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学地向日剧学习创作

导读:近期,影视前哨(ID:yingshiqianshao)独家策划系列稿件,谈如何“科学”地向海外剧学习创作。继前一篇韩剧专题后,本篇指南聚焦日剧创作。
文 | 王玉玊
相比于韩剧、英剧、美剧而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5-17 20:31:33

导读:近期,影视前哨(ID:yingshiqianshao)独家策划系列稿件,谈如何“科学”地向海外剧学习创作。继前一篇韩剧专题后,本篇指南聚焦日剧创作。

文 | 王玉玊

相比于韩剧、英剧、美剧而言,日剧在中国始终比较小众,这与日本流行文化始终具有的内卷化特征有关。但是近两年,始终专注于本土市场的日本影视行业也开始关注中国大陆市场,加上中日关系向好发展,日剧、日影的引进也开始走向常规化。比如去年大热的日剧《UNNATURAL(非自然死亡)》就在国内获得不俗的口碑,b站在该剧完结后购买了正版播放权,获得近三千万的播放量(考虑到国内日剧粉丝基本上已经通过其他渠道看完该剧,这个播放量是相当优秀的)和9.9分的高分评价。

但《UNNATURAL》这一个案的成功,并不意味着日剧可以在短时间内在中国大陆从小众走向大众,拥有与韩剧、美剧比肩的受众数量,某种程度上这与日剧风格的独特性是有关系的。

中国电视剧的基本创作范式来自西方,对美剧借鉴最多,以年轻观众为主要目标受众的偶像剧则从韩剧中学习了大量的经验(戏剧冲突的构造方式、服道化、打光、滤镜等层面都有借鉴)。而日剧则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发展脉络,在题材类型、叙事结构甚至审美与表演方式上都和国剧、韩剧有显著差异,这就直接导致了日剧在中国观众中间接受度较低。

当然,日剧中仍然有许多值得国产电视剧学习的地方。或者不如说,恰恰是因为中国电视剧历来少受日剧的影响,所以才能够为其提供更多新鲜的经验。

题材:动人的不止有爱情

日本的电视剧制作有一套高度完备稳定的体制。除网播剧和晨间剧外,每年各大电视台共生产四季电视剧,每季电视剧的题材占比都相对固定,最大比重的永远是律政、医疗、刑侦三类热门题材,收视率季冠也往往在其中产生;其次是婚恋题材的作品,包括与中国青春偶像剧类似的恋爱剧,以及以已婚成年人间复杂恋爱纠葛为主题的“不伦剧”(这是自《昼颜》之后才成型的一个品类)。此外,非刑侦类的悬疑故事,除律政医疗以外的行业剧,青春校园故事,反映教育、职场等社会问题(如校园霸凌、家暴、就业歧视等)和社会现象(如晚婚不婚、同性婚姻、追星族与二次元宅生存现状等)的故事、深夜档的治愈美食剧也都属于常规题材,有成熟的制作模式。日本NHK电视台的晨间剧和大河剧在体制上比较特殊,晨间剧往往以逆境中的女性奋斗为主题,而大河剧则是历史题材的电视剧。

