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攻百越之战
第一次战争也被称为秦瓯战争。《淮南子·人间训》 中有关战役的记载如下:
"(秦始皇)又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
秦攻百越之战
第一次战争也被称为秦瓯战争。《淮南子·人间训》 中有关战役的记载如下:
"(秦始皇)又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疑之塞, 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三年不解甲驰弩,使临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杀西瓯君译吁宋。而越人皆入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相置桀骏以为将,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杀尉屠睢,伏尸流血数十万,乃发谪戍以备之。”
秦军情况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屠睢为将,出兵五十万。据湖南等地地方志记载,秦军在这场战争中所用的兵力,主要是灭楚的兵力,但为了适应南征,50万兵力中不少于10万兵力。是楚国的军队。
百越军情况
百越原首领可能是西瓯国首领译吁宋,其姓名无汉字解释,壮语解释为吁宋公。
战争进程
秦军第一路在余干(今江西省)集结,进攻闽越地区(主要在今福建),攻克后设闽中郡。第二路在南越(今江西省南康市)镇守,形成了对闽越、南越的压迫之势。第三条路线占领了南越的番禺。第四路驻守九嶷山(今湖南省宁远县城南),第五路驻守镡城(今湖南省荆州苗族侗族自治县西南),准备共同攻打西瓯。秦军之初,屠睢一路和赵佗一路这两路一共20万人马最先发动进攻。剩下的30万人应该是在前线部队陷入战争泥潭的时候出动的,也就是在屠睢给秦始皇写部队缺粮的战报之前,因为在涂绥写的信中,他说,他的“50万大军已经死伤惨重”。
百越军在译吁宋的率领下与秦军展开了激战。译吁宋战死后,他选择了新的将领桀骏,退入山林,继续与秦军同在。这场战斗,偷袭切断了秦军的食物路线,迫使秦将屠睢报告秦始皇的秦军粮草紧缺。秦始皇被迫派史禄负责运送粮食和口粮。史禄率兵在湘水和漓水之间修筑灵渠,连通长江和珠江水系,保障秦军后勤补给。
现代灵渠
秦军的士兵大多来自北方,现在大部分来自陕西、山西和河南。不适应南方炎热的气候,直接影响了秦军的战斗力。
大约在218年前,百越军反攻秦军,秦军大败。根据《淮南子》记载,秦兵“伏尸流血数十万”,而秦军总指挥官屠睢也在现在的广西桂林一带被一支百越军夜袭部队击毙,迫使秦军“宿兵无用之地,进而不得退”,惶恐不可终日,以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监禄无以转饷” 。
秦军损失约30万人,剩余20万人撤退到岭南北部边境;百越大军伤亡同样惨重,没有继续进攻的力量,双方形成了对峙。秦军征发了更多的罪犯守在边境,对峙持续了3到4年。
秦攻百越第二战
《史记·秦皇本纪》相关记载如下:
“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灵渠(公元前219年至公元前214年修建)的粮道全面打通,粮草充足后,秦始皇收集了“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为兵”(可能是商人、俘虏等)近10万加上原来剩余的20万秦军,秦军再次集中30万大军,对百越军发动最后的总攻。
秦军深入岭南,未遇大阻,设南海、桂林、象郡等三郡,但实际上可能仍以地方首领为主。
秦三攻百越
《史记·南越列传》相关记载如下: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秦时已并天下,略定杨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徙民,与越杂处十三岁。”
“佗,秦时用为南海龙川令。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语曰:“闻陈胜等作乱,秦为无道,天下苦之,项羽、刘季、陈胜、吴广等州郡各共兴军聚众,虎争天下,中国扰乱,未知所安,豪杰畔秦相立。南海僻远,吾恐盗兵侵地至此,吾欲兴兵绝新道,自备,待诸侯变,会病甚。且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郡中长吏无足与言者,故召公告之。”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
“嚣死,佗即移檄告横浦、阳山、湟谿关曰:“盗兵且至,急绝道聚兵自守!”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与剖符通使,和集百越,毋为南边患害,与长沙接境。”
据越南传说时代记载,古蜀王室后裔蜀泮灭文郎国,击败骆越族部落,以螺城(今越南河内市东英县内)为都城建立了瓯骆国(前258年)。
公元前210年,秦将军赵佗率军进攻并吞并了瓯骆国。公元前204年左右,以番禺为都城,在岭南地区建立南越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