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情况才会追究刑责:故意欠钱不还的借款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欺骗方法,通过借贷的形式,骗取公私财物的诈骗方式,都属于借贷式诈骗。大金额使用信用卡后
以下情况才会追究刑责:故意欠钱不还的借款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欺骗方法,通过借贷的形式,骗取公私财物的诈骗方式,都属于借贷式诈骗。大金额使用信用卡后,拒不还款或者大额恶意透支的,会面对严厉的处罚,除了高额利息、损害个人征信之外,持卡人可能还会被判刑。关于“欠很多家银行的信用卡生病还不上会被抓吗”的问题,下面将由小编为您做出解答。
一、欠很多家银行的信用卡生病还不上会被抓吗
以下情况才会追究刑责:
1、故意欠钱不还的借款人
除了向贷款公司或银行借钱外,很多人的借钱渠道还会是借身边人的钱。亲戚朋友借个遍,且借款人认为他们碍于面子不会太追究,时间久了也就不了了之了。出借人提醒还款时,借款人还各种理由搪塞、拖欠,故意不还。依照法律的明确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欺骗方法,通过借贷的形式,骗取公私财物的诈骗方式,都属于借贷式诈骗。《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借贷式诈骗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2、信用卡逾期不还
大金额使用信用卡后,拒不还款或者大额恶意透支的,会面对严厉的处罚,除了高额利息、损害个人征信之外,持卡人可能还会被判刑。法律规定: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的,应当认定为“恶意透支”。恶意透支,数额在5万元以上不满10万元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恶意透支,数额在10万元以上不满100万元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恶意透支,数额在100万元以上、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此外还有信用卡诈骗活动,主要是指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的;使用作废的信用卡的;冒用他人信用卡的进行恶意透支的。
3、拒不执行法院判决
如果欠贷款公司或者债权人金额较大,有还款能力但是故意不还,且经过多次催收仍拒不还款,就很可能被告上法院,法院会判决借款人偿还相关款项。如果债务人依然拒不还钱,债权人可以提供被执行人有财产而不还钱的证据,到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规定: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二、信用卡最低还款还不上怎么办
1、更改信用卡账单日若卡友预期自己还不上信用卡,可在账单日之前致电发卡行信用卡中心申请更改账单日(记住一定要在账单日之前申请),以达到延迟还款的目的。
2、容时服务若卡友能在到期还款日后一两天时间内凑足钱,不妨充分利用银行的容时容差服务。
3、求助信用卡还不上,为了避免逾期,先找朋友借点钱,把信用卡还上,待资金宽裕时再还给朋友。此法不可常用,偶尔几次还能派上用场。
4、最低还款额/账单分期信用卡最低还款额和账单分期也可以避免逾期,只是卡友需要支付相应的利息和手续费给银行。不过,信用卡最低还款额、账单分期年利率高达18.25%、14%,短期救急还行,不建议卡友长期使用。
三、信用卡逾期还款将面临哪些后果
1、违约金。
2、逾期利息。用户使用信用卡透支以后,一般有20多天到50多天不等的免息还款期,如果持卡人还款逾期,那么该持卡人上月的所有费用都不再享受银行的免息待遇,而循环日息高达万分之五,即年利率达到18%。
3、不良信用记录。信用卡逾期还款记录会进入央行征信系统生成不良信用记录。
4、诉讼费用。如果信用卡超过3个月不还款,银行就请律师向用户发出律师函,并向法院提起诉讼,诉讼费用将由持卡人承担。
要想跟银行进行协商,申请延长还款期限、分期偿还或者停息挂账的话,那首先在逾期后,不能选择对欠款置之不理,哪怕当下一时无法将逾期欠款给全部还清,持卡人也应该能还一点是一点,这样也好在之后和银行协商的时候表现出自己积极还款的意愿。如果银行打来电话,一定要注意接听,不要拒接、不要躲避,不然银行会认为你没有还款意愿,玩失踪逃债,那就会把自己限于不利的境地。具体解决办法,请到联系专业团队,获取解决方案,您的问题一定能得到解决。
如果欠贷款公司或者债权人金额较大,有还款能力但是故意不还,且经过多次催收仍拒不还款,就很可能被告上法院,法院会判决借款人偿还相关款项。如果债务人依然拒不还钱,债权人可以提供被执行人有财产而不还钱的证据,到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因为个案情况都有所差异,为了高效解决您的问题,保障合法权益,建议您直接向专业律师说明情况,解决您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