在这些题材之中,在日本属于优势题材,而在中国则是明显短板的是行业剧与青春校园故事这两类。

中国大陆并非完全没有行业剧,医疗类的比如《外科风云》《急诊科医生》《产科医生》等,商战类的也有《创业时代》《猎头》《杜拉拉升职记》等。但是中国的行业剧普遍存在两个问题:其一,缺乏行业细节,缺乏对某一个特定行业真实风貌的写实性呈现;其二,行业剧常常会滑向爱情剧,以爱情关系替代职场活动。与《创业时代》中那种凭空想象的创业公司相比,日剧《下町火箭》《陆王》都以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艰难求生、锐意创新的小企业的真实风貌,因而更具说服力也更加感人。而当行业故事足够丰满好看的时候,自然也就不需要再加入爱情戏来补足剧情张力了。在中国,行业剧往往滑向爱情剧还有另一个原因,是中国电视剧行业对于“戏剧张力”的理解普遍比较片面。在电视剧中制造矛盾和张力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把矛盾和张力简单理解为争执,那就存在很大的问题。国剧中制造戏剧矛盾的方式太过单一,基本全靠吵架——恋人反目、父子隔膜、闺蜜抢男人、创业伙伴分道扬镳、医患纷争……这样的戏剧矛盾用在爱情剧里问题还不大,用在行业剧里就比较困难了。因为对于处在工作状态而非情感状态下的角色而言,这种争执型的矛盾显然不应该是他们的主要状态,也不应是推进情节的核心动力。于是为了维持这样的“戏剧张力”,就不得不冒着偏离主线的危险添加情感类的戏份,否则故事就会平淡、不好看。而日剧在这一点上和国产剧有很大区别,日剧(除了“不伦剧”等特殊题材外)是以协作克服困难、共同抵抗外部压力,或不可抗力造成的利益分歧间的对抗与协商作为构造戏剧矛盾的主要素材的。近年来中国的网络文学中也常常更倾向于采取这样的方式去结构故事,可见中国受众是可以接受这一模式的。对于行业剧而言,借鉴吸收日剧经验、更新制造戏剧张力的手法是非常有益的。

国产青春校园剧存在着相似的问题——青春校园剧基本等同于校园恋爱剧,缺乏对除了恋爱以外的学生生活的生动呈现,如励志热血、同窗友谊、理想、教育与成长、师生情谊等的深度挖掘。因此,一旦未成年恋爱成为禁区,校园剧基本上就不存在了。日本的青春校园题材影视剧始终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这一题材在日本还承担着培养新生代演员的重要作用。如《对不起,青春!》《野猪大改造》《花样少男少女》《我是大哥大》等高分日剧都以中学校园为背景,而所有这些作品的共同特征是都不以爱情为叙事的核心线索。对比《花样少男少女》的日本版与韩国改编版(《偷偷爱着你》)就可以看出日剧与韩剧的明显差异,韩国版完全围绕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展开,而在日剧版中,男生宿舍生活、友谊与爱情三分天下,共同谱写了一段生动有趣的热血青春。即使是像《花样男子》这样以恋爱为主线的校园剧也非常强调刻画除男女主人公之外的角色,强调书写少年少女们之间的友谊,以及他们共同克服困难、共同成长的历程,最终形成一种偏群像剧的风格。

值得注意的是,在《对不起,青春!》《三年b组金八老师》《只是先出生的我》《三年a班~现在开始大家都是人质~》等以教师为第一主人公的作品中,教育、师生关系等社会问题得到了精彩的呈现,塑造出了很多能与学生角色平分秋色的教师形象,极大丰富了校园故事的角色谱系。去年的一部国产网剧《快把我哥带走》就是一部有明显日剧感、日漫感的作品,在人设、情节、叙事元素等方面都形成很大的突破性,也让这部不谈恋爱的校园剧得到了不错的口碑,但《快把我哥带走》过于日漫化的夸张人设也确实对很多观众造成了一定的接受度屏障。日剧中的人物设定普遍有很强的漫画风格,擅长以超现实的极端的人物设定制造喜剧效果,但同时又不因此而淹没人物的复杂性与现实感。照搬这套人物设定方式在中国大陆不可行,但仍有借鉴的空间,偶尔为人物增添一两个新奇有趣的的人物特质,会提升人物的辨识度和好感度,也能为构造叙事创造更大的空间。

主人公:扩展主人公的年龄范围

日本有一批35-50岁之间的优秀演员,比较频繁地担任电视剧主演,比如米仓凉子、内田有纪、竹内结子、广末凉子、藤木直人、西岛俊秀、福山雅治、堺雅人等等。这些演员大多从年轻时就进入影视行业,靠青春偶像剧积累人气,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转型,塑造了许多极富魅力的中年角色。特别是女性演员,日本这个年龄段的女演员不仅演技圆融成熟,而且常会有一种青年演员不具备的优雅气质,让人直观地感受到不同年龄的人有不同风致的美感。

