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现象吧,在语言学上被称为替代遗传现象。好吧,好吧,你在百度上查不到这个词,我承认是我发明的。与之可以做类比的现象其实是很多的。比如我们以前用的袜子都是外国进口的,所以
这种现象吧,在语言学上被称为替代遗传现象。好吧,好吧,你在百度上查不到这个词,我承认是我发明的。与之可以做类比的现象其实是很多的。比如我们以前用的袜子都是外国进口的,所以叫做"洋袜",但现在袜子早已经国产化了,不但国产化我们还出口,不但出口我们还出口转内销呢,但我们老百姓还是叫它"洋袜"啊。有时候,语言上的习惯是很难改的,就像我随地扔臭袜子一样。
说到为什么民间把一元称为一块,一角成为一毛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敲黑板啊,敲黑板。
我们首先得知道什么叫主币,什么叫辅币。主币,注意不是猪鼻啊,要注意听。又称本位币,是一国货币制度中的基本通货,是国家法定的计价、结算单位;辅币呢,就是辅助货币,是指本位币单位以下的小额货币,辅助大面额货币的流通,共日常零星交易和找零使用。《中国人民银行法》第16条规定:“人民币的单位为元,人民币辅币单位为角、分。” 其实我们在买东西的时候,都会问这个几元钱,而不是几角钱,几分钱,也可见元的地位了,妥妥的老大啊。
我们现在每个人当然很清楚哪些是"元"的钱,虽然人民币换了好几套,但都应该一眼就认出来啊。我就喜欢你们一副不要脸的贪财样子。但要是我问你,你爷爷年轻的时候,主币是啥哪。你可能就一脸懵逼了吧。站住别跑,不用去找你爷爷。
我可以告诉你。因为我比你爷爷懂啊。那时候我们用的可是银元啊。哎呀,那档次可是比我们现在高了去了。现在你家要是还有银元,一千块一个我都收了。说好了,假的不要啊。说到银元,我们怎么称呼,那都是"一块洋钿","两块大洋""五块袁大头"。至于说,为什么用块,那是银元都是块状的,量词用的很精确嘛!赞一个。现在银元虽然不流通了,但"块"还是遗传了下来。而还有重要一点,块字读出来,可比元好读多啦,而且更有气势,更加凶残,说的人都自信起来。不信你两个字读着比较一下,感觉一下。
说完"块"。我们再来说说"毛"。骚年,你不要想弯了啊。我说的不是别的"毛",你给我正经点。至于这个"毛"的来历呢,完全是人的懒惰使然。“毛”本是读“毫”,都是记账用的,后来不知道哪个懒汉图省事,将“毫”省笔为“毛”。没想到啊,没想到,不学好的人那么多,一下子就流传开去了。不过正经人还是有的,现在仍然有的地方读“毫”不读“毛"。如香港特别行政区使用的一毫硬币。“毛”本是读“毫”,为记账方便,往往将“毫”省笔为“毛”。久而久之,习非成是。现在仍然有的地方读“毫”不读“毛"。如香港特别行政区使用的一毫硬币。
毛吧,还有少的意思。我不是说你毛少啊!你不要瞪我。这跟你毛关系都没有。所以也突显了"毛"这种货币毛有价值,毛有存在感的地位。
最后吧,跟块一样,"毛"比"角"好读多了啊。你读读"角",你都这么没用了,你还这么拗口难读。回家反思去。
说到这里,是不是该结束了。好像下课时间还没到,那再讲点吧。其实为什么叫"块"呢。原来我们只有五毛钱,它又碰到了另一张五毛钱,它就说,让我们一块吧。
后来有一张六毛钱,碰到了另一张六毛钱,它就说,让我们一块二吧。
下课!
这个是习俗的问题,北京古玩行里,将一万称作一块。在常州市场将10块称作一毛,100称作一块。不同行业,不同地方叫法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