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民间借贷的兴起,它使人们手中的闲置资金有了好的投资渠道,但是其实有很多的民间借贷都是不合法的一种形式。那么法律规定的无效民间借贷合同的情形有哪些
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民间借贷的兴起,它使人们手中的闲置资金有了好的投资渠道,但是其实有很多的民间借贷都是不合法的一种形式。那么法律规定的无效民间借贷合同的情形有哪些?下面的小编将为您详细介绍民间借贷这一法规。
一、哪些民间借贷合同是无效的
(一)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根据一般规则,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行性规定的合同才会导致无效,而违反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的强制性规范的,一般不会导致合同无效。该种情形主要表现为出借一方或者借款方当事人变相经营金融业务,从而违反有关金融法律法规的强行规定而无效,如:
1、企业以借贷名义向职工非法集资;
2、企业以借贷名义向社会非法集资;
3、企业以借贷名义向社会公众发放贷款;
(二)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三)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订立借贷合同,损害国家利益的
(四)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五)因主体不适格导致借贷合同无效
民间借贷主体的构成大体上有两种,即自然人之间、自然人与企业之间。
1、在自然人之间的民间借贷关系中,如果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参加其中,则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于缺乏社会生活经验或因精神问题,不能认识自己行为的后果,不具有以自己的行为参与民事法律关系并取得权利和设定义务的资格,因而不能成为民间借贷法律关系的主体,他们所成立的民间借贷合同无效。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可以进行与其年龄、智力或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法定代理人的同意实施。因此,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从事民间借贷活动,应当征得其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由其代理才能生效。
2、对自然人与企业之间的相互借款问题,虽无法律明文规定,但有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司法解释为依据。从现行司法解释规定来看,自然人作为出借方的,国家对此限制较少,除非属于企业非法集资行为。但是,企业作为借款人时,有关法律法规对其有严格的限制,即使企业完全自愿对自然人借入或者借出,也都不得突破国家的限制,否则为无效。对企业与自然人之间发生的借贷行为,其限制主要体现在:
(1)企业作为借款人向自然人借款时,必须是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筹集资金,用于发展生产经营,如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票,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等;
(2)企业向自然人借款一般是特定的、少额的、临时的,且用于自己生产经营的,而不能向社会公众集资,更不能将借取的款项以营利为目的又借出,进行变相存贷活动;
(3)企业将款借给自然人,也只是个别的、少量的、特需的,且通常是无息的,如本企业职工生病、遇到天灾人祸,家庭生活困难、购买住房等,但不得大面积地、经常性地出借,更不允许以收取利息为目的向社会公众出借。
综上所述,在法律规定中,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借贷合同,并且损害了国家利益的;借贷双方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情形下都是属于无效的贷款合同。若还有相关问题,可以咨询在线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