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的日本人为什么那么惨无人道

“比较科学”的角度来讲应该是嗑药嗑傻了,日、德军队可是“现代瘾君子”的祖师爷,一口“突击锭”闷下去“武士道精神”就来了,杀人、放火眼都不眨一下。
所谓的“突击锭”或者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05 03:49:19

“比较科学”的角度来讲应该是嗑药嗑傻了,日、德军队可是“现代瘾君子”的祖师爷,一口“突击锭”闷下去“武士道精神”就来了,杀人、放火眼都不眨一下。

所谓的“突击锭”或者“猫目锭”、“空击锭”以及后来改名的“觉醒剂”就是甲基苯丙胺,这个东西现在最为大众所最熟悉的产品应该就是冰毒了(当然有一点区别,70年代毒贩们为了方便运输用xx取代xx加工,也就形成了现在的结晶状,使用方式也有区别)。

这个东西的“爷爷辈”是麻黄植物,早在1300年,被东非人就从麻黄植物上提取到麻黄碱用来作为缓解疲劳和压力的药物;1887年,罗马尼亚科学家埃德林又在麻黄素的基础上合成了新的衍生物苯丙胺(安非他命);1893年,日本化学家长井长义先通过苯丙胺合成了甲基苯丙胺;到1919年,日本化学家绪方章又在长井长义的基础上将甲基苯丙胺改良成片剂(固化,因为刚开始是针剂状)。然而在1935年之前不管是麻黄碱、苯丙胺还是甲基苯丙胺都是作为基于研发治疗疾病的药物来使用的,就和海洛因当初的功能一样。可1936年,德国的医学家迈尔发表了一篇论文指出服用甲基苯丙胺能够消除疲劳以及提高连续工作的能力,类似于肾上腺素,还能引起中枢神经兴奋。这立即引起了各国军方的注意,尤其是日德两个邪恶轴心国,因为战场上决定胜负的关键是武器和人,武器这东西日德都不差,但人这个方面就不如北欧以及高加索人那么魁梧、勇猛了,尤其是鬼子,平均身高161cm(这还是1937年甲种师团数据,到了1945年是147cm,整个抗战期间平均是155cm),人种上有较大的劣势,这要是有个能够让士兵不知疲倦保持旺盛战斗力的药物不得“上天”了?比伏特加还管用?于是两个邪恶国家就开始大量制造苯丙胺和甲基苯丙胺并列为军需物品。

要说这个东西真的是有效果,战前,德国科学家就对甲基苯丙胺进行了实验,测试学生们能否在服用后长时间保持清醒、兴奋。到了1940年,德国空军大量服用以帮助他们能够长时间执行任务,也可以在飞机被击落时避免饥饿和困倦(所以明白为啥鬼子几个饭团就能在硫磺岛土坑里猫三天了吧?肚子饿了来一片,我感觉饭团都是“多余”的),据统计“闪电战”的三个月时间里,大约有3500万片的甲基苯丙胺类药片被发放到300万德军士兵手中,平均每人能够领到11片。不过那个时候德国制造甲基苯丙胺的技术没有鬼子好,因此大部分都是军官和党卫军在使用,这也就解释了为啥党卫军会那么变态、毫无人性。

【根据英国药品专家亨利博士的研究,希特勒也是个“药神”,每次演讲之前他的私人医生莫雷尔都会给他注射苯丙胺类药物,所以他那些激情演讲都是嗑出来的】

而日本这边更夸张,刚开始的时候日本的化工产业规模比较薄弱,无法大量提供给全军服用,于是先在海航和陆航士兵身上进行试验,结果这些士兵反映服用效果特别好,嗑药后长途飞行不累了、夜间飞行不困了,挨了一枪都不疼了…天皇(不知道是不是他下令的,我猜的)大喜过望,又给海军士兵试验。当时的雷达技术不是不够成熟么?夜航的时候开探照灯又等于是自杀,只能依靠雷击舰的士兵们通过训练的方式提高夜视能力后用肉眼去观察,而这些人的训练任务就是大白天找星星,没想到嗑药以后一个个都反映真能看到星星,夜战能力也确实提高了不少…当然,现代医学证明甲基苯丙胺根本就没有这个功效,只不过它作为一种兴奋型毒品,可以降低疲劳度,变相地提高了夜战的能力,至于说白天看到星星估计是因为还有致幻效果吧?反正军部跟发现了新大陆一样,立即命令武田制药和住友制药将这些药品下架优先提供给军队,并且还在朝鲜等地也开设了多个生产厂家,更是为了加班加点赶工让这些工厂工人边嗑药边制药…

