有待修正)
12号线也是从西北穿插主城到东南一角的线路,不知道该不该给电子科大谢老师计个头等功?
12号线和6号线在郫都并行,拉通了德源/菁蓉、电子科大清水河校区、然后穿过高新西区到达犀浦,进一步加密2、6号线之间的空白区域,比如金牛大道附近的,成都后花园、还有国宾板块。
郫都腹地和高新西区的整体楼市比温江永宁好不了太多,12号线对犀浦二手房和国宾周边新房的发展,倒大有裨益。
12号线到达东门的时候,对杉板桥、崔家店一带会带来站点加密,也是今后一段时间重点拆迁和土拍的金色中环,可以给予关注。
最关心的,可能还是十陵居民,原本计划穿过十陵客运站后,会沿着设定范家院子,甚至抵达西河。十陵腹地的邦泰宽语、华润时代之城、城投艺墅语糊等,将得到一举盘活。
但坑就坑在这里,最新的站点设定,好像止步双店路?这是中环的7号线站点,属于崔家店板块。
假设,我说的是假设真这样设定,那么对十陵是一场巨大利空,因为12号线不出三环,然后另一条万众期待的9号线二期,也只设计延伸到行政学院,没有再往北跑到十陵。
双重利空,很多人是受不了的。
所以,从保守的角度来看,12号线,当前来看,比较利好的是国宾板块和崔家店板块。
三、15号线,棠湖公园-白沙镇,36.1公里,设站20座。
15号线在我个人看来,虽然个别片区的确存在重复建设,但对很多板块来说,意义重大。它西起双流的棠湖公园,穿过凤翔湖,洪江路,便快速到达3号线的航都大街。
这一截的意义不在于属于“五湖四海”,也不在于双流东升的老破小,而在于涉及到了一点双流新城区,也就是优品道广场、双流万达周围,假设有“洪江路”站,那么就刚好盘活了这周围的二手房市场需求。
大家也知道,这周围很多次新楼盘,可谓是双流城区的颜面担当,但迟迟没有地铁的触达,在楼市爆发的这几年,却活成了一片孤岛的感觉,令人唏嘘不已。
当然,凤翔湖这边,也会陆续有土地开发,15号线对双流城区的新房二手房市场,意义重大。
15号线往东,穿过金花、航空港到达三江公园、华阳老城区,再马上和1号线的尾巴四河、广都、五根松汇合,随后穿过天新的万安板块,再往东去到白沙镇。
其中武侯的金花这边,还要等太平寺机场搬迁后大肆开发,现在属于配套先行。航空港相对成熟,北侧的信息工程大学、温哥华等成熟区需要地铁横穿,南侧的文星这边,也有零星的新房开发。
到了三江公园,这边还属于相对空旷的“三区交界”,我们此前分析过,属于双流保留开发的区域,迟早会回过头来开发,这边典型的是北辰鹿鸣院等楼盘,甚至还能盘活苦逼多年的邦泰华府公馆、蓝润华府春天等二手楼盘。
关于站点设置,以及路线稳定性不保真,不作为大家就贸然下手上述二手房的参考信息。
到了华阳老城区,尾大不掉,没啥好说的,然后广都一带,也是如此,毕竟是成熟区而且已经运行的站点。
最后的重大意义,还是在于万安板块,这边不论是高新还是天府,都在大肆卖地,俨然成为了未来的两区交接样板间,甚至还能突破蓉遵高速,拯救雅居乐板块。
楼市机遇,我觉得还是在于万安这里,周边土拍很带节奏,现在就看市场的认可和去化了。
综合来说,15号线作为贯穿西南的一条复线,链接众多细小分支,楼市空白区有着重要意义,我个人比较看好双流万达的二手房市场;金花、三江公园以及万安的新房市场。
但是低运量版本,却删除了这一条线路,莫非真要竹篮打水一场空?
