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能力强的人,都跑去称帝了,那权力的游戏还怎么玩下去?
杨素的确能力很强,甚至不在隋文帝杨坚之下,可是他自愿投靠隋文帝杨坚,后来又自愿辅佐隋炀帝杨广,你又有什么办法呢?
作为灭
杨素,字处道,弘农华阴人,是隋朝开国元勋,出身门阀世家弘农杨氏,文武双全,好学多识,战功赫赫。他辅佐隋朝两代天子,位极人臣,却没有自己造反称帝,最后绝医而死。杨素自己不称帝的原因如下:
一、实力不足
杨素在北周的时候就有很多战功,后来投靠杨坚,受到重用。杨坚代周建隋后,杨素被封为上柱国。
要说杨素没想过当皇帝这事,也不可能。开皇四年(584年),杨素和妻子吵架很厉害,杨素对妻子说: “以后我做了天子,绝对不封你做皇后。”尽管这只是一时气话,这也说明杨素考虑过这个问题。后来这话传到隋文帝杨坚的耳朵里,杨素立即被免职,几年后才起用。
隋文帝杨坚
后来,杨素在平陈之战时,结交了晋王杨广,并成为其死党。他帮助杨广夺嫡、平灭汉王杨谅叛乱等,辅佐杨广当稳皇帝。当然了,杨广坐稳皇位之后,杨素就危险了,因为“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必欲除之而后快。
隋朝两代帝王对杨素也是防范甚严,始终有人牵制他,也几次被架空。正因为如此,杨素尽管位极人臣,也不敢造次。杨素巅峰时期是在大业二年(606年),他的职务是尚书令,太子太师,司徒,楚国公,食邑2500户。但是,很快病倒了,这也是盛极而衰。
说白了,杨素不敢造反还是实力不足。
杨素
二、未得到关陇勋贵支持
从当时的政治形势来看,杨素要造反称帝,必然要得到关陇勋贵的支持。而当时的晋王杨广夺嫡的成员:宇文述、张衡、郭衍等都是关陇勋贵成员,其他的比如唐国公李渊也是关陇勋贵成员。他们与杨素是平行关系,不会支持杨素称帝。后来,杨广派人拉拢杨素,先派宇文述拉拢其弟杨约,然后由杨约鼓动哥哥杨素。最终,杨素成了杨广夺嫡集团的死党。
尽管杨素位极人臣,为了自身的利益,也不得不投靠杨广夺嫡集团。杨广当太子前,杨素并不是朝中最高的官,他是尚书右仆射、上柱国,他的上面还有尚书左仆射高熲。开皇十九年(599年),高熲被罢斥之后,杨素才成为权相。
杨素为杨广夺嫡颇多,他诬陷杨勇、蜀王杨秀等,帮助杨广当上了太子,其本人也受到隋文帝的表彰。但朝中也有不少人反对杨广和杨素,他们把矛头对准权相杨素。他们中的代表人物是出身门阀世家的柳述,此人任兵部尚书,是隋文帝的女婿,杨广的妹夫。由于受到柳述的掣肘,杨素在仁寿年间再也没有干成什么大事,对朝政的控制和影响力削弱,唯有对外作战仍充当统帅。
但杨素在征突厥立功后,作威作福,以权谋私,构陷朝臣,树敌太多。隋文帝在仁寿末期对杨素由信任转为猜忌。不久,隋文帝开始剪除杨素的羽翼,将其弟杨约出为伊州刺史,其从叔杨文纪也外放等,杨素逐渐被边缘化。
三、帝王的控制
隋朝两代帝王尽管统治时间不长,对杨素这种手握重兵的将相,时刻保持警惕,想方设法进行控制。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皇帝虽居九五之尊,至高无上,却又如临高山之颠,有着很强的危机感。当皇帝的人往往提心吊胆,时刻提防任何可能篡位有野心的人图谋不轨,臣下随时都在窥视皇权,身为皇帝必须严加防范,加强对臣下的控制。
隋朝两代帝王都在不遗余力地加强皇权,对任何可能威胁统治的大臣,他们要利用一切手段,去消除潜在的威胁。
杨素当然是在两位皇帝的控制之下。特别是杨素手握重兵,是两位帝王要剪除的对象。隋炀帝刚登基,杨素就帮他平定了汉王杨谅之乱。然而,他马上成了隋炀帝的眼中钉、肉中刺,成了威胁无上皇权的障碍。
不久,隋炀帝晋升杨素为尚书令,百官之首,实际是明升暗降,剥夺他的实权。而且,公元606年,杨素病倒了,隋炀帝派太医去探病,并赐药。谁知,杨素把药丢了,绝医而死。
隋炀帝杨广
四、自身的性格缺陷
杨素权倾朝野,却没有选择称帝,应该与自身的性格缺陷有关。杨素在隋朝出将入相,善作诗文,为人豪爽,爱才。他又有些贪得无厌。杨素本人经常作诗,是隋朝的一位重要诗人,有文集卷行于当世。但杨素却未与同样能诗的隋炀帝唱和,除独自吟唱外,便是与友人薛道衡唱和。
杨素的性格缺陷有比较耿直、贪得无厌,而且也没有立志做帝王,这些都不是做为帝王的特质。
总而言之,因为以上四点原因,杨素没有造反称帝。不过,他的儿子杨玄感后来趁隋炀帝第二次征辽东时造反未成,导致最后被族灭。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造反的条件不成熟,贸然行动很可能倒霉的是自己和家族。当时的隋朝两代皇帝都比较强。皇帝最担心的就是掌握实权的宰相和将军,生怕皇权旁落,皇位被篡。因此要千方百计要削弱和分割宰相权力,收夺将帅兵权,为强化皇权,有时不惜采用断然手段,毫不留情地杀戮功臣宿将。这也注定了杨素最后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