而在中国,这个年龄段对于演员而言却显得特别尴尬,如果不去和新生代演员竞争偶像剧主演的位置,就很可能失去主剧的机会,然后再等几年,开始出演老母亲与恶婆婆,成为“老艺术家”。40-50岁的一代人,在中国新世纪以来的电视剧中(特别是本该承担这一功能的都市剧、行业剧中)几乎无从未得到精彩的正面呈现。

日本以中年男女为主人公的出色电视剧作品证明了,中年人的婚姻、事业与友谊既不平淡也不无聊,也绝不止于婆媳关系中的鸡毛蒜皮,他们的故事同样可以唯美动人,可以惊心动魄,可以吸引年轻观众的目光。而让各个年龄段的演员都能有戏可演,不用费心“装嫩”,各有各的美丽,这既是影视行业的良性生态,也能促进社会与大众审美的多元化。

体制:更成熟完备的电视剧制作流程

1.电视台主导电视剧制作

日本电视剧创作与中国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在于日剧往往由各个电视台主导制作,而中国的电视剧则是由各个影视公司制作完成后卖给各个电视台播出的。

日本以电视台为主导的电视剧制作模式有两个主要优势:第一,电视台是以收视率为导向的,而剧集质量与收视率直接相关。日本电视剧往往以每周一集的速度制作和播出,很少有拍完全剧再播出的情况。电视剧的制作与收视率之间因而形成了良性的正向反馈机制,制作方会根据收视率的变化调整后续情节,如果收视率始终不理想甚,甚至可能出现腰斩剧集的情况。在中国,电视剧往往按集售出,也就是说集数越多相对的价格越高,这导致了很普遍的剧情注水、扩充集数、电视剧越来越长的问题。日本模式省略了电视台向电视剧制作方购买剧集的步骤,从而有效防止了电视剧注水的问题。第二,电视台直接掌握编剧、导演资源,使得各个电视台、各个电视剧档位能够采用相对固定的导演和编剧,形成风格与传统,使观众有较清晰的观看预期,进而创造品牌效应。

国剧不可能也没必要转变为电视台主导电视剧制作的模式,但是网剧由网站主导制作却是可能的,而且以目前的情况来看,网剧确实整体上比台播剧剧情更紧凑,注水情况更少。此外,随着影视行业的发展,各个影视公司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和品牌效应也是一个有益的发展方向。

2.行业标准与行业共识

日本电视剧普遍较短,多为9-13集,在一个季度(3个月)内播放完毕,只有反响很好的作品才会拍摄续集、SP或者大电影。集数统一有利于整个电视剧行业(特别是编剧间)的经验共享,最终的结果是日剧普遍按照一个相似的节奏展开叙事,大整部剧大体上分为三个部分(三章),每章内部包含2-4集,采取相似的叙事结构,章与章之间则有明显的情节推进,同时转换叙事方式。以刑侦故事为例,最常见的结构是第一章(前2-4集)每集解决一个案件,第二章开始,案件的解决出现新的波折,呈现出连续性,或者开始以较多篇幅推进主线剧情,最终章则放弃每集一案的结构,以较长的篇幅集中推进主线剧情,直至故事完结。这样的节律保证了日剧的底线——即使是最差的日剧,因为按照这样的节律制作,所以也不至于拖沓无聊到不知所云,或者偏离主线,不管多难看的剧,起码都能做到情节紧凑、故事完整。这是对观众起码的尊重,也能给新入行的编剧提供一个比较明确的进步方向。这只是日剧行业规范性的一个例子。而在中国,整个影视行业还远未成熟,行业经验很难良性共享,于是电视剧的制作缺乏一个底线规范,电视剧的质量得不到基本的保证,好的作品可以好得超乎想象,差的作品也能差到一无是处。在努力创造更好的作品的同时,建立整个行业的最低标准也是必要的。

