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既是民族名称,又是地理名称,又是政权名称。
作为民族名称,“吐蕃”就是藏族之意,是唐代以后的汉族文献中对藏族的称呼。吐蕃民族(藏民族)自从形成以后,一直存在着。
作为地理名
吐蕃既是民族名称,又是地理名称,又是政权名称。
作为民族名称,“吐蕃”就是藏族之意,是唐代以后的汉族文献中对藏族的称呼。吐蕃民族(藏民族)自从形成以后,一直存在着。
作为地理名称,在唐以后,吐蕃一词曾经长期被用来表示西藏及其附近的藏族聚居地区。作为地理名称的吐蕃,当然不存在“灭亡不灭亡”。
在作为政权名称时,“吐蕃”是泛指:在吐蕃地区存在过的本民族政权(不归中原政权管辖)。具体如下:
1.吐蕃政权,指的是众所周知的强大的吐蕃王朝。诞生于公元六、七世纪之际,由松赞干布在七世纪中期实现统一,九世纪中期解体。吐蕃王朝存在的绝大多数时间,恰恰是唐王朝的前期、中期,两者有着非常多的交织,既有很多来往,也曾经有严重矛盾。
2.吐蕃政权,还指的是:当吐蕃王朝解体之后,分裂时期的各个并立的吐蕃人政权,仍然被泛称为“吐蕃”(约公元850年—公元1253年左右)。
【公元1208年时的吐蕃地区(节选自《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第55—56图)】
分裂时期的吐蕃政治斗争扑朔迷离,有过”二王并立”(分别在拉萨、山南地区),出现过 论恐热、尚婢婢这样的炙手可热的权贵相互激战,还发生过大暴动。
值得一提的是,“政教合一”也是在上述动荡背景下形成并蔓延的,一个教派往往就是一个领主的势力范围,这个现象对后来的藏区历史产生深远影响。
总之,分裂时期的吐蕃政权呈现出多变、多样化的情形。
1253年,忽必烈奉蒙哥汗之命,率军南征,穿越吐蕃东部(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在此之前,吐蕃著名法师萨迦班智达等人已经进行穿针引线,与蒙古汗国议定吐蕃归附的相关事宜。忽必烈进军吐蕃,标志着吐蕃地区正式归于蒙古统治,被纳入了蒙(元)的疆域,吐蕃政权的历史就到此为止。元朝建立后,在中央设立宣政院,统辖藏区,在藏区境内设置三个宣慰使司,从而完善了中原王朝对该地区的管理。
概言之,吐蕃王朝于唐后期解体,此后,吐蕃政权以一个个碎片化的形式继续存在,直到13世纪中后期,随着吐蕃地区归附了蒙古(元)政权,吐蕃政权到此为止。
吐蕃,7-9世纪的藏族政权,自囊日论赞至朗达玛延续两百多年,吐蕃王朝崩溃后,宋朝、元朝和明朝初年的汉文史籍仍泛称青藏高原及当地人民为“吐蕃”或“西蕃”。
所以说,在古代,吐蕃是王朝的名称,也是地域名称。和扶桑,高句丽一样,在一个地域,不同王权更迭,古代中国简称为高句丽吐蕃,并不代表是一个族姓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