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好奇你是如何上班的?公交,地铁,还是私家车?
反正是我是骑着自行车上班。哈哈!
在新的一天开始和结束之时,大多数上班族还是会选择公共交通工具。
原因很简单,上一天的班,真的很
我很好奇你是如何上班的?公交,地铁,还是私家车?
反正是我是骑着自行车上班。哈哈!
在新的一天开始和结束之时,大多数上班族还是会选择公共交通工具。
原因很简单,上一天的班,真的很累。
在这种身心疲惫的状态下,真的不想再添堵车的烦恼。至少坐车比开车来得舒服。
但是很多人在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的时候,或许是因为劳累,也或许是因为无聊,会不自觉地打瞌睡。
当你快要到达目的地的时候,你就会很自然的从瞌睡中醒过来。
我想你一定会有过这样的经历,但是你有没有留意到其中的奇怪。
在途中,既没有人叫醒你,你自己也没有设个闹铃,为什么在即将到达目的地之前,会很自然的醒过来?
我想告诉你的是,这不仅仅是一种偶然的现象,而且很多人都反复地经历过。
当然了,也有因为睡得太沉而睡过站的时候,但是与到达目的地之前就从睡梦中醒来的经历相比,后者的概率更高,我相信很多人都有同感。
那么,这里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呢?
如果要说其中核心缘由的话,那么就从我的这篇文章中寻找答案吧。
不管怎么说,在公共交通这一特殊的环境里,要想正常的睡觉,真的很难。
首先,坐着睡觉显然是很不舒服的,如果是站着的话,那就更不用提了。
其次,交通工具在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振动和内部噪音也会妨碍正常的睡眠。
先让我简单科普一下睡眠吧。
睡眠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至第四阶段叫非快速眼动相睡眠(NREM),剩下的一个阶段叫快速眼动相睡眠(REM)。
从第一至第四阶段的睡眠,会随着阶段的提升,睡眠的效果越好,而在最后会进入快速眼动相睡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熟睡。
而要完成这一过程,你至少需要90到120分钟才可以。
这一过程会在睡觉期间反复进行,而你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的时候,因为之前提到的各种外部干扰因素,你是很难真正地进入到熟睡中。
即,在你坐车睡觉的时候,你一直保持着很浅的睡眠状态。
那么浅睡状态和到达目的地的时会自然醒来,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当你进入睡眠的时候,所有来自外部的刺激都会被你的大脑阻止,因此,即使你处于浅睡状态,在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时也不可能听到任何语音提示。
在2000年,世界著名的科学杂志《Neuron》发表了一篇有趣的文章。
研究小组在实验者清醒和入睡的时候(非快速眼动相睡眠),分别播放了两种声音,一种是与实验者毫无相关的哔哔声,另一种是实验者本人的名字。
期间,利用磁共振装置(fMRI)和脑电图(EGG)来观察他们的大脑对声音的反应。
得到的结果是:
当正在浅睡状态的实验者听到自己的名字的时候,大脑的反应最为活跃。而听到哔哔声的时候,大脑的反应相对较弱。
即,让正在睡觉的人听到重要单词的话,即使在睡眠中也能对听到的相应单词做出充分的认知。
还有,因为是很浅的睡眠状态,想要从睡眠中醒来也不是很困难,在乘坐交通工具接近目的地的时候,也可以通过听到报站广播醒来。
此外,在线科学杂志公共科学图书馆(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在2013年也发表了一篇有关类似主题的论文。
该论文也证实了睡眠中大脑对声音的反应,当实验者听到本人的名字和其他实验者的名字时,可以确认实验者在听到自己的名字时,脑电α波的活动会增加。
既,大脑可以在睡眠状态中可以选择性地处理一些对自己认为是重要的声音。
同样,即使是在清醒的时候,上述的情况也是适用的。
在心理学上,它被称为鸡尾酒会效应。也可以这样解释,参加聚会的人即使在嘈杂的喧闹声中也能进行对话的原因是因为人的一种听力选择能力,这种能力可以使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个人的谈话之中而忽略背景中其他的对话或噪音。
美国研究团队在2012年通过脑谱照片对这种效应进行了科学证明,并发表在科学杂志《自然》上。
还有,如果你经常在到站前就自然醒来,也很有可能是因为你经常使用相同的一条路线。
通过经验,你的大脑会熟悉何时下车,并记住下车的情况。哪怕是人们成群下车时所产生的嘈杂声音也会变成一种提示,让你很自然地醒来。
我是自娱自乐的小明,欢迎你的关注,在以后,我会给大家带来更多有趣的科普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