3.类型分档

日本各个电视台的不同电视剧时档有不同的主导类型和主导风格。比如说富士台的月九档以纯爱剧文明,NTV的土十档则常常播出社会题材作品。但日剧最重要的类型分档还是黄金档与深夜档的划分。日本的深夜档(23:00以后的电视剧时档)电视剧并不都是“少儿不宜”的色情、暴力、猎奇向作品,还有很多低成本或题材小众的作品。比如治愈美食剧《深夜食堂》,魔性幻想剧《哥哥扭蛋》都是在深夜档播出的。一般黄金档的收视率大约在10%左右,而深夜档的收视率则在3%左右。但相应的,深夜档日剧的制作成本也更低。深夜档的存在,意味着这些受众偏小众的作品也能拥有稳定的观众群,避免与黄金档的主流题材作品竞争。

因而类型分档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年龄分级,还在于为小众类型提供生存空间,丰富电视剧的题材种类,给一些低成本的新尝试提供机会。比如2016年末的深夜档同志剧SP《大叔的爱》就凭借小众题材脱颖而出、大获成功,在2018年改编为深夜档连续剧后一跃成为现象级作品,新的SP与院线电影也已立项。每当这样的深夜档作品进入主流视域,都能够为整个电视剧行业带来题材或风格上的更新。

国产电视剧对于“大制作”“大IP”的迷信,或许就与所有电视剧不得不在同一平台进行竞争,有热度、有流量、有宣传经费的作品才有可能胜出的行业环境有关。小众需求无法在国产电视剧中被满足的观众自然可以去看美剧、英剧、日剧、韩剧,但这对国产电视剧行业发展而言却未必是好事,毕竟不断进行对新风格与新题材的低成本尝试,是电视剧行业创新的重要基础。当然,这主要不是电视剧制作方,而是电视剧播放方,也即电视台与视频网站应该考虑的问题。一般而言,越小众的题材,其受众粘度就会越高,因而对于电视台和网站而言,合理、持续地提供类型丰富的作品,并通过网站页面结构/电视时档划分提供受众与小众作品相遇的机会,对于扩展用户数量、提升用户粘度是有意义的。这也符合当下娱乐行业分众化、多元化发展的主流趋势。

在此前的《如何“科学”地向韩剧学习创作?》一文中还提到了价值观导向、社会批判力度等等问题,在这些方面,日剧也有很精彩的表现,但因为在韩剧的部分已经讲过,本文不再赘述。相比韩剧,日剧的制作绝对算不上精良,甚至有时候如果一部日剧从头到尾好好打了光,都会让日剧粉丝小小地感动一下。但是不打光、甚至男主连妆都不画的日剧仍旧可以很好看。日剧中常常能看到的漂亮的构图与分镜当然是原因之一,但却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对于电视剧而言,各个环节都拿到60分的作品,一定没有剧本90分,其余各项不及格的作品好看。电视剧不同于电影,剧本才是电视剧的核,只要核够硬,其实打不打光、贫不贫穷都是小问题。

日本戏剧的剧本创作

在剧本创作方面,知名剧作家的新作有:村山知义的《死海》、久保荣的《苹果园》、久坂荣二郎的《岩头之女》、真船丰的《中桥公馆》、岸田国士的《速水女塾》、饭泽匡(1909~1994)的《□□山的人们》、田中千禾夫的《云尽头》、《千岛》等。森本薰在日本战败前夕创作的《女人的一生》,在战后初期由杉村春子扮演女主人公,赢得好评。1960年这个剧由日本新剧界带到中国公演,1982年译成中文,搬上中国舞台。木下顺二(1914~2006)是战后出现的重要剧作家之一,1947年,他发表了历史剧《风浪》,以后写了许多反映战后社会面貌、具有重大意义的现实主义戏剧,后又发表了《夕鹤》(1949)、《彦士的故事》、《红色的战袍》等民间故事剧。
50~60年代较有影响的戏剧作品有秋元松代的《礼服》、堀田清美的《岛》(1957)、宫本研的《明治之柩》(1962)、安部公房的《这里有幽灵》(1958)和《你也有罪》(1965)、水上勉的《饥饿海峡》、河原崎长十郎和依田义贤根据井上靖的小说改编的以历史上中日友好为题材的《天平之甍》及他们共同创作的话剧《望乡诗》等。
60年代以后,荒诞派戏剧影响到日本。接着就是小剧场运动的堀起。1966年8月,由俳优座研究所的毕业生佐藤信等,以田中千禾夫、杉山城等为顾问,建立了自由剧场,上演了L.皮兰德娄的《亨利四世》,E.奥尼尔的《琼斯皇帝》等剧目。1967年11月,早稻田小剧场成立后,上演了别役实的《卖火柴的少女》(铃木忠志导演)。随后又有寺山修司的“街头戏剧”、唐十唐的“状况剧场”相继出现。70年代初期,日本的小剧场运动达到高峰。与此相适应,出现了唐十郎、别役实、清水邦夫等一批新的剧作家。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日本“不条理戏剧”的作家别役实(1937~ )。他和清水邦夫一直是日本最多产的作家。老一代的表演艺术家杉村春子、山本安英、泷泽修等仍活跃于日本舞台。此外,在1985年,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40周年之际,在日本全国范围内,举行了反对战争和反对核武器的戏剧集会,上演了波兰剧作家L.克鲁奇科夫斯基的《罗森堡夫妇》等一系列反战题材的优秀剧目。

