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8年7月25日(康熙七年农历六月十七),在我国山东省东南部,郯城、临沂、临沭三县交界之处,发生了8.5级特大地震,这是我国历史上地震烈度最高的一次地震,即使在世界范围内也是非常罕
1668年7月25日(康熙七年农历六月十七),在我国山东省东南部,郯城、临沂、临沭三县交界之处,发生了8.5级特大地震,这是我国历史上地震烈度最高的一次地震,即使在世界范围内也是非常罕见的地震灾害。
图|郯城大地震留下的痕迹
此次地震对我国东部地区造成了非常严重的人口伤亡和经济损失,因为地震的极震区大部分都位于郯城境内,所以将其记载为“郯城大地震”。
因为此等惨烈的地震前所未有,所以在历史上,关于此次地震的记载也非常之多,下面小编就根据这些记载,为大家介绍下这次前所未有的特级地震——“郯城大地震”。
1、地震烈度与范围:
“郯城大地震”的震中位置位于北纬34.8 °、东经118.5°,其极震区位于郯城、临沂、临沭交界之处,此次地震波及了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其中有感地区面积高达100万平方公里,就连比邻我国的朝鲜半岛和日本都有震感。
图|地震遗址
而在此次地震中,直接受到震害的地区达5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郯城、临沂、临沭、宿迁、沂水等地遭受到了非常严重的破坏,山东、安徽、江苏等地共150多个州县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这种破坏程度的地震,在世界历史上也极为罕见。
因为关于此次地震的历史记录繁多,为这次地震的研究工作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我国地震学家对其进行了仔细分析后,将其地震烈度进行了如下划分:
Ⅻ度区域:临沂西南部、临沭西部、郯城中部及北部大部分地区,总共面积约1200多平方公里,此区域内地表遭到严重毁坏,人类及动植物遭到了毁灭性打击。
图|地震烈度分布图(后有修订)
Ⅺ度区域:临沂市绝大部分地区,在加上郯城、莒县、临沭以及苍山等州县的部分地区,总共面积约5000多平方公里,此区域内地表破坏极为严重,人与动物死伤惨重。
Ⅹ度区域:北至诸城,南至新沂,西至蒙阴,总面积约16万平方公里,此区域内地表建筑倒塌严重,人与动物死伤较为严重。
Ⅸ度区域:北至潍坊、南至邳县、东至日照、西至兖州,总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此区域内房屋倒塌损坏严重,人与动物多有死伤。
Ⅷ度区域:北至昌邑、南至盐城、西至微山,总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此区域内部分房屋多有损坏,人与动物有死伤。
Ⅶ度区域:北至惠民、德州一带、南至安徽、江苏一带、西至河南商丘附近,总面积约20平方公里,此区域内建筑遭到损坏,人与动物死伤较少。
Ⅵ度区域:北至黄河口北、南至上海、西至河南及郑州一带,总面积约40万平方公里,此地区内有少量建筑遭到损坏,人与动物皆有受伤。
图|人员伤亡情况汇总表
2、地震造成的灾害及损失:
此次地震造成的损害极其严重,因为地震发生于晚间,在那个缺乏娱乐活动以及照明设施欠缺的年代,大部分百姓都早早地在家中睡下了,因此当地震发生后,人员死伤就变得尤为严重。
除了地面建筑倒塌造成的人畜伤亡外,后续因为地震引发的地表陷裂、山崩等次级灾害,同样造成了大量的人畜伤亡,在加上震后死于瘟疫等疾病的人畜,此次地震对于当时的清朝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畜伤亡非常惨重。
根据史料中统计,“郯城大地震”中,共有144县的地面建筑物遭到破坏,而在这场地震中,死亡人数达到了5万多人,其中有80%的人是被倒塌的建筑物砸死。
