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下午,芜湖轨道交通1号线结束试乘,即将迎来开通运营。据报道,芜湖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已于近日通过项目工程验收,有望实现年底开通初期运营的目标。
这意味着,芜湖将进
10月20日下午,芜湖轨道交通1号线结束试乘,即将迎来开通运营。据报道,芜湖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已于近日通过项目工程验收,有望实现年底开通初期运营的目标。
这意味着,芜湖将进入轨道交通时代,成为安徽省第二个拥有轨道交通的城市。
蓄势待发的“城市巨龙”进入开通倒计时
如今的芜湖市区,一排排高架、一道道“长虹”,轨道交通1、2号线如同一条长长的动脉,在城市上空盘旋蜿蜒,整装待发。
芜湖市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一期工程总长46.2公里,设站36座。其中1号线全长约30公里,沿城市南北向敷设,共设高架站25座。建成后将形成芜湖市区“十”字形轨道交通骨干。
与长三角的其他省份相比,安徽城市轨道交通运行时间较晚。上海于1993年通地铁,江苏最早的地铁在2005年正式运营,而安徽在2016年底才正式开通运营第一条轨道交通线路。
2016年2月,《芜湖市城市轨道交通一期建设规划(2016~2020年)》获批,成为全国第40个获批建设轨道交通的城市。
国家发改委网站资料显示,自2016年芜湖、绍兴、洛阳拿到城轨交通建设“入场券”之后,至今没有新发布任何一个城市首轮城轨交通获批的信息。今年上半年,河南洛阳、浙江绍兴先后开通地铁,芜湖也终于进入了单轨开通倒计时阶段。
根据媒体此前披露,“历经长达两年多的制式比选,在全面分析轻轨、单轨、有轨电车等多种制式的经济技术参数后,芜湖市最终确定轨道交通制式为跨座式单轨,要建成全国首个以跨座式单轨交通系统为主干线路的城市轨道交通网。”
跨座式单轨与芜湖城市发展特点契合
跨座式单轨,为单轨的一种,是通过单根轨道支持、稳定和导向,车体釆用橡胶轮胎骑在轨道梁上运行。目前该形式,主要以重庆轨道交通为代表,在国内其他城市并不多见。
芜湖轨道交通建设为什么没有选择地铁,而是采用全新的轻型跨座式单轨系统?在浙江师范大学轨道交通研究中心主任韦强看来,轨道交通制式的选择主要与城市人口和长期客流量,即未来预测客流有关。
韦强向天目新闻记者介绍,跨座式单轨造价低,每公里造价在1亿元左右,与地铁相比“划算”很多,且运量低,高峰小时客流量1万人次左右,适合中小城市。
中车浦镇庞巴迪运输系统有限公司工程部负责人王嘉鑫认为,跨座式单轨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80公里,运能运量适用于城区人口100至300万的城市骨干线路需求,与芜湖的城市发展特点较为契合。
从另一方面来看,修建地铁的门槛较高,必须满足以下条件: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应在300亿元以上,地区生产总值在3000亿元以上,市区常住人口在300万人以上。拟建地铁初期客运强度不低于每日每公里0.7万人次,远期客流规模达到单向高峰小时3万人次以上。
显而易见,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门槛提高、政策收紧的大背景下,芜湖可以说是一个赶上“末班车”的幸运儿。
芜湖建设轨道交通背后有何深意
“芜湖起飞”的谐音梗,让安徽芜湖这座城市在网上迅速走红。
今年上半年投入使用的芜宣机场,让芜湖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下半年芜湖城市轨道交通1、2号线将相继投入使用,实现多年的轻轨梦。那么,芜湖真能借此起飞吗?
芜宣机场
在去年发布的安徽省“十四五”规划建议中,芜湖被寄予厚望,其发展目标定位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大城市”。
合肥之后,安徽需要一个副中心城市。尽管芜湖近几年来各项排名都保持在安徽省第二名,不可否认的是和省会合肥仍然存在很大差距,从GDP规模和速度上看,合肥均高度领先,形成“一市独大”的局面。
如何加快步伐,是芜湖需要面临和思考的问题。芜湖市南北距离40余公里,是典型的沿江带状城市形态,修建轻轨不仅能缓解局面交通压力,缩短城市组团之间的距离,还能促进要素快速流动,助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继而完善城市功能,让芜湖更好地融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记者注意到,伴随着城市单轨项目建设,芜湖已吸引众多轨道交通配套企业陆续落地,一个产业链集群逐步形成。比如,芜湖与中车浦镇及德国庞巴迪达成战略合作,成立“中车浦镇庞巴迪运输系统有限公司”,并落地芜湖,专注生产跨座式单轨和APM捷运系统,让“芜湖造”轨道交通产品走向全球。
此外,除了芜湖,马鞍山、滁州、蚌埠等安徽多个城市都在积极筹建城市轨道交通。有业内人士认为,芜湖建城市轨道交通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加强与马鞍山和江苏南京的联系,从而进一步提升自身经济水平。马鞍山未来的城市轨道交通是与南京相连,若芜湖城市轨道交通与马鞍山相连,这三座城市就能更好地实现一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