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悟空邀请!
容我胡扯一番!
“人”在甲骨文中是一个侧面站立的人像,或者剪影,弯着腰,伸着臂。
你可以说这是一种巧合。人的标志性一是站立行走,二是用火烤熟食,三是种植养殖。
显
感谢悟空邀请!
容我胡扯一番!
“人”在甲骨文中是一个侧面站立的人像,或者剪影,弯着腰,伸着臂。
你可以说这是一种巧合。人的标志性一是站立行走,二是用火烤熟食,三是种植养殖。
显然,站立行走是区别人与动物的标志性姿态。
“人”字的甲骨文就是站立,然后是弯腰的动物,而这个动物可以理解为种植或养殖,因为其它动作诸如跑,蹲,跳等无法与动物形成区别。
人,是可以站立的自主劳动的动物。
这是巧合么?
甲骨文是形象文字,大多是夏商时期卜吏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卜辞。所以,这个人应当是泛指,用以区别其它物种,鸟可以飞,鱼可以游,相应的文字也是如此,那么只剩下野兽,而野兽是四肢行走,相应的文字更是如此,比如鹿,比如羊,都是象形。都是一种源于侧面的绘画。但是“牛”字不是,牛字甲骨文是牛角,那么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卜吏们创造文字是按照这个生物的最大特色进行创造呢?
是的,鸟,羊,鹿,鱼,只要是形容生物的,大抵都是侧面轮廓描写,依此而论,人也是侧面描写就不足为奇。所以头,腰,身,足,臂,用两笔而成。
《说文》中这样表述:“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而这个人字的结构,也被传了下来。金文,大小篆都沿用了这个理念。即,人字的初始不是一撇一捺,而是直立行走与劳作。
虽然秦始皇统一文字为小篆,但实际上小篆过于繁杂,民间大多都是用古隶,也就是秦隶,而秦隶中的人就是一撇一捺的写法。
我想这种写法的初衷应当是和当时的哲学思想有关,也就是《易》,周易中讲“一阴一阳之谓道”,讲平衡,尚互补,所以,人,也应如此顺应天意,撇为阴,捺为阳。
《礼记中说》:“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由此可见,人字一定要体现出这种阴阳和天地来。
远古时期,人只是直立行走并且能自主劳动的生物。
文明时期,人是是天地之灵阴阳之交所以一撇一捺。
因为人是双脚分开的,不论走站双脚都分开,拼紧双腿人就一直线,站着也吃力不舒服,只有手于身体贴紧,也只有双脚踏实地才稳,中国字大多是形象字,人才这样写,所谓人字易写,人难做也有这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