图|地震过后的城市
3、地震中发生的次生灾害:
其实除了地震直接造成的损害外,其后续引发的次生灾害对于人类文明造成的损失也并不小,下面小编大致罗列了几类于此次地震中发生的次生灾害:
第一水灾:此次地震因为烈度过高,致使大量河堤、水库遭到严重破坏,因此造成了大量洪水直接冲入城镇、田地,使得城池被淹没,无数民众被溺死,其中最严重的就是黄河的三义坎堤防被震坏,决堤的黄河水一路淹没了诸多州县。
第二地裂、喷沙冒水:在地震灾害中,地裂与喷沙冒水是最为常见的次生灾害,地裂与喷沙冒水致使大量庄家被损毁,农田遭到了根本性毁坏,因为其分布范围极广,所以也是地震灾害中最为严重的次生灾害之一。
第三山裂、山崩:在此次地震中,山崩、山裂同样是非常频繁的次生灾害,剧烈地震致使大量山脉龟裂甚至崩塌,因此产生的碎石滑落,造成了无数建筑损毁以及人畜伤亡。
图|地震造成的山体龟裂
除了以上这些外,还有很多如火灾、海啸等次生灾害同样造成了巨大损害,而“郯城大地震”发生时,又正直天气炎热的夏季,加上遇难者尸体无法及时处理,这就造成了瘟疫等疾病开始大范围流传感染,因此,死于瘟疫的人数也非常之多。
大家应该知道,在地震发生之前,往往会伴随着很多异常现象,人们将这些现象称为“地震宏观前兆”,而根据地震学家们的研究,“郯城大地震”发生前也曾出现了大量宏观前兆,小编下面为大家列举两例较为明显的记载:
第一大旱与大涝:根据史料记载,在地震发生的四年前,也就是1664年,以地震发生时的区域作为划分,在震中西部区域内,曾发生了“赤地千里、草木干枯”的特大范围干旱,这次大旱在整个山东历史中都极为罕见,而在地震发生后,则连续下了数十天的大雨,致使灾情更为严重。
第二地下水位变化:在史料记载中,在地震发生前夕,曾有很多地区的水位发生过异常升降,例如在山东省福山县志中曾记载,在大震之前,县中井水曾伴随着巨大声响而无故上涨。
图|被洪水淹没的村庄
其实,除了这些宏观前兆外,在“郯城大地震”发生时,还伴随着出现了如地气、地光等奇特的物理现象,而在震后,更是有大部分地区出现了地附白毛的现象。
以上就是小编总结的“郯城大地震”的综合情况,此次大地震造成的破坏在整个世界史上都极为罕见,而在历史中,关于此次地震的记载也非常之多,这为此次地震的研究工作提供了非常多的资料。
“郯城大地震”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可能是一个惨烈异常的灾难,但从历史角度出发,它是一个非常具有特色的震例,有着非常大的研究价值,可以帮助我们在地震分析以及预报研究上面迈入一个崭新的台阶。
细数在清朝年间临沂发生过的地震大大小小的不少。
1668年7月25号晚上八点,临沂郯城发生了一场历史东部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级达到了8.5级,这次的地震有感范围更是非常广,波及到了河北、辽宁、陕西、江苏、湖北等十余省及中国东部海域。破坏区面积50万平方公里以上,史称“旷古奇灾” 。在这之后更是余震不断。
1668年的郯城地震发生之后,又相继发生了两次7级左右的余震。
而在1671年12月20号,费县发生了一场地震。1829年11月19号,费县再一次发生了地震。1852年4月25号,莒州发生了地震,1865年8月,费县发生了地震。1910年1月8号,临沂又发生了地震。
临沂在著名的郯庐断裂带上,郯庐地震带是东亚大陆上的一系列巨型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带,泛指北起黑龙江,南止长江边,总体上呈北东走向,纵贯中国大陆东部的巨型渠断裂。郯庐断裂带在我国境内延伸2400多公里,切穿中国东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规模宏伟,结构复杂,是地壳断块差异运动的接合带,是地球物理场平常带和深源岩浆活动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