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认为现在的知了越来越少了?

答主是土生土长的山东80后,童年时代的印象里,“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的场景感特别鲜活,那时候的知了能叫得人睡不着觉。
金蝉,知了的幼虫,我们叫“知了龟”或者“知了猴”,天黑后,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4-10 19:28:38

答主是土生土长的山东80后,童年时代的印象里,“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的场景感特别鲜活,那时候的知了能叫得人睡不着觉。

金蝉,知了的幼虫,我们叫“知了龟”或者“知了猴”,天黑后,尤其是雨后,跟着大人寻找地上的小洞,轻轻挑开上面薄薄的一层土壳,引诱呆萌无助的知了龟上钩,拿回家,放到纱窗上,看着它蜕变成蝉,是难以忘却的童年趣事。大人们则喜欢去树林里用手电筒照知了龟和刚蜕皮的知了,油炸了当做调口小菜。

现在知了少了。感觉离不开以下几个原因吧:

一是人类吃的速度和数量超越了蝉的繁殖速度和规模。人啊,饥荒时要生存,温饱时要调剂,小康时要猎奇,从来没有停下吃的步伐。

在以前原生态的自然环境里,捕捉量还不足以抵消知了的繁殖速度,而现在,人口越来越多,消耗量越来越大,在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安徽等地抓捕知了做餐饮的现象十分严重,而知了幼虫要在地下存活5-12年才能破土而出,人一口吃掉的,是历经多年困难而长成的生命,供不应求了。

二是知了幼虫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到毁灭性影响。

分成三个阶段说吧:

产卵阶段:成蝉是将卵产在树枝里的,而因为城乡绿化需要,很多树种被人为用药干预,有的蝉卵被扼杀在萌芽状态。

幼虫生长阶段:城市化进程、城乡改造、大兴土木……这些都是如今的高频现象。一片土地,今天还是一片平静,明天可能就随着规划被挖掘,这过程,不知葬送了多少成长期的幼虫。

破土阶段:道路硬化普及,不用说城市,就是乡村道路,也都是普遍的柏油、水泥了,就算知了幼虫逃过了九九八十一难,长大成“知了龟”,在破土的那一刻,却被硬化的路面生生憋在了地底。

就像曾经的麻雀,这些看似顽强、无所不在的小生命,没准哪天就消失不见了。“蝉噪林逾静”的古诗,“声声叫着夏天”的歌儿,后人会不会难以理解……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