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话不说不透,理不辩不明。但我们很遗憾地看到,对一个女作家有关武汉疫情日记的声讨,正在无情地撕裂着我们的社会。
我们简单翻看发文和跟贴者的备注信息,发现一个现象,即
人们常说:话不说不透,理不辩不明。但我们很遗憾地看到,对一个女作家有关武汉疫情日记的声讨,正在无情地撕裂着我们的社会。
我们简单翻看发文和跟贴者的备注信息,发现一个现象,即反对作家写作的大部分都不是武汉本地人,而对写作内容表示赞同和支持的,更多的也不是武汉人。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作为日记背景所在地,武汉本地人是什么看法和见解呢?他们中是否也有类似的表达形式和文字内容,可以发出更多种声音,让我们这些外人有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机会?
我们要说,一个成熟自信的社会,需要有多元化的声音,去反映和描述多元化的社会。我们的抗疫成绩绝不会被几千字日记所玷污或抹杀,而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更不是一两部日记体文字就可以讨论清楚的。
我们需要严肃的反思,需要热烈的表彰,需要对英雄的纪念,需要对逝者的哀思。
而为了对历史负责,我们也需要有温度的记录,更需要带刺的玫瑰。
我们说,如果没有证据证明日记是完全失实的,甚至是反动的,那么是否可以很自信地把它搁置一段时间,哪怕粘些尘土也不着急。等过上几年再翻过头来看,或许会有奇迹。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方姨的心态明显是变形了:(一)死要面子,维护名誉。可能方姨一直以来习惯享受了“作家”的光环,对待有损其名誉和光环的批评,坚决硬顶,决不低头,“你以为你是谁?”的另一面意思是“你知道我是谁?”,这是面子问题,“穿着长衫而又站着喝酒的人”。
(二)穷途末路,色厉内荏。方姨已陷‘千夫所指“,但现在下不了台,因为有脸面在,只能继续装,最后挣扎,坚决抵抗,其实内心是虚,我想象方现的心里是日夜煎熬的,后悔当初,但回头又无勇气,只能装腔作势。
我最担心的是,最后狗急跳墙,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一个民族的身上,抖也抖不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