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诡异村庄(福州农村最恐怖的地方)春暖花开,微风不噪,按捺不住骚动的心,好朋友梅说,她想出去走走,说走就走,这一站,她想来点不一样的,长乐,走起!爬过了鼓山、玩过了于山、踏遍了三坊
春暖花开,微风不噪,按捺不住骚动的心,好朋友梅说,她想出去走走,说走就走,这一站,她想来点不一样的,长乐,走起!
爬过了鼓山、玩过了于山、踏遍了三坊七巷……福州真是一个令人寻味的城市,每一道风景,每一处古迹,都是文化积淀,都是经典传承。
说起福州船政文化,让人首先想到的一定是马尾造船厂、船政文化博物馆和船政衙门,很少会有人知道长乐的琴江满族村。
迷宫般的琴江村
慕名而来的福州长乐琴江满族村,是一座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古村。这是福建省唯一的满族聚居村,也是我国东南沿海保存较为完整的清代水师城堡。
不同于中国南方大部分的青砖土墙建筑,这里的房屋几乎是单层木质结构。
听当地人说,琴江村面积虽然不足一千平方米,但多年来,凡是陌生人来此都难免迷路,即使偷偷地做了一路的暗号,半个小时后还是会迷失方向,甚至许多小商小贩,因担心迷路不敢进村卖东西。
果不其然,我和梅在街头巷尾转了又转,每个转角都非常相像,走到一个巷子的终点,都会出现一座庙,晕晕乎乎地来回转了好几圈,幸好在当地人的带领下,走到了大路上。
后来发现这些庙宇阻挡了前方道路的视线,在视线上形成了被堵的假象,让人误以为是死角,其实它是畅通的道路。
整个琴江村有12条主街道,每一条主街道又分出许多小巷,街巷呈回字形,纵横交错似迷宫,再加上所有建筑风格大同小异,也难怪那么多人找不着路。
琴江村最早是一个水师旗营
走到村庄东部的边缘区,我们发现了很多留有炮眼的古墙。机智的好友梅联想起奇特的村落布局,便惊讶于难道是军事堡垒?
恍然大悟,这些迷宫型建筑布局设计极其精密巧妙,或是为巷战做准备的。
顿时思绪飘飞,刚经过的庙宇前空地处,伏兵布阵,一旦敌人攻破城墙,便会因为这些巷弄交错迷失方向,而后伏兵突然蜂拥而出。小鲤鱼山的火炮,也一齐上阵。三者交锋,“瓮中捉鳖”,真是让人佩服古代人的智慧啊!
根据当地村民介绍,琴江村不仅是一个军事堡垒,而且在中国近代战争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平林爽文、歼蔡牵、鸦片战争、甲申马江之役等,自三江口水师旗营立营后,这里的官兵几乎参与了中国近代史上有关海疆的重大军事行动,并立下赫赫战功。
说起福州三江口水师旗营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雍正年间。1729年,时任福州将军阿尔赛奏请朝廷,从当时汉军八旗中的镶黄、镶白、正蓝、正白四旗抽调大约五百名官兵携眷到闽江南岸的琴江,围地筑城,建立起"福州三江口水师旗营"。
之所以会选择在这里建造城池,是因为琴江村位于琴江、马江、闽江汇流的咽喉位置,这里是境外船只,进入福州的必经之路,在这里驻兵布防,保护了福州,同时也把守住了中国的东南大门。
辛亥革命后,水师旗营才逐渐成为一个居民村落,虽然历经了百年沧桑,现在的琴江村基本保留了原有的布局。
一处古迹一段故事
走在这些古院老宅里,恍如回到清朝满族水师驻守福建的那段岁月。随意走进一家老宅,都会发现屋内有一扇朝外的“窗”却无法推开。听当地村民解释说:“这是一扇‘定心门’,不是窗,琴江村每家每户都有。”
相传,从前水师营出征或训练,妻子在家焦急守候,后来便想出开设这个“门”。在木门上凿花纹,镂空的设计刚好在眼部。妇女们透过“窗眼”向外望,只有等到丈夫归来才能心安,从此有了这“定心门”的称呼。
然而,在战火年代,许多琴江村的女人在“定心门”痴痴守望多少年,却再也望不到丈夫归来的身影……
这里不知演绎了多少壮烈的历史故事。“孝友坊”也是琴江满族村标志性建筑之一,整座石坊造型雄伟、壮观。
三江口水师旗营的将士不单血性十足,也是品行端谨,孝亲爱友的多情男儿,当地大户赖家赖通照就是他们的代表,清同治皇帝闻知,为了彰显他的美德,便下旨建造“孝友坊”。
从这些古朴的建筑和精美的雕刻中,仍能窥见当时的气派,依旧让人震撼!行走其间,古树、古街、古井、古庙,无不诉说着琴江村厚重的历史。
他们身上挥不去的烙印
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去,水师营地现在为满族水师后裔的居住地。他们还保留着不少满族的民俗风情和生活习惯。
过去,琴江村的人会讲三种话:福州话、普通话、满语。而现在随着老一辈会说满语的人慢慢老去,年轻人接触得少,新一辈大部分不会说了,但依然保留着贴带满文的春联和“福”字的传统。
2
琴江村的饮食文化,折射出当年清代水师的生活习惯,当地村民说,琴江村有南瓜饽饽、馄饨、旮旯汤、芋头糕等几种特色风味小吃,都已有百年的历史。
南瓜饽饽
村里还有“抬阁”表演,一人站在一米高的台子上,平伸手臂,一手“托”着另一人,一手托着一只花瓶,花瓶上还“站”着人……
这种独特的凌空表演形式,是当年旗人祖辈从北方带来的,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但需要节庆的时候才会有。
琴江村也因此被福建省政府授予“福建省抬阁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抬阁”也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过去的时光虽然随着历史的年轮渐行渐远,但这份沉甸甸的历史文化遗产,却在这片土地上愈久弥香。
•End•
责任编辑 | 小枫子
校对丨辰逸
图文来源 | 新华网、搜狐网、海峡网、长乐新闻、
掌上长乐、网络等,如侵删
该文谨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媒体立场
本条内容归福州小鱼网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戳原文,更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