四、16号线,石室文翁-独角兽岛,34.3公里,设站19座。
如果说15号线被排挤出低运量版本,那么16号线在两个版本里,都很稳。
这条线路,可以说是南门之光,起点位于一环内的石室文翁,一路南下穿过金融城、大源到华阳。
从这一段来看,老城区站点已经十分密集,地铁的覆盖只能算作锦上添花,到金融城、大源甚至华阳也是加密,地铁的意义会明显一些,毕竟南门对地铁永不嫌多,但我个人依然觉得,没有特别值得期待的爆发点。
16号线,只不过是1、5号线的加密线。
真正对它千呼万唤的,还是要穿过华阳后,到南湖、生态带、麓湖公园区、天西、天东、和独角兽岛(兴隆湖东)。
南湖板块一直备受地铁诟病,到1、5号线,都要一公里多,走路费腿,三轮费钱,好好的河景资源,再加上AB合并带来的教育资源,就输在了交通短板上。假设16号线兑现,对这边的二手房无疑的一大利好。
南侧的锦江生态带也一抹一眼,人口稠密,烟火气息浓厚,包括好些网红盘和待开新盘,一直属于楼市热点板块,但缺乏地铁,一直让人不吐不快,现在16号线穿过,估计设站一座,皆大欢喜。
再往南,麓湖板块的达观山附近,周边有好些神仙楼盘,本身改善有余,也吃尽麓湖IP红利,但地铁不愠不火,现在接连有16、19号线擦边,也算是一场及时雨。
再往南就是天西和天东,本身地铁密布,重复换乘的站点较多,未来双向带来的客流和产业,也是躺赢的板块。
最后16号线直接穿插抵达独角兽岛,这里既是兴隆湖的产业园区,也是待开发的核心住宅区。
未来鹿溪樾府、龙光天瀛的业主也要跑到这里来赶地铁,虽然也有个一两公里的距离,但至少比兴隆站近多了。
兴隆湖东这边的住宅众多,但是地铁一直没法很好地呈现,还别期待其他的线路,16号线算是最近的了。
此前有规划天府新区的地铁环线26号线,能环绕兴隆湖东西南北一圈,但是距离鹿溪樾府、龙光等楼盘的站点设置,还不如独角兽岛近。
而最新的消息爆出,天新此前积极申报过这一条线路,但是“该提议未通过”。
所以认清现实,抱紧既有线路的大腿,才是核心玩法。
因此汇总来说,16号线的落地,我觉得真正利好的,应该是南湖、生态带、麓湖达观山以及兴隆(周边会持续开发)、独角兽岛。
五、22号线,连山坡-大源西,18.9公里,设站12座。
22号线算是一条东南线,和15号线遥相辉映,但都在低功率版本中被删除,也是比较诡异的事。
大源西这个站点设置得挺好,虽然大源比较成熟,但大源西还有地,也缺乏地铁的触达,有点尴尬。
此后向东穿过大源、天府三街和陆肖,形成了9号线的复线,让南门的换乘,更加便捷,懂的都懂。
然后穿过通风廊道和龙泉大面汽车城,直接抵达大面、东安湖。
这条线路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贯穿了龙泉和高新区,其中龙泉受益最大。汽车城工业园区就不谈房产行业了,但此前一直备受地铁诟病的龙华,或将擦边地铁,再加上大面核心区的龙安站,周边二手房有望快速升值,8个站到天府三街,次新高层单价不到2万,还是香。
龙安往北的龙城大道,也是典型的地铁空白区,这边设站,也能积极盘活板块内的新房二手房市场。最终抵达连山坡,到达东安湖边缘,其实都走到这里了,何不直接拉通更进一步,到东安湖腹地呢?
当然,线路未明,站点未定,现在22号线可能被砍,更别谈增设站点了。
要说龙泉真的是个大冤种,十陵民怨四起,东安湖还在落空,此前销售提20号线东安湖必有一站,现在连高地运量版本都不见20号线的踪影。其他靠什么呢?擦边的2、30号线,还是自身难保的22号线?
所以汇总来说,假设22号线能落地的话,对大源西的二手房拉动,对大面的新房二手房推动意义还是非常大的,这里的大面,不再局限于腹地的百悦城、世茂城,而是龙华、龙安、龙城大道这一类。
六、23号线,新东-天府一街,36.4公里,设站23座。
23号线的最终赢家,可能是北门的新都。谁也没想到,新都在第五期规划里,竟然有点稳如老狗的感觉,难道是上次人口普查带来的数据红利吗?
23号线的走势其实非常简单,从新都一路往南,穿入三环,最终抵达天府一街。
其实从府青路开始往南,就没啥看头了,一路经过的都是成熟区,地铁站点密集,即便到后面高新的心岛、锦城广场、天府一街,也都是锦上添花。所以这些站点对周边的楼市来说,意义不大。
23号线最大的楼市价值,还是往北拓荒。
熟悉我的人就知道,以前我说过青龙场这边,相对闭塞,三面被遮挡,不仅有三环,还有铁路线,然后还有城北出口高速,几乎是倒霉他妈给倒霉开门,倒霉到家了!
青龙场这边,虽然神似孤岛,但是整体路网和城市界面打造后,还开发出来好些地块,不乏好几个商品房、人才公寓等,再加上周边的二手房存量,的确不应该被抛弃,设一个站点,很有必要。
再往北,就达到了保利狮子湖、万科五龙山等板块,这些都是北门早些年风光无限的楼盘,现在终于等到地铁回血了。
其中五龙山、泥巴沱附近,还有新房可以开发,再往北,穿过川音到达新东站。新东周围目前比较空旷,川音附近,也同时有新房二手房。
所以这一条线路下来,整体还是兼顾了居民区和开发区的,真正受益者,也是青龙场、狮子湖、五龙山和川音等北门大众。
其实6条新线我们可以发现,基本都没有纯粹的拓荒线路,卖地专线,现有地铁申报,必须和人口密度息息相关。以前的逻辑是先修路,再卖地,最后才慢慢提高入住率。现在的逻辑,则更加偏向于既有人口密度后的地铁拓展,让地铁服务于人口,而不是服务于其他。
这种逻辑也是能应证我们对房产的预判的,整体城市是在稳健发展,保守开发,而不是大肆拓荒,粗放申报。我们买房也是一样,核心区才有价值,人,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不知道哪里有人,不妨大晚上去看看百度热力图。
好了,由于篇幅有限,今天先写到这里,行文仓促,仅一家之言,轻拍为宜。下一篇,我们将侧重说一下其余的延长线和市域铁路S线带来的楼市机遇。
上一张目前最接近规划的图——成都都市圈轨道交通“十四五”高运量版本规划示意图(©MyronZhou)
声明:『房段子』在各媒体平台发布的文章及留言评论,仅为个人观点。不作为指导、引导您进行相关投资、买卖的依据或风险担保。若无授权,原创信息禁止转载,包括且不限于制作为视频、洗稿、抄袭,或者商用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