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浅谈一下儒学所经历的一些事:在先秦时期,儒家是最具影响的学派之一,但在秦统一六国建立第一个封建王朝后,因“焚书坑儒”事件,使正统的儒家思想基本消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浅谈一下儒学所经历的一些事:在先秦时期,儒家是最具影响的学派之一,但在秦统一六国建立第一个封建王朝后,因“焚书坑儒”事件,使正统的儒家思想基本消失殆尽!在后来的汉武帝时期,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上推行了“推恩令”,在思想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一跃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学派,没有之一,并一直延续至今。
因此儒家经典《论语》成为官方乃至民间最受欢迎的书籍之一。慢慢的一些大家开始了《论语》的注解,如朱熹的《论语章句集注》、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释》……其中南怀瑾老先生的《论语别释》比较受我们年轻人的喜欢。
我读这本书还是有次老师上课时提起了一下,说有点意思,然后我就去买了试试看,还真的可以!(回归主题了!^O^)
我们不管读书还是跨入社会,任何事都需要经历实践,正如马克思主义中所写的那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在《论语别释》的开篇,南怀瑾老先生就写到“今古学术知见,大概都是时代刺激的反映,社会病态的悲鸣,而振衰补弊,改变历史,端赖实践从事工作者的努力。”道出了实践的重要性。
又如南老对“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的理解也不同于传统的理解,他认为:做人要自尊自爱自信,知识才能学以致用,并且要忠诚守信,对待朋友要真诚,没有人会不如另一个人。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孔圣子的“仁”,是在道德层面对世人提出的一种要求,主张谦卑、敦厚、仁慈。南老认为“仁”是人如何在仁的境界,要求我们要注意对个人的修养、提高思想素质、努力追求“仁”之境界。
如果说《论语》中的孔子是个渊博学者、可敬导师、谦谦君子,那么《论语别释》中的孔子则是一个穿梭于乱世、特立独行的性情中人!
对此,有些人觉得《论语别释》可以当做故事来读,但不能用作学习和研究的参考文献。但我觉得这部著作挺好的!不是每个人的想法都和你一样,因为,各有所思。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我看了一篇,错误还是有的。不过读一读还是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