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馓子的方法 馓子的做法和配方

馓子是一种用油炸过的面食,是一种熟食、冷食。炸撒子的习俗由来要从寒食节说起。
寒食节,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它的日期距清明不过一两天。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就是禁火,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2-24 01:26:50

馓子是一种用油炸过的面食,是一种熟食、冷食。炸撒子的习俗由来要从寒食节说起。

寒食节,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它的日期距清明不过一两天。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就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据民俗考证,汉代以前,寒食节的禁火时间长大一个月之久。因久食冷食对身体健康不利,汉代才改为3天。

中国有着悠久的农耕历史,并且长期处于忍受饥饿与辛苦劳作的生活中。在这么长的禁火时期里,应当如何熬过去呢?人们既要保障食物能量的摄入,又要保证食物的品质易储存,不易变质。于是在勤劳的劳动人民的智慧里,用油炸过的面食这种食物就应孕而生了。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于油脂的喜爱是写入基因里的。因为油脂能够给人们提供生产所需的大量的能量。面食是当时人们用来充饥的主要食物,且油炸过的面食储存时间长,不易变质。于是,人们在寒食节前提前炸好一些环状面食,作为应对寒食禁火期间的食物之一。这就是最早的馓子,因是为寒食节所准备,当时就叫“寒具”。

在后来的历史时期中,寒食节禁火食冷食的风俗在很多地区已经慢慢的淡化,但是与节俗有关的冷食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宋代苏东坡一首名为《寒具》的诗中这样写到:“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谷部》记载:“寒具即食馓也,以糯粉和面,入少盐,牵索纽捻成环钏形……入口即碎脆如凌雪。”。可见馓子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深受人们的喜爱。

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北方和南方的差异:北方的馓子以小麦面为主,大气豪放。南方的馓子以米面为主,精致秀气。而少数民族地区的馓子,又是别具一格,种类繁多,风味各异。以宁夏回族、新疆维吾尔族、东乡族和纳西族的馓子最为出名

馓子,这种因寒食节而出现的美食,时至今日仍然受到各民族人们的喜爱,并一直传承着制馓的技艺。

散子是我们回族人的代表食品。它不但色泽金黄,而且样子也美观!做散子的工序不算繁琐,也不简单。调料水和面,面里放鸡蛋白糖。面和好,揉成拳头大小的面团,抹油醒会儿。然后从面团的中间开始用手搓,搓成匀称,如铅笔一样细的长长的面圈,然后在手上盘整齐,用两只筷子撑住两头,放油锅里先炸筷子的两头,然后交叉对折,炸止金黄即熟。吃起来脆脆的,甜滋滋的香。

至于由来,我却不知道。只知道每到过重大节日时家里就会炸散子的。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