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和的《渔歌子》描绘的是什么情景 张志和词《渔歌子》

让我们重新品读一下原作: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通过细细品读,我认为作者的心境已经在诗里清晰呈现出来,就是最后三个字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2-24 23:37:39

让我们重新品读一下原作: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通过细细品读,我认为作者的心境已经在诗里清晰呈现出来,就是最后三个字“不须归”!

何谓心境?对于诗人而言,心境就是诗人通过对外在的具体物象进行描述,从而表达出来的心里情绪和状态。所以我们就从这两个方面着手,来对作者“不须归”的洒脱心境进行细致的感受。

作品包含的具体物象

这首诗的空间变幻是由远及近,最远处是西塞山、然后是白鹭、再然后有桃花、流水、鳜鱼、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这些物象次第有序,在眼前铺陈开来,轻易地将人的思绪带入这烟雨江南之中。通过这首诗,你除了能看到山前的白鹭之外,还能看到因为斜风细雨而飘落的几许桃花在随波漂流,那肥美的鳜鱼一个转身,水面的桃花就不见了。

欣赏完这烟雨蒙蒙的江南美景之后,我们的目光来到近处,转向作者所要表达的重点———钓叟。这钓叟有可能是钓叟,也有可能是作者的化身。

具体物象所寄托的情感

我相信,在作者眼前呈现出来的江南美景绝不仅仅只有以上这些。这只是诗人通过主观的选择留下来,能够承载诗人情感的东西。

且看: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么平铺直叙,深得道家“淡而无味”手法之精髓。道家之淡,并非意境之淡;道家之无味,更非意蕴之无味。虽辞藻平淡,却意蕴悠长。

从“青”、“绿”二字我们还能闻到箬笠和蓑衣上青草的味道,这多半是看到下雨了才临时编织而成的。所以才会洋洋自得说出“斜风细雨不须归”。穿着青草编织的蓑衣,带着青草织成的箬笠,享受着这天地间的斜风细雨,亲近自然,感悟自然,自由洒脱!

张志和所生活的唐朝,是信仰自由的时代,这个时期的文人对儒、道、释的思想都有所涉猎,表现出来的只是成分多少、或隐或显的问题。儒家治国平天下的进取精神,佛教五蕴皆空的平静,道家无为而治的清净全都体现于各自的作品之中。

具体到张志和,从这首《渔歌子》我们能看到作者对自然的向往,对隐逸生活的满足,展现了身在天地宇宙之间的率真与洒脱。更重要的是:“道家的虚静的心态使这种受挫的心灵释放出超越的生命,展现了文学境界的另一种可能。”从而取得非凡的艺术成就,让人钦佩!

《渔歌子》是唐代诗人张志和的一首词,原词是这样的: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据说是这样的:唐代宗大历七年(772)九月,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次年到任。张志和驾舟往谒,时值暮春,桃花水涨,鳜鱼水美,他们即兴唱和,张志和首唱,作词五首,这首词是其中之一。这首词于宪宗时一度散失,长庆三年(823),李德裕访得之,著录于其《玄真子渔歌记》文中,始流传至今。

前两句写景,虽然没有明确的时间,可通过描写的几种景物可以知道正是春汛到来,桃花正开,白鹭正在自由的飞翔嘻戏,河里的水缓缓而流,下着细雨,一个渔翁在河上悠闲打渔。在这样细雨情况下,不需要回家去避雨。展现了一种自由悠闲祥和图画。同时也把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表现的淋漓尽致。!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