提高写作能力的方法

一、细致观察,追求真实
什么是观察?所谓观察,就是用眼睛去看,要远“观”近察,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并养成一种习惯。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法国作家莫泊桑曾拜当时著名的作家福楼拜为师,一天,他把自己坐在屋里编的准备写成小说的故事讲给福楼拜听。福楼拜听后说:“我劝你不要忙于写这些虚拟的东西,你每天骑马到外面转一圈,把路上看到的一切准确地、细致地记录下来”。于是莫泊桑意识到福楼拜是教他首先学会用眼睛去观察、认识、练好观察这一基本功。从此,他花了一年左右的时间,每天外出观察,终于写成了小说《点心》,并成为世界著名的小说家。所以学会观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第一要素。我在多年的教学中,常听一些学生说:“我就怕作文,一拿起笔起来就头疼,总学得没东西可写”。有的干脆说:“我不知道该写什么,从何写起。”有的作文虽然也交上来,但是仔细一看,生搬硬套的多,甚至瞎编一些内容,空洞无物,脱离实际。为什么造成作文难写呢?总的来说,就是缺少观察,没有真实感,因此无从下笔。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我认为,首先要学会观察。我在教初中语文第三册阿累写的《一面》这篇课文时,指出作者阿累在描写鲁迅外貌时,五次写了他的“瘦”。其中三次是从远到近更清楚,更细致地写出外貌特征。为什么作者对鲁迅的外貌特征写得那么传神,那么典型呢?主要是作者善于细致的观察,内心有独特的感受。所以,我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时,非常重视观察,重视写真实内容。因此,每个星期的作文课,我都利用一定的时间带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实地写作,有时在校园里观察校园植物,观察竹子、树木、花草,有时在周末时间到野外参观,进行野外写作,领略秀美的自然风光。经过这样的训练,不但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积累丰富的题材,写出真实内容,而且能陶冶道德情操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二、积累素材,学而致用
在教学中,碰到有不少的学生平时很少看课外书,特别是语文课外阅读方面的书籍,有的甚至除了课本之外,没有一本课外阅读材料,很少看书读报,写作的知识贫之,甚至连句子都写不通顺,写作文时想一句写一句,感到无话可说,无物可写。或者刚开了个头,敷衍了几句,就草草收场。内容空泛,不知所云,因此对作文望而生畏。为了能改变害怕作文的现象,做到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平时要多进行阅读,多积累写作素材。正如杜甫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篇,其义自见。”书读多了,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胸有成竹,得心应手。但是经验告诉我们,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曾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所以在强调学生读书的基础上要对所读之书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素材,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活水源头”,并学会运用,使作文内容应笔而生,有如涌泉,滔滔不绝,内容充实有力。
我们所学的课文有许多范文都是作者对人物或动物细致观察写下来的真实素材。如《一面》中对鲁迅的描写,《鹤群翔空》中的鹤群飞翔姿态的描写,鹤鹰搏斗的场面的描写,只要认真阅读,积累素材,就能变为自己有用的东西。此外,除了从书本中积累素材外,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积累,比如,就人新事的出现,各种有益的宣传,自然现象,社会新闻,国际时事等等这都是极好的素材,只要注意这方面的人和事,自然就会有丰富的素材,这样写作起来,就能妙笔生花,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三、提倡模仿,培养兴趣
