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题前,先理顺一下对联和对仗的区别。
对联是一种文学形式,由上联和下联组成。根据使用的性质或悬挂(张贴)的位置,又分门联、楹联(门柱上的联)、堂联、寿联、挽联、春联等等,也有一
问题:对仗与鼎足对的区别?前言
对仗是对偶的一种,是两两相对,出现在骈文、律诗、词、曲中。
鼎足对,顾名思义,鼎有三足,是三句对,会出现在词、曲中,不会出现在律诗与骈文中。
一、对仗
先说说两两相对的对仗,文、诗、词、曲分别选几个例子。
1、骈文中的对仗
《滕王阁序》中,有无数的对仗,例如: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又如:
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平仄仄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2、律诗中的对仗
杜甫的《绝句》,通篇四句都对仗: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岑参的五律《苗侍中挽歌》,通篇八句都对仗:
摄政朝章重,持衡国相尊。笔端通造化,掌内运乾坤。
青史遗芳满,黄枢故事存。空悲渭桥路,谁对汉皇言。
3、词的对仗
词的对仗并不像律诗那样,必须平仄相对,常有平平相对,仄仄相对。
词的每一句最后一个字都是固定的平仄,所以词人是不能改动的。例如主席的《沁园春雪》: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结尾字都是平声,平平相对:封、飘。
苏轼《沁园春·孤馆灯青》:
笔头千字,胸中万卷。 结尾字都是仄声,仄仄相对:字对卷
当然也有很多完全符合律诗要求的对仗,例如晏殊的《浣溪沙》: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需要注意的是,词的对仗要依照词谱要求来填写,平仄并不是作者可以随意改变的。
4、曲的对仗
曲的对仗,和词差不多,没有律诗那样对于平仄有严格要求。
例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平平相对,仄仄相对
白朴《天净沙·秋 》: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
也是如平平相对,仄仄相对,有点像走路顺拐了。
当然,也有和律诗一样的对仗。例如关汉卿《白鹤子》:
鸟啼花影里,人立粉墙头。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完全是律诗对仗
5、古体诗的对仗
其实古体诗中也有对仗,只不过有的合律,有的不合律。
例如东晋刘宋时期的谢灵运就是一个对仗狂人,他的《登池上楼》,几乎每两句都对仗: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不过,谢灵运时期,还没有四声的概念,所以很多对仗不符合平仄相对的要求。
二、鼎足对
鼎足对是三句,诗中的对仗是两句。
诗一般两句为一组,也有极少数的以三句为一组的古体诗,如唐代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其中这三句,勉强类似鼎足对: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鼎足对一般出现在骈文、词、曲中。
1、曲中的鼎足对
例如马致远的的《离亭宴煞》两组鼎足对:
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酝蜜,闹穰穰蝇争血。
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
著名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2、词中的鼎足对
其实在钦定词谱中,天净沙也被收录于内,说它是词是曲都可以。在宋词中,有名的鼎足对,常常出现在《沁园春》中的前三句:
苏轼 《沁园春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张继先《沁园春》:劫运将新,天书降恩,圣师命魔。
晁端礼《沁园春》:络纬催凉,断虹收雨,庭梧报秋。
又如《醉蓬莱》:
柳永《醉蓬莱》:玉宇无尘,金茎有露,碧天如水,
又如《行香子》:
苏轼《行香子·过七里濑》:远山长,白山乱,晓山青。
3、对联中鼎足对
黄兴挽宋教仁的对联:
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杀宋教仁;
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洪述祖,我说是袁世凯。
上联自成鼎足对,下联也自成鼎足对,同时,上下联还对仗。
另外,还有些对联,一个上联两个下联,或一个下联,两个上联等。也是鼎足对。
结束语
明·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解释:
鼎足对(三句对者是,俗呼为“三鎗”)。又称之为:燕逐飞花对(三句对作一句者是。)
简单来说,鼎足对是三句对,对仗是两两相对,未必是两句,但一定是两组。
鼎足对在词和曲中很常见,对仗在骈文和律诗中很常见。
@老街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