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说“惊蛰到瘟疫散,自古如此”,再过几天就是惊蛰了,希望网事成真。
惊蛰,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了蛰伏于地下冬眠的蛇虫鼠蚁。那么关于惊蛰的一些小常识?下面就来一起看看吧!
网上说“惊蛰到瘟疫散,自古如此”,再过几天就是惊蛰了,希望网事成真。
惊蛰,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了蛰伏于地下冬眠的蛇虫鼠蚁。那么关于惊蛰的一些小常识?下面就来一起看看吧!
2020年3月5日:农历二月十二
惊蛰,古时候称为“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据说汉朝第六代皇帝汉景帝的讳为“启”,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了意思相近的“惊”字。惊蛰的到来标志着万物生长,标志着仲春时节已经开始了。此时天气已经逐渐变暖,春雷已然响起!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很重视惊蛰这个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节令。
古时候人们是将惊蛰分为三候。
1、新春甫惊蛰,草木犹未知。——《游景仁东园》宋代:苏辙
译文:刚刚到了惊蛰时节,草木还没有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
2、今朝蛰户初开,一声雷唤苍龙起。——《水龙吟 寿族父瑞堂是日惊蛰》元代:吴存
译文:今年刚刚才到惊蛰时节,蛰虫伏处的洞穴才开,一声雷响呼唤着苍龙醒来。
3、坤宫半夜一声雷,蛰户花房晓已开。——《惊蛰日雷》元代:仇远
译文:天上半夜突然响起一声雷鸣,到了早晨虫子的洞穴已经打开,花芽也探出了头。
4、浮云集。轻雷隐隐初惊蛰。初惊蛰。鹁鸠鸣怒,绿杨风急。 ——《秦楼月·浮云集》宋代:范成大
译文:云彩聚集在一起,时届惊蛰,雷声隐隐。刚惊蛰时,水鹁鸪叫声愤怒焦急,杨柳也随狂风舞动。
5、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观田家》唐代:韦应物
译文:一场微细的春雨百草充满生机,一声隆隆的春雷惊蛰节令来临。
1、祭白虎
惊蛰祭白虎是怎么一回事呢?我国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之神以及是非之神。白虎非常好吃,每年在惊蛰的这天白虎会出来吃人。于是,为了让白虎在惊蛰时不再出来吃人,百姓们在这一天用纸绘制的白老虎来祭祀,用肥猪血来喂白虎,使白虎吃饱后不再出来吃人,也不能开口说是非。
2、打小人
在惊蛰的这一天,你是否会看到人们一边用木拖鞋来拍打纸公仔,一边口中还念念有词。其实这就是打小人。惊蛰时节春雷响,所有冬眠中的鼠蚁蛇虫都已经醒过来了,出来觅食了。所以这时候人们会用艾草来点燃熏家中的蛇虫鼠蚁,以之驱赶。
3、吃梨
惊蛰来临,天气已然是渐渐变暖了,这时候稍一不注意就会感冒。所以在这时节,饮食应该是清淡的。而在惊蛰的这一天,吃梨已经成为了有些地方的风俗,梨子可以滋阴清热,可以增强体质。
4、吃炒豆
在陕西,有一些地方在惊蛰的这一天,都要吃炒豆。人们将用盐水浸泡过的黄豆放在锅中来爆炒,在爆炒过程中发出的声音象征着虫子在锅中受煎熬时的声音。
关于惊蛰还有哪些小常识,欢迎留言讨论。
惊字解释:害怕,惊动,受惊吓而狂奔起来;蛰字解释:为藏也,凡虫之伏为蛰,讲惊醒蛰居的昆虫。
惊蛰,是指每年3月5,或3月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大地天气回嗳,春雷始鸣,蛰虫惊而出走,故将这一节气命为"惊蛰"。
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花;二候仓庚,即黄鹂鸣叫;三候鹰化为鸠。"意指己到仲春时,有桃梨花红白交映,斑鸠尽情鸣叫,紫燕重回故地的时候。
全国各地初闻雷声的时间,是不是相同的,先后由南向北往后推移,云南最早在1月底前后,方可闻到雷声,而北京要闻雷声,则在4月下旬左右。
农村人理解"惊蛰"另有新意,在此节气,先是春暧花开,等一切害虫倾巢出来后,气温骤降将害虫冻死,使当年农作物虫害减少,由此可见,气候的灵性令人赞叹,保护环境是人类的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