模仿是借鉴的一种形式,但模仿不是简单的照搬,应当是创造性的借鉴。模仿的特点是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又收到明显的效果。对于写作水平不高的学生,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逐步培养写作兴趣,使之循序渐进地沿着写作的道路走下去,逐渐地提高写作能力。即使刚开始时的机械模仿,也应加以表扬和肯定,使他们产生写作的兴趣和欲望。历史上有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成为一代风范,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场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而来的。又如历史上左丘明的《左传》、司马迁的《史记》他们的写法,都为后世的散文家、小说家、戏剧家所模仿。课本中的许多文章都是很好的范文,学生学了课文,可以模仿写作,使学以致用。例如我教了郑振铎的《猫》一课,让学生以另一动物为题模仿写作,有很多学生仿写很成功,把课文写法转化为自己的能力。虽然模仿是提高写作能力的第一步,但不能一味地模仿,作文开始起步时,可以进行模仿,但入门后,必须脱离仿写,走创新之路,追求自己的写法,有自己的特点。
四、多说多写,下笔成章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碰到很多例子,有些学生很会说话,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然而在写作文时却绞尽脑汁,写不出多少内容来,究竟原因何在?因为在日常生活中“说”的机会较多,几乎不费多少力气,但“写”的机会很少。光说不写,怎能提高写作水平呢?因此在写作训练时,我重在指导学生说练结合,多写多练,并且,不但要说得好,而且要写得好。我每教完一篇课文,就布置与课文相关的小作文训练题,有时让学生在课堂中完成,有时先让学生思考,下课后再让学生练习,要求写在作文本上,有一些当为作业题去做,比如,让学生写出作文题的题眼及作文的提纲,有的则写续写部分,有的进行改写训练等等,经过多方面的训练,写作水平相应地得到很大的提高,学生写作的情绪也日渐高涨,并自发地开展了写作竞赛活动。
五、多些表扬,少点批评
我们在批改学生作文时,无论写得怎样,都要首先给予肯定和表扬,毕竟都有其闪光点,有好的一面,在表扬之后,委婉指出不足之处,让其知道作文的优点和缺点,这样才能增强自信,提高写作兴趣,乐于多读多写,在作文中,有些学生的作文内容并不太好,但在用词、造句方面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我们也要给予表扬和赞美,让其产生写作兴趣,能够勤读多练。如果教师在评学生的作文时,批评的多,表扬的少,那无形中象泼了一盆冷水,使之对写作文的热情倾刻间消失,失去自信,增加了畏惧感,对提高写作水平更加不利。
六、勤写片段,多记日记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常要求学生留心观察,勤写片段,多记日记,以及写心得体会之类的小练笔。如在人物描写方面,采取动景、静景等多角度描写训练,并要求学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平时勤写片段,多记日记,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这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精神享受和乐趣,而且对提高写作水平大有益处。因此,我在作文教学中,强调每位学生每天写一则日记,大至一千八百字的篇幅,可以对时事发表看法和见解,小至遣词造句。也可以是写一段有关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的片断,这样,学生不但养成了爱写日记的好习惯,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练笔后,素材积累丰富了,写作水平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七、鼓励创作,推荐发表
任何人要想学好一种东西,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它是获得知识、进行创造性创作的一种自觉动机,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创作的内在动力,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我在作文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写出优秀作文进行发表。为了能写出更多优秀作文,我首先让学生留意身边的人和事,记录新人新事,从班内到校内,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园到社会,然后进行合理的选村和组村,写出优秀作文,上送学校广播室及学校报刊编辑小组,让其优秀作文得以播出和刊出。这样,会极大地刺激他们的写作兴趣,让他们感到作文的份量,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创作的积极性。总之,在作文教学中 ,只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才能使学生多读多写,提高作文水平,解决长期困扰语文界的一大难题。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