而海军叫它“猫目锭”,空军叫它“空击锭”,陆军叫它“突击锭”,战后又改名叫做“觉醒剂”。

可这些东西虽然在一定时间内会让士兵不知疲倦、勇气倍增,但副作用是非常大的,长期使用会出现精神异常、暴戾、情绪失控甚至做出残忍的反人类行为,如果你接触过吸食冰毒的人应该也清楚,废话多、亢奋、跟个神经病一样。其中陆军还是典型中的典型,因为那个时候他们也没有工业生产青霉素的能力,磺胺类抗菌剂产量还不足,于是用各种“镇痛剂”作为替代品和安慰剂被大量使用。日军指定的镇痛剂是吗啡,可这个东西比较贵,陆军中只有驻扎在东北的关东军和驻扎在朝鲜的朝鲜军以及海、空军可以使用,而关内的鬼子虽然没有那么好的条件,但为了让们受伤的时候勇敢点、坚强点,抽鸦片“治疗”是公开的(他们有明文规定不能抽,但不管胜战、败战只要打完战军官们都是睁只眼闭只眼);驻扎在东南亚的南阳军也一样,用大麻来代替吗啡;同时一战过后日本还获得了德国在太平洋几个小岛上原本给拜耳公司供货的古柯种植园,大量用古柯来替代镇痛剂治疗…

所以你想想看,战斗前来片甲基苯丙胺让你兴奋,战斗后来根鸦片、大麻或者古柯让你沉醉,几种毒品轮流着来,更重要的是按照国际禁毒公约的分类鸦片、大麻和古柯属于A类麻醉药品类毒品,甲基苯丙胺是B类的精神药品类毒品,这两类毒品在人体内的作用效果是“相反”的,这是在追求“阴阳两极”毒效吧?

而长期被这些毒品控制的鬼子能是个正常人吗?特别是药效上来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基本的人性,他自己都控制不了自己。像“神风敢死队”,你以为真的那么勇敢啊?据记载很多人慌得一逼,吓得腿软还有哭的…但闷一口“空击锭”后“武士道精神”马上就来了。

【我比较好奇为啥鬼子那些甲级战犯自己不嗑药?来一口再切腹啊?也就阿南惟几算是条汉子,东条英机用枪都能打偏…再看看人家德国?他们那应该叫做“药士道精神”】

据统计,二战期间日本生产了全世界70%的甲基苯丙胺并使用了其中的70%!

战败后日本国内举国上下都充满了悲观和挫败感,急需要一些安慰,同时本土也被美国人炸地满目疮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输出,刚好军队不是还囤了30%的甲基苯丙胺么?何况军政府部门也需要资金来重建啊?于是决定将剩下的那些囤货都便宜卖给普通民众一举三得…真的是个鬼才!

而这个“鬼才计划”实施以后日本人疯狂了,各大商店都被抢着购买,因为一喝下去确实精神倍爽、干活不累,甚至事实上这个玩意还有“催情”作用(现在明白为什么二战期间鬼子要征召那么多“慰安妇”了吧),以至于到后来工厂招聘员工的奖励就是“觉醒剂”,发不出工资也发“觉醒剂”,整饭吃…

然而根据资料记载,1945~1952年期间在日本有高达200万的“觉醒剂”滥用者,其中出现精神障碍的吸毒人员数量达到20万,与此同时1946~1950年期间日本的社会恶性刑事案件却急剧攀升,像涩谷事件、国铁三大案、新滨町事件、宇佐安心院事件等等,其中不乏各种灭门、食人、分尸案以及群体性犯罪事件。这些情况立即引起了日本心理学家以及社会学家的注意,日本政府为了稳定社会治安迅速组成了专门的调查组并最终发现“觉醒剂”对人的大脑和精神伤害非常大(二战期间难道都没发现?我不太相信),容易让人精神失常、陷入癫狂状态从而导致暴力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必须取缔合法销售,于是在1951年日本政府颁布了《觉醒剂取缔法》,这才禁止生产和销售“觉醒剂”没有让事态继续恶化。

所以现在都认为鬼子二战期间除了自己的民族特性外造成他们如此残忍、变态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滥嗑药,各个都是“生化人”精神不正常的,这再一次说明了毒品的危害性,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其实二战时日本的军队大多承袭了几百年来日本的海盗抢匪的习性,残忍野蛮!一百多年前的倭寇侵犯我们的沿海,只有几百人的海匪就能在千里的海岸,杀人放火胡作非为。而且当地军民束手无策,任其虏掠,这与岛国上的贫困和闭塞是分不开的,而且从小受着野蛮的侵略思想教育,只要不怕死敢杀人就能抢到财富,就能改变自己,可谓是穷凶极恶!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