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列国春秋篇黄泉认母

“黄泉见母”说的并不是人死后见母亲,而是出自一个历史典故,故事的主人公是春秋时的郑庄公和她的母亲武姜夫人。
郑庄公的母亲是武姜夫人,她在梦里生下了庄公,因此不喜欢这个儿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19 07:13:14

“黄泉见母”说的并不是人死后见母亲,而是出自一个历史典故,故事的主人公是春秋时的郑庄公和她的母亲武姜夫人。

郑庄公的母亲是武姜夫人,她在梦里生下了庄公,因此不喜欢这个儿子,给他起名叫“寤生”。后来姜氏又生了小儿子“段”,段英俊潇洒,武功高强,姜氏对段百般宠爱,一心想让小儿子段当国君,于是就不停地在其夫君郑武公身边吹枕头风,结果没有奏效,郑武公最后还是立长子“寤生”为国君,即郑庄公。

这让武姜夫人心里十分不爽!于是就总给庄公添堵,时不时找庄公给小儿子段要这要那:先是要了重要的京邑城封给段,然后又给段要军队车马,继而又把京邑周边的地盘也给霸占去了。

郑庄公本来不想答应这些不合理要求,但是耐不住母亲武姜夫人一哭二闹三上吊地威胁,只好妥协再妥协。

武姜夫人怂恿段暗中训练兵马,加固城池,还和段约好,等庄公出去的时候,武姜夫人给段打开城门,里应外合,把庄公赶下台,段取而代之成为国君。

母子俩辛辛苦苦计划筹备了二十年,怎料庄公早已查知母子俩的行动心思,只是一直隐忍不发, 装聋作哑。手下大臣可急了,劝说庄公赶紧采取措施把段给除了,以绝后患。

郑庄公却不着急,对大臣们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等探知段决定起兵叛乱的确切消息后,郑庄公果断出手,一举粉碎了段和武姜夫人的阴谋,段兵败逃到了共城。

庄公对母亲武姜夫人如此帮段夺位十分痛恨,发了狠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意思就是说今生不想再见到母亲。之后把武姜迁居颖地,从此不闻不问。

大约一年后,在大臣颍考叔的劝谏下,庄公悔悟,想见母亲,于是颍考叔出了一个好主意:挖个隧道,等见了泉水就可以让庄公母子在隧道内相见了。

庄公立刻点赞:好主意!马上照做!于是上演了一出历史上有名的桥段:母子俩在隧道内“黄泉”相见了,而且俩人还振振有词儿:“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遂为母子如初。

写到此,照鉴忍不住要发表意见了:虚!太虚!还其乐融融!乐什么呢?

问庄公:你若有孝心,就不该把母亲最疼爱的小儿子段给赶到共城;若有孝心就不该把母亲迁居颖地不闻不问。“遂为母子如初”也很令人疑惑:从出生母亲武姜就不喜欢寤生,而且多年来都是帮弟弟算计庄公,难道母子之“初”就有感情吗!

问武姜:还有脸说“其乐也洩洩”吗?因为纵容宠溺把小儿子段的前途都给葬送了,还弄得自己一个堂堂太后被迁到外地受冷落,这足以悔恨一辈子,有何可乐?何况原本就没喜欢过庄公,可能就此与庄公母子亲厚吗?

结论:“黄泉见母”不过是郑庄公表演的一场戏罢了,不是因为“孝”,也不是因为思念母亲真心悔过,而是为了平息国内外臣民对他“不孝”的舆论谴责,是为了他君主的威信,为了君位的稳固,此事足见郑庄公城府之深,也足见其颇有谋略,遇事能不动声色运筹帷幄,因此才能成为“春秋小霸”。

题外:在河南长葛市北边的牛脾山,中间有一断壑处,这里就是郑庄公”黄泉见母”的地方。直到60年代,这里还立着一通高大的石碑,上书“掘地见母处”。

图:黄泉见母处

图:武姜夫人墓

一切事皆人事,祸皆人祸,福亦皆人福。

做母亲的偏心导致了两个儿子之间的争端,这是人祸。

母子最后能在“黄泉”相见,这是人福。

之所以会成为人祸或人福,都是人对自己心愿的过分执着。

心愿有好有坏,不过从自己的角度都是好且正确的心愿。

总会有那么一些人不顾大局,不管他人,只管自己心愿得成,哪怕一分的利需要十倍百倍他人或集体的害还获得,也竟取不犹。

如果这些人能适当的管理下自己的心愿或者考虑下大局或他人感受,那世界会变得更美好。

作为管理者,管理好这些人是很重要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有些很小的小心思,或可能成为崩溃大厦的原因。

感谢那些为大局着想,为他人考虑,而心甘情愿、主动牺牲自己心愿的人。

准确判断心愿是否应该坚持挺难的,所以不要责难那些坚持自己心愿的人。因为有些看似为了顾全大局,考虑他人而放弃的心愿,有可能是值得坚持的心愿。

另外,能坚持自己心愿,需要大毅力,大勇气!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